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恩与意识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非常宝贵的品质,它们将伴随学生一生,让他们明白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及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这也正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感恩意识的重要时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引与启发,培养他们具备这些良好的品质。本文将对目前初中学生对于感恩意识的缺失的状况展开探讨,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基本涵义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也可说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挫折与不幸,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一句话,感恩即善待了自己又快乐了自己。
二、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值得感恩的世界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是最可信的“榜样”,所以,进行感恩教育,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使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人文”意识,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淡化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式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尊重信任学生。学生会因为受到尊重信任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接受教师的教育,感恩教育的开展也才有教育环境基础。
三、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追求真理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四、创设情景,进行情感教育
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验情境——让学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情境,“今天我来当父母”等情境,学生之间人际互动事件、小品扮演、演唱感恩歌曲等;视频图文情境——利用中学生喜欢歌曲、影视剧的爱好,关心时事热点问题的特点来创设情境。设计感恩情境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感恩教育更生动、具体。
在512地震发生后,我及时搜集了许多关于抢险救灾的生动视频和图片资料,其中有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不顾生命安危赶赴我们灾区指挥,某空军冒着生命危险从三千米高空跳伞对我们茂县进行救援,无数解放军官和志愿者用血肉打通了一条条生命通道,一个个生命奇迹的获救,帮我们度过了难关,全国各族人民纷纷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等等。我还让同学们自己来讲述所见所闻,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通过创设这一情境,震撼了学生、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很多学生都热泪盈眶。这样以情感的激发为手段,将学生置于一种充分享受大爱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完成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崇敬的感情激发、情感体验和情感升华的全过程,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化为一种永久的深层的报答之心。
五、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体验感恩的情感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教师授课时,可以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结合起来,以情激情、以景激情、以理激情、以美冶情,做到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最终使感恩的情感成为道德认识的动力而转向指导感恩行为。例如,我在讲授“孝敬父母”这一课时,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一边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并让学生谈谈感想,使学生在深情的歌声中领悟父母对子女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然后让学生讲述一件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令人感动的事。有了前面的情境做铺垫,很多学生在讲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时都情不自禁地哭了。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共同参与,让“感恩”飞得更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名言,众所周知。韩信的报瓢食之恩,诸葛亮的报知遇之恩,妇孺皆知。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要人人心怀感恩之心,处处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世界也会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社会将会更加文明。然而,感恩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好父母造就孩子好的前程。好习惯的父母造就孩子好的习惯,感恩的父母造就孩子心存感恩。父母与孩子应多沟通,以心换心,多倾听。让孩子亲眼目睹父母的真实存在。金钱的厚度代替不了亲情的温度,感谢的话代替不了感恩的心。学校更要担负起主要的教育职责。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提高德高为重的人格魅力。学会借社会和家庭之力参与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让学校正面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持久的强大动力。社会要履行好社会教育的责任,为学生提供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特别舆论工具应有的正面导向作用。
总之,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在进行感恩教育中做有心之人。
一、感恩及感恩教育的基本涵义
“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也可说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希望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才会理智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挫折与不幸,才能带来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感激,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一句话,感恩即善待了自己又快乐了自己。
二、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爱心、值得感恩的世界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是最可信的“榜样”,所以,进行感恩教育,需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修养水平,使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人文”意识,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淡化说教者的身份,改变过去居高临下式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小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尊重信任学生。学生会因为受到尊重信任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接受教师的教育,感恩教育的开展也才有教育环境基础。
三、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也强调“本课程标准根据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它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进行建构,通过该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初步认识公民与个人品德、公民与社会公德、公民与家庭美德、公民与社会法德、公民与社会责任、公民权利与义务等问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如初一《思想政治》教材中的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尊敬师长,孝敬父母;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忠诚老实。追求真理等内容,从各个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感恩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
四、创设情景,进行情感教育
把感恩情境——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验情境——让学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的情境,“今天我来当父母”等情境,学生之间人际互动事件、小品扮演、演唱感恩歌曲等;视频图文情境——利用中学生喜欢歌曲、影视剧的爱好,关心时事热点问题的特点来创设情境。设计感恩情境要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感恩教育更生动、具体。
在512地震发生后,我及时搜集了许多关于抢险救灾的生动视频和图片资料,其中有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不顾生命安危赶赴我们灾区指挥,某空军冒着生命危险从三千米高空跳伞对我们茂县进行救援,无数解放军官和志愿者用血肉打通了一条条生命通道,一个个生命奇迹的获救,帮我们度过了难关,全国各族人民纷纷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等等。我还让同学们自己来讲述所见所闻,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通过创设这一情境,震撼了学生、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很多学生都热泪盈眶。这样以情感的激发为手段,将学生置于一种充分享受大爱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完成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崇敬的感情激发、情感体验和情感升华的全过程,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化为一种永久的深层的报答之心。
五、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感恩教育,引导学生体验感恩的情感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教师授课时,可以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与现代多媒体手段结合起来,以情激情、以景激情、以理激情、以美冶情,做到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最终使感恩的情感成为道德认识的动力而转向指导感恩行为。例如,我在讲授“孝敬父母”这一课时,一边通过多媒体播放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一边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并让学生谈谈感想,使学生在深情的歌声中领悟父母对子女最伟大、最无私的爱,然后让学生讲述一件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令人感动的事。有了前面的情境做铺垫,很多学生在讲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时都情不自禁地哭了。课堂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共同参与,让“感恩”飞得更高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知恩、感恩、报恩的传统美德。“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名言,众所周知。韩信的报瓢食之恩,诸葛亮的报知遇之恩,妇孺皆知。一个不懂得感恩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只要人人心怀感恩之心,处处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会拉近,世界也会因此多一分阳光,少一点冷漠。社会将会更加文明。然而,感恩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它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好父母造就孩子好的前程。好习惯的父母造就孩子好的习惯,感恩的父母造就孩子心存感恩。父母与孩子应多沟通,以心换心,多倾听。让孩子亲眼目睹父母的真实存在。金钱的厚度代替不了亲情的温度,感谢的话代替不了感恩的心。学校更要担负起主要的教育职责。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提高德高为重的人格魅力。学会借社会和家庭之力参与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让学校正面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持久的强大动力。社会要履行好社会教育的责任,为学生提供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特别舆论工具应有的正面导向作用。
总之,思想品德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感恩教育因素,引导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在进行感恩教育中做有心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