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一个好母亲,就是一所学校。母亲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子女思想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纵观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建树、有声誉之人,大多受到母亲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成就了他们辉煌的人生。
言传身教是古代母亲极为注重和擅长的教育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有所领悟,并亲身实践。
在母亲教育子女的成功范例中,孟母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一位。她因“断机教子”而家喻户晓。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她三次迁居,从结果看,孟母的做法显然是成功的。
历史上还有很多贤良的母亲,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展现在孩子面前,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书·郑善果母传》记载,郑善果官至三品,俸禄足以供家人生活,但其母崔氏仍坚持每天纺纱织布,直到夜深才睡。郑善果不解,便问缘由。母亲说:“你的俸禄是皇上对你祖辈以身殉职的报答,应该用以赡养亲属,我们怎可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纱布是妇女的本职,我不做这些事,就会逐渐骄逸。”
郑善果的母亲生性贤德,做事坚持原则,涉猎各种书籍,因此懂得处理事务的原则和方法。每当郑善果到厅堂处理政务,他母亲总是坐在胡床上,于帏帐后听儿子判案。听到儿子分析问题妥当合理,回家后她就显得很高兴,马上让儿子坐下,母子二人谈笑聊天。如果儿子处理问题不公正或随意发怒施展威风,母亲回到后堂,就会蒙着被子抽泣,一整天不吃饭。郑善果便趴在床前请罪,不敢起身。他母亲这才起来对他说:“我不是生你的气,是为你感到惭愧。你去世的父亲是忠诚勤劳之人,他为官清正,从未听说过有私心,最后以身殉国。我希望你也要有与你父亲一样的心肠,来继承你父亲的事业。否则的话,我死后哪有脸面在地下与你父亲相见呢?”
郑善果深受母亲良好品行的影响,一生为官清廉,崇尚节俭。他曾在多个州郡为官,都从家里带饭菜到衙门里吃。公家提供的补助,一概不接受,全都用来修葺衙门房舍或分送给同事和下属。郑善果也因严格要求自己,被人们称为“清吏”。朝廷派御史大夫张衡前去慰劳,考评他的政绩为天下第一,授予光禄卿的官衔。
古代那些优秀的母亲,在教子过程中,尤其注重品格和廉政教育。据《资治通鉴》记载:战国时期,田稷被任命为齐国宰相,他办事公正,兢兢业业。一天,田稷的属吏送来百两黄金,几番推辞后,田稷碍于情面还是收下了。回到家中,田稷将黄金原封不动地交给了母亲。见到这百两黄金,母亲勃然大怒,说:“你为相三年,所得俸禄要比这些黄金少得多,难道这些都是收受贿赂、掠取民财得来的?”听到这里,田稷惭愧地低下头,只得对母亲以实相告。听完田稷的话,田母很严肃地说:“我听说士人洁身自爱,严于律己,从不取苟得之物,不做伪诈之事。于心不存不义之事,于家不入不义之财。现在你担负国家重任,就该为民众做出表率。如今你却收取属吏的贿赂,这不是上欺瞒君主,下辜负黎民百姓吗?你的行为实在令我这个做母亲的心痛呀!快将黄金退回,等候大王发落吧!”
听了母亲的一番话,田稷如数退还了百两黄金,随即向齐宣王坦陈过错,并请求罢免自己宰相的职务。听完田稷的陈述,齐宣王大赞田母的道德风范,他告知群臣:“有贤母者必为良臣!我朝相母之贤尚且如此,何患我齐国吏治不清?今特赦相国无过!”齐宣王还号召天下人一定要学习田母教子有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从此以后,田稷更加严于律己,成为齐国人人称道的贤相。
《世说新语》中也记了类似的母亲:“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这里记载的是晋代著名清官陶侃的母亲湛氏,能够深明大义,不见利忘义,将儿子尽孝的腌鱼退回去,并借机训导儿子做人应该清清白白,做官应该廉洁奉公。母亲的教导对陶侃产生了极大影响,此后他为官保持清正廉洁,为政则勤勤恳恳。
又据《朝野佥载》记载:有一天,唐朝监察御史李畲让人将自己所得的禄米运回家中,李畲之母请人用斗量过后,才知禄米多出三石。于是便问原因。送米之人回答:“根据惯例,御史的禄米出库时一向不将高出斗口的部分刮平。”在问及禄米的运费时,此人答道:“根据惯例,为御史家送粮,一向不收车脚钱。”听到这里,李畲的母亲非常生气,她令差役送还多出的禄米,并支付了相应的车脚钱,以此表示对儿子李畲的责备。李畬得知此事,追问管理仓库的官员,并根据当时律令,依法定罪。其他御史见此情景,脸上都露出羞愧的表情。
三位母亲教育儿子不贪不占的做法,今天读来仍然令人钦佩。
古代优秀的母亲在教子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对子女气节的教育。汉代范滂之母就是激励儿子舍生取义的典型代表。
据《后汉书·范滂传》记载:范滂从小就有砥砺清节和至亲至孝的品行,为州里人所信服,被举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朝廷让范滂做清诏使(奉命出使某地察举诏书所指定的事),前去查明情况。范滂行前慷慨陈词,决心严惩腐败。到了冀州境内,那些贪官污吏早已望风而逃。经过查访,范滂劾奏了刺史、郡守、权贵共二十多人。这件事也让他得罪了很多人,后来就有人诬告他结党,将其下了大狱。
后来,皇帝又下诏大范围诛杀“党人”。因为范滂曾被诬为朋党,所以也在拘捕名单之列。临行时,范滂向母亲告别说:“二弟仲博对您孝敬,可以供养您,我死了也就放心了。只是希望母亲大人不要过度伤心,以免折损身体。”范滂的母亲看着即将离去的儿子,坚定地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你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而又希望求得长寿,二者能同时得到吗?”李膺和杜密是当时的名士,因“党人”事起,二人被免官,一同获罪,时称“李杜”。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然后向母亲辞别。人们听了此事,没有不流泪的。
九百年后,有一位母亲,以范母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儿子要一身正气,她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母亲。据《宋史·苏轼传》记载:苏母程夫人是一位贤良且富有正义感的母亲。她不仅促使丈夫苏洵27岁时开始发奋,而且对儿子苏轼、苏辙兄弟精心抚养,鼓励他们奋发图强。程夫人除了操持家务外,还担当着孩子们的启蒙任务,经常给他们讲古代英雄人物、贤能之人的故事,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和气节。
有一天,程夫人给儿子讲东汉范滂临刑前向其母告别时的故事,不觉“慨然嘆息”,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苏轼听到这里,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也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程夫人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在母亲的教导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积极进取”的思想深深根植在苏轼的心中。
司马光在程夫人墓志铭中这样评价道:“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言传身教树正气
言传身教是古代母亲极为注重和擅长的教育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有所领悟,并亲身实践。
在母亲教育子女的成功范例中,孟母是我们最为熟知的一位。她因“断机教子”而家喻户晓。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学习环境,她三次迁居,从结果看,孟母的做法显然是成功的。
历史上还有很多贤良的母亲,她们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展现在孩子面前,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书·郑善果母传》记载,郑善果官至三品,俸禄足以供家人生活,但其母崔氏仍坚持每天纺纱织布,直到夜深才睡。郑善果不解,便问缘由。母亲说:“你的俸禄是皇上对你祖辈以身殉职的报答,应该用以赡养亲属,我们怎可独自享用,作为富贵的资本呢?况且纺线纱布是妇女的本职,我不做这些事,就会逐渐骄逸。”
郑善果的母亲生性贤德,做事坚持原则,涉猎各种书籍,因此懂得处理事务的原则和方法。每当郑善果到厅堂处理政务,他母亲总是坐在胡床上,于帏帐后听儿子判案。听到儿子分析问题妥当合理,回家后她就显得很高兴,马上让儿子坐下,母子二人谈笑聊天。如果儿子处理问题不公正或随意发怒施展威风,母亲回到后堂,就会蒙着被子抽泣,一整天不吃饭。郑善果便趴在床前请罪,不敢起身。他母亲这才起来对他说:“我不是生你的气,是为你感到惭愧。你去世的父亲是忠诚勤劳之人,他为官清正,从未听说过有私心,最后以身殉国。我希望你也要有与你父亲一样的心肠,来继承你父亲的事业。否则的话,我死后哪有脸面在地下与你父亲相见呢?”
郑善果深受母亲良好品行的影响,一生为官清廉,崇尚节俭。他曾在多个州郡为官,都从家里带饭菜到衙门里吃。公家提供的补助,一概不接受,全都用来修葺衙门房舍或分送给同事和下属。郑善果也因严格要求自己,被人们称为“清吏”。朝廷派御史大夫张衡前去慰劳,考评他的政绩为天下第一,授予光禄卿的官衔。
拒绝腐蚀永不沾
古代那些优秀的母亲,在教子过程中,尤其注重品格和廉政教育。据《资治通鉴》记载:战国时期,田稷被任命为齐国宰相,他办事公正,兢兢业业。一天,田稷的属吏送来百两黄金,几番推辞后,田稷碍于情面还是收下了。回到家中,田稷将黄金原封不动地交给了母亲。见到这百两黄金,母亲勃然大怒,说:“你为相三年,所得俸禄要比这些黄金少得多,难道这些都是收受贿赂、掠取民财得来的?”听到这里,田稷惭愧地低下头,只得对母亲以实相告。听完田稷的话,田母很严肃地说:“我听说士人洁身自爱,严于律己,从不取苟得之物,不做伪诈之事。于心不存不义之事,于家不入不义之财。现在你担负国家重任,就该为民众做出表率。如今你却收取属吏的贿赂,这不是上欺瞒君主,下辜负黎民百姓吗?你的行为实在令我这个做母亲的心痛呀!快将黄金退回,等候大王发落吧!”
听了母亲的一番话,田稷如数退还了百两黄金,随即向齐宣王坦陈过错,并请求罢免自己宰相的职务。听完田稷的陈述,齐宣王大赞田母的道德风范,他告知群臣:“有贤母者必为良臣!我朝相母之贤尚且如此,何患我齐国吏治不清?今特赦相国无过!”齐宣王还号召天下人一定要学习田母教子有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从此以后,田稷更加严于律己,成为齐国人人称道的贤相。
《世说新语》中也记了类似的母亲:“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这里记载的是晋代著名清官陶侃的母亲湛氏,能够深明大义,不见利忘义,将儿子尽孝的腌鱼退回去,并借机训导儿子做人应该清清白白,做官应该廉洁奉公。母亲的教导对陶侃产生了极大影响,此后他为官保持清正廉洁,为政则勤勤恳恳。
又据《朝野佥载》记载:有一天,唐朝监察御史李畲让人将自己所得的禄米运回家中,李畲之母请人用斗量过后,才知禄米多出三石。于是便问原因。送米之人回答:“根据惯例,御史的禄米出库时一向不将高出斗口的部分刮平。”在问及禄米的运费时,此人答道:“根据惯例,为御史家送粮,一向不收车脚钱。”听到这里,李畲的母亲非常生气,她令差役送还多出的禄米,并支付了相应的车脚钱,以此表示对儿子李畲的责备。李畬得知此事,追问管理仓库的官员,并根据当时律令,依法定罪。其他御史见此情景,脸上都露出羞愧的表情。
三位母亲教育儿子不贪不占的做法,今天读来仍然令人钦佩。
讲求大义重气节
古代优秀的母亲在教子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对子女气节的教育。汉代范滂之母就是激励儿子舍生取义的典型代表。
据《后汉书·范滂传》记载:范滂从小就有砥砺清节和至亲至孝的品行,为州里人所信服,被举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朝廷让范滂做清诏使(奉命出使某地察举诏书所指定的事),前去查明情况。范滂行前慷慨陈词,决心严惩腐败。到了冀州境内,那些贪官污吏早已望风而逃。经过查访,范滂劾奏了刺史、郡守、权贵共二十多人。这件事也让他得罪了很多人,后来就有人诬告他结党,将其下了大狱。
后来,皇帝又下诏大范围诛杀“党人”。因为范滂曾被诬为朋党,所以也在拘捕名单之列。临行时,范滂向母亲告别说:“二弟仲博对您孝敬,可以供养您,我死了也就放心了。只是希望母亲大人不要过度伤心,以免折损身体。”范滂的母亲看着即将离去的儿子,坚定地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你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而又希望求得长寿,二者能同时得到吗?”李膺和杜密是当时的名士,因“党人”事起,二人被免官,一同获罪,时称“李杜”。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然后向母亲辞别。人们听了此事,没有不流泪的。
九百年后,有一位母亲,以范母为榜样,教育自己的儿子要一身正气,她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母亲。据《宋史·苏轼传》记载:苏母程夫人是一位贤良且富有正义感的母亲。她不仅促使丈夫苏洵27岁时开始发奋,而且对儿子苏轼、苏辙兄弟精心抚养,鼓励他们奋发图强。程夫人除了操持家务外,还担当着孩子们的启蒙任务,经常给他们讲古代英雄人物、贤能之人的故事,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情操和气节。
有一天,程夫人给儿子讲东汉范滂临刑前向其母告别时的故事,不觉“慨然嘆息”,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苏轼听到这里,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也要做范滂那样的人,您允许吗?”程夫人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在母亲的教导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积极进取”的思想深深根植在苏轼的心中。
司马光在程夫人墓志铭中这样评价道:“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不愧为古代一贤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