从《诗经·国风》看周代的女性意识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zd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诗经》又称“诗三百”,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呈现出周代各地民风的《国风》作为《诗经》中的最有魅力的篇章,收录了大量关于女性的民歌,同时在不同的篇目中还凸显出不同的女性意识,为后世研究周代的女性意识提供了重要依据。总体而言,周代女性意识大致可以分为情感意识、抗争意识、务实意识及主体意识,这些意识对女性重新审视自我角色,发现自我价值,明确自身地位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周代 《诗经》 女性 意识
   女性作为性别主体,从其生理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来看,她们与男性是比肩而立的独立生命,她们与男性一样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早在封建社会时期的女性在自我生命意识觉醒方面,较之此后的历朝历代女性有着更为独立的生命意识。“所谓女性意识,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审视外部世界,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身本质以及自身地位。”[1]作为风诗结集的《诗经·国风》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占有较大比重,这些作品塑造了形象鲜明、形态各异的女性,而这些女性身上表现出来的积极热烈的性格、思想等,恰是我们研究周代女性意识的关键所在。
   本文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将《诗经·国风》中女性意识进行了归纳总结,讨论女性对人生、婚姻、家庭所做出的思考和行为,现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勇于表白,大胆追爱的情感意识
   周王朝建立初期,礼制初步制定,社会自然环境相对来说自由开放,对女性的社会生活、婚姻恋爱的管制较为宽松,在她们的思想中充满了对恋人的期盼以及对爱情婚姻的向往。即使在这样一个以男子为中心的旧时代里,也有少数女性敢于大胆追求美好的爱情,显然这部分女性心中仍蕴藏着特有的情感意识。那么以《国风》诗篇中的《郑风·褰裳》和《邶风·匏有苦叶》为例来探寻这种意识。
   首先来看《郑风·褰裳》,它描写一位女子在溱河对岸等待心上人相会的焦虑。诗歌用直白朴素的语言描写女子的内心情感。面对内向矜持的心上人,女子忍不住发出“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的急切慨叹。她想告诉男子,你若是想我,就赶紧提起下摆渡过溱河来看我,若是不思念我,就没有别人喜欢我吗?而后再用“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强调女子心境。诗歌简短而凝炼,描写了一位活泼热情的少女向心上人大胆表白的行为。这位女子不似男子这般内敛,而是秉承着大胆追爱的想法,将自己对心上人的爱慕表现地淋漓尽致,女性意识中特有的情感意识一一呈现出来。
   《邶风·匏有苦叶》则是描写女子在渡口急切地等待情人,迟迟不见踪影的情形。古诗先用“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暗示秋令嫁娶时节,又用深浅河水催促对方速来相会,表现出女子追求爱情的勇敢大胆。“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诗人在这一章将女子与野雉对比,突出女子等待情人的迫切心情。这种迫切还体现在“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孔子家语》有云:“霜降而妇功成,嫁娶者行焉;冰泮而农业起,昏礼杀于此。”[2]当农业兴起时婚礼就该停止了,这种风俗更是加快了女子大胆追爱的脚步。因此女子对对岸驶来的船分外关注,但却等来了“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船夫招手示意女子过河,而女子却要继续等待她的“朋友”。这时,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并没有让她们对心上人的爱意隐藏。相反,她们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勇敢地袒露自己的心声。由此看来,这是一种女性意识较为强烈的表现。
   二.崇尚自由,反抗礼教的抗争意识
   “礼”在周代发展并持续整个封建时期,周王朝时期的礼制对中国封建礼教影响深广,它既可以作为人们沟通交往时的观念意识,也可以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准绳,时刻警醒着人们。尽管处于这种严格的礼制社会下,还是涌现出了一些反抗礼教,崇尚自由的女性,透过她们的处事风格可以探究女性的抗争意识。《鄘风·柏舟》和《召南·行露》对这一类女性意识做了较好的诠释。
   《鄘风·柏舟》中反映女子争取恋爱自由,违抗父母之命的抗争意识较为强烈。诗一开篇“泛彼柏舟,在彼中河”以柏舟泛流起兴,遇见一位“髧彼两髦”的少年郎,心生钦慕。女子的选择却遭遇母亲极力反对,发出“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绝望感叹。再用“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表明女子誓死与礼教抗争到底的坚决。而我国古代的婚姻,男女双方结合的意愿大多都是基于“父母”与“媒妁”才确立起来的,这位女子想要通过自己得到婚姻自主,在当时礼教制度压抑下,只有反抗才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女子在对封建礼教了然于心的情况下仍旧坚持,是她们关注自身命运的开始,是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
   崇尚自由还表现在对豪门大户的反抗,《召南·行露》中的女子在面临贵族强娶情况下,即使入狱也毫不屈服。女子要将婚姻大事牢牢抓在手里,纵然“何以速我讼”,她仍能做到“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女子身上所體现的反抗强暴的意识是由内生发的,是不为强权所动的。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女子有能以礼自守,而不为强暴所污者,自述己志,做此诗以绝其人。”[3]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女性有其自己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为人左右且保持独立,她们坚决捍卫自身自由,反抗一切礼教笼罩下的不公和险恶。
   三.勤俭持家,懂事明理的务实意识
   这一类诗的主人公大多是已出嫁的妇人。她们受社会环境与母辈言传身教的影响,自幼时起便开始接触婚前礼仪和婚后习俗。这些妇人婚后逐渐意识到她们自己在角色上的变化,由懵懂的少女转变为贤惠、务实的妻子,则更多关注的是丈夫以及家庭层面。《诗经·国风》众多篇目中也有不少体现女子勤俭持家、温婉贤淑的务实意识,例如《周南·葛覃》和《齐风·鸡鸣》。
   在《周南·葛覃》中就记载了周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婚姻礼制——“归宁”,指的是女子出嫁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家省亲。诗的首章描绘了葛草繁盛茂密,黄鸟叽喳绕树飞行的祥和景象,暗示女子将要回娘家的兴奋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女子对娘家的眷念。“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女子在夫家将采来的葛制成衣,并且浣洗好衣物,才“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做好妇人份内的事,得到丈夫和公婆的许可,方可“归宁父母”。从女子一系列的行为可以看出她勤劳、贤惠、持家的品德,此种德行也凸显了女子品性中较为真实的务实意识,这些务实意识体现在恪守本分、实实在在、持家有道等方面。    而《齐风·鸡鸣》描写了丈夫贪睡,女子催促其上朝的情形。“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女子听到公鸡打鸣,赶忙提醒丈夫上朝的时间快要到了。《礼记·内则》有云:“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4]”鸡鸣在中国古代作为一种时间节点,告诉人们听音而作。此后再用“朝既昌矣”“会且归矣”强调上朝刻不容缓。女子嫁为人妇且受我國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必定要协助丈夫在仕途中走的更远。诗中的女子对丈夫进行规劝,从旁提点不可因贪睡耽误早朝,是她作为妻子应尽的职责。这种从母亲那里继承下来的职责使女性懂事明理的务实意识逐渐显露出来。
   四.追求平等、敢于表达的主体意识
   随着西周时代的不断发展,周王朝在这一过程中确立了一系列的等级制度,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周代社会。同时这也导致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比较低下且缺少话语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女性都会无条件地服从男子。部分女子自身有其主体意识,懂的明辨过错和是非曲直。当她们发现自己遭遇不平等的待遇或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后,她们会采取措施来控诉和表达这些行为。此时,女性意识表现出对平等的追求以及对自己未曾得到应有尊重的大胆表达。《卫风·氓》则是表现这种女性意识的经典篇目,诗中的女子以悲痛的口吻讲述了自己被负心男子抛弃的经历,以此表达她的悔恨和决绝。诗歌第一章写“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憨厚的氓抱着布匹来谈婚论嫁,两人将婚期定在秋天,此时女子之于男子是珍宝,女子也满心欢喜嫁给了心上人。婚后,女子谨守本分,做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样一个贤妻却被氓“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她丧失了一个正常人所应具备的独立人格,还要忍受丈夫的背叛。缘于封建礼教与社会规范的桎梏,致使这位女子沦为众人鄙夷的弃妇。在认清丈夫的丑恶面目之后,女子彻底从婚姻的美好幻想中清醒,带着满腔的怒意发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控诉。寥寥几字就道尽了女子对丈夫的心灰意冷,选择主动结束不幸婚姻的洒脱。这是女子为自己挣得平等,控诉不公最有力量的意识。尊重和平等是一个人生存最基本的法则,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可以让她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即使与时代环境相违背,但这种意识仍值得万千女性学习。
   综上所述,女性自古在各个方面都有受到礼教的压制,但在《诗经·国风》中出现的女性并未完全被礼教同化,她们聪明贤惠,遇到心上人会大胆追求,遭遇胁迫会公然反抗。这些女子有其自身的思想和意识,并为之努力奋斗。《国风》中的女性身上所特有的意识带着时代的光辉,对当代女性依旧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本篇论题的宗旨所在。
   参考文献
   [1]乔以钢.论中国女性文学的思想内涵[J],南开学报,2001(04):28-33.
   [2]吕亚虎.“仲春之月,奔者不禁”考辨[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67-69.
   [3](宋)朱熹注,王宝华整理.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1:12.
   [4]李胜楠,冯霞.诗经鸡鸣意象探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0,(16):196-197.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统编本语文咏物诗数量甚众,主要为绘物、言志和构境。根据咏物诗特点,结合名师课例,因诗依例明晓教学策略:抓特征,绘其象;识背景,明其志;晓情趣,品其韵。以期指导古诗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文学素养。   关键词:统编语文教材 咏物诗 教学实施   咏物诗,借物抒怀,一草一木总关情,统编本小学语文重要题材之一。在内容编排上有如下特点:低年段以吟物形象为主,通俗易懂;中、高年段则以咏物言志为主
曹雪芹在他的鸿篇巨制《红楼梦》中书写了众多女性的悲剧命运,而红楼二尤则是组成这部大悲剧的一个小悲剧.曹翁对分写“二尤”思想性格的对垒,总写“二尤”短暂且悲惨的人生,向封建礼教社会发出强有力的控诉,而曹翁将时代的悲剧融入到个体当中,则更加凸显出其内在深刻的悲剧性.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其教学易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致使教学理念落后,教法陈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应加强研讨式教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其具体路径表现为:在教改理念上,从讲授式教学到研讨式教学;在教改模式上,从教师中心论到学生中心论;在教改方法上,从知识传授为主到问题分析为主。研讨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单向度不同,在课堂上使研究与讨论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在课
内容摘要:“双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古诗文,以其特有的文化形式、独特的文化意境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对培养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承担着义不容辞的重任。对话理论涵盖的多元价值与核心素养导向下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要求相契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具有重要启示。对话理论视域下的古诗文教学强调文本解读尊重主体性、思维培育体现创造性、人格塑
Rayleigh-Taylor (RT) instability widely exists in nature and engineering fields.How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RT instability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At present,abundant results of RT instability have
内容摘要:中职时期属于学生构建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语文教学显得极为重要。语文课本当中包含着大量优秀传统文化,利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面对今后的学习以及生活。因此,本文针对中职语文教学当中如何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展开一些策略上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中职语文 优
内容摘要:在目前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文学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文学素养方面属于重要影响因素,因而需有效落实文学鉴赏教学。作为语文学科的课程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需要对文学鉴赏教学加强认识,并且需要积极探索及选择有效途径及策略开展文学鉴赏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学修养,帮助学生得到更好发展。   关键词:文学鉴赏教学 意
内容摘要: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当前高校的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言体系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影响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藏了丰富的语言文化宝藏,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一方面增加了文学历史知识,另外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形成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了解,提高学习者的精神内涵。当前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当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就是导致
内容摘要:对于文学类作品学习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定的难度,毕竟其中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的问题太多了,而且学生需要通过细细品味的方式,才能够在课堂上收获到真正的学习体会和感受。但是从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来看,针对这一方面的工作,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构建活动的时候,往往没有形成良好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进行课程知识学习的时候,失去了学习上的动力,影响学生整体学习
内容摘要:当代西方小说家似乎热衷于“中年危机”这个话题,而马丁·瓦尔泽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惊马奔逃》好像也不例外,文中关于主人公们的大量言行刻画和心理描写都契合着心理学中关于“中年危机”的定义。然而,作者真的只是在讨论这个个体心理问题吗?本文试图结合创作的时代背景来揭示小说中真正探讨的危机问题。   关键词:《惊马奔逃》 马丁·瓦尔泽 中年危机 危机问题   《惊马奔逃》是德国当代著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