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以人为本”的排课理念,深入探讨高校研究性课程课表编排的方法以及排课中需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做到课表编排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以促进研究性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以人为本 研究性课程 高校排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05-01
课程表是高校展开教学活动的指令性文件,如何科学、合理地编排课程表,满足高校教学的人性化、合理化需求,是当今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当今高校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被许多高校所采纳。这种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形成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高校的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在研究性课程课表编排的过程中,必须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激发两主体之间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切实发挥高校研究性课程的教学优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是解决研究性课程课表编排是否符合人性化、合理化的途径,它是指现代科学管理强调以人为核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管理的目的,进而提高管理功效,实现预定目标的方法。
课表安排应该统筹兼顾教室、学生、教师、专业班级、校区等各种因素,研究性课程的编排更是要将以上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科学地整合,系统地规划,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学质量为优先同时兼顾教师的一些合理要求,使得课表的编排体现出科学、合理、质量优先、以人为本的特点。
1 影响研究性课程课表编排的客观因素
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一般课程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大班讲课和学生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方式。鉴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课表编排上,首先要考虑的是研究性课程的教室安排是否能够统一。因为研究性课程组的每位教师都有2~3个小班,如果讨论周的每个小班教室都不相同,不便于记忆,教师每次上课都需要查看自己在哪个教室上课,有可能引发教学事故。其次,研究性课程的大班和小班教室容量的安排也需要合理设置。大班课程学生人数较多,需要大教室,但小班研讨课程基本是30~40人/班,用大教室,不仅浪费教室资源,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将小班课程安排到小教室或专门的研讨教室将更为合理。再次,同一专业同一年级不同课程的研讨周次应该合理设置,尽量不出现重复的现象,如果所有的研讨周次都是那几周,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要在集中的几周准备几门课程的研讨材料,压力太大反而会使他们敷衍了事,研讨过程中产生搭便车的现象,影响教学质量。
2 影响研究性课表编排的主观(人为)因素
2.1 从教师角度出发
首先在平行专业担任一门课的教师,最好让其在同一天上完同一进度的课程,那些既有大班理论又有小班讨论课的教师在上课时间的安排上尽量集中,过于分散会导致精力分散,影响教学质量。其次,学分较大的研究性课程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应注意保持适当的间隔,如隔天排课,这样编排有利于教师备课和准备研讨的问题,也给予学生相对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和准备新的研讨内容。另外就是要使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尽量平衡,照顾到年老、体弱、怀孕的教师,课程编排不宜过于集中或分散,教室安排不宜过高,有研讨课程的教师,小班研讨课的地点尽量集中在一个固定的教室,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从学生角度出发
(1)同一年级段的研究性课程门数应尽量控制在2~3门之间,如果研究性课程数量过多,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学生没有充分时间去做课外调研,完成教师布置的过程性作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2)主干课程,特别是学分较大的研究性课程应尽量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在一周的学习周期中,周五是一周的最后一天,学生的情绪都比较懒散,不宜安排研究性课程或主干课程,另外还需要注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交替安排,理论课程要安排在研讨课程之前;(3)课表编排完成之后,应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并科学分析,合理改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3 研究性课程课表运行与监控机制
课表能否正常运行,关键在于是否正确落实教学任务,在构建课表监控机制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学督导监控课表运行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教学督导要根据公布的课表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包括一般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特别是针对研究性课程的编排与上课情况进行监督,看看是否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研究性课程的小班研讨课是否有漏排漏点的现象,研究性课程的讨论周次是否与教学任务落实相符,教师是否有擅自调课、停课、换教师的情况。也可以监控现有的教学资源能否满足教学任务的需求,如:选修课的教室是否会由于选修人数的增加而容纳不了,需要更换教室。
3.2 教师监控课表运行情况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监控课表运行的主体。每位教师都要对每学期的课表编排进行监控。主要检查课表有否按照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负责研究性课程的教师更需要对研究性课程的安排做详细核对。包括大小班周次安排是否严格按照教学方案执行,小班研讨课的学时是否准确,教室安排是否合理。
3.3 學生信息员监控课表运行情况
学生信息员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第三只眼,他们也是监控课表是否正常运行的主要群体。
他们身处于学生之中,能够迅速地掌控第一手资料。监控课表编排是否合理,包括所有的理论课、实验课以及研究性课程。主要监控课程安排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积极性,特别是研讨课的周次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查找资料,展开讨论。学生信息员对教学课表的严格监控,能够协助教务部门更好地组织教学管理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罗璇,罗琳.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排课方法探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2] 胡晓晴.高等学校课程编排优化原则与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3] 茅徐斌.浅谈高校的排课艺术[J].职业教育研究,2009(5).
关键词:以人为本 研究性课程 高校排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a)-0205-01
课程表是高校展开教学活动的指令性文件,如何科学、合理地编排课程表,满足高校教学的人性化、合理化需求,是当今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当今高校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被许多高校所采纳。这种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形成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高校的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与科研的主体,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在研究性课程课表编排的过程中,必须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激发两主体之间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切实发挥高校研究性课程的教学优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正是解决研究性课程课表编排是否符合人性化、合理化的途径,它是指现代科学管理强调以人为核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管理的目的,进而提高管理功效,实现预定目标的方法。
课表安排应该统筹兼顾教室、学生、教师、专业班级、校区等各种因素,研究性课程的编排更是要将以上的各种因素进行合理、科学地整合,系统地规划,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教学质量为优先同时兼顾教师的一些合理要求,使得课表的编排体现出科学、合理、质量优先、以人为本的特点。
1 影响研究性课程课表编排的客观因素
研究性课程的教学模式突破了一般课程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大班讲课和学生小班研讨相结合的方式。鉴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课表编排上,首先要考虑的是研究性课程的教室安排是否能够统一。因为研究性课程组的每位教师都有2~3个小班,如果讨论周的每个小班教室都不相同,不便于记忆,教师每次上课都需要查看自己在哪个教室上课,有可能引发教学事故。其次,研究性课程的大班和小班教室容量的安排也需要合理设置。大班课程学生人数较多,需要大教室,但小班研讨课程基本是30~40人/班,用大教室,不仅浪费教室资源,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如果将小班课程安排到小教室或专门的研讨教室将更为合理。再次,同一专业同一年级不同课程的研讨周次应该合理设置,尽量不出现重复的现象,如果所有的研讨周次都是那几周,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学生要在集中的几周准备几门课程的研讨材料,压力太大反而会使他们敷衍了事,研讨过程中产生搭便车的现象,影响教学质量。
2 影响研究性课表编排的主观(人为)因素
2.1 从教师角度出发
首先在平行专业担任一门课的教师,最好让其在同一天上完同一进度的课程,那些既有大班理论又有小班讨论课的教师在上课时间的安排上尽量集中,过于分散会导致精力分散,影响教学质量。其次,学分较大的研究性课程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应注意保持适当的间隔,如隔天排课,这样编排有利于教师备课和准备研讨的问题,也给予学生相对的时间去消化所学的知识和准备新的研讨内容。另外就是要使每位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尽量平衡,照顾到年老、体弱、怀孕的教师,课程编排不宜过于集中或分散,教室安排不宜过高,有研讨课程的教师,小班研讨课的地点尽量集中在一个固定的教室,这样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2 从学生角度出发
(1)同一年级段的研究性课程门数应尽量控制在2~3门之间,如果研究性课程数量过多,容易给学生造成压力。学生没有充分时间去做课外调研,完成教师布置的过程性作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2)主干课程,特别是学分较大的研究性课程应尽量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在一周的学习周期中,周五是一周的最后一天,学生的情绪都比较懒散,不宜安排研究性课程或主干课程,另外还需要注意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应交替安排,理论课程要安排在研讨课程之前;(3)课表编排完成之后,应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并科学分析,合理改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3 研究性课程课表运行与监控机制
课表能否正常运行,关键在于是否正确落实教学任务,在构建课表监控机制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学督导监控课表运行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教学督导要根据公布的课表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包括一般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特别是针对研究性课程的编排与上课情况进行监督,看看是否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研究性课程的小班研讨课是否有漏排漏点的现象,研究性课程的讨论周次是否与教学任务落实相符,教师是否有擅自调课、停课、换教师的情况。也可以监控现有的教学资源能否满足教学任务的需求,如:选修课的教室是否会由于选修人数的增加而容纳不了,需要更换教室。
3.2 教师监控课表运行情况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监控课表运行的主体。每位教师都要对每学期的课表编排进行监控。主要检查课表有否按照教学计划落实教学任务,负责研究性课程的教师更需要对研究性课程的安排做详细核对。包括大小班周次安排是否严格按照教学方案执行,小班研讨课的学时是否准确,教室安排是否合理。
3.3 學生信息员监控课表运行情况
学生信息员是教学质量监控的第三只眼,他们也是监控课表是否正常运行的主要群体。
他们身处于学生之中,能够迅速地掌控第一手资料。监控课表编排是否合理,包括所有的理论课、实验课以及研究性课程。主要监控课程安排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习积极性,特别是研讨课的周次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有利于学生查找资料,展开讨论。学生信息员对教学课表的严格监控,能够协助教务部门更好地组织教学管理工作,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罗璇,罗琳.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排课方法探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2] 胡晓晴.高等学校课程编排优化原则与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3] 茅徐斌.浅谈高校的排课艺术[J].职业教育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