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次回台北,在母校大学办了一场系里的演讲。因为觉得如果只是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事情,似乎挺没有意思的,于是希望主办单位在活动开始前,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让他们能随时写下想问的’问题,然后我会在最后的问答时间里,聊聊大家想谈的话题,或希望回答的问题。
我知道要是现场举手发问的话,一定有很多人不好意思而放弃,所以认为用纸笔传达,而且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大概会热烈一些。
果然,系里的助教事后告诉我,若是以到场的人数比例来看,当天回收的问题纸,算是相当踊跃的记录。
问题纸上大约有一半的人,都喜欢问我关于异乡生活的感想。比如,住在东京生活,到底跟在台北有什么文化的冲击?东京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什么?等等。另外一大类的问题,则是跟日文学习有关。
这些问题,大致都属于能够想象得到的范畴。余下的其他问题,则充满笑点。例如:“请问学长的头发在哪里剪的?”“学长的针织衫很好看,哪里买的?”“请问你实际年龄到底几岁?怎么保养的?”要是老一辈的作家,不晓得会不会看了发怒。不过,因为我本来在台上就说了,不管有任何问题,只要是想问的都可以问。所以,当出现这样的提问时,反而觉得大家真的都够活泼,很有大学生该有的青春模样。
虽然我很乐于回答别人的问题,但仔细想想,在我成长过程中,我其实却可能属于那种不太会主动发问的人。原因是从小的性格就比较内向,当庭广众举手发问,总觉得会成为全班焦点,所以尽可能地避免。
后来这种个性渐渐地改善了,回想起来,关键性的转变应该是在旅行中磨炼出来的。因为我从十九岁就开始海外旅游,从美国东西岸开始,整个二十岁的年代,已经跑过欧洲、东南亚、香港和中国大陆的不少城市。
在旅行中,光靠导游书是绝对不够的。许多路标跟地点,以及交通方式的运用,还非得询问路上的陌生人才能知道。
那时候,常跟我一起旅行的旅伴是个女生。她的性格比我勇敢跟开放许多,我最记得的就是,她经常跟我说:
“怕什么?路是长在嘴巴上的啊!问一下,又不会少一块肉。”
因此,我从她的身上也开始学着硬着头皮,向异乡的陌生人发问。
于是渐渐发现,在旅行时,语言能力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以“最低限量”的外语能力达成沟通就好,没有人会在意你说的句子,文法的正确与否。
经历了旅行中的磨炼,并且年纪再大了一点以后,大概脸皮也厚了的缘故,关于“主动发问”已经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毕竟,要是因为自己的害羞而牺牲了该有的权益,岂不是得不偿失。当然在念书上也是如此的。明明付了学费,不懂的课题却不问老师,也是自己的损失。
不过,关于“发问”这件事,最近我却又有了另外一番感想。那就是我开始会碰到许多网络上的网友,甚至是媒体记者、邀稿编辑,常会出现一些好像根本不想自己先试着找答案,就把问题全部抛给别人的状况。
网络这么发达,其实很多问题,大概只要先在网上搜寻一下,就能找到答案的,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变得懒惰,连这样简单的基本工夫也不做了。
那怎么办呢?总不能说,“你自己去网路上搜寻一下吧?”于是,我只好当做像是当年借着旅行训练出发问的勇气,现在,就再次当做训练着自己,成为一个忍耐度更高、更贴心的好人啰。
编辑/杨明珠
我知道要是现场举手发问的话,一定有很多人不好意思而放弃,所以认为用纸笔传达,而且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大概会热烈一些。
果然,系里的助教事后告诉我,若是以到场的人数比例来看,当天回收的问题纸,算是相当踊跃的记录。
问题纸上大约有一半的人,都喜欢问我关于异乡生活的感想。比如,住在东京生活,到底跟在台北有什么文化的冲击?东京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什么?等等。另外一大类的问题,则是跟日文学习有关。
这些问题,大致都属于能够想象得到的范畴。余下的其他问题,则充满笑点。例如:“请问学长的头发在哪里剪的?”“学长的针织衫很好看,哪里买的?”“请问你实际年龄到底几岁?怎么保养的?”要是老一辈的作家,不晓得会不会看了发怒。不过,因为我本来在台上就说了,不管有任何问题,只要是想问的都可以问。所以,当出现这样的提问时,反而觉得大家真的都够活泼,很有大学生该有的青春模样。
虽然我很乐于回答别人的问题,但仔细想想,在我成长过程中,我其实却可能属于那种不太会主动发问的人。原因是从小的性格就比较内向,当庭广众举手发问,总觉得会成为全班焦点,所以尽可能地避免。
后来这种个性渐渐地改善了,回想起来,关键性的转变应该是在旅行中磨炼出来的。因为我从十九岁就开始海外旅游,从美国东西岸开始,整个二十岁的年代,已经跑过欧洲、东南亚、香港和中国大陆的不少城市。
在旅行中,光靠导游书是绝对不够的。许多路标跟地点,以及交通方式的运用,还非得询问路上的陌生人才能知道。
那时候,常跟我一起旅行的旅伴是个女生。她的性格比我勇敢跟开放许多,我最记得的就是,她经常跟我说:
“怕什么?路是长在嘴巴上的啊!问一下,又不会少一块肉。”
因此,我从她的身上也开始学着硬着头皮,向异乡的陌生人发问。
于是渐渐发现,在旅行时,语言能力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以“最低限量”的外语能力达成沟通就好,没有人会在意你说的句子,文法的正确与否。
经历了旅行中的磨炼,并且年纪再大了一点以后,大概脸皮也厚了的缘故,关于“主动发问”已经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情。毕竟,要是因为自己的害羞而牺牲了该有的权益,岂不是得不偿失。当然在念书上也是如此的。明明付了学费,不懂的课题却不问老师,也是自己的损失。
不过,关于“发问”这件事,最近我却又有了另外一番感想。那就是我开始会碰到许多网络上的网友,甚至是媒体记者、邀稿编辑,常会出现一些好像根本不想自己先试着找答案,就把问题全部抛给别人的状况。
网络这么发达,其实很多问题,大概只要先在网上搜寻一下,就能找到答案的,但是现在很多人都变得懒惰,连这样简单的基本工夫也不做了。
那怎么办呢?总不能说,“你自己去网路上搜寻一下吧?”于是,我只好当做像是当年借着旅行训练出发问的勇气,现在,就再次当做训练着自己,成为一个忍耐度更高、更贴心的好人啰。
编辑/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