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而中国企业如何在这全球化的浪潮中完成企业国际分工的优化升级,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中高端的转变呢?本文从贸易理论的视角,运用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就我国企业国际分工定位问题进行理性化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贸易理论;静态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
国际分工是指当社会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跨国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以产品为对象的分工转向为以产品价值链环节的分工,对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所创造的价值大小进行分工。但是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是研究和分析国际分工的原则和基础。
1 基于贸易理论的视角的分析
1.1 比较优势的发展简述
比较优势理论产生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为所生产的工业产品寻求全球贸易的时期,是源于对斯密绝对优势成本的矛盾问题的提出,发展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曾一度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尽管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和危机,如比较优势陷阱,里昂惕夫之谜等,但是其与时俱进的特点,其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使得它对贸易理论的实践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1.2 传统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为解决绝对优势理论中的内部矛盾(忽略了对每个国家的工资率的考虑)问题所提出,区别了“比较”与“绝对”,其内容主要强调只要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存在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和相对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在各个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通俗而言就是“两其优者择其重,两其劣者取其轻”。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所生产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时,贸易能够存在。HO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从一个更全新的视角去解释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是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随后经济学家们将不同的国家比较优势建立在完成竞争和既定的要素禀赋条件下,假定其生产规模收益不变、要素不能再国际间流动,比较其生产利益,形成了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1.3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是要素流动型社会,是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社会,而传统比较优势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比较优势陷阱”。经济学家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新的探索与拓展,加入更多的要素和更接近现实贸易形势条件下,运用动态分析方法研究比较优势理论。其內容就是在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是不断变化,落后的国家通过比较优势(劳动力低成本)获得的资本的积累,规模经济的形成,专业化的学习,技术的外溢,科技的创新等因素可以不断的提高其国际分工的地位。
1.4 静态比较优势分析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要素比较稀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低价的劳动力成本比较符合制造业的特点,其相对优势在于生产价值链低端的初级制造品,而发达国家则是本着“技术换市场”的原则,由于其劳动力成本较高,向着劳动力成本较低且基础发展较好的国家进行生产转移,节约其生产成本。这样中国就以劳动力低成本参加国际垂直化分工,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模式。而发达国家则是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来形成了贸易上的往来。从中国这几年的贸易结构和格局来看,主要集中为加工贸易,比重约占55%,这也是符合中国劳动力优势的特点。
1.5 动态比较优势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关于企业在发展过程成本身不断发生变化的现象,这是由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考虑仅仅是过去或者是现有的要素,忽略了流动性和发展性。而动态比较优势则从规模经济带来的资本的积累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尽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在世界上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竞争力仍然是劳动力,但是由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可知,由于某一发达国家在某一领域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起始阶段进行技术和资金的大量投入并进行出口,发展中国家因为在劳动力成本具有比较优势,以劳动换技术,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一定的规模经济,成熟期的技术外溢,标准化生产,专利的转让,通过“干中学”,发展中国家最终也会掌握技术,形成了落后的发展国家通过攀爬式进行追赶。回首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静态比较优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资本的积累超过了劳动力的积累,也就是意味着资本也从稀缺变得富裕起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化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以及人力资源的提升,逐渐也掌握了产品的制造技术,形成了和发达国际具有相同比较优势,这也就是解释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对外投资的现象。
2 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的定位问题的分析
现阶段,根据国际分工理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定位仍然为为国际制造中心,这样的定位,对于现阶段发展的既有正面效应,又制约未来长远的发展。其优点是:由波特的钻石模型,可以看出,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是厂商的竞争力,而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化分工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企业竞争能力,有利于促进资本积累,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其参加国际分工能够带来技术外溢,由于制造业因为具有“干中学”的特点,通过学习、模仿和吸收外国的先进产品、管理和技术,能够缩短和发达国家间的距离,同时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扩大就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利于国内经济平稳运行;而其局限性在于,从国际分工定位角度来看,我国处于生产制造这样的被动接受状态,而其产品研发、营销阶段仍由发达国家控制,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程度低,没有足够的自主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低,由于其低成本,低价格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与其他贸易国的摩擦重重;从产业价值链上看,我们仍处于价值链低端,只是他国的制造生产车间。从“微笑曲线”中也易知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业利润空间较低,而且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经济波動和周期的影响,在贸易中一直属于从属地位,同时制造业的生产也对我国的环境产生了负效应。 3 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未来发展之路
就中国目前在国际贸易及国际分工中的局限性而言,我们要立足于传统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完成从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较低的附加值產品到高增产值、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技术产品出口优势,完成价值链低端到高端的转变,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个国家只有将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爭力,我们要根据本国的资源、劳动力、资本等天然优势要素来规划产业和贸易。利用本国的原始密集型要素不仅能够节约研发投资成本,也能有效地配置资源,能够更快的形成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同时为防止价格扭曲,要对于要素禀赋的不平衡环境做出反应,要以要素禀赋理论为企业要素配置的导向,以比较优势理论原则进行贸易。同时发展中国家应该注意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向更高的比较优势进行转换和升级,慢慢积累比较优势,以此具有和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竞争的实力。同时要发展以技术为要素的动态比较优势产业,通过对技术的学习,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和对教育的投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力资源,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出口贸易增长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使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相辅相成,从而形成超比较优势行业。
将创新技术与企业国际分工定位相结合,从复杂的国际分工中明确发展方向,加快技术的创新,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易知,技术创新国获是最大利益获得者,而我国又是工业制成品技术多是引进,自主创新的产品少,所以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鼓励企业创新机制是当务之急。我国的企业要加大企业产品研发力度,攻克技术壁垒,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拉开产品档次,丰富产品种类,以产品差异化形成核心竞争力,扩展市场,形成名牌效应和规模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并自觉参与国际竞争和分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无效率和低效率供给,增加高效率供给,提高要素生产效率。同时要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将未来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高尖端”产业上,占有了最前沿产业的发展,根据生产要素来调整产业结构,把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资本、技术的投入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国企业全球化,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发展战略,努力扩大出口,开拓新兴市场,在传统的资源、能源、制造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鼓舞高新技术、房地产、文化产业同样要活跃于国际舞台之上,实现市场多元化。通过对海外企业并购,跨产业间相互扶持,完成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增加绿地投资。
4 结束语
对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要有清醒而全面的认识,一方面,加工制造业是由于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是我们参加国际分工价值链环节的一个切点,同时也是我们学习、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帮助我国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我们要向着价值链上游推进,强化生产环节的同时,攻克技术的壁垒,完成产品的研发,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结构的转变,努力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王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生产与制造[J].学理论,2012(8):116-117.
[2]赵文丁.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3(8):32-37.
[3]刘昕彤.我国企业国际分工定位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税务与经济,2014(3)
[4]张国.比较优势理论演进及启示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5]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R〕.北京: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
[关键词]贸易理论;静态比较优势;动态比较优势
国际分工是指当社会生产 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跨国化的发展,国际分工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以产品为对象的分工转向为以产品价值链环节的分工,对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所创造的价值大小进行分工。但是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是研究和分析国际分工的原则和基础。
1 基于贸易理论的视角的分析
1.1 比较优势的发展简述
比较优势理论产生于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为所生产的工业产品寻求全球贸易的时期,是源于对斯密绝对优势成本的矛盾问题的提出,发展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曾一度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尽管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受到各种各样的质疑和危机,如比较优势陷阱,里昂惕夫之谜等,但是其与时俱进的特点,其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使得它对贸易理论的实践仍然具有重大意义。
1.2 传统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为解决绝对优势理论中的内部矛盾(忽略了对每个国家的工资率的考虑)问题所提出,区别了“比较”与“绝对”,其内容主要强调只要各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存在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和相对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在各个不同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通俗而言就是“两其优者择其重,两其劣者取其轻”。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所生产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时,贸易能够存在。HO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从一个更全新的视角去解释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是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随后经济学家们将不同的国家比较优势建立在完成竞争和既定的要素禀赋条件下,假定其生产规模收益不变、要素不能再国际间流动,比较其生产利益,形成了静态比较优势理论。
1.3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是要素流动型社会,是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社会,而传统比较优势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如“比较优势陷阱”。经济学家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新的探索与拓展,加入更多的要素和更接近现实贸易形势条件下,运用动态分析方法研究比较优势理论。其內容就是在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优势是不断变化,落后的国家通过比较优势(劳动力低成本)获得的资本的积累,规模经济的形成,专业化的学习,技术的外溢,科技的创新等因素可以不断的提高其国际分工的地位。
1.4 静态比较优势分析
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要素比较稀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低价的劳动力成本比较符合制造业的特点,其相对优势在于生产价值链低端的初级制造品,而发达国家则是本着“技术换市场”的原则,由于其劳动力成本较高,向着劳动力成本较低且基础发展较好的国家进行生产转移,节约其生产成本。这样中国就以劳动力低成本参加国际垂直化分工,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出口模式。而发达国家则是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从来形成了贸易上的往来。从中国这几年的贸易结构和格局来看,主要集中为加工贸易,比重约占55%,这也是符合中国劳动力优势的特点。
1.5 动态比较优势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能解释关于企业在发展过程成本身不断发生变化的现象,这是由于静态比较优势理论考虑仅仅是过去或者是现有的要素,忽略了流动性和发展性。而动态比较优势则从规模经济带来的资本的积累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尽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在世界上最具有比较优势的竞争力仍然是劳动力,但是由弗农的生命周期理论可知,由于某一发达国家在某一领域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起始阶段进行技术和资金的大量投入并进行出口,发展中国家因为在劳动力成本具有比较优势,以劳动换技术,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和一定的规模经济,成熟期的技术外溢,标准化生产,专利的转让,通过“干中学”,发展中国家最终也会掌握技术,形成了落后的发展国家通过攀爬式进行追赶。回首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静态比较优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资本的积累超过了劳动力的积累,也就是意味着资本也从稀缺变得富裕起来,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化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以及人力资源的提升,逐渐也掌握了产品的制造技术,形成了和发达国际具有相同比较优势,这也就是解释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对外投资的现象。
2 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的定位问题的分析
现阶段,根据国际分工理论,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定位仍然为为国际制造中心,这样的定位,对于现阶段发展的既有正面效应,又制约未来长远的发展。其优点是:由波特的钻石模型,可以看出,国家竞争力的微观基础是厂商的竞争力,而我国制造业参与全球化分工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企业竞争能力,有利于促进资本积累,同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其参加国际分工能够带来技术外溢,由于制造业因为具有“干中学”的特点,通过学习、模仿和吸收外国的先进产品、管理和技术,能够缩短和发达国家间的距离,同时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扩大就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利于国内经济平稳运行;而其局限性在于,从国际分工定位角度来看,我国处于生产制造这样的被动接受状态,而其产品研发、营销阶段仍由发达国家控制,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程度低,没有足够的自主品牌,企业核心竞争力低,由于其低成本,低价格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与其他贸易国的摩擦重重;从产业价值链上看,我们仍处于价值链低端,只是他国的制造生产车间。从“微笑曲线”中也易知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业利润空间较低,而且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经济波動和周期的影响,在贸易中一直属于从属地位,同时制造业的生产也对我国的环境产生了负效应。 3 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未来发展之路
就中国目前在国际贸易及国际分工中的局限性而言,我们要立足于传统比较优势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完成从资本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较低的附加值產品到高增产值、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更高层次的产业内贸易,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技术产品出口优势,完成价值链低端到高端的转变,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一个国家只有将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爭力,我们要根据本国的资源、劳动力、资本等天然优势要素来规划产业和贸易。利用本国的原始密集型要素不仅能够节约研发投资成本,也能有效地配置资源,能够更快的形成资本和技术的积累。同时为防止价格扭曲,要对于要素禀赋的不平衡环境做出反应,要以要素禀赋理论为企业要素配置的导向,以比较优势理论原则进行贸易。同时发展中国家应该注意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向更高的比较优势进行转换和升级,慢慢积累比较优势,以此具有和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竞争的实力。同时要发展以技术为要素的动态比较优势产业,通过对技术的学习,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和对教育的投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人力资源,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出口贸易增长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使静态比较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相辅相成,从而形成超比较优势行业。
将创新技术与企业国际分工定位相结合,从复杂的国际分工中明确发展方向,加快技术的创新,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易知,技术创新国获是最大利益获得者,而我国又是工业制成品技术多是引进,自主创新的产品少,所以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鼓励企业创新机制是当务之急。我国的企业要加大企业产品研发力度,攻克技术壁垒,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从而拉开产品档次,丰富产品种类,以产品差异化形成核心竞争力,扩展市场,形成名牌效应和规模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并自觉参与国际竞争和分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无效率和低效率供给,增加高效率供给,提高要素生产效率。同时要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要将未来国家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高尖端”产业上,占有了最前沿产业的发展,根据生产要素来调整产业结构,把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资本、技术的投入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国企业全球化,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通过“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发展战略,努力扩大出口,开拓新兴市场,在传统的资源、能源、制造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鼓舞高新技术、房地产、文化产业同样要活跃于国际舞台之上,实现市场多元化。通过对海外企业并购,跨产业间相互扶持,完成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增加绿地投资。
4 结束语
对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定位要有清醒而全面的认识,一方面,加工制造业是由于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是我们参加国际分工价值链环节的一个切点,同时也是我们学习、吸收外国先进技术,帮助我国完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我们要向着价值链上游推进,强化生产环节的同时,攻克技术的壁垒,完成产品的研发,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结构的转变,努力使我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参考文献:
[1]王娟.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的生产与制造[J].学理论,2012(8):116-117.
[2]赵文丁.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3(8):32-37.
[3]刘昕彤.我国企业国际分工定位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税务与经济,2014(3)
[4]张国.比较优势理论演进及启示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2.
[5]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R〕.北京: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