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与创造的基础。与此相同的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我们教学中作为学习方式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的质疑能力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究竟如何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并让质疑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科学;质疑;学习方式;培养
21世纪,我国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核心理念,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创造性活动中,培养其创造性的、质疑的、探究的精神是新科学课教学中标志性的体现。
质疑的含意是:质问、怀疑之意。它不但是能提问,更是要具有一种批判精神,一种能大胆地对现成事物提出自己怀疑的精神。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我们教师应当要考虑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能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大的变革:怎样来保护学生的好奇性,为学生的“疑问”撑开一片蓝天,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探究解疑,是目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一课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一、学生现状的调查
从现象分析,学生在质疑问题上,普遍存在以下两方面的欠缺:
一是学生能提出问题,但在质疑能力上有不足。具体表现为所提出的问题表面化,缺少有批判的提问。也就是说,学生缺少一种怀疑、批判的精神。
二是学生不会提问,这是学生在质疑意识上的欠缺。学生从不喜欢主动提问,喜欢现成的东西,质疑意识淡薄,他们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不活跃,缺乏创新精神,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钻研的精神。
以上现象不仅在我们学校存在,也普遍存在于我们这些农村小学。它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学,虽然学生在科学探究领域及各个方面均有所突破,但学生的质疑意识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强,质疑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高。不喜欢主动思考,不喜欢主动提问,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何谈起呢?
“学贵存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与途径。所以,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要启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不断提高质疑能力呢?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质疑能力的具体方法
1. 创设轻松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中要做到信任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要注意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同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这样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不仅能积极回答问题,同时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例如“你回答太好啦”……这些带有激励性的话语会让学生更加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
2. 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激发学生“生疑”
教学设计先有预设后有生成,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但我们不能单方面重视预设,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这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先出示一瓶可口可乐,让学生观察,让他们想一想,你想研究汽水的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后,提出很多问题:1. 可乐为什么会这么多人爱喝?2. 为什么叫可口可乐?3. 为什么汽水一要装在玻璃瓶内?4. 为什么瓶子不装满汽水?……对于学生的提问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只来研究其中一个问题:可乐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倍增,创新欲望强烈。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这些就是课堂“生成”的问题,老师要在课堂内认真对待,这意味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味着质疑意识的开始。
3. 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疑”变得更有价值
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经历为途径。
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我们一般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要求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从而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磁铁磁性》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猜想、假设、提问:“同学们,关于磁铁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学生争先恐后:“我知道有圆形。”“我发现我家里门后有磁铁”“我还知道磁铁能吸住很多物体。”等等。此刻教师因势利导:“关于磁铁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请各小组拿出材料观察、探究磁铁,比一比哪个组的新发现多。”学生按照分工,开始用实验材料包中的材料和磁铁等进行观察和探究。有的观察磁铁的形状,有的观察磁铁的吸引力,有的在为一些观察结果争论不休,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激动地喊道:“老师,我发现磁铁不但能吸铁,连一毛钱硬币也能吸引。”听到喊声,同学们都停了下来问他:“你是怎么发现的?快讲给大家听听。”他高兴地说:“我把磁铁放在硬币前吸引,发现能吸住,而一毛钱硬币很轻,不是铁做的,为什么能吸引呢?”对于他的这一发现,同学们感到惊奇,于是又开始纷纷拿起磁铁来验证,“这是真的,我也能吸到。”“这一定不是铁,这是什么材料呢?”学生再一次掀起了探究的高潮,这样在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培养,而且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超出了预料。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4. 课后拓展,启发学生再次质疑
教师不仅要启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还要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启发学生再次发现问题,产生与本课有关、深层次的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地从不同的方面来提出问题、深入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如“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还有什么想法吗?”“这节课上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如果让我们继续研究下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整理、分类,然后引导他们讨论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进行研究所需要的条件,并选出典型的、利用现有条件可进行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其探究的过程。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让他们兴趣盎然、探究愿望强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善于在课堂多提几个为什么的问题,并且有一个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一直到解决问题这样的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正是我们科学探究过程里所要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学生提出带有怀疑、批判精神的问题是出于自主、自发的行为。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创造条件启迪、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质疑;学习方式;培养
21世纪,我国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核心理念,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创造性活动中,培养其创造性的、质疑的、探究的精神是新科学课教学中标志性的体现。
质疑的含意是:质问、怀疑之意。它不但是能提问,更是要具有一种批判精神,一种能大胆地对现成事物提出自己怀疑的精神。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我们教师应当要考虑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能否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大的变革:怎样来保护学生的好奇性,为学生的“疑问”撑开一片蓝天,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探究解疑,是目前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此,我们提出“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一课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一、学生现状的调查
从现象分析,学生在质疑问题上,普遍存在以下两方面的欠缺:
一是学生能提出问题,但在质疑能力上有不足。具体表现为所提出的问题表面化,缺少有批判的提问。也就是说,学生缺少一种怀疑、批判的精神。
二是学生不会提问,这是学生在质疑意识上的欠缺。学生从不喜欢主动提问,喜欢现成的东西,质疑意识淡薄,他们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不活跃,缺乏创新精神,在平时的学习中,缺少钻研的精神。
以上现象不仅在我们学校存在,也普遍存在于我们这些农村小学。它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学,虽然学生在科学探究领域及各个方面均有所突破,但学生的质疑意识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强,质疑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高。不喜欢主动思考,不喜欢主动提问,那么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何谈起呢?
“学贵存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前提与途径。所以,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要启动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不断提高质疑能力呢?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质疑能力的具体方法
1. 创设轻松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中要做到信任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要注意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同时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轻易否定,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这样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不仅能积极回答问题,同时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例如“你回答太好啦”……这些带有激励性的话语会让学生更加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疑问。
2. 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激发学生“生疑”
教学设计先有预设后有生成,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但我们不能单方面重视预设,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这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例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时,先出示一瓶可口可乐,让学生观察,让他们想一想,你想研究汽水的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后,提出很多问题:1. 可乐为什么会这么多人爱喝?2. 为什么叫可口可乐?3. 为什么汽水一要装在玻璃瓶内?4. 为什么瓶子不装满汽水?……对于学生的提问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只来研究其中一个问题:可乐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倍增,创新欲望强烈。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这些就是课堂“生成”的问题,老师要在课堂内认真对待,这意味着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味着质疑意识的开始。
3. 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疑”变得更有价值
小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事物。因此,小学阶段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经历为途径。
在教学中应重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活动起始阶段,我们一般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要求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能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从而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磁铁磁性》一课时,教师让学生猜想、假设、提问:“同学们,关于磁铁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学生争先恐后:“我知道有圆形。”“我发现我家里门后有磁铁”“我还知道磁铁能吸住很多物体。”等等。此刻教师因势利导:“关于磁铁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请各小组拿出材料观察、探究磁铁,比一比哪个组的新发现多。”学生按照分工,开始用实验材料包中的材料和磁铁等进行观察和探究。有的观察磁铁的形状,有的观察磁铁的吸引力,有的在为一些观察结果争论不休,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激动地喊道:“老师,我发现磁铁不但能吸铁,连一毛钱硬币也能吸引。”听到喊声,同学们都停了下来问他:“你是怎么发现的?快讲给大家听听。”他高兴地说:“我把磁铁放在硬币前吸引,发现能吸住,而一毛钱硬币很轻,不是铁做的,为什么能吸引呢?”对于他的这一发现,同学们感到惊奇,于是又开始纷纷拿起磁铁来验证,“这是真的,我也能吸到。”“这一定不是铁,这是什么材料呢?”学生再一次掀起了探究的高潮,这样在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过程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培养,而且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超出了预料。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4. 课后拓展,启发学生再次质疑
教师不仅要启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还要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启发学生再次发现问题,产生与本课有关、深层次的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地从不同的方面来提出问题、深入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如“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还有什么想法吗?”“这节课上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如果让我们继续研究下去,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再指导他们对问题进行整理、分类,然后引导他们讨论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进行研究所需要的条件,并选出典型的、利用现有条件可进行探究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其探究的过程。这样做既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又让他们兴趣盎然、探究愿望强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善于在课堂多提几个为什么的问题,并且有一个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一直到解决问题这样的比较完整的学习过程,正是我们科学探究过程里所要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学生提出带有怀疑、批判精神的问题是出于自主、自发的行为。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创造条件启迪、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