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改革与实效性分析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xingzhe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中宣部、教育部推行的“05”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方案中学时最多、学分比例最高的课程。本文主要分析了这次改革以来,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概论”课教研室对“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改革的实施状况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 成绩评价体系改革 实效性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05教改”方案精神,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从2006级同学开始正式拉开帷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时最多,学分比例最高的课程,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和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对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写作前,我研读了中国知网等电子期刊的文章,发现目前我国各高校对“概论”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方面,对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探索与实效性分析的文章非常少。我认为,一门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是一个包括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试题型、评分体系和反馈体系等在内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基本任务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目标的实现状况,对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它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适当的改革和调整,以满足不同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成绩评价体系的评估和导向功能,建立起科学、公正、规范、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长期思考和试图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概论”课教研室几年来对“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探索为例,分析其实效性,以求和其他高校“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改革进行交流与切磋。
  一
  “概论”课开设伊始,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概论”课教研室教师对“概论”课的特点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探索,吸取了原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改革的经验,对“概论”课的成绩评价体系进行了不断的研讨与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本着客观、公正、规范、易量化的原则,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可行性较强的“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首先,在考核内容上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具体做法是以课本为主,兼顾国家出台的最新政策、社会热点与青年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课本较多地讲授理论,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但让学生把握基础知识不是目的,而是能用所学知识全面、系统、正确地分析社会热点、解决社会问题。在这几年的实践中,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概论”课教研室在每年“概论”课的考核内容中都融入了课本中没有涉及的国家最新出台的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课本虽然也要讲述国家发展的主要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但是限于教材的时滞性,最新出台的方针、政策及新出现的社会热点要通过教师及时讲解、补充和考核,才能使学生无时差地跟踪和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动态。其次,在考核形式上一直采用较为传统的闭卷笔试形式。这样做主要考虑到,一是“概论”课授课班级一般均是100人以上的大班,采用口试难度较大;一是“概论”课学分高,经过闭卷笔试给出成绩会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与研究生入学的政治理论课考试接轨,并且闭卷笔试成绩更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再次,在考试题型上一般设计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客观题设计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情况;主观题设计为辨析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其中简答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辨析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结合社会热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我校“概论”课的评分体系主要包括评分标准、成绩构成和最终成绩三部分。最终成绩为综合成绩,是平时成绩和期末笔试成绩之和。在成绩构成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主要由出勤、期中论文、课堂表现等内容构成,期末笔试成绩以期末考试的试卷成绩为基础。期末笔试成绩的评分标准主要根据考试的具体内容生成,易量化,较为直接和客观,主要由教师执行分数操作。最后,将考核反馈融入到课堂中。考核反馈由期中论文的考核反馈和期末试卷的考核反馈两部分组成。期中论文的考核反馈由教师结合论文的命题范围和学生写作论文存在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课堂评析。但由于“概论”课属于学期课,期末试卷的反馈不能针对参加考试的学生,教师只能将这一学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个学期的选课学生进行反馈。
  这套成绩评价体系实施三年多之后,中国海洋大学“概论”课教研室于2010年对正在选课中的1001名学生就现行“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涉及2007、2008、2009及2010级的在校本科学生,几乎涵盖了学校的所有专业;调查问卷设计了17道封闭题型和2道开放题型,调查内容涉及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试题型、评分体系等方面;调查目的旨在了解正在实施的“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的学生认可度,找出这一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作进一步的完善和改革探索。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汇总分析,发现中国海洋大学学生对“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基本满意的占77.9%,认为“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占66.8%,说明学生对现行的“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的总体认可度较高,评价结果比较满意。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考核形式较为单一。期末考试一直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较为传统和保守,题型一直采取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辨析、简答和论述的形式也缺乏必要的创新。
  第二,平时成绩内容不够丰富,分值较低。平时成绩仅包括出勤、期中论文和课堂表现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平时成绩30%的比例偏低。
  第三,平时成绩的评价主体较为单一,成绩给定不够透明。平时成绩由教师给定,学生没有话语权。因“概论”课为学期课,学生参加期末考试后不再有上课机会,并且学生在网上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总成绩,并没有成绩构成说明,不了解自己的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到底是多少,往往感到费解和茫然,成绩透明度较低。
  第四,成绩反馈缺乏或者不够及时。学生上交期中论文和课堂评论后,有些教师不讲解或讲解滞后,学生的好想法、好观点得不到及时的鼓励,错误观点或不当观点也难以得到纠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
  针对上述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概论”课教研室在2011年春季学期对“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具体做法如下。
  (一)丰富平时成绩构成,增加平时成绩比重。教研室适当改变授课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表达见解的机会,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平时成绩除包括出勤、期中论文和课堂表现外,还增加了教学视频观后感、每学期鼓励学生进行至少一次的社会实践,并写出调研报告、对社会热点进行解读与分析等。将集中讨论改变为分散讨论,即每次上课前占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现象剖析、原因探讨与对策分析。平时成绩是过程性考核的结果,对学生学习具有更强的约束力,有的教师在丰富平时成绩构成的同时还提高了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平时成绩提高到总成绩的40%。
  (二)改革成绩评分体系,确立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主体。打破以往主要由教师打分的方式,采取学生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打分方式。期末成绩主要由教师给出,平时成绩以学生互评为主,师评为辅。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由组长负责对组员进行出勤方面的考核,并负责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课堂和课下讨论,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客观公正地打分和评价,小组成员也可以根据组长的表现给组长打分。在大班授课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学生之间因相互了解度较高,所以互相给出的成绩可以做到更客观,更全面。这样既可以增强组长的责任心,又可以提高组员的学习热情,还可以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合作意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完善平时成绩评价标准,增加平时成绩的透明度。期末试卷的评分标准一般较为具体明了,但平时成绩的评分标准往往较为含糊。在成绩评价体系改革中,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概论”课教研室逐渐开始重视并尽最大可能完善这一标准。为增加平时成绩的透明度,教师在开学伊始便将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告知学生,在学期末公布每位同学的平时成绩,使成绩给定更加公平和透明,使学生对自己的平时成绩从一无所知到完全知晓。
  此外,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概论”课教研室还有进一步的改革考虑,即将基础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丰富考试题型,改革考核形式,适当增加能力考核分值。基础知识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或欠缺,能力考核会失去存在的基础,成为空话,应转变轻视基础知识,将基础知识考核等同于机械记忆的思想,因而一味地主张取消基础知识考核,只考核能力是十分不可取的。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改革考核形式,丰富考试题型。将闭卷考试改为闭卷、开卷相结合的方式。将考核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根据不同的考核目的,考核分两个阶段进行。教研室以闭卷形式提前组织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学校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以开卷形式进行能力考核。开卷考试时可适当增加材料分析题或论述题比重。为及时进行成绩反馈,我们也正在酝酿建立网络学习和反馈平台。
  三
  中国海洋大学社科部“概论”课教研室通过上述改革与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一)“概论”课的最终成绩能够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成绩构成要素的变化与平时成绩比重的增加,改变以往有些学生平时不学,甚至不出勤,也不参加课堂活动,但最后考试前利用一周左右时间突击背题,也可以拿到高分的现象。评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转化,改变了教师的经验主义做法,在大班授课情况下,平时成绩的给定难免有失偏颇,同学之间彼此熟悉,互相督促,根据各自的表现互相打分,基本上能够做到客观公正。
  (二)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概论”课成绩评价体系改革过程中不仅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核,而且更加注重能力考核。能力考核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讨论与社会实践,一是考试试卷中的材料分析题。这种变化促使学生不仅要关注课本,而且要重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热点,并能进行认真思考。如,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曾经就民生问题给出讨论范围,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命题确立讨论的具体内容并完成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选题涉及物价(房价、粮价等)、住房质量、拆迁、食品安全、医疗、就业、“三农”问题、留守儿童、教育、司法公正等十余个方面,突破了以往“一人主讲”的传统讲法,探索出了访谈、主持等多种形式表达观点,不仅用文字表达了观点,而且插入了图片、表格、视频和音乐,增强了说服力和渲染力。讲解的内容不仅资料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更包括不少学生原创的内容。每组表达完自己的观点后,台下的同学积极提问,实现了良性互动。这种做法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将自己所学的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
  (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讨论以组为单位进行,分组时明确几个原则:如主张不同专业搭配、不同性别搭配。这样可以改变选课制班级中同学之间彼此不熟悉的情况,实现跨专业合作,建立不同专业间的交往。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工作,组员分工查阅资料,再汇总。表达观点时基本上每组都是全员参与,大家互相配合,充分体现出组内成员间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调动了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素质。相对于单纯授课而言,不局限于课本的教学和考试内容、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试题设计、讨论选题范围的明确等,对教师的知识面、业务素质、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自觉把握和跟踪理论发展及政策导向,关注国内外大事及青年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业务水平与能力。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0JY23。
其他文献
摘 要: 安徒生作为世界儿童文学创始人,其童话的特点之一便是“萝莉情结”,集中表现于喜欢以低龄少女为主角,赋予其勇敢善良的人格,散发出圣洁无瑕的光辉。这源于童年安徒生目睹一个疯人院女人后留下的心理阴影,以及身世和外貌带来的严重自卑,他倾向于柏拉图式的恋爱,抵触熟女,倾向“萝莉”。安徒生对少女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赞美,对儿童起到了女性主义的启蒙作用,有利于女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
摘 要: 所谓“厌学”,即厌恶学习,或不愿意主动学习,是一种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如今,中小学生的厌学风与日俱增,其主客观原因很多。本文从教学论的视角,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师素养五个方面来探讨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并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教学论 厌学 教师 学生    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着的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统一是指对立
摘 要: 丁玲的《三八节有感》用冷静深隽的笔调揭示延安女性世界的是是非非,其女性关怀表达得最直接、最具体。  关键词: 丁玲 《三八节有感》 女性关怀    丁玲的《三八节有感》(载1942年3月9日《解放日报·文艺副刊》)被西方称为“女权宣言”,文中丁玲动情地表白:“我自己是个女人,我会比别人更懂得女人的缺点,但我却更懂得女人的痛苦。她们不会是超时代的,不会是理想的,她们不是铁打的。她们抵抗不了
摘 要: 从2006年浙江省开展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6年了,浙江省适时推出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对处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们提出了更新更全面的要求。本文试图对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地位及可以采取的对策做简单的论述,希望对广大一线教师推动新课程改革起到一点作用。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导学案 引导者 反思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被说了一千多年的命题,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
摘 要: 鲁迅的《伤逝》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以青年知识分子的恋爱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不懂世事的读书人涓生,不了解生存的真实面目,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缺乏成熟、清醒的判断,加上沟通的障碍使得两性心灵的隔膜越来越深,在困顿和窘境面前,自私的涓生无力承担对家庭的责任,选择了逃避,从而导致了爱情婚姻悲剧。  关键词: 《伤逝》 和谐 疏离 沟通 两性关系  鲁迅的《伤逝》是他一生
摘 要: 作为我国抒情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在后世文学发展中在历代知识分子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本文主要探讨《诗经》中的《绿衣》、《葛生》在抒情着眼点、情感内容、抒情手法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它们在这些异同层面上对后世悼亡诗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 《绿衣》 《葛生》 悼亡诗 情感内容 抒情手法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各个层面上为我国
摘 要: 文章以书信答问形式讨论了情调、自然、社会、学问、灵性、境界、人格等一系列文艺学美学范畴,分析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了它们在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中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小资情调与社会关怀 文艺理论与文艺创作 艺术与生命的灵性 情与慧 文格与人格    信一:关于小资情调与社会关怀  一学生,谦诚好学,文笔优美,很擅长写自然风光与个人生活体验,也有社会责
摘 要: 语文作业的布置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作业布置随意化、临时性等诸多问题,值得语文教师关注与思考。语文作业的布置,应把握适度、科学的原则,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语文作业 科学适度 激发潜能 提高效率  作业的内涵很丰富,这里我们要关注的是其狭义概念,特指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每个时段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中学语文作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版块,与每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
摘 要: 在具体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对不同版本的地理教材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处理。为了避免对地理教材处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文章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人教版和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为依托,以案例的形式对《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进行“二次开发”,希望对本课题的具体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二次开发” 工业生产活动  
摘要: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而且涉及文化问题,要真正把源语翻译为目的语,译者除了要掌握源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外,还要很好地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在比较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基础上,研究目的语中的表达方式,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在目的语读者中的理解和反映。本文以汉语和德语互译为例,论述了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重点论述了如何应对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 文化 文化 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