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的媒体形象呈现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qm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三家报纸的分析,发现媒体在08年对“80后”、“90后”的关注度开始上升,而这种提升是伴随着他们参与社会事件的社会角色转换的,同时,在媒体建构的话语中,“80后”、“90后”群体开始以正面向上的群体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关键词】“80后” “90后” 社会角色 形象呈现
  
  在以往人们的眼中,“80后”、“90后”的行为是另类的、叛逆的,他们喜欢标新立异,甚至有些时候,与社会主流是格格不入的。较之上一代,他们的观念更是冷漠的、自私的,更多时候他们只考虑自己。①然而经过08年,人们突然发现,正是这群“冷漠自私”的孩子,在寒冬的年关时,守在异乡的车站帮助别人顺利返乡;也正是他们会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逆着人流冲向灾区;在国人都欢庆奥运之际,也是他们挥汗如雨地站在奥运场馆里维持秩序。他们的长大仿佛是一夜之间的事情,但事实上,一直以来,他们就是他们,改变的只是我们的眼光而已。
  在目光变化的背后,是社会角色的转换与更新,与之伴随的,当然还有媒介议程的变化以及立场的转向。那么,“80后”、“90后”群体如何体现自身价值的呢?他们在媒体上是以怎样的方式被呈现?媒体对他们的报道又是秉持了怎样的立场和态度呢?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方法
  1、样本选择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和《南方周末》三家报纸为样本进行抽取,力图展现“80后”、“90后”在媒体呈现的全貌。之所以选择这三份报纸首先是因为它们皆为全国发行,避免了群体呈现过程中的视野的局限性和地区差异。其次,分别研究这三家报纸我们会发现,《中国青年报》本身就是以青年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人民日报》作为我国最权威、严肃的综合性日报,其关注的焦点和立场一直是主流精神的代名词,自然也是考察中不能跳过的对象;而以“读懂中国”为理念的《南方周末》,则以其新锐的视角成为目前当之无愧的精英类报纸,它对“80后”、“90后”的角色期待和实际的形象呈现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理解和态度,这是本文选取这三份报纸为样本的原因所在。
  样本选择的日期是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因为2008年是事件多发的一年,冰雪灾害、火炬传递、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等等,也正是在这些事件中,一直被人们争议的“80后”、“90后”群体开始浮出水面,成为媒体关注与热议的焦点。
  
  就具体样本而言,本文以“80后”或“90后”为关键词进行检索②,鉴于本文考察的对象只是“80后”和“90后”这个特殊的群体,只有那些在文中明确将个体或群体定义为“80后”、“90后”的文章才是本文考察的重点,而那些以诸如大学生、现代青年、年轻一代等为内容的文章则不在本文考察范围之内。以此为标准,共得到样本300篇,其中《中国青年报》197篇,《人民日报》77篇,《南方周末》26篇。
  2、类目建构
  本文主要通过建构两个大类目来考察媒体对“80后”、“90后”的形象呈现,首先是报道内容,即该篇报道主要反映了“80后”或“90后”哪一方面的形象,下设7个子类目,即工作就业、恋爱婚姻、教育学习、社会活动及交往③、观念及态度、文化娱乐以及其他。其次本文考察媒体在报道这些内容时的倾向性,按照满意度逐渐下降排列为赞扬或肯定、客观描述无明显倾向,以及否定或揭露三种。
  研究发现
  经过对三家报纸的300篇文本进行分析,我们有如下發现:
  (一)媒体对“80后”、“90后”的关注与该群体参与社会事件的频度成正比
  图一是媒体报道总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梳理整个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后我们发现,这一曲线基本是围绕“80后”、“90后”参与社会事件的程度而变化的。在2月中下旬,我国经历了罕见的冰雪灾害,许多“80后”、“90后”自发来到各大车站,或维持秩序,或发放物资,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可以说,这是该群体在媒体上初露头角的时期。在接下来的3月份,曲线呈上升趋势,体现媒体对其的报道正在增多。接下来,在经历了4月至5月的平缓走势后,随着该群体在汶川地震救援中的表现,媒体对“80后”、“90后”的关注迅速上升,并且将这种热度一直持续到7月,即从5月份的7篇一直涨到7月份的37篇。而到了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时期,媒体报道数量又创新高,自9月17日残奥会闭幕后,媒体对“80后”、“90后”的报道曲线又开始上升,这一时期的报道基本是围绕该群体参与奥运活动时的表现来进行的。以8月份为例,该月共有相关文本36篇,其中关于“80后”、“90后”参与奥运的报道就有33篇,占当月文本总量的92%,可见这一时期媒体对该群体的关注主要是围绕着奥运来进行的。
  图一:媒体各月报道总量曲线图(单位:篇)
  从图中不难发现,该曲线图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媒体报道总量在12月时达到最高,有48篇。深入分析整个12月的文本我们发现,其中对该群体在参与地震及奥运等活动的评价及反思共25篇,占了当月总量的半数以上,可见,媒体对“80后”、“90后”的关注与该群体参与社会事件的频度是成正比的。
  (二)媒体更多关注“80后”、“90后”群体参与社会事件及活动的状况
  在形象呈现方面,这三家媒体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关注“80后”、“90后”群体参与社会事件及相关活动的状况。从总量上看,有关该群体参与社会事件,如冰雪灾害救助、地震救援、参加奥运会④等,这类内容共131篇,占文本总量的44%。其中又以《人民日报》的偏重最为明显,一共56篇,占该报文本总量的73%,可见,随着人们对群体成员的称呼由“青年”转为“80后”或者“90后”,再继而转为“四月青年”或者“鸟巢一代”的时候,媒体的议程也相应地转变了,他们更倾向于将精力放在那些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上。也就是说,“80后”、“90后”群体成员在媒体上的出现,更多时候是伴随着其社会角色转变以及社会行为转向的。
  (三)这一年中,媒体对“80后”、“90后”群体的形象呈现基本以正面或客观为主
  在大多数人们的印象中,当下的“80后”、“90后”被冠上了叛逆、自我、现实、冷漠等标签,然而在媒体呈现出的形象中,他们“成熟了”,他们“积极、健康、向上”,他们不仅“充满了社会责任感”,甚至可以“肩负起民族的明天”⑤。在媒体的话语中,“有责任、有爱心、有自信、有梦想、不放弃、不抛弃”⑥都是他们的特质,可以说在08年,媒体呈现出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充满爱国热情、充满血性的“80后”、“90后”群体形象。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基本是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80后”、“90后”群体的。据统计,在报道总量中,客观描述无明显倾向的文本共171篇,占文本总量的57%。紧随其后的是赞扬及肯定的报道共116篇,占总量的39%,而人们预期会占一定份量的负面评价则只占到文本总量的4%。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报》在倾向性上的基本分布与另外两份报纸呈现明显区别,在《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中,客观无明显倾向性的报道占文本总量的相当大部分,分别占67%和84%,而《人民日报》则是赞扬或肯定的报道居多,共58篇,占其报道总量的75%。可以说,《中青》和《南周》更倾向于从旁观者的立场来观望这一群体,并试图给出中性的呈现,而《人民日报》在报道呈现中扮演的角色则更加积极,并且更倾向于呈现给人们一个正面向上的“80后”、“90后”群体形象。
  结论与讨论
  我们看到,在08年,“80后”、“90后”群体的社会形象伴随着其社会角色的翻新而有了不同以往的呈现,而这种呈现正是因为媒体议程的转向。以《人民日报》为例,在整个2007年有关“80后”、“90后”群体的报道数量仅为14篇,远低于2008年的77篇,仅从数量上的变化便可看出媒体在08年对其关注度的提升。其次从报道内容上看,在07年报道该群体参与社会活动,并因此带来角色转变的文章仅2篇,且为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报道,占当年相关报道总量的14%,远低于08年的数据——68%。不可否认,人们对该群体角色期待的转变与媒体议程的转移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可以说,由于媒体有选择性地报道该群体在某一方面的行为及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人们对其关注的上升及角色期待的相应变化。
  另外,从以上的内容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和《人民日报》在08年对“80后”、“90后”群体关注度最高的是该群体参与“社会活动及交往”(包括参与奥运及地震救援等社会活动),可以看到,随着群体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媒体对其的关注也在不断变换视角,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在报道方式上,《人民日报》采用最多的是通讯,其次是评论或专访,此二者都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文体。然而在《中青》及《南周》中,最多的是深度报道和消息类型,可见二者更倾向于对群体的外显行为及内在意义的发掘和呈现。
  总而言之,从这三家媒体的作为我们基本可以看出“80后”、“90后”群体在媒体呈现的状况。虽然对各个媒体而言,其报道各有偏重,但都从不同方面呈现出了一个正面的积极的群体形象。对于该群体来说,这无疑是一次社会地位的提升。■
  
  注释
  ①参见《“90后”大学生拒绝另类标签》(2008年9月16日)和《“80后”“90后”谁将更多影响中国未来》(2008年12月18日),《中国青年报》
  ②部分以“85后”为关键词的文章也在本文考察之列
  ③社会活动又细分为地震救援、参与奥运和其他三个类目
  ④包括群体成员作为奥运会志愿者及作为参赛选手这两个角色
  ⑤郝平,《致敬,我的志愿者学生》,《中国青年报》,2008年8月23日
  ⑥参见《形象大使》,《中国青年报》,2008年9月21日
  ⑦有一个例外即《人民日报》对于群体的“恋爱婚姻”方面的报道数目为零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7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深化典型人物报道,《安庆日报》的做法是寻求人物报道的新思路、新视角;在抗洪救灾斗争中觅英雄;从“凡人”身上捕捉“闪光点”, 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与赞扬。  【关键词】人物报道 以人为本 《安庆日报》    在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闻工作实践的新形势下,如何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深化典型人物报道,就成为地市一级党报面临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安庆日报》在2010年的人物报道方面有了一些新特点,并作
关爱是清晨的露珠,是夏日的荫蔽,是丰收的果实,是冬日里的暖阳,是孤单时的陪伴,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浓浓的关爱中成长。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气势汹汹的风放肆地在屋外吹着,呼呼地敲打着我家的窗。  我躺在床上,虽然身上盖着厚厚的棉被,但还是在被窝里瑟瑟发抖。妈妈看见我这样,怀疑我发烧了,就拿来体温计给我量了一下。“呀,38度5,孩子,你发烧了!”妈妈焦急地说。“是吗?妈妈,难怪我觉得头晕呕吐。”我没力气地
【摘要】本文以“番禺垃圾焚烧事件”为例,探讨政府在危机公关中与媒体及公众良性互动的路径。  【关键词】垃圾焚烧事件 政府 媒体 公众 互动    随着传媒的发展和信息流动程度的提高,以及越来越多的社会危机相交织地潜藏和爆发,社会公共空间的形成已经要求政府与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充分的合作。①作为政府,执政思路应该与时俱进,应由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性政府,到一个廉洁、高效、透明、亲和的政府转变,其中政
【摘要】经济新闻报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如何提高党报经济报道的权威性、可读性与贴近性,笔者认为要创新——突出新思维 寻求新突破;要准确——唱响主弦律 把握大方向;要生动——体现服务性,增强感染力。  【关键词】经济报道 创新 准确 生动    经济新闻报道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党报作为党、政府、人民的“喉舌”,在社会生活激烈变革的今天,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提升舆论的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创
一天,热爱音乐的小侦探古维拉收到了一张从“维纳斯”游轮的所属公司发来的邀请函,主要内容是邀请她成为“维纳斯”游轮的首批旅客之一,路程是从英吉利海峡出发,经印度洋和太平洋到达美国洛杉矶。  “哇!‘维纳斯’游轮?!那可是最近才制好的五星级游轮哦!首批旅客竟然有我的份!我一定要去买几套漂亮衣服,好好打扮一下才行!”得意忘形的古维拉于是就花了一整晚的时间在网上挑了几条非常漂亮的连衣裙,然后等到早上跟卖家
“卖甜酒啊,卖甜酒啊!”听着小贩一声声地叫卖,我的心里便会生出一种像蜜一般甜甜的感觉。每到过年之际,外婆总会酿一大钵甜酒。先别说尝一口,单是站在旁边,闻一闻那诱人的香气,也足以让你咽几口唾沫了,你会满脑子都想着它。忍不住尝一口,那更不得了!甜丝丝的味道瞬间蔓延了你的全身,让你感到无限美好。  一到腊月,看着大人们都在准备年货了,我便会缠着外婆问她什么时候酿甜酒。外婆总会笑眯眯地说:“快了,快了!”
【摘要】《南风窗》的“独家策划”以生动的事例、准确的信息和到位的分析,力求思想深度和可读性兼具。本文则通过对《南风窗》“独家策划”进行文本分析,探索其报道特色。  【关键词】独家策划 报道特色 《南风窗》 语言特色     在新闻期刊方阵里,不同于《三联生活周刊》侧重文化、《新周刊》和《南方人物周刊》倚重人物报道、《中国新闻周刊》突出新闻性、《瞭望东方周刊》重在感性与理性综合,《南风窗》的“独家策
生活,对我们来说,就是生命中的一个起点。才开始到最后要经历许多挫折,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我们要学会理解生活,读懂生活。  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孤独的女孩。她经历了许多,她慢慢地学会生活,慢慢地得到了快乐,她不再寂寞。  她是个容貌一般,性格一般,成绩中上的女生。她很努力地做好自己,因为她不想被大家忽视。可无论她怎样做,都无济于事。她还是得不到在乎与理解,她还是被大家忽视。她很伤心,也很
【关键词】民间制作机构 合办    电视频道专业化已成为我国电视媒体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各级地方广电传媒在前几年的改革整合中,都相继组建了一些面向市场的专业频道。笔者所在的江苏盐城广播电视台的电视三套就是面向市场、承载创收任务的专业频道。我在这个频道负责创办一档服务性的栏目《劳动监察》,内部编制只有我一人,但频道总监室允许我同社会民间制作机构采编人员合作,经济上定额承包。经过两三年打拼,《劳动监察
八强赛的第四场比赛结束,拥有复活金币的郑浩然意外出局。就连一直掌控比赛节奏的幕后黑手都倍感诧异。  至此,争霸赛正式进入收官阶段,四名选手从生死角逐中,脱颖而出。然而,现在就开始庆祝还为时尚早。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离真相越近,就越危险!  五分钟前,神秘人突然宣布:剩余的四名选手可以在下一轮比赛开始前,自由出入所有房间,但禁止交谈。此时,雷阳正站在木头的房间里。这里一片狼藉,如同被某种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