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都周刊:你的孩子现在读几年级了,准备在哪高考?
陈刚:孩子上幼儿园小班,高考问题还没有提上日程。
南都周刊:你认为在上海应该放开异地高考吗?
陈刚:首先,我认为“异地高考”这个简略提法本来就具有误导性,在高考录取制度改革尚未破冰之前,“异地高考”让人觉得这是鼓励高考移民,大家会一窝蜂涌向录取率高的城市考试,造成新的不公。我认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随迁子女就地高考”。
就地高考放开,是再公平合理不过的要求。据上海常住人口统计资料:上海市户籍人口1500万,非本市户籍人口900万,在18-43岁这个年龄段中,非本市户籍人口多于上海户籍人口,这就意味着非本市户籍劳动人口已经超过本市户籍劳动人口。按照现行考试制度,900万非户籍常住人口中却只有不到5%的持A类居住证以及其他几种特殊情况的才有就地高考资格。在这座城市,大家共同劳动,一起创造GDP和税收,却让三分之一的人连公平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当然不妥。
南都周刊:持上海居住证A证即国内人才引进类居住证的来沪务工人员,其子女可以在沪参加中高考。你怎么看待这个规定?你目前可以取得A证吗?
陈刚:在教育部要求各地拿出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方案之前,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向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开放,很多公立学校班级外地户籍学生已经超过了本地户籍学生,这些举措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走在了前列,值得肯定。上海作为经济中心,面临如何挽留人才的问题,有能力拿A证者,在上海周边城市取得户籍并不难。所谓A类居住证,不过是权宜之计,是对高端就业人员的一种安抚和赎买。
此证分好几种有效期,到期了必须续办,上海市每年都有学生因为父母的A类居住证没有及时续办成功,造成寒窗苦读十载,到时候却考试无门的悲剧发生。我在沪属自由职业者,无法取得A证。不过此政策执行起来漏洞百出,要拿也不难。
南都周刊:有网友称,即使京沪粤公布了异地高考政策,但仍需“拼爹”,外来学生是否能参加高考,始终与其家长情况有关,这样的政策对普通外来家庭而言意义不大。你怎么看?
陈刚:很遗憾,京沪的这种短视行为,只能是制造新的社会矛盾。把人按照学历分作369等拿ABC证,学历高者子女优先取得高学历,让人想起低学历的工农兵子女优先上大学,高学历者很多被打成右派黑五类,子女望大学门兴叹的荒唐年代。更荒谬的是,在21世纪,在中国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城市,此政策整个儿调了个头,又回来了。
南都周刊:此次异地高考政策问题,网络上社会上都发生了多起冲突,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例如占海特事件等。在你看来,除了户籍制度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陈刚:以限制人口流动为初衷的户籍管理,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造就了一些事实上的既得利益者。外来人口的激烈竞争,也实实在在地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这些竞争在很多领域并不是双赢,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次高考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利益之争,无关道德。
占海特事件不过是上述主客之争的导火索,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不平等,通常情况下,非本地户籍人口在公共利益方面甚少发言。如今冒出来个占海特,让很多市民猝不及防:“你一个外地人,来我们这里打工讨生活,竟然如此高调跳出来要求平权”。这完全是几十年严格户籍管理造就的惯性思维,丝毫不奇怪。
很多市民不知道,为了争取随迁子女教育平权,早有人呼吁呐喊了很多年,他们在现有法律框架内通过各种渠道,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表达意见施加压力,正是有了这些努力,才促成了就地高考制度的破冰改革。这也为将来公民社会的各种利益博弈开了个好头。
遗憾的是,很多上海市民习惯了穿睡衣在弄堂口三五成群家长里短,对这种穿西装在大庭广众下讨论问题的方式显然还很不适应,一时间各种让人难堪的举动和词汇充斥互联网上下。作为利益博弈的相关方,部分市民的种种不堪言行除了给自己减分,实在是没有任何好处。
南都周刊:你希望未来理想的异地高考政策是怎样的?
陈刚: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贩夫走卒,在此工作居住,便在此上学考试,天经地义。以完整家庭为单位,在本市生活一定年限,子女拥有连续学籍者,一视同仁。在各地高等教育资源事实上极不平衡的现实考量下,此种操作手法也能挡住真正的高考移民。
陈刚:孩子上幼儿园小班,高考问题还没有提上日程。
南都周刊:你认为在上海应该放开异地高考吗?
陈刚:首先,我认为“异地高考”这个简略提法本来就具有误导性,在高考录取制度改革尚未破冰之前,“异地高考”让人觉得这是鼓励高考移民,大家会一窝蜂涌向录取率高的城市考试,造成新的不公。我认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随迁子女就地高考”。
就地高考放开,是再公平合理不过的要求。据上海常住人口统计资料:上海市户籍人口1500万,非本市户籍人口900万,在18-43岁这个年龄段中,非本市户籍人口多于上海户籍人口,这就意味着非本市户籍劳动人口已经超过本市户籍劳动人口。按照现行考试制度,900万非户籍常住人口中却只有不到5%的持A类居住证以及其他几种特殊情况的才有就地高考资格。在这座城市,大家共同劳动,一起创造GDP和税收,却让三分之一的人连公平竞争的资格都没有,当然不妥。
南都周刊:持上海居住证A证即国内人才引进类居住证的来沪务工人员,其子女可以在沪参加中高考。你怎么看待这个规定?你目前可以取得A证吗?
陈刚:在教育部要求各地拿出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方案之前,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向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开放,很多公立学校班级外地户籍学生已经超过了本地户籍学生,这些举措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走在了前列,值得肯定。上海作为经济中心,面临如何挽留人才的问题,有能力拿A证者,在上海周边城市取得户籍并不难。所谓A类居住证,不过是权宜之计,是对高端就业人员的一种安抚和赎买。
此证分好几种有效期,到期了必须续办,上海市每年都有学生因为父母的A类居住证没有及时续办成功,造成寒窗苦读十载,到时候却考试无门的悲剧发生。我在沪属自由职业者,无法取得A证。不过此政策执行起来漏洞百出,要拿也不难。
南都周刊:有网友称,即使京沪粤公布了异地高考政策,但仍需“拼爹”,外来学生是否能参加高考,始终与其家长情况有关,这样的政策对普通外来家庭而言意义不大。你怎么看?
陈刚:很遗憾,京沪的这种短视行为,只能是制造新的社会矛盾。把人按照学历分作369等拿ABC证,学历高者子女优先取得高学历,让人想起低学历的工农兵子女优先上大学,高学历者很多被打成右派黑五类,子女望大学门兴叹的荒唐年代。更荒谬的是,在21世纪,在中国经济文化最先进的城市,此政策整个儿调了个头,又回来了。
南都周刊:此次异地高考政策问题,网络上社会上都发生了多起冲突,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例如占海特事件等。在你看来,除了户籍制度方面的因素外,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陈刚:以限制人口流动为初衷的户籍管理,多年的城乡二元体制,造就了一些事实上的既得利益者。外来人口的激烈竞争,也实实在在地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这些竞争在很多领域并不是双赢,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次高考问题的争论,实际上是利益之争,无关道德。
占海特事件不过是上述主客之争的导火索,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不平等,通常情况下,非本地户籍人口在公共利益方面甚少发言。如今冒出来个占海特,让很多市民猝不及防:“你一个外地人,来我们这里打工讨生活,竟然如此高调跳出来要求平权”。这完全是几十年严格户籍管理造就的惯性思维,丝毫不奇怪。
很多市民不知道,为了争取随迁子女教育平权,早有人呼吁呐喊了很多年,他们在现有法律框架内通过各种渠道,向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表达意见施加压力,正是有了这些努力,才促成了就地高考制度的破冰改革。这也为将来公民社会的各种利益博弈开了个好头。
遗憾的是,很多上海市民习惯了穿睡衣在弄堂口三五成群家长里短,对这种穿西装在大庭广众下讨论问题的方式显然还很不适应,一时间各种让人难堪的举动和词汇充斥互联网上下。作为利益博弈的相关方,部分市民的种种不堪言行除了给自己减分,实在是没有任何好处。
南都周刊:你希望未来理想的异地高考政策是怎样的?
陈刚:无论是引进人才还是贩夫走卒,在此工作居住,便在此上学考试,天经地义。以完整家庭为单位,在本市生活一定年限,子女拥有连续学籍者,一视同仁。在各地高等教育资源事实上极不平衡的现实考量下,此种操作手法也能挡住真正的高考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