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古典诗文 塑健康人格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ve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而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语文学科以其鲜明的人文特征和丰富的审美感受而具备了得天独厚的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这一突出功能。
  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更是进行了深刻而具体的阐释:“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课标突出强调了在中学阶段建立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建立健康的人格呢?教科书的编排体例在这个问题上给了我极大的提示和帮助。经过摸索实践,我觉得古典诗文正是帮助我们实现语文人格教育目标的最佳载体。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建立健康人格教育的渗透。
  儒道兼修的人格追求
  高中教科书涉及古诗文的七个单元,无处不闪耀人性的光辉:记叙文单元集中体现了人物的“智慧美”,议论散文单元集中体现“思想美”,人物传记单元集中体现“人格美”,其余篇目或抒情言志,也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的人格心态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的人格价值取向从源头上就存在着二重性,形成“救世”和“自救”两大价值系统。“救世”就是儒家的努力自省修身,积极入世参与现实,儒家特别注重人格的自身完善以及与社会和他人的和谐共处,主张追求“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内圣——内在的主观伦理修养,外王——外在的客观社会政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救”就是道家的“无为”,主张放弃社会价值的建构,用“坐望”和“心斋”来完成自己精神心灵的安顿。中国古代对于一个个体而言,往往是儒道两家思想集中于一身,在他们身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心理的冲突,最终形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
  儒家主张社会化人格。理想人格是“成仁”“大丈夫”,是人和高尚道德的圆融一体,“仁”是个体最高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认为人格美就是有“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就是君子的“舍生而取义”,它使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崇高的人格美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可贵的一面,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这种爱国精神在教科书古诗文中处处闪亮,最具代表性的是屈原,他看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掩面而泣,“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面对置国家存亡于不顾的谗佞之徒,他“苏世独立”绝不同流合污,承受着一切打击,保持着对祖国的无尚忠诚和热爱。他甚至于宁死也不愿离开祖国一步,与祖国同存亡。这种大义凛然的崇高品格、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让无数的后人俯仰悲叹,泪湿衣衫。
  杜甫一生抑郁,但他始终都在忧国忧民,寻求报效祖国的机会。这种抑郁正是来源于报国无门,雄才大略无以施展的苦闷。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使得他“登高”抒怀,吟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千古绝唱。中华民族几千年,历朝历代这样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他们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个体精神的永恒主题。
  鉴赏这些诗文,学生们热血沸腾,“国家”、“民族”一个个曾经的符号化概念被真切地感受,被真正地理解。
  道家却另辟了一条可供选择的人生道路,那就是陶醉于自然,过自由自在、心向往之、无所欲求的生活。他们把目光集中于个体内心体验的极致,执着于宇宙生命情调的发现,追求生活之艺术化。它是一种美妙惬意的生存状态,是理想的人生。陶渊明是这一人生理想的最优秀的实践者,他“误落尘网三十年”,一朝顿悟复返自然,“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作者惬意于其中的美好的乡间闲适景象。
  现代社会发展的高速度与竟争的激烈,使人更需要内心的自由和身心和谐,更需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信当学生们有一天面对现实的矛盾时,陶渊明的本然生活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生活启示。
  更多的古人是儒和道兼而有之的,他们一方面抱有积极参与社会现实,拯救世界的雄心;一方面看到动荡破蔽的社会现实,又产生洁身自好、明哲保身的心态。所以,就有了“仕”与“隐”两种冲突的选择,这种相互冲突的心态与选择就构成了他们的基本人格结构。首先,他们胸怀“救世”抱负,积极建功立业,在壮志未酬之后,又退守自身修复,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人这种人生的取向、生存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更有它积极的一面。让学生浸染这种人性修养有助于他们今后以更愉快的心态投入事业的奋斗,能更平和地承受人生的挫折。
  中国人格美学在魏晋之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转变,先秦孔子讲“文质彬彬”内外兼修乃为君子,更多地强调道德的修养。但在魏晋之后,便从偏重于内在道德走向偏重于外在的风神,审美更多地开始关注展示人物内在的智慧卓越的精神,脱俗的言行和漂亮的风貌,所谓风神气韵。在《赤壁怀古》中,我们可以窥到苏子向往的另一风格的人格特质。他的理想楷模正是在文中充满美溢之词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公瑾青年时代建功立业,他姿容雄伟,英气勃发;而他人格更有魅力的地方在于他温文尔雅,谈笑风生之间运筹帷幄,指挥着势如破竹的歼敌战争。少年得志、风流倜傥、镇定自若的理想人格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为人内敛、事业早成、英雄美人的模式是中华民族人格审美的理想,它深深地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理想人格的审美范式。这些暗示信息对学生潜意识的影响是不可辩驳的,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自身人格。
  灵动巧夺的智慧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本身作为军事事件在历史上不是什么大事,但烛之武这个人物的智慧却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为谋略家所推崇。在国家大军压境的危难关头,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以一己之力劝退秦晋大军,其大勇大谋可见一斑。他聪明地“夜缒”,见到秦伯,运用自己的审时智慧和巧簧之舌说服了秦伯。他的成功在于他洞察秦晋之隙的敏锐,把握政治世事的智慧。还有《鸿门宴》,刘邦虽出身野里,但却能伸能屈,富有生存智慧,在面对实力强大的项羽时,他极力表示了“臣服”,送上他在关中所获一切,而且在危难之际,机智脱身。相形之下,项羽虽出身军事世家,却有勇无谋,错失霸王之机。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不仅运用自己的智慧屡立战功,频频得到升迁,而且在春风得意之际,更能清醒地自持,谦逊地处世,在他身上充满了人生生存的智慧。   纯挚深邃的思想培养
  智慧是人生存的基本平台,古诗文中智慧魅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力量,激励我们运用智慧去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明。
  有深度的思想其实体现的也是一种智慧,但它更侧重于理性的思辨。《过秦论》中贾谊用深邃的思想和气势磅礴的语言论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体现出他对历史人文深刻的关注和思考。《寡人之于国也》表现了孟子的治国韬略,见斑窥豹地表现了这位大思想家深邃的治世思想体系。王安石由游览褒禅山把神思迁到人生的境界问题,那种悟顿的沉思充满了灵动的美感。《劝学》作者运用了丰富而厚重的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学养和深刻的思想魅力。《师说》逆世俗风尚而动,独树一帜,不仅表现了独到的思想美,而且还显示了伸一己之言的大智大勇。这些都为培养学生既敏锐又有深度的思想提供了最佳的范本。
  敦厚深沉的人情感悟
  唐诗、宋词、抒情散文甚至山水诗文中都饱含了人情的因素,教科书中所选古诗文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类为:爱祖国、爱自然、珍惜人生、恋情、孝敬长辈、爱他人、伤怀自强。
  古诗文表现情感的多种维度,有社会性的情感,有个人化的情感;有畅朗舒爽的爱自然情感,有沉郁、繁重的自强情感;有淡泊失意的爱恋情感,也有浓郁伤怀的个人情感,等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自己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传达出对生命的感情和体验。杜甫、屈原忧国忧民、沉郁浓烈的爱国激情让我们感动不已。陶渊明和庄子的淡泊、洒脱又让我们心神畅往。
  爱国情感和爱自然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一个是生命意义上的,一个是生存意义上的。《诗经·氓》和李密的《陈情表》,正是贴近学生生活,治疗当代中学生在情感发展上的迷茫和缺乏的有效药剂。《氓》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由自由恋爱到走入婚姻,最终又被抛弃的心理历程。它对在爱情上朦胧向往和迷茫的中学生起到了微妙的渗透点拨作用,加以有效鉴赏,谁又能说这不是对早恋的青少年送上的一副清醒剂呢?但是女主人公在被抛弃后的自尊、坚强,又是充满情意地告诫我们在情感和人生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怎样正确的认识爱情。《陈情表》中李密深切的孝心让我们感动不已,他能为自己的祖母而放弃人们所向往的功名。这样的文章正可以带给学生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一些思考。
  品评古人充满智慧的人格追求,折服于古人纯挚深邃的思想魅力,感受古人敦厚深沉的情怀,与古人心灵相通。通过古诗文教学,教师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 编辑 王宇华
其他文献
以碱性硅溶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胶凝时间、粘度、触变面积、剪切应力等流变参数,研究了添加剂对溶胶及其结合料浆流变行为及凝聚过程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硅溶胶呈现剪切增
阅读的取向是多元的,作为阅读的对象,读物也应该是多元的。但我始终认为,区别于成年人,属于儿童的读物不能太媚俗、太功利,而应该充满真,充满善,充满美。  儿童读物应该充满真。它应该真实,热情,诚恳,能够保护孩子们的童真,给予孩子们真情。它应该能够满足孩子们求知的愿望,给予孩子们真知。阅读过程中,它不但可以让孩子们有所得,获得丰富的知识,点燃求知的激情,而且有所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体悟爱的温馨。 
一、模型rn住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但价格又十分昂贵,重复购买的频率不高,购买同一企业所开发住宅的可能性很低.因此本文在分析住户满意度的时候,分析
近来,儿童另类读物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安徒生笔下最后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凄惨地被宰杀,成了盘中“烤鸭”!在我看来,这类“黑暗童话”和“恐怖读物”的出现是对真善美的背离,是对假恶丑的迎合,是对历史发展和时代潮流的违背,终将消失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安徒生的童话一直以来都广为传播、经久不衰。在天真的笔调下,蕴含的是作者对于真善美的热烈追求,以及对于假恶丑的强烈批判。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情感、鲜
标语牌和演讲词都已准备就绪.35 个以上国家成千上万人将参加到500场“科学大游行”中,这一事件将提醒世界以及世界各地的诸多政界人士:没有科学,就没有人类社会的繁荣.这次
期刊
我是一名80后,打小就习惯枕着《童话大王》入睡,总喜欢在郑渊洁的童话中沉醉自我,期许美梦。曾经是那么期盼每月一次的学校图书馆开放日,为的只是借一本《皮皮鲁和鲁西西》。即便是在考前,我也不忘捧一本《十二生肖童话》,美其名曰给自己加油充电。  闲暇时的我喜欢躺在阳台上发呆看天,猜想那白云背后是否真有可以调节世界时间的钟(《皮皮鲁外传》),羡慕能和森林之王交朋友的亚旗小朋友(《亚旗进山》),向往开飞机的
德育实效性问题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德育问题之一。德育实效性既是学校德育工作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德育实效性的理解和认识,即我们怎样理解德育的实效性,在工作中追求什么样的德育实效,也反映了对学校德育的认识程度以及绩效观、政绩观。  所谓“实效性”,是指将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指学校
缘起  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学生的就业水平。若能使职校学生了解求职面试时应该注意什么,进而刺激学生思考如何做好求职准备这个大问题,那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所以,我把求职类节目《职来职往》引入课堂。选择这个节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他求职类节目“秀”的成分可能更多些,《职来职往》比较沉稳,达人们的点评更为中肯务实。  操作  每期《职来职往》一般为一
在1998年华南暴雨试验和南海季风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和得出了这期 间六次暴雨的大尺度、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系统特征和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发现 在华南暴雨期间不同程度地建立反哈得
像其他许多人一样,我参加了4月22日的“科学大游行”,另外,我还和其他几位杰出的演讲者一起,在伦敦议会广场的集会上发表了演讲.就像所有来参加这次活动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