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讼纷纭也谈“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nf07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沦语·先进》“异乎三子者之撰”一句中“撰”字的训释,历来聚讼纷纭,各执一端。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1.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撰”注为“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2.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把这里的“撰”解释为“述”,并说“异乎三子者之撰”的大意是“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一样”。
  3.主张解释“撰”为“善言”:《辞海》“馔”条:“通作‘撰’。《论语·先进》:‘异乎三子者之撰。’刘宝楠正义:‘撰,郑本作馔,云:“馔读日诠,诠之言善也。”案《广韵》日:“诠,善言也。”《说文段注》“穰”条下引用“郑注《沦语》:‘异乎三子者之撰,撰读日禊,镤之言善也。’《广韵》曰:‘舞,善言也。’本郑。”
  4.张永言主编的《简明古汉语字典》释此“撰”为“具备”。杨伯峻《论语译注》:“撰,具有。”
  5.《辞源》释此“撰”为“具,犹事也”。
  6.倪祥保主张释为“选择”或“备具”。
  这几种解释孰是孰非?关于“撰”的理解,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分歧,分歧是怎么来的呢?
  “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撰”,最早的注解是西汉的郑玄《论语注疏》注:“孔(按:孔安国)日:撰,具也,为政之具。”由此看来,最早是释“撰”为“具”的,我们不妨先从这个注释人手。“具”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古代的一种主要炊具和食具,凡宴享宾朋或宗庙祭祀都离不开它),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是搬弄器具来准备(饭食或酒席),引申为具备,齐备,具有,置办。《广韵》:“具,备也,办也,器具也。”《仪礼·士相见礼》:“以食具告。注:‘犹办也。”’《札记·祭统》:“官备则具备。”《孙子-谋攻》:“具器械。”《说文·徐锴系传》:“具,谓巽具而进之也。”
  其实,“撰”释为“具”是从“巽”意上来的。在字典中,与舆、巽是同一个字。巽,甲骨文,像二个人跪伏在地以备差遣形,金文与古文另加一横或二横表示垫子(只是腿穿了过去)。《说文》:“具也,从丌声。古文巽,篆文巽。徐铉曰:‘庶物皆具,丌以荐之。”’《说文段注》:“许云具者,巽之本意也。”篆文,则进一步使之整齐化,二横异变为丌,并分为上下二体,巽字的本义似为官员依次而跪,等候君王上朝的准备工作已经准备就绪或表示臣子转呈下籍以各君王资政。
  巽(心母、元部)与撰、馔、撰、馔(音同:崇母双声,元部疊韵)诸字其实是一组同源字(心、崇准旁纽双声,元部迭韵,属音近通假),都包含了“巽”的准备,具备,齐备,具有等义:
  《诗·卷阿》:“有冯有翼。”郑玄笺:“王之祭祀,择贤者以为尸,尊之豫撰己。”孔颖达疏:“撰谓供置之。”
  《广雅·释诂》“馔,具也。”《貌文》:,“馔,具食也。”《绸礼·天官·酒正》:“以共王之四饮三酒之馔。”疏:“馔,具设之也。”《仪礼·士冠礼》:“具馔于西塾。”注:“陈也。”馔的本义:陈设或准备食物。
  鼗,清王念孙《广雅疏证》:“撰者,为之具也。《说文》:‘馔,具也。’《论语-先进篇》:‘异乎三子者之撰。’孔传云:‘撰,具也。’《连辞·大招》:‘听歌撰只。’王逸注云:‘撰,具也。言观众乐,无不具也。’馔、撰、撰并通。”征字通》:“撰,具也。”《中华大字典》:“撰,具也。”
  《说文》:“馔,具也。”段注:“具者,共(供)置也。”《正字通》:“馔,具也。”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音义》:“撰,具也。郑作馔。读日诠,诠之言善也。”
  如此看来,此处的“撰”义应该是这样一条训释思路:撰(巽)——具——准备。“撰”应该理解为“准备好要做的(事),想做的(事),打算要做的(事)”,“异乎三子者之撰”相当于说“我的理想(志向)和他们三人准备要干的不一样”。
  不难看出,教材释“撰”为“才具,才能,才干”,是参照了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的:“才具(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这个注解是对郑玄引孔安国注释“撰”为“具”进而释为“为政之具”的进一步阐释。可是,孔安国所谓“为政之具”的“具”是不是才具之意呢?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撰,具也。点起而对云己所志者,异于路、求、赤三子之志所具也。‘所具’,即‘千乘之国’等是也。”此处的“具”即是准备之意。“所具”,即所准备的(志向,抱负,理想)。依他的理解,
  “为政之具”就是参与朝政的准备(打算)。其实,“具”的“才具,才能,才干”的意义是其引申义,且是后起的:“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在先秦,表示“才具”、“才干”等意思不用“具”也不用“撰”,而是用“器”、“材(才)”、“能”等字,如《礼记·王制》:“痞、聋,跛,壁,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郑玄注:“器,能也。”又,“司马辨论官材。”郑玄注:
  “辨其论,官其材,观其所长。”《荀子·正名》:
  “智之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杨惊注:“能,才能也。”《论语·卫灵公》:“子日: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沦语·泰伯》:
  “以能问于不能。”皇侃《论语义疏》:“能,才能也。”《论语·子路》:“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在先秦文献中,主张释“撰”为“才具”的只有这一孤例,且郑玄引孔注不误,误在后人对古注的理解。
  释“撰”为“述”的,依据的是其辗转引申义:《集韵·弥韵》:“馔,述也,通作撰。”《字汇·手部》:“撰,撰述也。”撰的述义是从馔的陈设义辗转引申为陈述的。
  释“撰”为“善言”的,是讹“撰”为“馔”,或由“撰”读“撰”读“诠”释为“善言”,从而辗转假借释误了。《汉书·扬雄传》:“鼗以为十三经卷。”王先谦《补注》:
  “师古日:撰与撰同……字书并音诠。”《说文》:“诠,具也。”
  释“撰”为“具备”为“具有”,依据的是其引申义(见上引)。当时弟子们谈的是志向,志向指向未来,不可能已经“具备”、“具有”。
  《辞源》释此“撰”为“具,犹事也。”语焉不详,“事”还是应当理解为准备要从事的(做的)。
  倪祥保主张释为“选择”或“备具”,依据的是通假。《说文》:“选,遣也。从定巽,巽,遣之。巽亦声。一目选。择也。思洗切。”《札记·内则》:“肉日脱之,鱼日作之,枣日新之,栗日撰之。”郑玄注:“新、撰皆治择之名也。”陈号注:“撰犹选也,栗多虫蠹,宜选择之。”《玉篇》:“择也。”《诗·邶风》:“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笔者认为,释“撰”为“才具”,为“述”,为“善言”等,固然通于义训,差强人意,影响不到对整体文意的实质性的理解。但通观上下文意的对接,不如从语源方面对照理解,庶几更合乎当时师生间怎么问就怎么针对性地回答的语境。在当时情景下,孔子的弟子子路、曾皙(点)、冉有(求)、公西华(赤)侍坐时,孔子让他们不要有所顾忌,“各言其志”——谈谈理想。继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发言之后,曾皙在孔子点到他的名字后“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三人的发言都不离将来治理国家的抱负,皆为“达则兼济天下”的为政仕进打算。从下文曾皙表露的“独善其身”看,曾皙的志显然不同于他们三人有雄心壮志——准备要大干一场的,释“撰”为“准备要干的”才更合乎当时的语境。而“选择”义也合乎语境——曾皙的理想与其他三人的人生选择是不同的,但从他当时迟疑回答的态度(觉得不值得说给大家听)与孔子鼓励的情景(“何伤乎?亦各言其志矣!”)上看还是不如解释为“准备的”更显其谦虚有礼。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文章绝非无情物,因此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和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根本。具体的实施办法,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 用美的語言吸引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三个方面:  一方面,重视吟诵。语言文字的魅力是需
农村初中的学生在作文方面因缺乏丰富的生活底蕴和成功的体验,大多数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头疼,写一篇作文要憋上半天儿才能完成,学习写作的兴趣更无从谈起,可是作文在语文中又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冲破写作公式的禁锢,改革作文辅导的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认为作文教学应在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的作用,进行一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