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的初探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p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朗诵的必要性
  朗诵,或叫朗读、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通过朗诵课文培养语文能力, 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和语文活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具有独特的作用。严格的语文能力训练,往往体现在朗诵教学上,中学生只有经过这种训练,才能具备坚实的语文功底。缺乏严格的朗诵训练的语文教学,即使讲得再美妙,练得再多,也是不完整的。朗诵是一种以读为表现形式的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记忆、思想、想象,同时伴有情感发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复杂心理过程,要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朗诵活动能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诵活动有其特殊的重要性。
  首先,提高普通话水平。提高普通话水平必须依靠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的诵读。中学语文教学在推广普通话工作中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在千百遍规范朗诵作品中训练而来的,所谓“熟读是把一切成例化成习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用于日常交际,也就可望消除方言和语言渣滓的消极影响。
  其次,能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语言能力的提高更多的不是靠掌握语言规则,而是靠语感能力。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理解语言,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快捷。反复朗诵名家作品,就是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朗诵,就是带有感情地把文章读得琅琅上口,对文章里的词汇、词语搭配、句子的格式、语言气势与格调已经比较朗悉,在这个熟悉的过程中,良好的语感就基本形成了。通过朗诵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能力,这是学习语言的传统经验和基本规律。
  再次,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反复吟诵典范文章,“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皆若出于吾之心”,有目的地选择构思、结构、表达方式上有特色的章节、段落,予以反复咏诵体味,久而久之,对文章的思维脉胳、文章套路的感性直觉增强了,胸中有了格局,品文便知道优劣,下笔就了章法。毛泽东青少年时期读书采取“高声朗诵”和“密咏恬吟”相结合的方法,每读一文总是反复诵读吟味,用心领会它的意义、气势、节奏和神韵。这是值得借鉴的。
  2.教材提供的朗诵基础
  我们的语文教材具有让人们通过反复摹拟训练,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模式性。语文教材及可以作为教学范例的文学作品的模式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2.1 语音模式。语文教材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注音,是推广普通话的书面标准样式。学生按标准的读音朗读课文,训练用普通话读书、说话的能力是我国目前提高全民族普通话水平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2 语言模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所包容的古今词汇、句式十分丰富而全面,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教材不仅可以作例子来讲授古今汉语的规则,还可以用来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在大量感知古今汉语词汇、句式词语搭配的前提下, 对汉语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就可望有较大提高。
  2.3 表达模式。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典范作品,是学生学习写景状物,表情达意的最好范例。鲁迅先生说得好:“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如果能将教材中的典范的表达技艺、语言气势、情感风格学到手,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有望“文笔增华”。
  2.4 思辨模式。文章是思想的积淀,好的文章蕴含有或今或古思路的精华,其中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青少年起着规范的作用。接受这些思想的熏陶,取精用宏,头脑会得到充实,思想会日趋成熟。另外,一篇文章或一个语段句群在表达思想的同时,体现着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过程,或形象思维,或抽象思维,或分析、综合、比较、对照、抽象概括;或由总到分,由大到小,由前到后。学生能将教材中的这些思维模式烂熟于胸,熟能生巧,自由运用这些思维方式也就不是很难的了。
  3.朗诵的基本条件
  诗人艾青说:“朗诵者可以说是‘解释的艺术家’。”这就是说,朗诵者只进入作者的心灵是不够的,还要使作品融进朗诵者的心灵。这就要求朗诵者分析、研究和体会作品。
  它有以下几点要求:
  3.1 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所以朗诵者必须考虑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思想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地作品有深入的认识,朗诵时才能更好的把握朗诵的基调,否则很有可有处理错误,甚至歪曲原作。
  3.2 深刻感受作品的形象。朗诵好象的内心深处真情的自然流露,他怀有一种要把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给听众倾吐出来的强烈愿望,他的朗诵字字句句都牵动着听众的心。朗诵者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迫使”听众与他同喜同悲同呼吸。发生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俗话说“演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朗诵者应具有这种魅力。
  4.掌握朗诵的基本技巧
  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比,朗诵有它自己的组织和表现形式。朗诵是通过有声的语言来进行艺术创造,声音语言的运用是朗诵艺术的本质特征。
  总之,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朗诵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其实轻重就是讲重音,缓急就是讲速度,抑扬就是讲语调,顿挫就是讲停顿。
  在理解了朗诵的必要性,懂得了朗诵的基本条件之后,再加上掌握朗诵的技巧,我们就有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之中顺利地开展朗诵的活动,为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收稿日期:2012-07-20
其他文献
教师的期待,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欲望,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形成对学习成绩的期待。它是激发学习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影响着学生个人行为的选择。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怎样通过心理期待促进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呢?  1.以心理暗示法促使后进生转化,形成角色期待  心理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动产生影响的一种做法。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态度等方面的暗示、影响来改变学生对
期刊
【摘 要】学生不喜欢语文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眼前的难题,加上初中学生学习上的自觉性差,大多是凭着兴趣在学,所以语文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下足功夫。  【关键词】快乐;学习;语文    经常听到有学生说不喜欢语文,觉得学习语文太苦太累,该记该背的东西太多,语文学习的成果不能立竿见影,……。这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眼前的难题,加上初中学生学习上的自觉性差,大多是凭着兴趣在学,所以语文教师若不能在激发学
期刊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要做到节奏分明,读准重音,读出感情,并能背诵。  2.了解联想和想象的概念,并能合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诗歌,揣摩语言,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合理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一、导语:  今天能够和五中的学生一同上一节语文课我非常的高兴。我听说五中的学生语文功底很深,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南下广东打工,他们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看管,甚至留守儿童自己撑起这个家;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各种原因而面临辍学,关爱留守儿童已成为我们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关爱;留守儿童    1.目前我校留守学生的现状及问题  我校是一个偏远的瑶族乡民族学校,以壮、瑶族学生为主,留守儿童占全校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并出现上升趋势。近几年来,农村劳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了。拓展学生的课外资源,加大阅读信息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  那究竟什么是拓展教学呢?拓展教学就是指导学生
期刊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这表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怎样才能给政治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生机?结合本人的一些实践体会,笔者认为而只有做到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政治课鲜活亮丽起来。为此,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1.让学生“眼动”——教材的阅读活动  以往的课堂中,教师常常把
期刊
【摘 要】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进而能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整合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提炼精髓、突出教学重点,提炼精髓、突出教学重点,贴近生活、突破教学难点,化解问题、培养探究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体会;收获    上课铃声刚响,一年级小朋友急急忙忙跑向综合楼,在楼梯处
期刊
【摘 要】新课程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新的教育模式下对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主观要求。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前教学大纲有新的突破:一是更加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带来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参考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对高中写作的创新教育进行简单研究。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中语文;写作教育   
期刊
【摘 要】十年,弹指一瞬。回顾十年的历程,感慨颇多。在奋斗中,我们从当年的新手上路到现在的驾轻就熟,也从当年的稚气未脱到现在的老练成熟。而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学改革的推进所带来的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等基础教育方方面面的变化,我们也是亲身经历的。回顾十年的奋斗历程,确实有很多话想说。  【关键词】小学教师;十年;教学;体会    我1999年9月师范毕业后就马上步入讲台,至今已经走过十几个
期刊
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教师的任务并不单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对于这一点,叶圣陶先生曾有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比喻:“扶着小孩走路,目的是要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要是我们辛辛苦苦叫出来的一些离开老师就走不成路的学生,无论我们曾经传授给他们多少宝贵的知识,我说那教育还是失败。”而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占据讲台喋喋不休:一时代背景,二作者简介,三内容分析,四写作特点等等,净是些条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