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日韩国文化等外国文化以迅猛之势冲击着我国的大学校园。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来说,极易受其严重的影响,误导他们的认知、扭曲他们的“三观”。近来,大学校园里出现了民族精神弱化的现象,而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思想素质的重要体现。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就等于没有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凝聚力和生命力。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此展开了思考。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资本主义文化
一、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绵延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也提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是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弘扬民族精神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二、外国文化的思想腐蚀
人的生存由原来局限于一定时空之内发展为时空的压缩,由局限于一个民族国家之内发展为超出民族国家的局限,成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交往意义上的人。全球化不断加速,活动地域的改变,带来了各种文化的冲击和交融,挑战国民的民族意识。
近年来,流行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意识形态以电视剧、电影、明星、服饰、饮食、化妆等各个方面展开渗透式腐蚀。在大学校园中流行着各种日本漫画的虚无主义、欧美影视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功利主义、韩国文化中的享乐主义。从服装到发饰,从音乐到饮食,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力主义、奢靡之风等也透过各种多种文化形态冲击着我国。例如,日本动画《奥特曼》成为所有小男孩最爱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暴力解决问题的种子;当初一部韩国《大长今》掀起了韩国美食的热潮,而今《来自星星的你》又再次升温对韩国饮食、服饰和语言等各个方面的狂热追捧。原本普通的炸鸡啤酒因为一部电视剧成为街头巷尾排成“长龙”抢购的美食。透过媒体进行的文化侵略更具有隐蔽性,各种文化的冲击如潮水般涌进大学校园展开意识形态的渗透,对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进行腐蚀。
大学生们有着乐于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天性,但由于社会阅历浅,知识结构不完善,价值观未成熟,明辨是非真伪能力不足,极易对外国的文化观念产生认同,导致民族虚无主义的产生。
三、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流失的表现
整体上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还是充满了自豪感,对社会和祖国还是充满热爱的积极情感,但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民族精神动摇和缺失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文化认同感淡化。例如:有的学生把“自由独立”极端化,处处标新立异,甚至脱离集体、孤芳自赏;有的严重地“崇洋媚外”,狂热地追赶欧美时髦、日韩影星、漫画游戏等,严重忽视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鄙弃中国优良道德风尚,丧失青年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风貌等等。
2.理想信念动摇。部分大学生喜欢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信仰缺失、世界观、价值观模糊、喜欢走捷径,极端个人主义,对共产主义共同理想失去信心,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感到渺茫。
3.国家主人翁意识缺乏。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庸碌懒散、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实事,对国难国耻表现较冷漠,自我意识强于集体意识,行为习惯和规范标准被误导,主人翁意识淡薄,忘记自己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4.公民道德修养弱化。当代大学生都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90后独生子女,吃苦精神不够、对社会缺乏实践和了解,个人认识极易产生偏差,整体不够成熟,生活阅历不足,对事物的判断常常主观片面化、情绪化、极端化。他们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能正确认识,抵御能力不足,出现了,如:道德失范、满腹牢骚、享乐主义严重、没有奉献精神、缺少科学务实的精神、社会良知不足等现象。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目前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着实堪忧。面对外国文化的强势进攻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如何应对,令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民族精神状态回归是关键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课堂教育。整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已有的思政理论课程中与民族精神有关内容,突出和渗透各门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同时,还要善于抓重点突出的活动或事件,如:“新疆恐怖分子暴力袭击事件”“五四青年节”“七七事变纪念日”等,及时准确地宣传社会热点、突发事件、典型事例等,有效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的自觉意识。其次,抢占校园文化宣传的各个阵地,开设专栏板块、公众平台等。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摄影展、红歌会等巩固民族精神。开展各种丰富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如:参观朱德纪念馆、红军博物馆、烈士纪念碑、慰问孤儿院、养老院、看望老红军等等。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同学讨论问题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资本主义文化
一、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绵延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也提到:“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是始终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弘扬民族精神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
二、外国文化的思想腐蚀
人的生存由原来局限于一定时空之内发展为时空的压缩,由局限于一个民族国家之内发展为超出民族国家的局限,成为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交往意义上的人。全球化不断加速,活动地域的改变,带来了各种文化的冲击和交融,挑战国民的民族意识。
近年来,流行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意识形态以电视剧、电影、明星、服饰、饮食、化妆等各个方面展开渗透式腐蚀。在大学校园中流行着各种日本漫画的虚无主义、欧美影视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功利主义、韩国文化中的享乐主义。从服装到发饰,从音乐到饮食,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力主义、奢靡之风等也透过各种多种文化形态冲击着我国。例如,日本动画《奥特曼》成为所有小男孩最爱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暴力解决问题的种子;当初一部韩国《大长今》掀起了韩国美食的热潮,而今《来自星星的你》又再次升温对韩国饮食、服饰和语言等各个方面的狂热追捧。原本普通的炸鸡啤酒因为一部电视剧成为街头巷尾排成“长龙”抢购的美食。透过媒体进行的文化侵略更具有隐蔽性,各种文化的冲击如潮水般涌进大学校园展开意识形态的渗透,对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进行腐蚀。
大学生们有着乐于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天性,但由于社会阅历浅,知识结构不完善,价值观未成熟,明辨是非真伪能力不足,极易对外国的文化观念产生认同,导致民族虚无主义的产生。
三、高校学生民族精神流失的表现
整体上当代大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还是充满了自豪感,对社会和祖国还是充满热爱的积极情感,但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快速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也不可避免地流露出了民族精神动摇和缺失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文化认同感淡化。例如:有的学生把“自由独立”极端化,处处标新立异,甚至脱离集体、孤芳自赏;有的严重地“崇洋媚外”,狂热地追赶欧美时髦、日韩影星、漫画游戏等,严重忽视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鄙弃中国优良道德风尚,丧失青年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神风貌等等。
2.理想信念动摇。部分大学生喜欢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信仰缺失、世界观、价值观模糊、喜欢走捷径,极端个人主义,对共产主义共同理想失去信心,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感到渺茫。
3.国家主人翁意识缺乏。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庸碌懒散、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实事,对国难国耻表现较冷漠,自我意识强于集体意识,行为习惯和规范标准被误导,主人翁意识淡薄,忘记自己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
4.公民道德修养弱化。当代大学生都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90后独生子女,吃苦精神不够、对社会缺乏实践和了解,个人认识极易产生偏差,整体不够成熟,生活阅历不足,对事物的判断常常主观片面化、情绪化、极端化。他们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能正确认识,抵御能力不足,出现了,如:道德失范、满腹牢骚、享乐主义严重、没有奉献精神、缺少科学务实的精神、社会良知不足等现象。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强弱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目前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状况着实堪忧。面对外国文化的强势进攻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如何应对,令当代大学生良好的民族精神状态回归是关键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课堂教育。整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五门已有的思政理论课程中与民族精神有关内容,突出和渗透各门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教育资源。同时,还要善于抓重点突出的活动或事件,如:“新疆恐怖分子暴力袭击事件”“五四青年节”“七七事变纪念日”等,及时准确地宣传社会热点、突发事件、典型事例等,有效培育和提升民族精神的自觉意识。其次,抢占校园文化宣传的各个阵地,开设专栏板块、公众平台等。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摄影展、红歌会等巩固民族精神。开展各种丰富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如:参观朱德纪念馆、红军博物馆、烈士纪念碑、慰问孤儿院、养老院、看望老红军等等。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同学讨论问题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贾英健.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