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起:日本学者的断言刺痛中国学者的心
34年前,即1981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日渐走上正轨,求知探研的良好学风已吹遍神州大地,时在兰州大学历史系任教的张大可先生,为了拓展师生的学术视野,尽享八面来风,特邀请日本东京大学腾枝冕教授来校作有关敦煌学的学术报告。腾枝冕先生在报告中断言:“孔子在中国,儒学在日本;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司马迁在中国,史记学在日本。”这一番话,深深地刺痛了张大可先生。须知,张大可先生上个世纪60年代初考上北京大学后,便立志以《史记》作为自己的终身研究方向。他日以继夜地研读《史记》,钻研之刻苦,研究之投入,几乎达到忘我的程度,因而同学戏赠了他一个雅号——“司马大可”。可惜旷日持久的十年动乱,打断了他的研究计划。等他进入兰大任教时,虽已人到中年,但学术研究的车轮其实才刚启动不久,短时间内不可能拿出过得硬的拳头产品,故而乍一听到“史记学在日本”的言论,他的无奈与不甘该是何等强烈?
司马迁是中国的史学之父,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史记学”必须在中国!张大可先生暗下决心,立志实现这一宏愿。他意识到,《史记》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被誉为百科全书,司马迁也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决定了《史记》研究不能仅仅依赖“单兵作战”,必须组建“大兵团”,这样才能在国内掀起《史记》研究的热潮,推动《史记》研究迈入历史新阶段。于是,在1983年第6期的《人文杂志》上,张大可先生首次提出了成立全国性《史记》研究组织的构想,他说:
成立一个《史记》研究中心,组织全国力量,通盘考虑,改善研究条件,培养专精队伍,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分工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然而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谈何容易?实际上,整合了国内《史记》研究力量的中国史记研究会是在2001年4月才正式成立的。从1983年张大可先生的首倡,到2001年的学会成立,历经十七八年之久,期间除了张大可先生,还有韩兆琦、吕锡生、徐兴海、邓瑞全、赵生群、张新科等多位学者,为了学会的成立而奔走联络,殚精竭虑,最终将多年的梦想之光照进了21世纪。研究会确立了三项宗旨:一是举办年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二是组织重大学术课题攻关,推进“史记学”的发展,确立“史记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三是普及《史记》,运用各种形式向社会传播。
《史记论丛》:亮点纷呈
今年恰逢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研究会特编纂了《史记论丛》专辑丛书1—6卷,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资纪念。这套丛书的第6卷即由张大可、丁德科、丁波主编的《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其内容堪称是对学会成立以来全体会员研究成果的总盘点,也可视为以张大可、韩兆琦为代表的一代《史记》学人的历史总结,由此可以管窥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队是如何凝聚同仁开拓进取、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该书值得海内外《史记》研究者与爱好者收藏,有如下三方面的亮点足以称道。
其一,重视实录,记述翔实,全方位呈现了十五年来中国史记研究会的主要学术活动。
该书共分三编,第一编可称为“学术活动编”,收录了学会成立过程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会历年会务通讯摘编,以及研究会所取得的五大社会贡献的专题文章。中国史记研究会重视弘扬司马迁精神,铁肩担道义,满怀治世情,继承发扬修齐治平的文化传统。十五年来,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年会,已举办了十四届年会,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史记》学术交流的平台,并直接催生了社会影响颇大的五大贡献。
(1)2001年4月中国史记研究会在无锡的江南大学成立,它启动了新世纪的吴文化研究,促使无锡市把吴文化看作城市的灵魂,从2006年开始连续举行了多届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使源远流长的吴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2006年4月在河南荥阳市举办第五届年会,研讨楚汉战争的学术话题,与会学者联名倡议保护成皋古城遗址,受到郑州市和河南省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保护了成皋古城。《南方周末》《郑州晚报》等多家媒体对此予以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2008年11月,以研究会专家为主导,在安徽和县举办了项羽专题学术研讨会,维护了悲剧英雄项羽的历史地位,遏止了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以及某些地方打造假文物的企图。会议的学术成果发表于《新华文摘》《文史知识》《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读书周刊)等,论文多达60余篇,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乌江论坛》论文集。
(4)2005年8月研究会在司马迁故里韩城市举办了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2015年10月在陕西渭南师院举办“史记与人文精神”学术研讨会以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司马迁生年有公元前135与公元前145年的争论。按照公元前145年说,公元1955年是司马迁诞辰2100周年,当时学术界准备隆重纪念史圣,但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主公元前135年说,纪念盛会被取消。1980年代以来,公元前145年说在学术界占了上风,研究会据此举办的两场纪念活动可谓是对1955年缺失盛会的补课,意义十分重大。据悉,研究会于史公诞辰2160周年纪念盛会之后,将对司马迁生年等《史记》研究疑案作出阶段陛的总结,成果令人期待。
(5)研究会在2008年启动了《史记疏证》学术工程。该书的宗旨是“融古今研究成果于一编,聚海内志同时贤于一堂”,上继唐代三家注,下启《史记》研究新里程,kt20于2017年出版,必将成为当代《史记》学人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其二,《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资料周全,工具性强,一册在手便能清晰地把握中国当代《史记》研究的基本内容。
该书的第二编堪称“学术成果编”,介绍了研究会组织的学术攻关项目与论文目录,以及研究会会员学者的论著论文目录。中国史记研究会成立以来完成的学术攻关项目主要有以下四项。 一是编纂高校国学专书教材《史记教程》。该书40万字,31位作者来自于国内28所高校,皆为当代《史记》研究的骨干与精英。2002年,该书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十年间发行了三版,计10000册。2011年3月,该书经过修订,由商务印书馆作为普通高校文科教材出版,发行了4000册。
二是编纂《史记研究集成》(全14卷)与《史记论著集成》(全20卷)。2005年中国史记研究会推出《史记研究集成》(全14卷),总字数880万字,为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献礼。2015年6月,该丛书改版、扩充为20卷本的《史记论著集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总字数1200余万字,为纪念史圣诞辰2160周年献礼。丛书书目为:《司马迁评传》《史记题评与历代咏史记诗歌选》《史记学概要》《史记论赞与世情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集评》《史记人物与事件》《史记史学研究》《史记文学研究》《司马迁思想研究》《史记文献与编纂学研究》《史记版本与三家注研究》《史记研究史与史记研究家》《史记疑案研究》《历代史记论文粹编》《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名栏论文粹编》(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名栏论文粹编》(下)《从〈老子〉到〈史记〉一统思想论稿》《史记地名汇释表》《史记论著提要与论文索引》。以上论著大体囊括了古今《史记》研究成果方方面面的精华摘要与评析,尤其着重对《史记》全书思想内容与蕴含思想的阐释,由此出发可较好把握“史记学”两干多年来发展的基本轨迹。
三是编撰《史记论丛》专辑丛书(全6卷)。目录如次:《司马迁思想研究》《史记文本研究》《史记史事人物研究》《孙武专题研究》《项羽专题研究》《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全套丛书共收入论文400余篇,总字数约450万字,是21世纪初当代《史记》研究前沿阵地成果的一个总结。
四是编著《史记通解》(全9册)。该书包括“序论”“五体说明”“题解”“简注”“语译”“集评”六项内容,并对《史记》原文的续补窜附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廓清真伪,一目了然,以供学术研究。全书兼具普及性与学术性,雅俗共赏,开卷有益,是一部使人开窍的书。
除了介绍以上四项学术攻关项目,《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一书收录了学会会员学者史记研究论著书目201部,论文目录892篇;还收录了年会论文集《史记论丛》(1-12集)所刊发的论文目录897篇;以及司马迁故里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所刊发的史记名栏论文380篇,总计收录《史记》论文目录2169篇,供读者按目检索,由此可以全面了解当代《史记》学人的研究成果。
其三,《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特别彰显了张大可、韩兆琦等十一位学者的学术成果。
15年来,海内几乎所有的《史记》学人,都聚集在中国史记研究会这面大旗之下,大家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取得了如上所述多项成果。正如任何一个学术团队都有学术带头人一样,研究会也是如此,也有一批成就卓著的领军人物,他们分别是:张大可、韩兆琦、杨燕起、宋嗣廉、袁传璋、可永雪、王立群、赵生群、张新科、张强、俞樟华。《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一书单列一编,收录了他们的论著论文目录以及论著的书序、书评84篇。据统计,11位教授在报刊杂志上共发《史记》论文422篇,论著114部,其中论文篇数接近全体会员所发论文总数(892)的一半,而论著总数则超过了总数(201)的一半,这说明11位教授的确是中国史记研究会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成果代表了当今《史记》研究的前沿水平。除了辛勤撰写论文论著,11位教授也为《史记》的普及宣传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张大可、韩兆琦、王立群三位教授。
研究会顾问王立群教授从2006年起,连续多年作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项羽、汉武帝、秦始皇、汉高祖等系列人物;2007年,研究会名誉会长韩兆琦教授作客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主讲《史记》系列专题;2010年,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教授作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典籍与文化》论坛,主讲《史记》系列“史记十五讲”,同年作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孔子学堂”,主讲《史记》22个专题;2011年2月26日,张大可教授应邀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主讲《史记》专题“司马迁笔下的明君贤臣与开明政治思想”。三位教授的讲座均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加深了《史记》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力。
11位教授大都已逾耳顺之年。该书的主编之一张大可先生在书中的序言写道:‘《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是学会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一个逗号;但对于开创中国史记研究会,参与《史记疏证》的我们当今老一代《史记》学人,应该是一个可以满意的句号,可以自豪地说没有虚度年华。我们躬逢盛时,留下了历史的足迹。”这个满意的句号,还蕴含着这一层含义:正是在他们这一代学者的努力下,“史记学”已在中国!能否守住阵地,继续很好地阐释并发掘《史记》的文化价值,就要看下一代学者了。相信中国史记研究会能够薪火相传,取得更大成就!
34年前,即1981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日渐走上正轨,求知探研的良好学风已吹遍神州大地,时在兰州大学历史系任教的张大可先生,为了拓展师生的学术视野,尽享八面来风,特邀请日本东京大学腾枝冕教授来校作有关敦煌学的学术报告。腾枝冕先生在报告中断言:“孔子在中国,儒学在日本;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司马迁在中国,史记学在日本。”这一番话,深深地刺痛了张大可先生。须知,张大可先生上个世纪60年代初考上北京大学后,便立志以《史记》作为自己的终身研究方向。他日以继夜地研读《史记》,钻研之刻苦,研究之投入,几乎达到忘我的程度,因而同学戏赠了他一个雅号——“司马大可”。可惜旷日持久的十年动乱,打断了他的研究计划。等他进入兰大任教时,虽已人到中年,但学术研究的车轮其实才刚启动不久,短时间内不可能拿出过得硬的拳头产品,故而乍一听到“史记学在日本”的言论,他的无奈与不甘该是何等强烈?
司马迁是中国的史学之父,是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史记学”必须在中国!张大可先生暗下决心,立志实现这一宏愿。他意识到,《史记》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被誉为百科全书,司马迁也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决定了《史记》研究不能仅仅依赖“单兵作战”,必须组建“大兵团”,这样才能在国内掀起《史记》研究的热潮,推动《史记》研究迈入历史新阶段。于是,在1983年第6期的《人文杂志》上,张大可先生首次提出了成立全国性《史记》研究组织的构想,他说:
成立一个《史记》研究中心,组织全国力量,通盘考虑,改善研究条件,培养专精队伍,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分工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然而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谈何容易?实际上,整合了国内《史记》研究力量的中国史记研究会是在2001年4月才正式成立的。从1983年张大可先生的首倡,到2001年的学会成立,历经十七八年之久,期间除了张大可先生,还有韩兆琦、吕锡生、徐兴海、邓瑞全、赵生群、张新科等多位学者,为了学会的成立而奔走联络,殚精竭虑,最终将多年的梦想之光照进了21世纪。研究会确立了三项宗旨:一是举办年会,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二是组织重大学术课题攻关,推进“史记学”的发展,确立“史记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三是普及《史记》,运用各种形式向社会传播。
《史记论丛》:亮点纷呈
今年恰逢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研究会特编纂了《史记论丛》专辑丛书1—6卷,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以资纪念。这套丛书的第6卷即由张大可、丁德科、丁波主编的《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其内容堪称是对学会成立以来全体会员研究成果的总盘点,也可视为以张大可、韩兆琦为代表的一代《史记》学人的历史总结,由此可以管窥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团队是如何凝聚同仁开拓进取、努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该书值得海内外《史记》研究者与爱好者收藏,有如下三方面的亮点足以称道。
其一,重视实录,记述翔实,全方位呈现了十五年来中国史记研究会的主要学术活动。
该书共分三编,第一编可称为“学术活动编”,收录了学会成立过程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会历年会务通讯摘编,以及研究会所取得的五大社会贡献的专题文章。中国史记研究会重视弘扬司马迁精神,铁肩担道义,满怀治世情,继承发扬修齐治平的文化传统。十五年来,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年会,已举办了十四届年会,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史记》学术交流的平台,并直接催生了社会影响颇大的五大贡献。
(1)2001年4月中国史记研究会在无锡的江南大学成立,它启动了新世纪的吴文化研究,促使无锡市把吴文化看作城市的灵魂,从2006年开始连续举行了多届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使源远流长的吴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2006年4月在河南荥阳市举办第五届年会,研讨楚汉战争的学术话题,与会学者联名倡议保护成皋古城遗址,受到郑州市和河南省两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保护了成皋古城。《南方周末》《郑州晚报》等多家媒体对此予以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2008年11月,以研究会专家为主导,在安徽和县举办了项羽专题学术研讨会,维护了悲剧英雄项羽的历史地位,遏止了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以及某些地方打造假文物的企图。会议的学术成果发表于《新华文摘》《文史知识》《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读书周刊)等,论文多达60余篇,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乌江论坛》论文集。
(4)2005年8月研究会在司马迁故里韩城市举办了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2015年10月在陕西渭南师院举办“史记与人文精神”学术研讨会以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司马迁生年有公元前135与公元前145年的争论。按照公元前145年说,公元1955年是司马迁诞辰2100周年,当时学术界准备隆重纪念史圣,但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主公元前135年说,纪念盛会被取消。1980年代以来,公元前145年说在学术界占了上风,研究会据此举办的两场纪念活动可谓是对1955年缺失盛会的补课,意义十分重大。据悉,研究会于史公诞辰2160周年纪念盛会之后,将对司马迁生年等《史记》研究疑案作出阶段陛的总结,成果令人期待。
(5)研究会在2008年启动了《史记疏证》学术工程。该书的宗旨是“融古今研究成果于一编,聚海内志同时贤于一堂”,上继唐代三家注,下启《史记》研究新里程,kt20于2017年出版,必将成为当代《史记》学人的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其二,《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资料周全,工具性强,一册在手便能清晰地把握中国当代《史记》研究的基本内容。
该书的第二编堪称“学术成果编”,介绍了研究会组织的学术攻关项目与论文目录,以及研究会会员学者的论著论文目录。中国史记研究会成立以来完成的学术攻关项目主要有以下四项。 一是编纂高校国学专书教材《史记教程》。该书40万字,31位作者来自于国内28所高校,皆为当代《史记》研究的骨干与精英。2002年,该书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十年间发行了三版,计10000册。2011年3月,该书经过修订,由商务印书馆作为普通高校文科教材出版,发行了4000册。
二是编纂《史记研究集成》(全14卷)与《史记论著集成》(全20卷)。2005年中国史记研究会推出《史记研究集成》(全14卷),总字数880万字,为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献礼。2015年6月,该丛书改版、扩充为20卷本的《史记论著集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总字数1200余万字,为纪念史圣诞辰2160周年献礼。丛书书目为:《司马迁评传》《史记题评与历代咏史记诗歌选》《史记学概要》《史记论赞与世情研究》《史记精言妙语》《史记集评》《史记人物与事件》《史记史学研究》《史记文学研究》《司马迁思想研究》《史记文献与编纂学研究》《史记版本与三家注研究》《史记研究史与史记研究家》《史记疑案研究》《历代史记论文粹编》《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名栏论文粹编》(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名栏论文粹编》(下)《从〈老子〉到〈史记〉一统思想论稿》《史记地名汇释表》《史记论著提要与论文索引》。以上论著大体囊括了古今《史记》研究成果方方面面的精华摘要与评析,尤其着重对《史记》全书思想内容与蕴含思想的阐释,由此出发可较好把握“史记学”两干多年来发展的基本轨迹。
三是编撰《史记论丛》专辑丛书(全6卷)。目录如次:《司马迁思想研究》《史记文本研究》《史记史事人物研究》《孙武专题研究》《项羽专题研究》《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全套丛书共收入论文400余篇,总字数约450万字,是21世纪初当代《史记》研究前沿阵地成果的一个总结。
四是编著《史记通解》(全9册)。该书包括“序论”“五体说明”“题解”“简注”“语译”“集评”六项内容,并对《史记》原文的续补窜附作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廓清真伪,一目了然,以供学术研究。全书兼具普及性与学术性,雅俗共赏,开卷有益,是一部使人开窍的书。
除了介绍以上四项学术攻关项目,《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一书收录了学会会员学者史记研究论著书目201部,论文目录892篇;还收录了年会论文集《史记论丛》(1-12集)所刊发的论文目录897篇;以及司马迁故里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所刊发的史记名栏论文380篇,总计收录《史记》论文目录2169篇,供读者按目检索,由此可以全面了解当代《史记》学人的研究成果。
其三,《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特别彰显了张大可、韩兆琦等十一位学者的学术成果。
15年来,海内几乎所有的《史记》学人,都聚集在中国史记研究会这面大旗之下,大家精诚团结,密切合作,取得了如上所述多项成果。正如任何一个学术团队都有学术带头人一样,研究会也是如此,也有一批成就卓著的领军人物,他们分别是:张大可、韩兆琦、杨燕起、宋嗣廉、袁传璋、可永雪、王立群、赵生群、张新科、张强、俞樟华。《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一书单列一编,收录了他们的论著论文目录以及论著的书序、书评84篇。据统计,11位教授在报刊杂志上共发《史记》论文422篇,论著114部,其中论文篇数接近全体会员所发论文总数(892)的一半,而论著总数则超过了总数(201)的一半,这说明11位教授的确是中国史记研究会的核心力量,他们的成果代表了当今《史记》研究的前沿水平。除了辛勤撰写论文论著,11位教授也为《史记》的普及宣传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张大可、韩兆琦、王立群三位教授。
研究会顾问王立群教授从2006年起,连续多年作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项羽、汉武帝、秦始皇、汉高祖等系列人物;2007年,研究会名誉会长韩兆琦教授作客北京电视台《中华文明大讲堂》,主讲《史记》系列专题;2010年,研究会会长张大可教授作客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典籍与文化》论坛,主讲《史记》系列“史记十五讲”,同年作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孔子学堂”,主讲《史记》22个专题;2011年2月26日,张大可教授应邀在“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上,主讲《史记》专题“司马迁笔下的明君贤臣与开明政治思想”。三位教授的讲座均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加深了《史记》对当代中国的影响力。
11位教授大都已逾耳顺之年。该书的主编之一张大可先生在书中的序言写道:‘《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是学会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一个逗号;但对于开创中国史记研究会,参与《史记疏证》的我们当今老一代《史记》学人,应该是一个可以满意的句号,可以自豪地说没有虚度年华。我们躬逢盛时,留下了历史的足迹。”这个满意的句号,还蕴含着这一层含义:正是在他们这一代学者的努力下,“史记学”已在中国!能否守住阵地,继续很好地阐释并发掘《史记》的文化价值,就要看下一代学者了。相信中国史记研究会能够薪火相传,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