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自然中开掘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im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是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活教材。”大自然蕴藏着语文教学的丰富元素。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通过观察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从而更加亲近大自然。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大自然,将大自然观察贯穿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始终。
  一、观察大自然,拓展语文教育空間
  低年级语文教学要树立“大教育观”“大教材观”“大课程观”。语文教学不能囿于课堂,锁定于教材,而应智慧地与大自然对接。作为教师,要勇敢地将学生带出封闭的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都是学生观察的良好素材。一方面,有助于打开学生视野;另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写话素材。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察大自然,有助于拓宽语文教育的空间。
  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秋天》时,就将学生带入风光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让学生感受秋的气息。学生看到,树叶变黄了、掉落了,由此生发了学生些许伤感;孩子们看到,紫莹莹的葡萄、金黄的向日葵、大片金黄的麦浪,一种丰收喜悦跃上学生心头;孩子们看到,农民伯伯正忙着收割呢……这样的观察活动,突破了教材局限,学生犹如放飞的小鸟,回到林间。在他们幼小心灵中,竟装下浩瀚宇宙。大自然中不同颜色,红的、紫的、绿的、黄的,大自然中不同形状,胖的、圆的、扁的,大的、小的,大自然中不同味道,甜的、酸的……一派丰收在望、一派喜笑盈盈。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徜徉、漫步、流连……
  大自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巨大智库,是学生语文学习永不枯竭的活的源泉。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之中,能够拨动学生的沉睡心弦,让学生的内心涌动美感、充盈诗意。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动,大自然中智慧的源泉汩汩地在学生心中流淌。
  二、观察大自然,缩短主客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这一术语是一种解释美感的概念。法国思想家布洛“心理距离”告诉我们,心理距离决定人的审美认知状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美感。通过观察大自然,缩短主客心理距离。在大自然中,将观察与语言、想象、思维等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多见而识之”,从而获得真切感受、体验,激发起学生情致,这是一种“自身认知”。
  低年级学生最需要的是什么?笔者认为,是“真与美”。观察大自然,能让学生获得“真与美”的体验,唤起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萌发学生语文创造。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人教版二上),课前笔者反复地阅读教材,体会诗歌韵律感。但这是一篇科普性诗歌,枯燥讲解是不易让学生感悟课文表达旨趣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植物知识,笔者将学生带到校园植物园内,让学生观察蒲公英、苍耳、豌豆荚。植物的不同构造,焕发了学生观察兴趣。他们用眼看,用手摸,蒲公英翩翩起舞,像一把把降落伞,苍耳带刺的铠甲,豌豆躲藏在豌豆荚中。学生惊异于植物传播种子的神奇,有学生说,蒲公英妈妈最聪明,她的种子被风轻轻一吹,就传播出去了;有学生认为,苍耳娃娃最可爱,穿上了带刺铠甲,只要动物轻轻走过,就可将它们带走;有学生认为,豌豆公主最智慧,只要让豆荚在太阳底下晒,就能蹦蹦跳跳,将种子传播出去等。孩子们诗意表达,不正是源于对大自然实物具体观察吗?不正是源于缩短了与大自然的心理距离吗?
  在大自然中,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由此,放飞学生思维、想象,学生神通江河湖海,意攀高山白云,进入一个诗性世界。大自然的宽阔空间,不胜枚举的美景、美物,呼唤着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三、观察大自然,激发学生创新实践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创造?让学生回归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大自然能丰盈学生经验储备,驱动学生语文创新实践。在大自然中,学生充分投入、全面活动。学生运用敏锐的身心机能,感知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并对感知、观察大自然信息进行反思、质疑,从而激发起在大自然中创新实践的吁求。
  在大自然中,学生身心是合一的。“蝴蝶真的在跟绿叶交谈,柳树真的在钓一个春天,蜜蜂真的在为“飞花”纳闷,燕子真的在谱写一段颂春的赞歌……”(参见《让教育保持一份儿童视角》)。教学人教版二上《树》,笔者课前就让学生在家中观察树,然后在家长陪伴下,将各种树用手机拍摄下来,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中,然后从群中下载。由于要求学生在大自然中观察,因此,学生多了一份“心眼”。他们每每遇到一棵树,总要询问,这是一棵什么树?这种树有怎样的生长特征?在展示中,笔者看到学生的创新实践。“我家有一棵香樟树,它是一把绿色的大伞,为动物遮风挡雨”;“我家有一棵银杏树,它的叶片像金黄的小扇子”;“我家有一棵枫树,风一起,漫天的枫叶翩翩起舞”;“我家有一棵松树,它像一位身披绿色铠甲的士兵,为我们站岗”等。
  “大自然”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大舞台。在学生观察大自然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学生的整个身心都浸润其中。他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并引发学生的创新实践。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就其起点而言,既不是来自客体,又不是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于他们的相互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能让学生体验快乐。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参与,从而获得探究兴趣、审美兴趣、认识兴趣和创造兴趣。
其他文献
朗读,是一个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耳、口、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而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根据文本的不同题材和特点,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意境、情趣、温度、味道等,从而让听者产生共鸣。自从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开播以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普遍关注与热烈好评,由此可见,一段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魅力是无限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小学各个学段都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足
日照市是农业大市,农村水环境质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极为重要.通过分析全市农村水环境现状,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面源污染,充分利用土地自然净化功能,做好城乡水资源的综合
小说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文体。因其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语言文字生动,倍受学生的喜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也精选了一部分的小说,比如《三顾茅庐》《林冲棒打洪教头》《少年王冕》《三打白骨精》等,这些课文都是精选自古典名著,对学生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阅读经典名著,起到导向的作用。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这种文体,去阅读感悟呢?下面简要谈谈: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浓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在学校教育中,“情”字是涵养与滋润教学关系的“灵丹妙药”。有了“情感”的渗透和融入,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和个性魅力,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有利于增进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进一步形成教学双方的“合力”现象,从中赢得令人期待的良好效果。就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善于孕育“情感”,并把“情”义充分地应用于各类教学环节中,这既是职业道德之义,又是智慧艺术之举,非常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