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相关语文知识的重要凭借,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才能运用自如,立于不败之地。阅读是一个综合的内化过程,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行为习惯对阅读效果至关重要。该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这些方面入手:
一、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大阅读策略。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高年级学生对童话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递减,转为对战争题材、英雄模范人物、惊险神秘之类的故事产生兴趣,且随年龄升高兴趣递增。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喜欢读一些文学和自然知识内容的文章,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停留在低层次的童话故事和侦探内容方面的文章。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课外阅读,及时检查阅读效果,以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要坚持天天阅读,一天也不停,固定时间,雷打不动;而且每天要有一定的阅读目标,可按年级不同适当提出要求,可做知识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教师要经常检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及时鼓励,不要批评,要鼓励、鼓励、再鼓励。
这样,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主动扩大阅读面,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了自身的语文能力。学生由于感到阅读卓有成效,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学习中的推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从而逐渐增强求知欲,使阅读技能得到发展。
二、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
就是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跟随老师的讲解,对重点语句及文章结构内容作点评,把教师讲解中的关键言简意赅的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可记难认字的音,难解词的义,关键句的作用,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评点,这对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深刻的思维方法很有好处。例如学习《捕蛇者说》揭示主旨的句子:"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可在旁边批注"对苛捐杂税的强烈不满和愤怒"等语,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在课内,在课堂以外读书也应保持这样的好习惯。若把"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会获益匪浅。
三、悉心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读书方法
有何哲人说过:“没有止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只能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这就是提醒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多读书的同时,还要讲究科学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所收获。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个读书方法:
1、浏览法。浏览就是粗略地读、快速地读,浏览法适用于上义所说的泛读。
2、跳读法。指的是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的时候,有必要地进行选择性阅读。这种方法重在“为我所用”,而且又能保证学牛的阅读量。
3、精读法。“精读”与第一种方法的“浏览”相对,也是上文所提到的精读所适用的方法,就是对所选好的书或者其他读物反复地读、仔细地读、动脑筋地读,要对所阅读的材料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掌握其思想内容以及表达方法,进而对它进行分析、评论,从而达到能够举一反三,再举一反三的理解程度。
4、猜读法。就是拿到书或是其它的读物时,看到名称先猜想一下书或材料的内容、结构等,这样的猜读重在节约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养成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
许多同学常常是把学习语文课文和学习写作当作两回事,导致课文、作文"两张皮"哪个都不得要领。殊不知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上乘精品之作,是写作中难得的极好范文。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著名作家三毛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常常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又常常是文思不可遏制地泉涌笔端,直到深夜。一篇篇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和洋溢着文学才华的文章,经常是在读书与写作相伴中诞生的。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五、落实好“两比”活动 “两比”是指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和比赛阅读训练
对比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培养学生较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之一。对比阅读的方式较多:从训练内容上看,认读字、词,可进行字、词辨形、辨义对照比较;理解词句,可进行调换词语和变换句式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结构,可以将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的不同写作特色,可将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从训练的形式上看,则有提问对照比较、列表对照比较、修辞对照比较、调换或修改对照比较等。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文章,落实好以上各种对比阅读训练,就能更好地辨别文章内容的好坏、表达的优劣、风格的差异以及文体特色的区别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总之,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理解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况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持之以恒地、勤劳地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训练。
一、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的大阅读策略。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学生阅读兴趣有显著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高年级学生对童话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递减,转为对战争题材、英雄模范人物、惊险神秘之类的故事产生兴趣,且随年龄升高兴趣递增。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喜欢读一些文学和自然知识内容的文章,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停留在低层次的童话故事和侦探内容方面的文章。
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好课外阅读,及时检查阅读效果,以保持学生阅读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要坚持天天阅读,一天也不停,固定时间,雷打不动;而且每天要有一定的阅读目标,可按年级不同适当提出要求,可做知识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教师要经常检查,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及时鼓励,不要批评,要鼓励、鼓励、再鼓励。
这样,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主动扩大阅读面,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了自身的语文能力。学生由于感到阅读卓有成效,意识到课外阅读在他们学习中的推动作用,是他们自身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强求责难,从而逐渐增强求知欲,使阅读技能得到发展。
二、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阅读习惯
就是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在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跟随老师的讲解,对重点语句及文章结构内容作点评,把教师讲解中的关键言简意赅的记在相应的位置上,可记难认字的音,难解词的义,关键句的作用,还要做一些简单的评点,这对培养自己良好的读书习惯、训练深刻的思维方法很有好处。例如学习《捕蛇者说》揭示主旨的句子:"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可在旁边批注"对苛捐杂税的强烈不满和愤怒"等语,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不仅在课内,在课堂以外读书也应保持这样的好习惯。若把"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良好习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定会获益匪浅。
三、悉心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读书方法
有何哲人说过:“没有止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只能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这就是提醒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多读书的同时,还要讲究科学的读书方法,才能有所收获。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个读书方法:
1、浏览法。浏览就是粗略地读、快速地读,浏览法适用于上义所说的泛读。
2、跳读法。指的是读一篇文章、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的时候,有必要地进行选择性阅读。这种方法重在“为我所用”,而且又能保证学牛的阅读量。
3、精读法。“精读”与第一种方法的“浏览”相对,也是上文所提到的精读所适用的方法,就是对所选好的书或者其他读物反复地读、仔细地读、动脑筋地读,要对所阅读的材料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掌握其思想内容以及表达方法,进而对它进行分析、评论,从而达到能够举一反三,再举一反三的理解程度。
4、猜读法。就是拿到书或是其它的读物时,看到名称先猜想一下书或材料的内容、结构等,这样的猜读重在节约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四、养成读书和写作相伴的习惯
许多同学常常是把学习语文课文和学习写作当作两回事,导致课文、作文"两张皮"哪个都不得要领。殊不知许多课文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上乘精品之作,是写作中难得的极好范文。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著名作家三毛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常常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又常常是文思不可遏制地泉涌笔端,直到深夜。一篇篇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和洋溢着文学才华的文章,经常是在读书与写作相伴中诞生的。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五、落实好“两比”活动 “两比”是指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和比赛阅读训练
对比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对照,培养学生较高阅读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之一。对比阅读的方式较多:从训练内容上看,认读字、词,可进行字、词辨形、辨义对照比较;理解词句,可进行调换词语和变换句式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结构,可以将不同文体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理解文章的不同写作特色,可将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文章进行对照比较……从训练的形式上看,则有提问对照比较、列表对照比较、修辞对照比较、调换或修改对照比较等。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文章,落实好以上各种对比阅读训练,就能更好地辨别文章内容的好坏、表达的优劣、风格的差异以及文体特色的区别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总之,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理解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况说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持之以恒地、勤劳地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