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冰心约稿及其他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m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福建文学》任职的时间不长,自1989年9月到1992年5月,前后不到三年。《福建文学》创刊至今已达70周年,我的任职只是短暂的一刻,因而,可以回顾的东西不多。但有一件事情记忆犹新,就是向冰心约稿,这也可以算是我与冰心先生结缘的开始,同时,也会涉及其他一些事。
  1986年我从福州军区文化部转业到福建省文联,在一家影响不小的文艺理论刊物《当代文艺探索》任副主编,后来刊物接受上级指令,自查后停办,我则到了《福建文学》编辑部任副主编。那时,《福建文学》可谓是人才济济,朱谷忠(散文组组长)、杨国荣(戈戎,小说组组长)、黄文山(编辑部主任)、杨际岚(《台港文学选刊》副主编,其时,选刊属于《福建文学》的编制),还有小说家康洪(北村)、廖一鸣、陈健、郭碧良。小说家季仲是省文联党组分管《福建文学》编辑部的领导,同时兼任《台港文学选刊》主编,《福建文学》主编是蔡海滨。可以说,《福建文学》编辑部个个都是作家、诗人、评论家,只有主编是一个职业编辑家。
  我从部队转业后,尚有一股冲劲,但在這样一家强手如林的刊物,作为一个后来者与外来者,当然知道自己的位置与分量。好在编辑部的同人待我不错,爱护我与支持我,我的一些想法与建议,也多被接受与采纳,尤其是季仲先生待人宽厚、正直,对我信任,我到《福建文学》任职,也是他的主张。但是,无论环境如何,让我一直待在编辑部,一辈子当编辑,觉得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一次与主编蔡海滨随意聊起这个话题,他有些吃惊,说,你还有别的去处与想法?意思是说,《福建文学》编辑部在省文联是待遇最好的单位,你还不安心?
  其实,我也就说说,实际上,来《福建文学》之前,南京军区文化部创作室主任、著名作家胡石言曾专程到福州来找过我,邀请我到南京军区创作室从事专业文学研究与评论。转业之前,我在福州军区文化部便是以军事文学的研究与评论见长,发表过不少军事文学评论与研究的文章,1985年结集《特性与魅力》,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成为军队出版的第一部军事文学评论集。1985年百万大裁军,福州军区与南京军区合并,福州军区的一部分人员去了南京,一部分人员脱下军装,转业地方,我是被福建省文联《当代文艺探索》主编魏世英先生看中,伸出了橄榄枝,一夜之间决定了自己的去向。那时,南京军区尚顾不上我这样一个人的去向,但就在我转业不久,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召开了一次全军文化工作会议,会上文化部部长徐怀中讲道,我们的军事文学创作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军事文学评论却跟不上,原来福州军区有个王炳根,专门研究军事文学,很有成绩,却在军区合并时转业了,培养一个评论人才很不容易,王炳根说走就走了,也没有向我们报告一下,很可惜。徐怀中这个话,让南京军区负责文化工作的领导有些坐不住,便决定让我重回部队。胡石言在与我交谈时说,任职也是与领导与有关人员研究过的。但这时我转业已近两年,给人留下的印象还可以,省委宣传部与省文联的领导都希望我不要走了,同时,我的妻子也正在办理转业手续,她在172医院妇儿科工作,隔三岔五要上夜班,很辛苦。我当时对胡石言主任讲,如果妻子工作安排得好,就不一定再回部队了。后来,文联领导包括一些朋友,都为我妻子的工作多方联系,最后落实了一个好的单位,我这才算最后安顿下来。
  我也是在这个背景下到《福建文学》编辑部来任职的,怎么还有别的想法?但也正是因为这曾有过的表露,不及三年,季仲、蔡海滨他们也就成全了我,让我再回文艺理论研究室工作。此时,《当代文艺探索》停刊后保留的刊号,改为《文化春秋》,问我想不想办这个刊物,我辞谢了。也就是在调离《福建文学》、又辞谢了另一家刊物时,我萌生了一个“冰心”的创意,这是后话了,而这个创意,实际上也就是始于《福建文学》的工作期间。
  1989年5月4日,五四运动70周年,也是冰心从事文学创作70周年。中国现代文学馆、福建省文联、福建省作协等单位,打算举办一个纪念冰心文学创作70年的研讨会。正当研讨会筹备之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冰心的研讨会无法如期举行。《福建文学》本来想通过这次研讨会,组织一批文章,编发一个纪念专辑或专号,研讨会推迟后,《福建文学》的纪念号怎么办?1990年开初,编委会开会,研究一年的编辑大计,冰心纪念号的事情被提了出来,决定不要等待研讨会的成果了,编辑部直接出面组稿,邀请冰心本人及其他名家撰文,编发一个专辑,纪念冰心70周年的文学创作。那时,我在文坛已经行走多年,对文艺界的情况熟悉,便主动要求赴京组稿。
  这年春节后不久,我即去北京,与我同行的有省公安厅《警坛风云》杂志的编辑林斌。林斌是我的好友,那时我也在为这家刊物写侦探文学的专栏(顺便说一句,这些专栏文章后结集为《侦探文学艺术寻访》,由群众出版社出版,30年后,也就是2021年4月,我去广东参加《香港商报》组织的著名作家“品鉴岭南”的活动,主办方搜寻作家的书以求签名,他们竟然买到了30本《侦探文学艺术寻访》,让我吃惊不小)。《警坛风云》相对于《福建文学》就阔气多了,因而,出发前杂志的主编林章富先生交代林斌要对我多加关照,这令我感动。林斌的弟弟林坚,毕业于厦门大学,分配在新华社工作。到了北京,林坚出面接待,安排我们住在新华社地下室的内部招待所,吃饭则在新华社食堂,很是方便。那次我记得找过海岩、朱小平、许谋清、谢冕等名家,还有解放军艺术学院刘毅然、石钟山、王秋燕等。出去我们均同行,坐公交车,回到招待所都觉得收获满满。每到夜晚,两人,有时加上林坚,便在灯下开始喝工夫茶(茶与茶具都是林斌从福州背过来的,那时我也偶尔吸几支烟)。喝着岩茶吸着烟,谈论着当天见到的作家,回忆和他们的交谈,大江大海,吞云吐雾,很是惬意。有一次,“军艺”的王秋燕完成了她的小说《有种忧愁说不出》,急于要给我们,便冲到新华社的招待所来找我们,见到我与林斌正在喝茶,大为吃惊,说你们这是干什么,那么小杯子,从哪儿弄来的?怎么喝茶还有这种喝法,一个大杯不就行了,用得了这么复杂?一连串的提问,现在她自己想起来都觉得好笑。之前,她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当话务兵,什么没有见过?就是没有见过这种工夫茶。   北京之行,重点是向冰心先生约稿。之前,我们都没有见过冰心,只是读过她的作品,听过她的人生故事,敬仰之外,还好有一种乡情连着。到北京后,《人民文学》副主编周明替我与冰心联系,并且安排好了时间。3月15日,我们打了的士,先到路边的花店买了一篮大红玫瑰,然后就直接到了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楼34单元,抬头一看,门口贴了一张字条:医嘱谢客。举手间还有些犹豫,但想到已经联系好了,就按了门铃,开门的是冰心女婿陈恕教授。我们说明了来意,陈恕教授说,老人已经在等你们了。
  我与林斌一前一后走进冰心的卧室兼书房,老太太已端坐在书桌前,我们趋前向她老人家问好,送上红玫瑰。老太太说,我就喜欢玫瑰,香艳带刺,有风骨。说着就让大姐过来,把花安放在对面的花台上。老太太让我们坐下,先在签名本上留下姓名、单位、电话与通信地址,说我下次要找你们就方便了,说时,還接过签名本看了一眼。签名之后,老太太慈祥地看着我们,说,渴了吧,先喝口茶,是我们家乡的茉莉花茶。说,台湾人也送我茉莉花茶,但不如家乡的茶香。之后,便是我汇报正事了,家乡的刊物要为她的创作70周年,发一个纪念专辑,有图片、简介和纪念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篇作者本人的新作。老太太认真听,说,这样好,谢谢你们想得周到,别人写纪念文章由你们做主。又问,对我写的文章有什么要求?我说,没有特别要求,由您做主,如果能写与家乡有关的散文,则更好。坐在一旁的林斌插话,您就写写童年的故乡吧,让我们后人了解当时的福州。老太太答应了,说,让我想想,写好了,就按这个地址给你寄吧。老太太这么爽快,让我们十分感动。
  我们在说话时,大白猫不时地跳到桌面上,老太太让它下去,说,我这猫喜欢照相,它叫咪咪,估计我们要照相了,就跳上来等着抢镜头。这一说,让我们大笑起来,也让我想到了联系时的约定,为了老人的健康,不能聊太久,只能半小时。这么一聊,半个小时也就到了吧?果然,陈恕教授也进屋了,笑着问,差不多了吧。我来给你们照相。而老太太似乎还意犹未尽,让陈恕到另一个房间找了两本《冰心散文选》过来。这集子刚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设计得也漂亮。老太太打开扉页签名,当写下“炳根”二字时,停笔抬头问我,听口音,不是福建人吧?我说,我是江西人。老太太和蔼而睿智地说,呵,江西人,我们福建人到海外去了,你们江西人到福建来了,还是乡亲!于是,在“炳根”二字下写了“乡亲留念”。
  离别时,我与林斌站在老太太的椅子后面,合影留念。陈恕教授说,你们第一次来,又是从家乡来的人,老人让你们多坐一会儿。可是我们已是收获满满,十分知足,不便多打扰老太太,起身告辞了。
  我回到福州一月余,冰心的大作寄到了,题目就叫《故乡的风采》,写得真是好呀,对故乡的感情从“绿”字开始,写到山写到人,洋洋近2000字,300格的稿纸写满了整整7页。她的这一段话,最是令我感动:
  “天下之最”的福州的健美的农妇!我在从闽江桥上坐轿子进城的途中,向外看时惊喜地发现满街上来来往往的尽是些健美的农妇!她们皮肤白皙,乌黑的头发上插着上左右三条刀刃般雪亮的银簪子,穿着青色的衣裤,赤着脚,袖口和裤腿都挽了起来,肩上挑的是菜筐、水桶以及各种各色可以用肩膀挑起来的东西,健步如飞,充分挥洒出解放了的妇女的气派!这和我在山东看到的小脚女人跪在田地里做活的光景,心理上的苦乐有天壤之别。我的心底涌出了一种说不出来的痛快!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也见到了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健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这是不是一种偏爱之美呢?也正是这种偏爱,将深藏于作者心中对故乡的感情,表露了出来。
  这一年的《福建文学》第8期,开辟了“纪念冰心从事创作七十周年”专辑,刊登了冰心的《故乡的风采》、郭风的《记冰心》、谢冕的《最初的启迪——以此庆祝冰心先生创作七十周年》。谢冕对冰心的理解,也影响与启迪了我:“友朋聚坐,偶语往昔,我总怀着感激谈起少年时代成为挚友与良师的两本书:巴金的《家》,冰心的《寄小读者》。(在那样的年龄,虽知鲁迅,却不能理解他的睿智与辛辣。)两本书中,前者给我热情,后者给我温暖;前者教我抗争,后者启我爱心。平生爱书,年龄渐长,所爱日多,但始终如星光辉耀着人生之旅、且成为血般的热情涌流于心间的,大抵还是这两本书。渊厚的人也许会因而笑我,但我都以未曾忘却而自慰。也许如人们的不忘自己的童年,人们也轻易不忘童年的友与师。我甚至窃喜,就是这样两本平常的文学作品,却深刻地引导我走上人生的追求之旅。”
  纪念专辑的封二与封三,刊登了冰心的多幅照片和《冰心生平与创作简介》,这是我第一次为冰心撰写生平与创作情况,正是这个简介,这个专辑,尤其是与冰心的相识,让我40岁之后的生命,与冰心紧紧相连,包括研究冰心、宣传冰心、成立冰心研究会、建立冰心文学馆,使我的生命有了光华、人生更有意义。
其他文献
会计大家杨时展先生离开我们已有10个年头了,但他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会计的“受托责任”学说和有关会计发展、审计改革的贡献,其实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为此,作为杨先生的家乡人,作为普通的会计工作者,我们采访了他的亲人、同事,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来共同缅怀这位中国会计史上的杰出大家。    一、杨时展的生平考证  杨时展先生,1913年11月生于宁波一个旧军人家庭,祖籍衢州,1924年其父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头版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一文。当日,新华社转发。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     胡福明的文章  1978年5月,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在为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文章的发表而心事重重。以前,胡福明每天固定上下班,讲课都是照本宣科,基本“不费什么脑子”。当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性情温和的胡福明一反常态,
探访大渡口区的开放谋略,最引起记者共鸣的是区委书记刘本荣倡导的“环境就是资源、就是资本、就是生产力”的生态观。谈到大渡口的大开放谋略时,刘本荣津津乐道三件大事。一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协助有关方面启动重钢环保搬迁。二是按最高标准打造建桥生态工业园区,用建桥填补产业空虚,再造两个重钢。三是将大渡口建设成为生态城。这三件大事,其实都与生态有关。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轨迹。就是这三件事,让大渡口
机上保健操 现在开始!    很多人都体验过长途飞行,十几个小时中,身体蜷缩在不到1平方米的方寸之地,还要被厚厚的安全带束缚,连伸个懒腰都要考虑到是否会影响到其他乘客。这样的日子不好过。  身体上的疲惫常常使乘客们感到烦躁,影响了旅途的心情。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反复琢磨和实践,我发明了一套简单实用的机上保健操,让乘客用最简单的动作缓解疲劳,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第一节:头部运动    
梳子是人們每天都要用的物品,根据发质选一把适合自己的梳子,能帮助养发、护发。那么,如何根据发质选梳子呢?  九排梳 这种梳子很常见,梳齿非常紧密,适合发量多、头发易纠缠的人。  气垫梳 气垫梳的梳齿前端为圆形,且内层是带有缓冲效果的气垫,能减小对头发的伤害,还能按摩头皮。这种梳子适合脱发、长白发的人。  鬃梳 与塑料梳相比,鬃梳更柔软,且含有一定油脂,适合发尾好分叉者。鬃分为粗毛、细毛,前者适合头
有一次我受邀前往外地,发表有关高效率管理的演讲。抵达当晚,主办单位的几个人请我吃饭。  艾德显然是这几个人的龙头老大,块头很大,声音十分低沉。“乔”,他说:“我十分期待明天的演讲,因为这些人在聆听过你的高见后,就会知道我的管理方式是正确的。”他得意地对我笑道。  我微笑不语,因为我知道明天的情况绝对与他想象的大不相同。第二天,艾德表情木然地听完全场演讲,然后一言不发地离开会场。  三年后,我重返旧
江苏省南通市在基层理论宣传中坚持“群众工作法”,力求传播在基层拓展、资源在基层整合、问题在基层解决、民心在基层聚集,在服务群众中实现政治引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根据群众的“口味”组建专家库。理论宣讲者是理论传播的主体之一。理论要讲到群众心里去,首先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需要什么样的理论专家、怎样建设专家库最根本的依据还是群众的需求。南通市采取“按需选人、按需
春天在北方,总是不肯多有一点流连,让人年年心怅一回。不过,在花飞点点无声飘零的日子里,我竟然接到了这样一条优美的短信:“昨天山中雪,破坏了我的采桃花泡酒计划。”顿时感到,时光有着另外一种形式的隽永。  唐代医典《千金方》里介绍的古老美容方法,竟然真的被一位闺友记在了心上,对此也许我不该意外。她不是唯一的有心人,近来,每每听到闺友们认真讨论以桃花进行美颜的往昔经验,传统在悄然地,润物细无声地,回归到
《劳动合同法》实施已有三个多月了。围绕着这部法律实施前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劝令员工辞职风波将它推上了风口浪尖,来自劳动者方面的担忧显现出来,企业主也多有抱怨;更多的人则对劳动合同法寄予希望,期盼着劳动合同法真正“硬”起来,扭转“劳弱资强”的现状。  那么,新《劳动合同法》保护了你吗?    讲述:我与《劳动合同法》的故事    我的肚子,谁作主?  我在进这家公司之前,最后一关面试遇到的问题,是被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