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各种文化形式发展的基础,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得以珍视、保护、传承。复州皮影戏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复州皮影戏的保护和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复州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戏;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146-02
皮影艺术,又称皮影戏、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驴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隔亮布进行演戏,它是集绘画、文学、舞蹈、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中国皮影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在明朝传入辽南地区,复州皮影文化由此开始形成,经过历史的发展,几经传承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扎根本土、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复州皮影戏文化。复州皮影戏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警钟在敲响
众所周知,一个时代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总体上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的发展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放慢了脚步,这不仅表现在文化产业的缓慢发展,更体现在很多文化遗产濒临绝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复州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也遇到重重困难,可以说是“危在旦夕”,因而“非遗”保护“迫在眉睫”。
1.“非遗”保护“迫在眉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民族个性、生活习性、审美态度的一种“原生态”的再现。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得以珍视、保护和传承。他们是各类文化形态发展的基础,任何文化形式的创新都应该根植于牢固的根基。但是在当今时代下,伴随着大众传播全球性,很多民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单一化”和“标准化”愈发取代了民族文化的“生态化”。而这种文化的冲击也会形成产业链式的作用,影响民族的经济形态等多种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展现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人民归属感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但是当今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却让人们忽略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2.复州皮影“危在旦夕”
“皮影是人类电影、电视之祖。”这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著名专家乌丙安教授对复州皮影戏给出的中肯的评价。皮影戏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戏剧体系,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兼容“说、念、唱、打”的唱腔形式,兼收并蓄,情感丰富,极富表现力,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复州皮影戏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发展的艺术结晶,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复州皮影戏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由当时来自于中原的戍边将士、经商和移民的群众带入辽南复州。在清朝嘉庆年间,山东的皮影艺人闯关东来到了辽南,复州皮影戏开始广泛流行。直到1949年,复州皮影戏才开始重新回到历史舞台,复州皮影戏才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复州皮影戏皮影班43个,知名皮影艺人20余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复州皮影戏又再次步入停滞阶段。21世纪,经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话题,伴随着科技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娱乐休闲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复州皮影戏在这场变革大浪中却没能顺应潮流,逐渐没落,复州皮影“危在旦夕”。
二、特殊的文化符号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代表性的复州皮影戏,作为特殊的文化符号,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符号背后的不断挖掘,才能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
1.“非遗”的文化符号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特殊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符号意义。从政治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期积淀,能够激起人们心中的认同感和历史感。这对于一个国家内在文化的弘扬和政治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文化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和特殊性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总结从而演变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由其别具一格的特点展现于世,同时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构成了繁花锦簇的文化世界。从经济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展现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与地区旅游业结合,能够产生产业附加值的效果,能够激起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理認同。
2.复州皮影的文化价值
复州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其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并采用手工制作和手工操作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其他艺术无法逾越的特质。同时,影人和真人的有机结合,唱腔和表演的完美统一也是在其他的艺术表演中不常见到的形式。复州皮影戏历经十几代的传承和发展,博采众长,集结了多种艺术门类,不断充实内容,更新艺术表现形式,让皮影艺术得以不断发展。皮影艺术借助民间方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文化,“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挥舞千万兵”。复州皮影戏剧本的编纂和唱腔的演绎都需要十足的基本功,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复州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一般都依托于民俗文化进行开展。皮影戏歌颂传统美德,摒弃丑恶行径,用幽默诙谐、易于接受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生活的点滴。其经济价值也体现在对历史的挖掘和保护,将科学的保护和经济复苏紧密结合,创造文化价值又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传承路上的困难
历史的发展需要传承,但作为文化的特殊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同复州皮影戏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都面临着传承路上的重重阻碍。
1.“非遗”:想说爱你不容易。(1)受外来文化、时尚文化的冲击。普遍来看,世界各国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当今时代下,时尚文化、外来文化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盲目的追逐所谓的时尚文化,崇拜外来文化。加之广大的人民群众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同,外来文化和时尚文化就很容易先入为主影响非物质文化的发展;(2)经费投入不够,专业性人才短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由政府主导来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同时,其保护工作对专业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应该“专人专责”进行开展。但如今政府的主要任务都在经济方面,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2.复州皮影戏传承遇阻。(1)皮影文化后继无人,几近衰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乡生活差距逐渐缩小,乡村居民逐渐向城区居民生活看齐,生活习惯和文化欣赏方式也和城区居民越发的相仿。越来越多出生于乡村的年轻人也不再喜欢皮影这种艺术形式,相反会表现出厌烦和排斥的心理。地区的方言和独特的唱腔本应成为皮影文化立足的根本,却成为了发展的阻力。众多艺人年事已高,无法从事该种行业,又存在一部分艺人为提高生活水平不再从事皮影演出。年轻人越发觉得这种艺术与时代脱节,更想追求高报酬的工作职位,从而放弃学习皮影艺术,导致了皮影文化后继无人,几近衰落;(2)政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虽已对复州皮影戏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弘扬,但是并未取得较为明显的改进。在政府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皮影艺术强硬的走进了社区,走进了校园,但是这种形式却没有起到最初的积极效果,反而对皮影艺术的发展产生更大阻力。政府籌资建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却更多的流于形式,只为应付接待和相关的检查,背离了为艺人提供场所发展的初衷。
四、发展:传承的出路
只有分析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角度的思考,才能破解难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复州皮影戏进行有效发展。
1.建立“非遗”保护机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非遗”保护机制。这种机制应该由政府出面起到主导的作用,利用相关政策,充分运用政府的行政手段。从资源分配到人员编制聘用,都需要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形成长期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同时要落实好相关配套机制,对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充足考虑,进行机制的补充协调,保证保护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复州皮影戏的发展之策
复州皮影戏的发展要立足于当下时代背景,探索时代发展趋势,充分与时代相结合,力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继承,为此,笔者提出两点策略。
(1)与高校共享资源,建立实践与教学基地。加强复州皮影戏在高校中的教育作用,立足大连高校,资源共享,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动员高校学生在暑期、寒假积极到复州城进行调研,并面向他们宣传皮影文化知识。对兴趣较高的学生可以与高校联系聘请老专家开设公共选修课,不仅起到了教育学生的意义,也可以挖掘自愿传承这门艺术的学生;(2)以CIS系统拓宽知名度。挖掘复州皮影戏和复州城历史文化元素,结合当今城区架构和建筑的特点,打造独特的CIS系统。在旅游景区和整个复州城形成以皮影元素为核心的视觉识别系统。这种系统的组建,可以让皮影文化散布在复州城的每一处角落,让抽象的文化“形象化”,打造出具有复州城形象的“城区文化”,发展旅游业,拓宽城区知名度;(3)增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复州皮影戏的发展也要和当今时代新媒体相融合,充分立足当下微博、微信的活力。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账号,实现互联网资源和皮影戏文化的无缝对接。利用现代技术“H5”页面等形式,在重要时间节点和大事件进行事件营销,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从而进行复州皮影文化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2).
[2] 刘晓林.辽南皮影戏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
[3] 于富业.论复州皮影的保护与利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责任编辑:艾涓]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州皮影戏;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146-02
皮影艺术,又称皮影戏、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驴皮做成的人物剪影,在光源的照射下隔亮布进行演戏,它是集绘画、文学、舞蹈、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中国皮影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在明朝传入辽南地区,复州皮影文化由此开始形成,经过历史的发展,几经传承和演变,最终形成了扎根本土、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复州皮影戏文化。复州皮影戏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警钟在敲响
众所周知,一个时代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民经济总体上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的发展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放慢了脚步,这不仅表现在文化产业的缓慢发展,更体现在很多文化遗产濒临绝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复州皮影戏的传承与发展也遇到重重困难,可以说是“危在旦夕”,因而“非遗”保护“迫在眉睫”。
1.“非遗”保护“迫在眉睫”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以非物质文化的形式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民族个性、生活习性、审美态度的一种“原生态”的再现。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得以珍视、保护和传承。他们是各类文化形态发展的基础,任何文化形式的创新都应该根植于牢固的根基。但是在当今时代下,伴随着大众传播全球性,很多民族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单一化”和“标准化”愈发取代了民族文化的“生态化”。而这种文化的冲击也会形成产业链式的作用,影响民族的经济形态等多种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展现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人民归属感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但是当今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却让人们忽略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因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2.复州皮影“危在旦夕”
“皮影是人类电影、电视之祖。”这是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著名专家乌丙安教授对复州皮影戏给出的中肯的评价。皮影戏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传统戏剧体系,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兼容“说、念、唱、打”的唱腔形式,兼收并蓄,情感丰富,极富表现力,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复州皮影戏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发展的艺术结晶,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复州皮影戏起源于明末清初,是由当时来自于中原的戍边将士、经商和移民的群众带入辽南复州。在清朝嘉庆年间,山东的皮影艺人闯关东来到了辽南,复州皮影戏开始广泛流行。直到1949年,复州皮影戏才开始重新回到历史舞台,复州皮影戏才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发展到了历史的顶峰。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复州皮影戏皮影班43个,知名皮影艺人20余人。文化大革命时期,复州皮影戏又再次步入停滞阶段。21世纪,经济发展是社会的主要话题,伴随着科技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娱乐休闲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复州皮影戏在这场变革大浪中却没能顺应潮流,逐渐没落,复州皮影“危在旦夕”。
二、特殊的文化符号
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代表性的复州皮影戏,作为特殊的文化符号,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符号背后的不断挖掘,才能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理解。
1.“非遗”的文化符号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特殊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符号意义。从政治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期积淀,能够激起人们心中的认同感和历史感。这对于一个国家内在文化的弘扬和政治稳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文化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和特殊性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总结从而演变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由其别具一格的特点展现于世,同时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构成了繁花锦簇的文化世界。从经济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展现一个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与地区旅游业结合,能够产生产业附加值的效果,能够激起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理認同。
2.复州皮影的文化价值
复州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其融合多种艺术门类并采用手工制作和手工操作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有着其他艺术无法逾越的特质。同时,影人和真人的有机结合,唱腔和表演的完美统一也是在其他的艺术表演中不常见到的形式。复州皮影戏历经十几代的传承和发展,博采众长,集结了多种艺术门类,不断充实内容,更新艺术表现形式,让皮影艺术得以不断发展。皮影艺术借助民间方言,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文化,“一口述说千古事,双手挥舞千万兵”。复州皮影戏剧本的编纂和唱腔的演绎都需要十足的基本功,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复州皮影戏的表演形式一般都依托于民俗文化进行开展。皮影戏歌颂传统美德,摒弃丑恶行径,用幽默诙谐、易于接受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生活的点滴。其经济价值也体现在对历史的挖掘和保护,将科学的保护和经济复苏紧密结合,创造文化价值又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传承路上的困难
历史的发展需要传承,但作为文化的特殊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同复州皮影戏在时代的大背景下,都面临着传承路上的重重阻碍。
1.“非遗”:想说爱你不容易。(1)受外来文化、时尚文化的冲击。普遍来看,世界各国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当今时代下,时尚文化、外来文化都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盲目的追逐所谓的时尚文化,崇拜外来文化。加之广大的人民群众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同,外来文化和时尚文化就很容易先入为主影响非物质文化的发展;(2)经费投入不够,专业性人才短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由政府主导来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同时,其保护工作对专业性程度要求比较高,应该“专人专责”进行开展。但如今政府的主要任务都在经济方面,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2.复州皮影戏传承遇阻。(1)皮影文化后继无人,几近衰落。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乡生活差距逐渐缩小,乡村居民逐渐向城区居民生活看齐,生活习惯和文化欣赏方式也和城区居民越发的相仿。越来越多出生于乡村的年轻人也不再喜欢皮影这种艺术形式,相反会表现出厌烦和排斥的心理。地区的方言和独特的唱腔本应成为皮影文化立足的根本,却成为了发展的阻力。众多艺人年事已高,无法从事该种行业,又存在一部分艺人为提高生活水平不再从事皮影演出。年轻人越发觉得这种艺术与时代脱节,更想追求高报酬的工作职位,从而放弃学习皮影艺术,导致了皮影文化后继无人,几近衰落;(2)政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政府和相关部门虽已对复州皮影戏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弘扬,但是并未取得较为明显的改进。在政府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皮影艺术强硬的走进了社区,走进了校园,但是这种形式却没有起到最初的积极效果,反而对皮影艺术的发展产生更大阻力。政府籌资建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却更多的流于形式,只为应付接待和相关的检查,背离了为艺人提供场所发展的初衷。
四、发展:传承的出路
只有分析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角度的思考,才能破解难题,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复州皮影戏进行有效发展。
1.建立“非遗”保护机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手段就是建立“非遗”保护机制。这种机制应该由政府出面起到主导的作用,利用相关政策,充分运用政府的行政手段。从资源分配到人员编制聘用,都需要一系列的调研和分析,形成长期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同时要落实好相关配套机制,对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部分进行充足考虑,进行机制的补充协调,保证保护机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复州皮影戏的发展之策
复州皮影戏的发展要立足于当下时代背景,探索时代发展趋势,充分与时代相结合,力求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继承,为此,笔者提出两点策略。
(1)与高校共享资源,建立实践与教学基地。加强复州皮影戏在高校中的教育作用,立足大连高校,资源共享,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动员高校学生在暑期、寒假积极到复州城进行调研,并面向他们宣传皮影文化知识。对兴趣较高的学生可以与高校联系聘请老专家开设公共选修课,不仅起到了教育学生的意义,也可以挖掘自愿传承这门艺术的学生;(2)以CIS系统拓宽知名度。挖掘复州皮影戏和复州城历史文化元素,结合当今城区架构和建筑的特点,打造独特的CIS系统。在旅游景区和整个复州城形成以皮影元素为核心的视觉识别系统。这种系统的组建,可以让皮影文化散布在复州城的每一处角落,让抽象的文化“形象化”,打造出具有复州城形象的“城区文化”,发展旅游业,拓宽城区知名度;(3)增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复州皮影戏的发展也要和当今时代新媒体相融合,充分立足当下微博、微信的活力。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账号,实现互联网资源和皮影戏文化的无缝对接。利用现代技术“H5”页面等形式,在重要时间节点和大事件进行事件营销,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从而进行复州皮影文化的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 曹新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J].法商研究,2009(2).
[2] 刘晓林.辽南皮影戏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
[3] 于富业.论复州皮影的保护与利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