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晋县耿庄中学 河北 宁晋 055550)
数学本来是一部生活的大书,要使学生能在数学的殿堂里自由自在地飞翔,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方法,总结自己的经验、体会,提出以下观点,敬请各位给予指导、帮助。
1. 关注情感体验,促进和谐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让学生接纳、内化。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应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如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心的主渠道,让每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从老师“亲切的言行中”读到信任、激励与期待,对于同学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赏识与鼓励。当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时,他们就会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种“享受”,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 教学过程,合分结合 学生们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东西,陈旧的教法只能使他们昏昏欲睡。教学中要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又有兼顾各组学生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授、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把转化差生、培养优生的任务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在教法的选择上,对A组学生以放为主,适当点拔,重在指导自学及小组讨论;对B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
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除了对学生扶、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放手让同学们自学、互学、小组讨论学。有位科学家曾经把学习者分为四种角色,即:追赶者、跟随者、奔跑者和飞翔者。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位。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无论潜能还是差异,它们都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越是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的合作学习。请飞翔者或奔跑者担任小组的领头雁和援助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归属感。小组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与相互信任会更密切。学生就说:某某地方我没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平时再也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3. 平等参与,宽容善待 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积极地诱导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有一部分学生能争先恐后地应答,表现得出众、很活跃;但更多的学生或缺乏勇气、或不善言辞、或没有机会,而沦为听众或观众。一次,讲完课后,我巡视同学们的做题情况时,悄悄地鼓励坐在前排从不发言的一个小女孩,课堂上争取举手发言,没想到邻座的男孩抢先说道:“她说她一举手,心脏就跳得厉害。”后来,经多次鼓励,女孩终于举起了手。我突然悟到,这女孩此刻最需要的也许不是知识,而是一次战胜胆怯、超越自己的机会。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首先,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其次,要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都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刻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宽容和善待“差生”。为师者要懂得在这些“差生”中,很难保证不会产生出未来的牛顿、爱因斯坦、祖冲之……在有安全感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才有敞开心扉,发挥潜能,显露自己的个性与才华。
4. 教学评价,激励进步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评价实施得好,可使教师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从而为教与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使每个学生既学好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和把握自己的思维方向。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评价大多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了解学生的性格、态度,了解学生在接受知识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思维差异。教师可用评价调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效。教师评价学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应该纪承、改善和发展。若评价处理不当会置教师于学生的对立面,阻碍了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使教师、学生从对立状态转入统一关系,教师不宜唱独角戏似的评价学生,而应让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并通过“自评互评”实现数学的发展,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5. 数学课结尾的情境创设 (1)创设问答性情境。教师通过问答的方法,由学生归纳、概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及表达能力。
(2)创设激励性情境。下课前,鼓励学生大胆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或以学习小结的形式,讨论所学内容,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和赞赏。也可以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或出几道学生感到疑惑或感兴趣的题目,要有一定的智力价值和思考价值让学生判断、尝试、解答,带着兴趣下课。
数学本来是一部生活的大书,要使学生能在数学的殿堂里自由自在地飞翔,教师必须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技能、方法,总结自己的经验、体会,提出以下观点,敬请各位给予指导、帮助。
1. 关注情感体验,促进和谐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让学生接纳、内化。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学习活动的内驱动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应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如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教师要尊重、关爱学生,把教学过程作为向学生倾注爱心的主渠道,让每位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能从老师“亲切的言行中”读到信任、激励与期待,对于同学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肯定、赏识与鼓励。当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时,他们就会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一种“享受”,从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 教学过程,合分结合 学生们好奇心强,喜欢新鲜的东西,陈旧的教法只能使他们昏昏欲睡。教学中要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合”,又有兼顾各组学生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授、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把转化差生、培养优生的任务真正落实到课堂上。在教法的选择上,对A组学生以放为主,适当点拔,重在指导自学及小组讨论;对B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
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除了对学生扶、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放手让同学们自学、互学、小组讨论学。有位科学家曾经把学习者分为四种角色,即:追赶者、跟随者、奔跑者和飞翔者。在学习中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定位。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无论潜能还是差异,它们都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越是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的合作学习。请飞翔者或奔跑者担任小组的领头雁和援助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归属感。小组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互相关心与相互信任会更密切。学生就说:某某地方我没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平时再也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3. 平等参与,宽容善待 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积极地诱导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有一部分学生能争先恐后地应答,表现得出众、很活跃;但更多的学生或缺乏勇气、或不善言辞、或没有机会,而沦为听众或观众。一次,讲完课后,我巡视同学们的做题情况时,悄悄地鼓励坐在前排从不发言的一个小女孩,课堂上争取举手发言,没想到邻座的男孩抢先说道:“她说她一举手,心脏就跳得厉害。”后来,经多次鼓励,女孩终于举起了手。我突然悟到,这女孩此刻最需要的也许不是知识,而是一次战胜胆怯、超越自己的机会。
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首先,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其次,要创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都有安全感的课堂教学氛围,此刻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宽容和善待“差生”。为师者要懂得在这些“差生”中,很难保证不会产生出未来的牛顿、爱因斯坦、祖冲之……在有安全感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才有敞开心扉,发挥潜能,显露自己的个性与才华。
4. 教学评价,激励进步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评价是联系教师与学生思维、情感的重要环节。评价实施得好,可使教师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思维轨迹,从而为教与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使每个学生既学好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和把握自己的思维方向。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评价大多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了解学生的性格、态度,了解学生在接受知识中所表现出的各种思维差异。教师可用评价调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效。教师评价学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应该纪承、改善和发展。若评价处理不当会置教师于学生的对立面,阻碍了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使教师、学生从对立状态转入统一关系,教师不宜唱独角戏似的评价学生,而应让学生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并通过“自评互评”实现数学的发展,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
5. 数学课结尾的情境创设 (1)创设问答性情境。教师通过问答的方法,由学生归纳、概括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及表达能力。
(2)创设激励性情境。下课前,鼓励学生大胆对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或以学习小结的形式,讨论所学内容,对学生的提问,教师予以充分肯定、鼓励和赞赏。也可以设计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或出几道学生感到疑惑或感兴趣的题目,要有一定的智力价值和思考价值让学生判断、尝试、解答,带着兴趣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