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以简洁质朴的表现形式,完整而生动地叙述了一个充满幻想色彩的故事,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底层百姓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民间童话根植于民间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白水素女》 民间童话 叙事特征
田螺姑娘型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异文众多,不同版本的田螺姑娘型故事虽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现上有所不同,但故事的基本框架都是由晋代束皙《发蒙记》中白水素女的故事发展而来。在众多的田螺姑娘型故事中,晋代陶潜所编撰的《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的故事,比束皙《发蒙记》中的简短叙述显得更加生动具体,与梁朝任昉的《述异记》相比,结局则更能体现一定历史时期底层劳动人民的愿望。通过对《白水素女》叙事特征的分析,我们能看出民间童话的一些共同特征和中国古代民间童话的部分特色。
一.生发于民间现实土壤的幻想
幻想性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民间童话的幻想,总是根植于一定历史背景下的民间现实土壤,是普通劳动人民弥补现实中的缺憾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段,而且,传统的民间童话通常并非专为儿童创作,而是基于一定的民间现实生活来反映成人的思想和愿望。
《白水素女》出自《搜神后记》卷五,讲述了孤儿谢端的奇异遭遇。故事中的谢端是晋朝时的侯官县人,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双亲,由好心的邻居收养长大。谢端为人忠厚老实,生活勤俭,但因贫困,一直未能娶妻。有一次他偶然拾得一个三升壶大小的巨型田螺,便将其带回家蓄于瓮中。十多天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一连数日,他劳作归来都发现自己家中竟然已有现成的饭饮汤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某日他便鸡鸣时出门,天亮即返家,从篱笆外悄悄往家中窥看,发现竟然是他拾回的田螺幻化成一个少女走出瓮来为他做饭。见到突然早归的谢端,少女来不涉及逃回螺壳中藏匿,只好告知谢端实情,称自己是天上的白水素女,奉天帝之命来帮助他,专门为他烧火煮饭料理家务,她原本想要帮助谢端十年之内富足成家,但是由于谢端已窥见了她的原形,她就不能继续留在他家了,她嘱咐谢端继续勤于田作渔采,并给谢端留下自己的螺壳,那个螺壳具有贮存米谷而取之不乏的神奇魔力。白水素女走后,谢端为了感激她的恩典,为其立起神座,时节祭祀。后来,他不仅真的生活逐渐富足,而且还娶了妻、入了仕。
显然,这是一个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上都充满了幻想性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常人体形象谢端,一个是幻想出来的超人体形象白水素女。相比凡夫俗子的谢端,虚构出来的仙女白水素女的确更加吸引读者和听众,但是如果要讨论故事的幻想性,却必须要从常人体形象谢端开始谈起,因为,说到底,白水素女这一人物是因谢端的需要而出现的。谢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故事里说他父母早逝,穷苦贫困,娶妻困难,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很匮乏的孤儿。在许多民间童话中,男主人公都被设定为孤儿,在这些惹人同情的孤儿身上,集中反映出了社会底层人的普遍困境和欲求。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说,“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一次对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的校正”,以孤儿为主人公的民间童话正是如此,总是围绕改变孤儿的缺乏状态而展开幻想,而比较常见的幻想模式之一,就是让孤儿遇仙。仙是一种超人体形象,在民间童话中非常多见,他们具备凡人不可能拥有的超能力,是推动故事发展和突出主题的重要角色,故事中通过幻想虚构出来的白水素女就属于这一类形象。
仙女白水素女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帮助谢端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满足他尚未实现或者说是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因为谢端物资缺乏、生活无依,所以白水素女为他烧茶做饭料理家务,即便是要离开,也要为他留下可贮米谷且取之不竭的大螺壳,令他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还能逐渐富足并娶妻入仕。可以说,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与谢端的需求相对应的,而谢端的这些需求,也可以说是故事所发生的晋代广大底层百姓的共同需求。至于白衣素女为何要这样不求回报地帮助谢端,故事也做出了解释,说是因天帝感念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身世可怜,且具备“恭谨自守,不履非法”、“躬耕力作,不舍昼夜”的各种美德,特派遣白水素女下凡来相助,这种解释很能够激发读者和听众的共鸣,因为这种天佑好人的逻辑,能反映出广大普通民众的观念和愿望。
在后世许多其他版本的田螺姑娘型故事中,还出现了螺女与穷苦凡夫结合的异类婚恋情节,那些故事里的螺女在具备仙性之外,还具备更多封建时代女性的基本特征,她们成为男性的配偶后,为凡夫生儿育女,这样的讲述使得这些版本的故事表现出更加突出的生殖和婚姻的观念,更进一步地站在男性本位表达出了民间百姓的多重愿望。而《白水素女》中的仙女只对孤儿提供帮助,但并不与孤儿建立婚恋关系,在她离开之后,謝端还为其立神座、时节祭拜,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晋代人敬畏神明的态度和神人疏离的观念。
由此可见,《白水素女》中就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开的幻想,都源于民间现实生活,体现出了民间童话的幻想源于民间生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民间百姓的观念和认识、表达民间百姓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多重需求的显著特征。
二.隐喻性符号的运用
运用一些隐喻性符号,往往能使童话的主题得到更好的表现,并且也能提升故事的审美内涵。《白水素女》中的“螺”就是一个具有隐喻意味的特别事物。
白水素女最初是以硕大的螺形出场的。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一个农夫或一个渔夫碰到一个螺,因其格外硕大而感到惊异并捡回家,这样贴近民间生活的叙述能使故事的发生显得很自然,但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并不只有螺,为何不同版本的田螺姑娘型故事虽然在有些方面有不同的处理,但都保留和复制了由螺来变为少女的幻想?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得充分理解“螺”在中国民间文化里的隐喻意味。螺的壳口呈卵圆形,体螺层膨大,繁殖力强,这些特殊的生物属性使得其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常常被看作是女性的象征,故事里的螺大如三升之壶,可以看作是对女性特质的夸张性的表现,因此,与此相对应的将女性或仙女喻为螺形,是符合中国古代民众对于螺的隐喻意味的认知的。“螺”的隐喻意味给故事增添了许多特殊的审美内涵,能使故事通过简洁的语言文字唤起听众或读者丰富的联想和认知上的共鸣。
三.叙述中的悬念与曲折
民间童话通常不重细节描写和对人物的细致刻画,总体风格上显得简朴粗疏,但是很重视故事性,常常将设置悬念和营构曲折作为增强故事性的重要手段。《白水素女》虽然故事简短,线索单一,但情节不仅完整,而且曲折生动。一方面,故事几度出现悬念,谢端的家中为何会出现现成的饭菜汤水呢?田螺为何会变成少女呢?白水素女为何要帮助谢瑞呢?可以说,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使得这个故事对读者和听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故事的情节处理得很曲折,当白水素女明示自己的身份来历之后,这个版本的故事并没有以男女主人公结合作为结局,而是在谢瑞偷窥到白水素女真身而触犯了禁忌之后,出现了白水素女必须提前离开的缺略,但随即,故事又对这种缺略予以了补救,即白水素女留下美好的预言和有魔力的螺壳,如此这般,故事才以谢瑞渐富、娶妻、入仕为最终结局,故事情节的发展充满了起伏变化的曲折情致,表现出强烈的故事性。
四.具体明确的时空背景
许多民间童话的开头都表现出程式化的特征,常以“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之类模糊化的说法来交代故事的时空背景,其目的是为了拉开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建立起童话的叙事逻辑。但在《白水素女》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却都是比较明确的,说故事就发生在晋朝,故事的主人公谢端是侯官县人,这种贴近现实的写法,能给听众和读者带去特殊的审美体验。采用这种写法的中国古代民间童话并非只此一例,这是中国古代民间童话值得关注的一个特别之处。
参考文献
[1]刘守华.从《白水素女》到《田螺姑娘》——一个著名故事类型的解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1,(3).
[2]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4]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东晋)陶潜.搜神后记[M].汪绍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30-31.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关键词:《白水素女》 民间童话 叙事特征
田螺姑娘型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异文众多,不同版本的田螺姑娘型故事虽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现上有所不同,但故事的基本框架都是由晋代束皙《发蒙记》中白水素女的故事发展而来。在众多的田螺姑娘型故事中,晋代陶潜所编撰的《搜神后记》中的《白水素女》是很值得关注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的故事,比束皙《发蒙记》中的简短叙述显得更加生动具体,与梁朝任昉的《述异记》相比,结局则更能体现一定历史时期底层劳动人民的愿望。通过对《白水素女》叙事特征的分析,我们能看出民间童话的一些共同特征和中国古代民间童话的部分特色。
一.生发于民间现实土壤的幻想
幻想性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民间童话的幻想,总是根植于一定历史背景下的民间现实土壤,是普通劳动人民弥补现实中的缺憾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段,而且,传统的民间童话通常并非专为儿童创作,而是基于一定的民间现实生活来反映成人的思想和愿望。
《白水素女》出自《搜神后记》卷五,讲述了孤儿谢端的奇异遭遇。故事中的谢端是晋朝时的侯官县人,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双亲,由好心的邻居收养长大。谢端为人忠厚老实,生活勤俭,但因贫困,一直未能娶妻。有一次他偶然拾得一个三升壶大小的巨型田螺,便将其带回家蓄于瓮中。十多天后,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一连数日,他劳作归来都发现自己家中竟然已有现成的饭饮汤火,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了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某日他便鸡鸣时出门,天亮即返家,从篱笆外悄悄往家中窥看,发现竟然是他拾回的田螺幻化成一个少女走出瓮来为他做饭。见到突然早归的谢端,少女来不涉及逃回螺壳中藏匿,只好告知谢端实情,称自己是天上的白水素女,奉天帝之命来帮助他,专门为他烧火煮饭料理家务,她原本想要帮助谢端十年之内富足成家,但是由于谢端已窥见了她的原形,她就不能继续留在他家了,她嘱咐谢端继续勤于田作渔采,并给谢端留下自己的螺壳,那个螺壳具有贮存米谷而取之不乏的神奇魔力。白水素女走后,谢端为了感激她的恩典,为其立起神座,时节祭祀。后来,他不仅真的生活逐渐富足,而且还娶了妻、入了仕。
显然,这是一个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设置上都充满了幻想性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常人体形象谢端,一个是幻想出来的超人体形象白水素女。相比凡夫俗子的谢端,虚构出来的仙女白水素女的确更加吸引读者和听众,但是如果要讨论故事的幻想性,却必须要从常人体形象谢端开始谈起,因为,说到底,白水素女这一人物是因谢端的需要而出现的。谢端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故事里说他父母早逝,穷苦贫困,娶妻困难,也就是说,他是一个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很匮乏的孤儿。在许多民间童话中,男主人公都被设定为孤儿,在这些惹人同情的孤儿身上,集中反映出了社会底层人的普遍困境和欲求。弗洛伊德在《作家与白日梦》中说,“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幻想只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动力是未被满足的愿望,每一个幻想都是一个愿望的满足,都是一次对令人不能满足的现实的校正”,以孤儿为主人公的民间童话正是如此,总是围绕改变孤儿的缺乏状态而展开幻想,而比较常见的幻想模式之一,就是让孤儿遇仙。仙是一种超人体形象,在民间童话中非常多见,他们具备凡人不可能拥有的超能力,是推动故事发展和突出主题的重要角色,故事中通过幻想虚构出来的白水素女就属于这一类形象。
仙女白水素女之所以出现,是为了帮助谢端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满足他尚未实现或者说是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因为谢端物资缺乏、生活无依,所以白水素女为他烧茶做饭料理家务,即便是要离开,也要为他留下可贮米谷且取之不竭的大螺壳,令他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还能逐渐富足并娶妻入仕。可以说,她的所作所为,都是与谢端的需求相对应的,而谢端的这些需求,也可以说是故事所发生的晋代广大底层百姓的共同需求。至于白衣素女为何要这样不求回报地帮助谢端,故事也做出了解释,说是因天帝感念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身世可怜,且具备“恭谨自守,不履非法”、“躬耕力作,不舍昼夜”的各种美德,特派遣白水素女下凡来相助,这种解释很能够激发读者和听众的共鸣,因为这种天佑好人的逻辑,能反映出广大普通民众的观念和愿望。
在后世许多其他版本的田螺姑娘型故事中,还出现了螺女与穷苦凡夫结合的异类婚恋情节,那些故事里的螺女在具备仙性之外,还具备更多封建时代女性的基本特征,她们成为男性的配偶后,为凡夫生儿育女,这样的讲述使得这些版本的故事表现出更加突出的生殖和婚姻的观念,更进一步地站在男性本位表达出了民间百姓的多重愿望。而《白水素女》中的仙女只对孤儿提供帮助,但并不与孤儿建立婚恋关系,在她离开之后,謝端还为其立神座、时节祭拜,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晋代人敬畏神明的态度和神人疏离的观念。
由此可见,《白水素女》中就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展开的幻想,都源于民间现实生活,体现出了民间童话的幻想源于民间生活、符合一定历史时期民间百姓的观念和认识、表达民间百姓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多重需求的显著特征。
二.隐喻性符号的运用
运用一些隐喻性符号,往往能使童话的主题得到更好的表现,并且也能提升故事的审美内涵。《白水素女》中的“螺”就是一个具有隐喻意味的特别事物。
白水素女最初是以硕大的螺形出场的。螺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一个农夫或一个渔夫碰到一个螺,因其格外硕大而感到惊异并捡回家,这样贴近民间生活的叙述能使故事的发生显得很自然,但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并不只有螺,为何不同版本的田螺姑娘型故事虽然在有些方面有不同的处理,但都保留和复制了由螺来变为少女的幻想?要理解这个问题,就得充分理解“螺”在中国民间文化里的隐喻意味。螺的壳口呈卵圆形,体螺层膨大,繁殖力强,这些特殊的生物属性使得其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常常被看作是女性的象征,故事里的螺大如三升之壶,可以看作是对女性特质的夸张性的表现,因此,与此相对应的将女性或仙女喻为螺形,是符合中国古代民众对于螺的隐喻意味的认知的。“螺”的隐喻意味给故事增添了许多特殊的审美内涵,能使故事通过简洁的语言文字唤起听众或读者丰富的联想和认知上的共鸣。
三.叙述中的悬念与曲折
民间童话通常不重细节描写和对人物的细致刻画,总体风格上显得简朴粗疏,但是很重视故事性,常常将设置悬念和营构曲折作为增强故事性的重要手段。《白水素女》虽然故事简短,线索单一,但情节不仅完整,而且曲折生动。一方面,故事几度出现悬念,谢端的家中为何会出现现成的饭菜汤水呢?田螺为何会变成少女呢?白水素女为何要帮助谢瑞呢?可以说,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使得这个故事对读者和听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故事的情节处理得很曲折,当白水素女明示自己的身份来历之后,这个版本的故事并没有以男女主人公结合作为结局,而是在谢瑞偷窥到白水素女真身而触犯了禁忌之后,出现了白水素女必须提前离开的缺略,但随即,故事又对这种缺略予以了补救,即白水素女留下美好的预言和有魔力的螺壳,如此这般,故事才以谢瑞渐富、娶妻、入仕为最终结局,故事情节的发展充满了起伏变化的曲折情致,表现出强烈的故事性。
四.具体明确的时空背景
许多民间童话的开头都表现出程式化的特征,常以“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之类模糊化的说法来交代故事的时空背景,其目的是为了拉开童话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建立起童话的叙事逻辑。但在《白水素女》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却都是比较明确的,说故事就发生在晋朝,故事的主人公谢端是侯官县人,这种贴近现实的写法,能给听众和读者带去特殊的审美体验。采用这种写法的中国古代民间童话并非只此一例,这是中国古代民间童话值得关注的一个特别之处。
参考文献
[1]刘守华.从《白水素女》到《田螺姑娘》——一个著名故事类型的解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1,(3).
[2]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奥)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文选[M].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4]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东晋)陶潜.搜神后记[M].汪绍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30-31.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