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定势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的共同心理与行为倾向,它是一种不自觉的“惯性”。心理定势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行动,对人的认知活动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特别是在小学概念教学中,我们应从小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入手,分析各种思维定势的作用,充分利用积极影响,努力排除消极影响。
一、 概念的引入阶段,创建良好认知环境。
良好的气氛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是儿童认知的积极因素。概念的引入情境要自然,要具有认知矛盾冲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然会沉闷、呆板。
2.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出概念,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入手。应该通过实物图像的直观性,联系儿童熟悉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较小的重量长度单位时,可先用让学生称、掂、量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维的形式建立起“吨”、“千米”等较大的新的重量、长度单位的概念。通过具体的计算,引进运算定律;通过教具、实物的演示,引入几何概念。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而复杂的认知过程,只有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教学,才能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
二、 概念的形成阶段,强化积极心理定势。
在学生认知活动中,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心理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看一看,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等各种操作活动,都是探究数学问题的好办法。教师要不断强化,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定势,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是依赖于教师讲解,去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是积极主动性探索,寻求解决办法。
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对所观察的事物及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比如,在“倒数”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分子、分母颠倒),结果又有什么特点(结果都是1)。然后引入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然后通过大量的举例,大量正反两方面的判断,上升到理解“乘积是1”这一本质特征。否则,学生只是感知到“分子、分母颠倒”这一表象,忽略了本质的理解,就会出现1的倒数是1,6的倒数是9的尴尬局面。
三、 概念的巩固阶段,克服消极心理定势。
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容易受到前摄抑制干扰,教师应努力排除这些干扰,克服消极的心理定势,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
1.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语。关键词强化,形成思维定势,明确概念的内涵。抓住了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本质的东西,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由三条线段围咸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基本条件,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判断与对比促进概念的深化。如引入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之后,教师通过判断下面式子是否方程,反复强化“含有未知数”、“等式”两个关键点。
30+x=100 x+40=90 23-8=15 8-3x>6 4x=32 2x+5
3.联系实际,解释说明。
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解释和应用,是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
(1)自己举例。例如,在学习质数时,让学生列举一个质数;学习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在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便能在头脑中建立质数、立方分米的表象,形成正向思维定势。
(2)实际操作。如学习“年月日”以后,可以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和父母的生日是星期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自己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等等。
四、概念的应用阶段,辩证利用心理定势。
1.初步应用,应反复强化,形成思维定势。
可适当规定“标准动作”,让学生形成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如分数、百分数的应用中,首先找出单位“1”;如求圆锥的体积时,先写出公式,再列式。
2.巩固应用,用变式练习,消除思维定势。
单调重复训练形成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解决常規问题,却限制了学生思维灵活性,在练习中,容易犯不假思索、机械套用的错误。所以要通过变式练习,消除定势思维的这种不利影响。
所谓变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变式,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使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
一、 概念的引入阶段,创建良好认知环境。
良好的气氛和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是儿童认知的积极因素。概念的引入情境要自然,要具有认知矛盾冲突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公共情绪状态,它是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必然会感到一种心理压力,教师教学也不能得心应手,课堂气氛势必然会沉闷、呆板。
2.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出概念,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入手。应该通过实物图像的直观性,联系儿童熟悉的事例或已有的知识,来形象地引进新的概念。例如:在教学“千克”和“克”、“米”和“厘米”等较小的重量长度单位时,可先用让学生称、掂、量的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已有的概念,用思维的形式建立起“吨”、“千米”等较大的新的重量、长度单位的概念。通过具体的计算,引进运算定律;通过教具、实物的演示,引入几何概念。小学生掌握概念,是一个主动而复杂的认知过程,只有为他们提供丰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过直观教学,才能逐步抽象,内化成概念。
二、 概念的形成阶段,强化积极心理定势。
在学生认知活动中,良好的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心理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看一看,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算一算等各种操作活动,都是探究数学问题的好办法。教师要不断强化,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定势,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是依赖于教师讲解,去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是积极主动性探索,寻求解决办法。
在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要对所观察的事物及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认识产生飞跃,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比如,在“倒数”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算一算:
让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分子、分母颠倒),结果又有什么特点(结果都是1)。然后引入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然后通过大量的举例,大量正反两方面的判断,上升到理解“乘积是1”这一本质特征。否则,学生只是感知到“分子、分母颠倒”这一表象,忽略了本质的理解,就会出现1的倒数是1,6的倒数是9的尴尬局面。
三、 概念的巩固阶段,克服消极心理定势。
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容易受到前摄抑制干扰,教师应努力排除这些干扰,克服消极的心理定势,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
1.抓住概念的关键词语。关键词强化,形成思维定势,明确概念的内涵。抓住了关键词,也就抓住了本质的东西,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由三条线段围咸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基本条件,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2.判断与对比促进概念的深化。如引入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之后,教师通过判断下面式子是否方程,反复强化“含有未知数”、“等式”两个关键点。
30+x=100 x+40=90 23-8=15 8-3x>6 4x=32 2x+5
3.联系实际,解释说明。
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概念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解释和应用,是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有力手段。
(1)自己举例。例如,在学习质数时,让学生列举一个质数;学习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在身边找一找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便能在头脑中建立质数、立方分米的表象,形成正向思维定势。
(2)实际操作。如学习“年月日”以后,可以让学生算一算自己和父母的生日是星期几;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自己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等等。
四、概念的应用阶段,辩证利用心理定势。
1.初步应用,应反复强化,形成思维定势。
可适当规定“标准动作”,让学生形成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如分数、百分数的应用中,首先找出单位“1”;如求圆锥的体积时,先写出公式,再列式。
2.巩固应用,用变式练习,消除思维定势。
单调重复训练形成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解决常規问题,却限制了学生思维灵活性,在练习中,容易犯不假思索、机械套用的错误。所以要通过变式练习,消除定势思维的这种不利影响。
所谓变式,就是所提供的事例或材料,不断地变换呈现形式,改变非本质属性,使本质属性恒在,由此帮助学生准确形成概念。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巧用变式,对于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可以使概念的本质属性更加突出,达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如在三角形概念教学中,可通过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不同面积、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一些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就可以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哪些属于三角形的非本质属性,从而准确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