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天上午你在北京吗?我想请北京的同学吃饭。”
“你来北京了?那我要准备出差去了。”
准备出差?这是周先生和他同学之间的玩笑话:自从他落下“每到北京必把人家吃穷”的段子之后,他的同学就经常这么调侃。
“其实我是在上海请你们吃饭。”
如在现场
“人类已经无法阻止”的海底捞再次将大家的想象力甩在了后面。这一次,他们把视频会议技术搬到了热气腾腾的火锅前:借助三块60英寸的高清屏幕,实现了两地的顾客在包间里面对面聚餐。不过,目前这项服务还未全面铺开,仅在上海长寿路店和北京王府井店提供。
新服务在餐费上倒没有额外的负担,只需多支付每小时100元的“视频系统使用费”,双向收费,这还是在店方在2月份“试运行阶段”打了五折的。当然,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由上海店或者北京店埋单,只需要服务员在视频中沟通一下即可。
生意异常火爆。在2月29日前,所有的视频晚餐早已被订完,午餐也爆满。因为知道海底捞的这个新服务有点晚,在上海工作的周先生只订到了一个尴尬的时间:2月12日,周日上午10点到11点半,一个早午餐的时间。
走入提供视频服务的智真厅,周先生总觉得它像KTV歌厅:靠墙摆放着一个四人沙发,紧挨着是玻璃茶几,对面是一张大理石餐桌,餐桌对面则是三个超大屏幕,屏幕上方是三个摄像头。
看见周先生进来,北京的李先生一家三口还有唐先生在屏幕中正向他打招呼。周走向屏幕,触摸了画面中五岁小女孩的鼻子。她睁着大眼睛,挑起浓眉毛,惊奇地看着对面,尤其是当上海的服务员欢欢跳舞耍捞面的时候。
一颦一笑,如在现场。
打破空间阻隔
视频会餐的预订火爆多少和海底捞2月2日发出的一则介绍该服务的微博有关。现在,这则微博已被转发了两万多次,评论四千多条,更有不少网友在网上晒出了他们的用餐体验,并奉上照片,声色并茂。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微博营销的成功案例,尤其是在媒体的争相报道和“顾客自发的口碑传播”后。
其实这场“营销秀”背后的高科技算不上新鲜。硬要说有什么惊奇,那是海底捞首次把视频技术应用到了餐饮行业。
不过,对海底捞而言,这次尝试与以往不同,它是一个用技术增进服务的创新。事实上,从去年6月起,海底捞就开始运作此事,直到今年2月才在两个试点推出,不难看出,海底捞的这次尝试异常谨慎。
海底捞公关负责人说,决定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重要的是创新”,“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使用不同科技的产品,想力所能及地为顾客提供不同的用餐体验”。
海底捞的这个新业务,在技术上的投入成本,除了智真技术需要的软硬件,还有人力培训。京沪两地智真厅各有一个专门的服务员专职服务。比如上海店服务员欢欢除了能熟练操作设备外,还会说英语。尽管视频聚餐服务的成本与收益,海底捞方面“暂无更多数据或信息提供”,但起码成效初见,比如预订早已经排满。
海底捞的这项新服务,自然有着清晰的市场需求:定位于商务人士视频会议和亲朋好友的聚餐。对于那些以吃饭为主的公司年会来说,智真厅可以为他们省下了大把的往返机票。而对于众多被时空束缚以及一张该死的春运车票阻隔的都市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和家人真实相聚的机会。
让服务员欢欢感触深刻的是元宵节那天,上海这边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北京那边是孩子的父母和岳父母,一家人在这里见面、聚餐,很温馨。
毕业七年多以来,周先生从黄河北岸走到珠江边,再来到黄浦江,同学也彼此天南海北。偶尔,他们也会在电话中说:“哎呀,我很想请你们吃饭,但我在上海啊。”这被通常认为是“假惺惺的借口”。海底捞的这项服务在他看来,也蛮可恶的:它击碎了这种借口。周先生说,他必须要马上想一个新的理由了。
对于众多被时空
束缚的都市人来说,海底捞的视频聚餐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家人真实相聚的机会。
“你来北京了?那我要准备出差去了。”
准备出差?这是周先生和他同学之间的玩笑话:自从他落下“每到北京必把人家吃穷”的段子之后,他的同学就经常这么调侃。
“其实我是在上海请你们吃饭。”
如在现场
“人类已经无法阻止”的海底捞再次将大家的想象力甩在了后面。这一次,他们把视频会议技术搬到了热气腾腾的火锅前:借助三块60英寸的高清屏幕,实现了两地的顾客在包间里面对面聚餐。不过,目前这项服务还未全面铺开,仅在上海长寿路店和北京王府井店提供。
新服务在餐费上倒没有额外的负担,只需多支付每小时100元的“视频系统使用费”,双向收费,这还是在店方在2月份“试运行阶段”打了五折的。当然,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由上海店或者北京店埋单,只需要服务员在视频中沟通一下即可。
生意异常火爆。在2月29日前,所有的视频晚餐早已被订完,午餐也爆满。因为知道海底捞的这个新服务有点晚,在上海工作的周先生只订到了一个尴尬的时间:2月12日,周日上午10点到11点半,一个早午餐的时间。
走入提供视频服务的智真厅,周先生总觉得它像KTV歌厅:靠墙摆放着一个四人沙发,紧挨着是玻璃茶几,对面是一张大理石餐桌,餐桌对面则是三个超大屏幕,屏幕上方是三个摄像头。
看见周先生进来,北京的李先生一家三口还有唐先生在屏幕中正向他打招呼。周走向屏幕,触摸了画面中五岁小女孩的鼻子。她睁着大眼睛,挑起浓眉毛,惊奇地看着对面,尤其是当上海的服务员欢欢跳舞耍捞面的时候。
一颦一笑,如在现场。
打破空间阻隔
视频会餐的预订火爆多少和海底捞2月2日发出的一则介绍该服务的微博有关。现在,这则微博已被转发了两万多次,评论四千多条,更有不少网友在网上晒出了他们的用餐体验,并奉上照片,声色并茂。
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微博营销的成功案例,尤其是在媒体的争相报道和“顾客自发的口碑传播”后。
其实这场“营销秀”背后的高科技算不上新鲜。硬要说有什么惊奇,那是海底捞首次把视频技术应用到了餐饮行业。
不过,对海底捞而言,这次尝试与以往不同,它是一个用技术增进服务的创新。事实上,从去年6月起,海底捞就开始运作此事,直到今年2月才在两个试点推出,不难看出,海底捞的这次尝试异常谨慎。
海底捞公关负责人说,决定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重要的是创新”,“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使用不同科技的产品,想力所能及地为顾客提供不同的用餐体验”。
海底捞的这个新业务,在技术上的投入成本,除了智真技术需要的软硬件,还有人力培训。京沪两地智真厅各有一个专门的服务员专职服务。比如上海店服务员欢欢除了能熟练操作设备外,还会说英语。尽管视频聚餐服务的成本与收益,海底捞方面“暂无更多数据或信息提供”,但起码成效初见,比如预订早已经排满。
海底捞的这项新服务,自然有着清晰的市场需求:定位于商务人士视频会议和亲朋好友的聚餐。对于那些以吃饭为主的公司年会来说,智真厅可以为他们省下了大把的往返机票。而对于众多被时空束缚以及一张该死的春运车票阻隔的都市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和家人真实相聚的机会。
让服务员欢欢感触深刻的是元宵节那天,上海这边爷爷奶奶带着孙子,北京那边是孩子的父母和岳父母,一家人在这里见面、聚餐,很温馨。
毕业七年多以来,周先生从黄河北岸走到珠江边,再来到黄浦江,同学也彼此天南海北。偶尔,他们也会在电话中说:“哎呀,我很想请你们吃饭,但我在上海啊。”这被通常认为是“假惺惺的借口”。海底捞的这项服务在他看来,也蛮可恶的:它击碎了这种借口。周先生说,他必须要马上想一个新的理由了。
对于众多被时空
束缚的都市人来说,海底捞的视频聚餐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和家人真实相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