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福建文学》任职的时间不长,自1989年9月到1992年5月,前后不到三年。《福建文学》创刊至今已达70周年,我的任职只是短暂的一刻,因而,可以回顾的东西不多。但有一件事情记忆犹新,就是向冰心约稿,这也可以算是我与冰心先生结缘的开始,同时,也会涉及其他一些事。
1986年我从福州军区文化部转业到福建省文联,在一家影响不小的文艺理论刊物《当代文艺探索》任副主编,后来刊物接受上级指令,自查后停办,我则到了《福建文学》编辑部任副主编。那时,《福建文学》可谓是人才济济,朱谷忠(散文组组长)、杨国荣(戈戎,小说组组长)、黄文山(编辑部主任)、杨际岚(《台港文学选刊》副主编,其时,选刊属于《福建文学》的编制),还有小说家康洪(北村)、廖一鸣、陈健、郭碧良。小说家季仲是省文联党组分管《福建文学》编辑部的领导,同时兼任《台港文学选刊》主编,《福建文学》主编是蔡海滨。可以说,《福建文学》编辑部个个都是作家、诗人、评论家,只有主编是一个职业编辑家。
我从部队转业后,尚有一股冲劲,但在這样一家强手如林的刊物,作为一个后来者与外来者,当然知道自己的位置与分量。好在编辑部的同人待我不错,爱护我与支持我,我的一些想法与建议,也多被接受与采纳,尤其是季仲先生待人宽厚、正直,对我信任,我到《福建文学》任职,也是他的主张。但是,无论环境如何,让我一直待在编辑部,一辈子当编辑,觉得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一次与主编蔡海滨随意聊起这个话题,他有些吃惊,说,你还有别的去处与想法?意思是说,《福建文学》编辑部在省文联是待遇最好的单位,你还不安心?
其实,我也就说说,实际上,来《福建文学》之前,南京军区文化部创作室主任、著名作家胡石言曾专程到福州来找过我,邀请我到南京军区创作室从事专业文学研究与评论。转业之前,我在福州军区文化部便是以军事文学的研究与评论见长,发表过不少军事文学评论与研究的文章,1985年结集《特性与魅力》,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成为军队出版的第一部军事文学评论集。1985年百万大裁军,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福州军区的一部分人员去了南京,一部分人员脱下军装,转业地方,我是被福建省文联《当代文艺探索》主编魏世英先生看中,伸出了橄榄枝,一夜之间决定了自己的去向。那时,南京军区尚顾不上我这样一个人的去向,但就在我转业不久,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召开了一次全军文化工作会议,会上文化部部长徐怀中讲道,我们的军事文学创作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军事文学评论却跟不上,原来福州军区有个王炳根,专门研究军事文学,很有成绩,却在军区合并时转业了,培养一个评论人才很不容易,王炳根说走就走了,也没有向我们报告一下,很可惜。徐怀中这个话,让南京军区负责文化工作的领导有些坐不住,便决定让我重回部队。胡石言在与我交谈时说,任职也是与领导与有关人员研究过的。但这时我转业已近两年,给人留下的印象还可以,省委宣传部与省文联的领导都希望我不要走了,同时,我的妻子也正在办理转业手续,她在172医院妇儿科工作,隔三岔五要上夜班,很辛苦。我当时对胡石言主任讲,如果妻子工作安排得好,就不一定再回部队了。后来,文联领导包括一些朋友,都为我妻子的工作多方联系,最后落实了一个好的单位,我这才算最后安顿下来。
我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到《福建文学》编辑部来任职的,怎么还有别的想法?但也正是因为这曾有过的表露,不及三年,季仲、蔡海滨他们也就成全了我,让我再回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此时,《当代文艺探索》停刊后保留的刊号,改为《文化春秋》,问我想不想办这个刊物,我辞谢了。也就是在调离《福建文学》、又辞谢了另一家刊物时,我萌生了一个“冰心”的创意,这是后话了,而这个创意,实际上也就是始于《福建文学》的工作期间。
1989年5月4日,五四运动70周年,也是冰心从事文学创作70周年。中国现代文学馆、福建省文联、福建省作协等单位,打算举办一个纪念冰心文学创作70年的研讨会。正当研讨会筹备之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冰心的研讨会无法如期举行。《福建文学》本来想通过这次研讨会,组织一批文章,编发一个纪念专辑或专号,研讨会推迟后,《福建文学》的纪念号怎么办?1990年开初,编委会开会,研究一年的编辑大计,冰心纪念号的事情被提了出来,决定不要等待研讨会的成果了,编辑部直接出面组稿,邀请冰心本人及其他名家撰文,编发一个专辑,纪念冰心70周年的文学创作。那时,我在文坛已经行走多年,对文艺界的情况熟悉,便主动要求赴京组稿。
这年春节后不久,我即去北京,与我同行的有省公安厅《警坛风云》杂志的编辑林斌。林斌是我的好友,那时我也在为这家刊物写侦探文学的专栏(顺便说一句,这些专栏文章后结集为《侦探文学艺术寻访》,由群众出版社出版,30年后,也就是2021年4月,我去广东参加《香港商报》组织的著名作家“品鉴岭南”的活动,主办方搜寻作家的书以求签名,他们竟然买到了30本《侦探文学艺术寻访》,让我吃惊不小)。《警坛风云》相对于《福建文学》就阔气多了,因而,出发前杂志的主编林章富先生交代林斌要对我多加关照,这令我感动。林斌的弟弟林坚,毕业于厦门大学,分配在新华社工作。到了北京,林坚出面接待,安排我们住在新华社地下室的内部招待所,吃饭则在新华社食堂,很是方便。那次我记得找过海岩、朱小平、许谋清、谢冕等名家,还有解放军艺术学院刘毅然、石钟山、王秋燕等。出去我们均同行,坐公交车,回到招待所都觉得收获满满。每到夜晚,两人,有时加上林坚,便在灯下开始喝工夫茶(茶与茶具都是林斌从福州背过来的,那时我也偶尔吸几支烟)。喝着岩茶吸着烟,谈论着当天见到的作家,回忆和他们的交谈,大江大海,吞云吐雾,很是惬意。有一次,“军艺”的王秋燕完成了她的小说《有种忧愁说不出》,急于要给我们,便冲到新华社的招待所来找我们,见到我与林斌正在喝茶,大为吃惊,说你们这是干什么,那么小杯子,从哪儿弄来的?怎么喝茶还有这种喝法,一个大杯不就行了,用得了这么复杂?一连串的提问,现在她自己想起来都觉得好笑。之前,她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当话务兵,什么没有见过?就是没有见过这种工夫茶。 北京之行,重点是向冰心先生约稿。之前,我们都没有见过冰心,只是读过她的作品,听过她的人生故事,敬仰之外,还好有一种乡情连着。到北京后,《人民文学》副主编周明替我与冰心联系,并且安排好了时间。3月15日,我们打了的士,先到路边的花店买了一篮大红玫瑰,然后就直接到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楼34单元,抬头一看,门口贴了一张字条:医嘱谢客。举手间还有些犹豫,但想到已经联系好了,就按了门铃,开门的是冰心女婿陈恕教授。我们说明了来意,陈恕教授说,老人已经在等你们了。
我与林斌一前一后走进冰心的卧室兼书房,老太太已端坐在书桌前,我们趋前向她老人家问好,送上红玫瑰。老太太说,我就喜欢玫瑰,香艳带刺,有风骨。说着就让大姐过来,把花安放在对面的花台上。老太太让我们坐下,先在签名本上留下姓名、单位、电话与通信地址,说我下次要找你们就方便了,说时,還接过签名本看了一眼。签名之后,老太太慈祥地看着我们,说,渴了吧,先喝口茶,是我们家乡的茉莉花茶。说,台湾人也送我茉莉花茶,但不如家乡的茶香。之后,便是我汇报正事了,家乡的刊物要为她的创作70周年,发一个纪念专辑,有图片、简介和纪念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篇作者本人的新作。老太太认真听,说,这样好,谢谢你们想得周到,别人写纪念文章由你们做主。又问,对我写的文章有什么要求?我说,没有特别要求,由您做主,如果能写与家乡有关的散文,则更好。坐在一旁的林斌插话,您就写写童年的故乡吧,让我们后人了解当时的福州。老太太答应了,说,让我想想,写好了,就按这个地址给你寄吧。老太太这么爽快,让我们十分感动。
我们在说话时,大白猫不时地跳到桌面上,老太太让它下去,说,我这猫喜欢照相,它叫咪咪,估计我们要照相了,就跳上来等着抢镜头。这一说,让我们大笑起来,也让我想到了联系时的约定,为了老人的健康,不能聊太久,只能半小时。这么一聊,半个小时也就到了吧?果然,陈恕教授也进屋了,笑着问,差不多了吧。我来给你们照相。而老太太似乎还意犹未尽,让陈恕到另一个房间找了两本《冰心散文选》过来。这集子刚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设计得也漂亮。老太太打开扉页签名,当写下“炳根”二字时,停笔抬头问我,听口音,不是福建人吧?我说,我是江西人。老太太和蔼而睿智地说,呵,江西人,我们福建人到海外去了,你们江西人到福建来了,还是乡亲!于是,在“炳根”二字下写了“乡亲留念”。
离别时,我与林斌站在老太太的椅子后面,合影留念。陈恕教授说,你们第一次来,又是从家乡来的人,老人让你们多坐一会儿。可是我们已是收获满满,十分知足,不便多打扰老太太,起身告辞了。
我回到福州一月余,冰心的大作寄到了,题目就叫《故乡的风采》,写得真是好呀,对故乡的感情从“绿”字开始,写到山写到人,洋洋近2000字,300格的稿纸写满了整整7页。她的这一段话,最是令我感动:
“天下之最”的福州的健美的农妇!我在从闽江桥上坐轿子进城的途中,向外看时惊喜地发现满街上来来往往的尽是些健美的农妇!她们皮肤白皙,乌黑的头发上插着上左右三条刀刃般雪亮的银簪子,穿着青色的衣裤,赤着脚,袖口和裤腿都挽了起来,肩上挑的是菜筐、水桶以及各种各色可以用肩膀挑起来的东西,健步如飞,充分挥洒出解放了的妇女的气派!这和我在山东看到的小脚女人跪在田地里做活的光景,心理上的苦乐有天壤之别。我的心底涌出了一种说不出来的痛快!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也见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这是不是一种偏爱之美呢?也正是这种偏爱,将深藏于作者心中对故乡的感情,表露了出来。
这一年的《福建文学》第8期,开辟了“纪念冰心从事创作七十周年”专辑,刊登了冰心的《故乡的风采》、郭风的《记冰心》、谢冕的《最初的启迪——以此庆祝冰心先生创作七十周年》。谢冕对冰心的理解,也影响与启迪了我:“友朋聚坐,偶语往昔,我总怀着感激谈起少年时代成为挚友与良师的两本书:巴金的《家》,冰心的《寄小读者》。(在那样的年龄,虽知鲁迅,却不能理解他的睿智与辛辣。)两本书中,前者给我热情,后者给我温暖;前者教我抗争,后者启我爱心。平生爱书,年龄渐长,所爱日多,但始终如星光辉耀着人生之旅、且成为血般的热情涌流于心间的,大抵还是这两本书。渊厚的人也许会因而笑我,但我都以未曾忘却而自慰。也许如人们的不忘自己的童年,人们也轻易不忘童年的友与师。我甚至窃喜,就是这样两本平常的文学作品,却深刻地引导我走上人生的追求之旅。”
纪念专辑的封二与封三,刊登了冰心的多幅照片和《冰心生平与创作简介》,这是我第一次为冰心撰写生平与创作情况,正是这个简介,这个专辑,尤其是与冰心的相识,让我40岁之后的生命,与冰心紧紧相连,包括研究冰心、宣传冰心、成立冰心研究会、建立冰心文学馆,使我的生命有了光华、人生更有意义。
1986年我从福州军区文化部转业到福建省文联,在一家影响不小的文艺理论刊物《当代文艺探索》任副主编,后来刊物接受上级指令,自查后停办,我则到了《福建文学》编辑部任副主编。那时,《福建文学》可谓是人才济济,朱谷忠(散文组组长)、杨国荣(戈戎,小说组组长)、黄文山(编辑部主任)、杨际岚(《台港文学选刊》副主编,其时,选刊属于《福建文学》的编制),还有小说家康洪(北村)、廖一鸣、陈健、郭碧良。小说家季仲是省文联党组分管《福建文学》编辑部的领导,同时兼任《台港文学选刊》主编,《福建文学》主编是蔡海滨。可以说,《福建文学》编辑部个个都是作家、诗人、评论家,只有主编是一个职业编辑家。
我从部队转业后,尚有一股冲劲,但在這样一家强手如林的刊物,作为一个后来者与外来者,当然知道自己的位置与分量。好在编辑部的同人待我不错,爱护我与支持我,我的一些想法与建议,也多被接受与采纳,尤其是季仲先生待人宽厚、正直,对我信任,我到《福建文学》任职,也是他的主张。但是,无论环境如何,让我一直待在编辑部,一辈子当编辑,觉得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一次与主编蔡海滨随意聊起这个话题,他有些吃惊,说,你还有别的去处与想法?意思是说,《福建文学》编辑部在省文联是待遇最好的单位,你还不安心?
其实,我也就说说,实际上,来《福建文学》之前,南京军区文化部创作室主任、著名作家胡石言曾专程到福州来找过我,邀请我到南京军区创作室从事专业文学研究与评论。转业之前,我在福州军区文化部便是以军事文学的研究与评论见长,发表过不少军事文学评论与研究的文章,1985年结集《特性与魅力》,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成为军队出版的第一部军事文学评论集。1985年百万大裁军,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福州军区的一部分人员去了南京,一部分人员脱下军装,转业地方,我是被福建省文联《当代文艺探索》主编魏世英先生看中,伸出了橄榄枝,一夜之间决定了自己的去向。那时,南京军区尚顾不上我这样一个人的去向,但就在我转业不久,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召开了一次全军文化工作会议,会上文化部部长徐怀中讲道,我们的军事文学创作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军事文学评论却跟不上,原来福州军区有个王炳根,专门研究军事文学,很有成绩,却在军区合并时转业了,培养一个评论人才很不容易,王炳根说走就走了,也没有向我们报告一下,很可惜。徐怀中这个话,让南京军区负责文化工作的领导有些坐不住,便决定让我重回部队。胡石言在与我交谈时说,任职也是与领导与有关人员研究过的。但这时我转业已近两年,给人留下的印象还可以,省委宣传部与省文联的领导都希望我不要走了,同时,我的妻子也正在办理转业手续,她在172医院妇儿科工作,隔三岔五要上夜班,很辛苦。我当时对胡石言主任讲,如果妻子工作安排得好,就不一定再回部队了。后来,文联领导包括一些朋友,都为我妻子的工作多方联系,最后落实了一个好的单位,我这才算最后安顿下来。
我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到《福建文学》编辑部来任职的,怎么还有别的想法?但也正是因为这曾有过的表露,不及三年,季仲、蔡海滨他们也就成全了我,让我再回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此时,《当代文艺探索》停刊后保留的刊号,改为《文化春秋》,问我想不想办这个刊物,我辞谢了。也就是在调离《福建文学》、又辞谢了另一家刊物时,我萌生了一个“冰心”的创意,这是后话了,而这个创意,实际上也就是始于《福建文学》的工作期间。
1989年5月4日,五四运动70周年,也是冰心从事文学创作70周年。中国现代文学馆、福建省文联、福建省作协等单位,打算举办一个纪念冰心文学创作70年的研讨会。正当研讨会筹备之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冰心的研讨会无法如期举行。《福建文学》本来想通过这次研讨会,组织一批文章,编发一个纪念专辑或专号,研讨会推迟后,《福建文学》的纪念号怎么办?1990年开初,编委会开会,研究一年的编辑大计,冰心纪念号的事情被提了出来,决定不要等待研讨会的成果了,编辑部直接出面组稿,邀请冰心本人及其他名家撰文,编发一个专辑,纪念冰心70周年的文学创作。那时,我在文坛已经行走多年,对文艺界的情况熟悉,便主动要求赴京组稿。
这年春节后不久,我即去北京,与我同行的有省公安厅《警坛风云》杂志的编辑林斌。林斌是我的好友,那时我也在为这家刊物写侦探文学的专栏(顺便说一句,这些专栏文章后结集为《侦探文学艺术寻访》,由群众出版社出版,30年后,也就是2021年4月,我去广东参加《香港商报》组织的著名作家“品鉴岭南”的活动,主办方搜寻作家的书以求签名,他们竟然买到了30本《侦探文学艺术寻访》,让我吃惊不小)。《警坛风云》相对于《福建文学》就阔气多了,因而,出发前杂志的主编林章富先生交代林斌要对我多加关照,这令我感动。林斌的弟弟林坚,毕业于厦门大学,分配在新华社工作。到了北京,林坚出面接待,安排我们住在新华社地下室的内部招待所,吃饭则在新华社食堂,很是方便。那次我记得找过海岩、朱小平、许谋清、谢冕等名家,还有解放军艺术学院刘毅然、石钟山、王秋燕等。出去我们均同行,坐公交车,回到招待所都觉得收获满满。每到夜晚,两人,有时加上林坚,便在灯下开始喝工夫茶(茶与茶具都是林斌从福州背过来的,那时我也偶尔吸几支烟)。喝着岩茶吸着烟,谈论着当天见到的作家,回忆和他们的交谈,大江大海,吞云吐雾,很是惬意。有一次,“军艺”的王秋燕完成了她的小说《有种忧愁说不出》,急于要给我们,便冲到新华社的招待所来找我们,见到我与林斌正在喝茶,大为吃惊,说你们这是干什么,那么小杯子,从哪儿弄来的?怎么喝茶还有这种喝法,一个大杯不就行了,用得了这么复杂?一连串的提问,现在她自己想起来都觉得好笑。之前,她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当话务兵,什么没有见过?就是没有见过这种工夫茶。 北京之行,重点是向冰心先生约稿。之前,我们都没有见过冰心,只是读过她的作品,听过她的人生故事,敬仰之外,还好有一种乡情连着。到北京后,《人民文学》副主编周明替我与冰心联系,并且安排好了时间。3月15日,我们打了的士,先到路边的花店买了一篮大红玫瑰,然后就直接到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楼34单元,抬头一看,门口贴了一张字条:医嘱谢客。举手间还有些犹豫,但想到已经联系好了,就按了门铃,开门的是冰心女婿陈恕教授。我们说明了来意,陈恕教授说,老人已经在等你们了。
我与林斌一前一后走进冰心的卧室兼书房,老太太已端坐在书桌前,我们趋前向她老人家问好,送上红玫瑰。老太太说,我就喜欢玫瑰,香艳带刺,有风骨。说着就让大姐过来,把花安放在对面的花台上。老太太让我们坐下,先在签名本上留下姓名、单位、电话与通信地址,说我下次要找你们就方便了,说时,還接过签名本看了一眼。签名之后,老太太慈祥地看着我们,说,渴了吧,先喝口茶,是我们家乡的茉莉花茶。说,台湾人也送我茉莉花茶,但不如家乡的茶香。之后,便是我汇报正事了,家乡的刊物要为她的创作70周年,发一个纪念专辑,有图片、简介和纪念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篇作者本人的新作。老太太认真听,说,这样好,谢谢你们想得周到,别人写纪念文章由你们做主。又问,对我写的文章有什么要求?我说,没有特别要求,由您做主,如果能写与家乡有关的散文,则更好。坐在一旁的林斌插话,您就写写童年的故乡吧,让我们后人了解当时的福州。老太太答应了,说,让我想想,写好了,就按这个地址给你寄吧。老太太这么爽快,让我们十分感动。
我们在说话时,大白猫不时地跳到桌面上,老太太让它下去,说,我这猫喜欢照相,它叫咪咪,估计我们要照相了,就跳上来等着抢镜头。这一说,让我们大笑起来,也让我想到了联系时的约定,为了老人的健康,不能聊太久,只能半小时。这么一聊,半个小时也就到了吧?果然,陈恕教授也进屋了,笑着问,差不多了吧。我来给你们照相。而老太太似乎还意犹未尽,让陈恕到另一个房间找了两本《冰心散文选》过来。这集子刚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设计得也漂亮。老太太打开扉页签名,当写下“炳根”二字时,停笔抬头问我,听口音,不是福建人吧?我说,我是江西人。老太太和蔼而睿智地说,呵,江西人,我们福建人到海外去了,你们江西人到福建来了,还是乡亲!于是,在“炳根”二字下写了“乡亲留念”。
离别时,我与林斌站在老太太的椅子后面,合影留念。陈恕教授说,你们第一次来,又是从家乡来的人,老人让你们多坐一会儿。可是我们已是收获满满,十分知足,不便多打扰老太太,起身告辞了。
我回到福州一月余,冰心的大作寄到了,题目就叫《故乡的风采》,写得真是好呀,对故乡的感情从“绿”字开始,写到山写到人,洋洋近2000字,300格的稿纸写满了整整7页。她的这一段话,最是令我感动:
“天下之最”的福州的健美的农妇!我在从闽江桥上坐轿子进城的途中,向外看时惊喜地发现满街上来来往往的尽是些健美的农妇!她们皮肤白皙,乌黑的头发上插着上左右三条刀刃般雪亮的银簪子,穿着青色的衣裤,赤着脚,袖口和裤腿都挽了起来,肩上挑的是菜筐、水桶以及各种各色可以用肩膀挑起来的东西,健步如飞,充分挥洒出解放了的妇女的气派!这和我在山东看到的小脚女人跪在田地里做活的光景,心理上的苦乐有天壤之别。我的心底涌出了一种说不出来的痛快!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也见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这是不是一种偏爱之美呢?也正是这种偏爱,将深藏于作者心中对故乡的感情,表露了出来。
这一年的《福建文学》第8期,开辟了“纪念冰心从事创作七十周年”专辑,刊登了冰心的《故乡的风采》、郭风的《记冰心》、谢冕的《最初的启迪——以此庆祝冰心先生创作七十周年》。谢冕对冰心的理解,也影响与启迪了我:“友朋聚坐,偶语往昔,我总怀着感激谈起少年时代成为挚友与良师的两本书:巴金的《家》,冰心的《寄小读者》。(在那样的年龄,虽知鲁迅,却不能理解他的睿智与辛辣。)两本书中,前者给我热情,后者给我温暖;前者教我抗争,后者启我爱心。平生爱书,年龄渐长,所爱日多,但始终如星光辉耀着人生之旅、且成为血般的热情涌流于心间的,大抵还是这两本书。渊厚的人也许会因而笑我,但我都以未曾忘却而自慰。也许如人们的不忘自己的童年,人们也轻易不忘童年的友与师。我甚至窃喜,就是这样两本平常的文学作品,却深刻地引导我走上人生的追求之旅。”
纪念专辑的封二与封三,刊登了冰心的多幅照片和《冰心生平与创作简介》,这是我第一次为冰心撰写生平与创作情况,正是这个简介,这个专辑,尤其是与冰心的相识,让我40岁之后的生命,与冰心紧紧相连,包括研究冰心、宣传冰心、成立冰心研究会、建立冰心文学馆,使我的生命有了光华、人生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