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许多人认为原因在于现在的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而本文作者则认为原因不在于此,真正的根源是新课改后语文教师为了凸显新课改的人文性精神,阅读教学时革除了传统的篇章结构分析,造成了学生对写作知识的不重视和不了解。作者认为在语文日益边缘化,作文教学不可能再增加更多时间的前提下,应该让阅读教学渗透作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本文论述了二者结合的实践性价值。
【关键词】新课堂 阅读教学 写作知识 实践价值
我国的语文教学本来就存在着阅读与写作分离的现象,新课改以后,教师为了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课堂上有意侧重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体验,把以前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当作陋习加以革除,使得重读轻写的现象更加严重,学生的作文能力普遍下降。“无论高校还是社会对于中学教育出来的学生作文水平之低都惊呼不已。有资料表明,经过中学六年的语文教育之后有90%的学生不喜欢写作。中学生作文存在三大病症:一是思维闭塞、思路不清,二是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所想,三是以华丽的语言掩饰贫弱苍白的思想”。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仅靠学习实验教科书后附着的几个写作专题,完成几个课内思考、课外练笔的作文训练题无疑是不够的。但另外再增加作文教学的时间,在这个语文日益边缘化的时代,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让平时的阅读教学渗透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方法。
一、两者结合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评价语文教学,虽然这些要求经常被用作阅读教学的课堂评价标准,但它其实对写作有着同样的要求。一堂课有没有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有没有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没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有没有关注作者及学生的情感?这堂课算不算一堂好课?不能仅仅看这个老师语法知识讲透没有,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提高了吗,有没有理解或受到作者高尚情操的熏陶。这些“阅读”层面的任务,无疑是一堂好课必须完成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判定为一堂好课。读写听说本来就是语文的有机组成,排斥了“写”的内容,一堂课就有缺陷,而且这种缺陷势必在学生以后的写作中显露出来。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叶圣陶先生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凭着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阅读可以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观念、技巧在读者的心中内化,并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于写作之中,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都说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联,阅读对写作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更要重视阅读教学时有意从写作角度进行导引。
二、两者结合的实践性价值
1.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写作素材的来源
说到学生作文功底差,许多人都把它归结为学生的生活圈子小阅历浅,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说法。生活阅历并不等同于写作素材,二者的转化还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懂得作文之法。不懂得作文之法的人,经历再多的事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因为生活是一回事,写作又是一回事。
其实,每一个人都在生活,生活的形式本来就是丰富多彩,正是“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丰富的生活中,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内涵的,懂得写作方法的人才能独具慧眼,才能用真情把它表达出来。比如,面对中秋圆月,苏轼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朱自清看到肥胖的父亲翻越铁道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写下感人的《背影》;宗璞看到盛开的平凡的紫藤萝花,写下“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的动人语句。作者的这些成功都源于他们写作知识下的非凡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把握好了学生同样可以具备这种能力。
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探寻作者的心路,做一些深层的分析:作者因何而感?如何去感?征用了什么材料?材料负载了作者何种情怀?让学生模仿作家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用心思考、用笔书写生活的习惯。这样他们所谓简单的生活在内心也会变得丰富起来。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的友谊、眼睛所见、耳朵所闻、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风雨雷电雾霾沙石,这些都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在阅读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多做些相似联想,谈谈自己与作者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悟,打通课文与自己生活的通道,培养从平凡生活寻找素材的能力,彻底解决不知“写什么”的难题。
2.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久远,可见文采对写作有多么重要。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是深刻、丰富、有文采,学生对这一要求往往误解,以为只要多用修辞,多堆砌词语就行,结果适得其反。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方法之一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教师不仅要从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进行引导,还应该从词汇、句子的选择等微观方面入手,让学生体会并掌握语言基本单位的使用,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切实得到有效提高。”
有人说写东西就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自然可用的语句也就多了。但必须看到许多阅读过大量文章的人写起文章来仍然语言贫乏,勉强凑起来一些句子,要么苍白无力,要么堆砌词语装腔作势。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文章学的角度去思考别人是如何组织语言的,没学到别人遣词造句的方法。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明要写作倾吐必须从阅读中掌握法度。阅读教学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法度的最好时机。因为用于阅读教学的课文多为名家名篇,文化内涵丰富,语言规范优美。要让学生细细品读这些语言,尤其是结合语境品读那些意蕴丰富的语言。要让学生了解文章语言的类型,如议论性的、叙述性的、抒情性的、庄重的、诙谐的、讽刺性的。让学生学会按文体选择语言。
现在我们许多老师喜欢让学生摘抄甚至背诵优美的语句,其实这只能把学生引向写作的歧途。任何优美的语句一旦脱离具体语境就会失去它的魅力。死记硬背必然造成拼凑为文,难以达到一气呵成。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时的语境,让学生明白真正好的语言是符合文体要求能够准确表达自己丰富情感或思想的语言。
3.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作文的规范
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四不像,究其原因是许多学生不懂得作文的规范,以为凑满了一定数量的文字就叫文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以快速和自由为特点的网络文章盛行,加上前几年高考作文淡化文体和近几年新课改对传统教法的革新,都使得学生的文体的知识越来越少。什么起承转合、什么篇末点题之类的写作方法知之甚少,更别说用精妙的结构来独抒性情。翻阅学生的考场作文,有时会发现能达到规范文体要求的都不多。
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利用阅读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写作类型或样式,凭借一篇或几篇例文展开教学”。首先,在阅读教学时也要有文体意识。各种文体在阅读教学时应该各有侧重,记叙类文章必须让学生明白记叙的要素,侧重体味细节描写,议论性文章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论证严密的逻辑性,小说须了解事件的经过并能分析事件中人物表现的性格,说明文应该了解说明顺序和作者用词的准确。其次,“让学生学会分段,善于分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分段的形式强化文体,点明中心,暗示线索的方法”。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就会减少随意性。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语文两个主要方面,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促进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写作水平下降的趋势。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市豫章中学。
【关键词】新课堂 阅读教学 写作知识 实践价值
我国的语文教学本来就存在着阅读与写作分离的现象,新课改以后,教师为了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在课堂上有意侧重学生阅读时的情感体验,把以前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当作陋习加以革除,使得重读轻写的现象更加严重,学生的作文能力普遍下降。“无论高校还是社会对于中学教育出来的学生作文水平之低都惊呼不已。有资料表明,经过中学六年的语文教育之后有90%的学生不喜欢写作。中学生作文存在三大病症:一是思维闭塞、思路不清,二是无法准确表达自己所想,三是以华丽的语言掩饰贫弱苍白的思想”。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仅靠学习实验教科书后附着的几个写作专题,完成几个课内思考、课外练笔的作文训练题无疑是不够的。但另外再增加作文教学的时间,在这个语文日益边缘化的时代,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让平时的阅读教学渗透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箭双雕的好方法。
一、两者结合的理论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评价语文教学,虽然这些要求经常被用作阅读教学的课堂评价标准,但它其实对写作有着同样的要求。一堂课有没有达到传递知识的目的?有没有提高学生的能力?有没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有没有关注作者及学生的情感?这堂课算不算一堂好课?不能仅仅看这个老师语法知识讲透没有,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提高了吗,有没有理解或受到作者高尚情操的熏陶。这些“阅读”层面的任务,无疑是一堂好课必须完成的,但并不能因此就判定为一堂好课。读写听说本来就是语文的有机组成,排斥了“写”的内容,一堂课就有缺陷,而且这种缺陷势必在学生以后的写作中显露出来。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叶圣陶先生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凭着例子要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阅读可以使作品中的语言、情感、观念、技巧在读者的心中内化,并在潜移默化中运用于写作之中,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些都说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联,阅读对写作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阅读,更要重视阅读教学时有意从写作角度进行导引。
二、两者结合的实践性价值
1.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明白写作素材的来源
说到学生作文功底差,许多人都把它归结为学生的生活圈子小阅历浅,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说法。生活阅历并不等同于写作素材,二者的转化还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懂得作文之法。不懂得作文之法的人,经历再多的事也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因为生活是一回事,写作又是一回事。
其实,每一个人都在生活,生活的形式本来就是丰富多彩,正是“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丰富的生活中,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内涵的,懂得写作方法的人才能独具慧眼,才能用真情把它表达出来。比如,面对中秋圆月,苏轼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朱自清看到肥胖的父亲翻越铁道的背影,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感情”,写下感人的《背影》;宗璞看到盛开的平凡的紫藤萝花,写下“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的动人语句。作者的这些成功都源于他们写作知识下的非凡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把握好了学生同样可以具备这种能力。
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探寻作者的心路,做一些深层的分析:作者因何而感?如何去感?征用了什么材料?材料负载了作者何种情怀?让学生模仿作家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用心思考、用笔书写生活的习惯。这样他们所谓简单的生活在内心也会变得丰富起来。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的友谊、眼睛所见、耳朵所闻、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风雨雷电雾霾沙石,这些都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在阅读教学的同时,让学生多做些相似联想,谈谈自己与作者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感悟,打通课文与自己生活的通道,培养从平凡生活寻找素材的能力,彻底解决不知“写什么”的难题。
2.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语言没有文采,流传就不会久远,可见文采对写作有多么重要。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是深刻、丰富、有文采,学生对这一要求往往误解,以为只要多用修辞,多堆砌词语就行,结果适得其反。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方法之一是充分利用阅读教学。“教师不仅要从立意、选材、结构等方面进行引导,还应该从词汇、句子的选择等微观方面入手,让学生体会并掌握语言基本单位的使用,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切实得到有效提高。”
有人说写东西就靠平时积累,接触的文章多了,自然可用的语句也就多了。但必须看到许多阅读过大量文章的人写起文章来仍然语言贫乏,勉强凑起来一些句子,要么苍白无力,要么堆砌词语装腔作势。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从文章学的角度去思考别人是如何组织语言的,没学到别人遣词造句的方法。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明要写作倾吐必须从阅读中掌握法度。阅读教学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法度的最好时机。因为用于阅读教学的课文多为名家名篇,文化内涵丰富,语言规范优美。要让学生细细品读这些语言,尤其是结合语境品读那些意蕴丰富的语言。要让学生了解文章语言的类型,如议论性的、叙述性的、抒情性的、庄重的、诙谐的、讽刺性的。让学生学会按文体选择语言。
现在我们许多老师喜欢让学生摘抄甚至背诵优美的语句,其实这只能把学生引向写作的歧途。任何优美的语句一旦脱离具体语境就会失去它的魅力。死记硬背必然造成拼凑为文,难以达到一气呵成。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时的语境,让学生明白真正好的语言是符合文体要求能够准确表达自己丰富情感或思想的语言。
3.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懂得作文的规范
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四不像,究其原因是许多学生不懂得作文的规范,以为凑满了一定数量的文字就叫文章。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多,以快速和自由为特点的网络文章盛行,加上前几年高考作文淡化文体和近几年新课改对传统教法的革新,都使得学生的文体的知识越来越少。什么起承转合、什么篇末点题之类的写作方法知之甚少,更别说用精妙的结构来独抒性情。翻阅学生的考场作文,有时会发现能达到规范文体要求的都不多。
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利用阅读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写作类型或样式,凭借一篇或几篇例文展开教学”。首先,在阅读教学时也要有文体意识。各种文体在阅读教学时应该各有侧重,记叙类文章必须让学生明白记叙的要素,侧重体味细节描写,议论性文章应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论证严密的逻辑性,小说须了解事件的经过并能分析事件中人物表现的性格,说明文应该了解说明顺序和作者用词的准确。其次,“让学生学会分段,善于分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分段的形式强化文体,点明中心,暗示线索的方法”。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就会减少随意性。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语文两个主要方面,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促进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学生写作水平下降的趋势。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市豫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