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教材与作文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ason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常有学生询问:“语文,除了古文学着有点用外,还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反映了多数人心中的想法:目前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存在脱节现象,尤其是课文的学习,好像与考试无关。为此,一些学校不重视语文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很不积极,尽管语文教师们倾力倾策,但收效甚微。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课本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处理好课文学习和基本功训练的关系,处理好课文阅读和考场作文的关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我在这一届高一语文教学中,进行了“联系语文教材与作文教学”的尝试,意在使学生生成“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意识。
  一、拨开迷雾——高中生作文与作文教学的现状
  1.缺取米之能,难成巧妇之炊
  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如花般灿烂的季节,又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应该有丰富的经历、感受来叙写。但是,沉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疏于观察沸腾的生活,无暇思考美丽的世界。现在的学生普遍怕写,为应付老师或考试所写的文章往往是套话、大话、空话连篇。
  2.失有效之法,难解学生之困
  多数教师在广种薄收的失望后,往往热情日消,最后无为收场。于是,在作文教学中,不少教师从高一便开始让学生阅读、仿写高考满分作文,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要求作文:内容紧跟高考题、形式四平八稳、主题“放之四海皆准”,以不失分为原则,杜绝求新求异。且不说学生们是否乐意这样写作,我们只需要思考一下,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符合作文教学的初衷。
  3.存不当之想,难中有效之的
  作文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此,我相信肯定有许多不同的声音。教者不同,认识不同,境界也便不同。有的教师认为,作文教学就是为高考这一仗,于是致力于指导学生揣摩高考作文的成功之道,揣摩阅卷者的心理;也有教师认为,作文教学是教给学生书面语言交流、沟通的本领,因而大力指导学生作文要观点鲜明、文字畅通。对以上两种做法,我都不是很赞同。把作文当做高考敲门砖的做法过于功利,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损害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后一种做法,忽略了作文其实是学生情感抒发、心智成长的过程。
  曹勇军老师提出,欲“立言”,先“立人”;“言”是叶是花,“人”是本是根——“人”立起来了,“言”之立便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之,曹教师对于作文教学领域流传甚广甚久的一些经典说法提出了质疑。比如对于“作文与做人相结合”,他认为二者不是一种“相结合”的关系,“作文”是“做人”的应有之义。曹老师在他的著述和讲座中也反复强调“以大于高考的基座为基座,以高于高考的要求为要求”,鼓励广大同仁解放思想、阔步前行。
  这让我意识到,只有超越应试,才能真正战胜应试;只有让学生思想的成熟、人格的成长与“作文水平”同步,才是写作能力真正提高的关键。而作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是专家们精挑细选而成,汇聚了中外多位名家的各类文章,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写作技巧和素材,更蕴涵了异彩纷呈的思想精神。这便是教师们最应该认真利用的“立人立言”的范本,更是“躲在学校成一统”的高中生们最应抓住的资源宝库。因此,连锁语文教材与作文教学,能让两者都“生活”起来。
  二、上下求索——用语文教材之石,攻作文教学之玉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这些“例子”,有意识地增长学生的“见识”,提高其多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当然,我这里提及的“见识”,并不只是见闻的增多,更多的是指对事物的见识、见解和辨别、理解事理的能力。而这条途径,正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教学手段。
  1.开垦课本土壤,培养材料意识
  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常常指责学生的作文空洞无内容。然而,一味指责学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设法帮助学生走出“无米之困”才是问题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优美的原料从哪里来?从教材中积累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高一语文包含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四共90多篇文章。教材中优美的句子、段落,动人的人物事件,或直接摘录、或灵活处理,都可以变成作文素材。
  在此,我推荐曹勇军老师借鉴传统写作方法——“隐括”而来的“内容提要”法。曹教师将摘抄与课文学习联系起来,采用“切问近思”的方式,经常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进行“内容提要”,借此提升他们的转述力和概括力。如学习了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后,他让学生写了《黑塞谈读书》;学习了高尔斯华绥的《品质》,让学生尝试写小说人物格斯拉的“人物评传”。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借鉴了这种做法,不仅在培养学生变课文为作文素材的意识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且提升了学生巧妙积累课外素材的能力。
  2.挖掘教材土壤,孕育生活作文
  也有教师会质疑,仅仅将语文教材作为一个“僵死”的素材库是远远不够的。的确,教材是一个固定的仓库,更应是一眼流动的活泉。它不仅能丰润原本内容枯干的作文,而且能引领学生去感知大千世界的美,增强学生感受生活、理解人事的能力,深化学生作文时对“意”的把握。然而,如何将教材学习这种“吸纳”,自然地过渡到写作这种“倾吐”上去呢?我认为,以教材阅读教学为情境,以学习体会与感悟为写作内容展开写作,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下是我在高一教学中对一些课文所做的“学写结合,生活作文”的几种尝试:
  (1)合理利用课文,创设作文情境
  其实不管是教师出题还是学生作文,都需要一定的作文情境。以往,部分教师往往毫无酝酿地抛出一个冷冰冰的题目,而学生面对一个横空出世的题目,往往缺少充分的准备,局促成文。于是,学生写作的进步不大,作文课堂死气沉沉。我认为,这是缺少作文情境和为文冲动的缘故。
  在教授必修第一册《十八岁及其他》时,多数教师请学生先写一封信给家长,再请家长回一封信。但我的做法是先给家长发出一份作业——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要求在心中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教育和对他(她)未来的希望。等信收齐后,在课堂上把信一封封地郑重地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当堂拆封阅读并写回信。之所以颠倒写、回的顺序,是因为很多家长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故事,也有很多话,而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观察和理解普遍不够细致、深入。看信的过程,与其说是一种回顾,不如说是一种唤醒。这堂专设的“回信课”将生活事件引入课堂,是一次写作训练,也是一场精神洗礼。由一篇课文,引发一次“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风暴,赋予课堂真实的生活色彩,学生的写作欲望也因此得到激发。   (2)依托课文激发,孕育作文个性
  教授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时,我重在让学生品味五幅图景背后的意蕴美、情趣美,并指导学生将学生把眼光从课本挪转,凝视窗外和校外,漫步家边的街巷,采撷江南独具特点的场景,学习借鉴郁达夫的笔法写一幅“我心中的江南图”。在这次作文训练中,没有严格的主题限制,没有不少于800字的字数要求,这既消除了一些学生的担心,也让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由发挥。学生们有的写烟雨古巷,有的写夏日乘凉,有的写黑白江南色,还有的由江南之雨写到江南之人。
  如学生张烨的《江南雨韵》:
  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却很少留意身旁的这块土地,细细想来,最美的当数江南之雨。
  江南的雨,滂沱之中不失温婉,冷清之中不失俏皮,绵腻之中不失洒脱。模模糊糊的几行叠加在一起,落在黑瓦白墙、小桥流水、巷弄石板之上,便构成了一幅简简单单,但又意韵独具的水墨画。
  江南之人,被江南之雨浸润了几千年,也早已从骨子里渗透出阵阵雨的味道:江南诗人的细腻,江南女子的温婉……
  当我撑着伞,打从江南古桥上走过,便总想雨的一生,它似是和我一样同是这块土地上的过客,但它却沉入数千年江南的文化中。
  优秀课文的激发,作家笔触的引领,推动着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生发、孕育了学生独立而鲜活的观点,而这种思考的结果又推动着他们进一步反观课文,使他们对课文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便形成了教材与作文之间的良性循环,不仅使学生在写作、阅读上受益,也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轻松。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藏的资源,让教材与生活、与作文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不断拉近教材、作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直接、间接地从教材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得到心灵成长、人格提升的机会,从而充盈作文的粮仓、提升作文的意蕴,有效解决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棘手问题。
  参考资料:
  1.曹勇军《培养写作中的材料意识》,《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9年第9A期。
  2.李海新《新课改下高中作文教学摭谈》,《考试周刊》2010年第18期。
  3.郭庆东《教材——作文素材的土壤》,《中学语文》2011年第5期。
  4.范维胜《有序生活开放——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和思考》,《新语文学习(中学教学版)》2011年第2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要初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新课程理念]  习惯决定未来,习惯一小步,人生一大步
[摘 要: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输出了大量的数控、机电技术型人才。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才得到了保证。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需求,高职数控专业有责任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具备必要的从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将现代学徒制运用于数控专业学生的跟岗实习学习,既能够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关键词:现代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抓好青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能够为新时代阔步走好高校思政工作新征程注入磅礴之力。以微信、微博、抖音等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传播方式,已成为信息获取及沟通的主要渠道,党史学习教育应适应网络发展变化新形势,充分利用最新传播工具,让党史在青年学生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党史学习教育;青年;网络传
常言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和一位班主任,和孩子们打交道有十年了,我觉得,孩子们的心灵是纯洁无瑕的,与他们心灵上的交流,能让我与孩子们心灵彼此都充满着阳光。曾经,我总把以“爱学生”挂在嘴边,当我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家庭,才渐渐发现,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其实关注孩子,就是要走进他们的心里,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并与他们坦诚以待。这需要老师的智慧。  我就讲一讲与他们之间的故事吧。  我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由此看来,语文教学必然包含着语言教育,语文教学包含着学习语言的基本任务。  尽管语文教师知道应该以之为重任,但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取得一定的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语文教学人文性过重,把大量的精力花在了解创作背景、作家情况、中心思想、人物形象上,极少有精力仔细领悟
[摘 要:胶东地区具有悠久的红色历史以及十分丰富的红色资源,当下这些红色资源越来越受到当地文旅部门重视,逐渐成为胶东教育涵养红色文化的重要基地,也为教育领域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幼儿学前教育中巧妙运用胶东红色资源,将胶东红色文化作为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将“四史”教育从娃娃抓起,打造学前教育的红色育人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胶东;红色资源;学前教育]  胶东大地是一片红色热土,胶东儿
[摘 要:本文将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科目的教学进程中,安全教育的措施进行分析与阐述,旨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提供些许建议与思路。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安全教育]  小学学生因为受到年龄的限制,还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与自我保护思维,因为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出现安全事故的概率较高。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引领学生形成安全思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优良基础。  一、应用多媒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中语文的经典篇目,笔者上中学时已学过这篇小说,但直到若干年后才知道书上的这篇原来只是节选,原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被删除了,这在最近几年的语文教材中才通过书后的一道练习题体现出来。这道习题让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和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而参考书给出的答案是: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主要人物的关系表现得更加清楚。  不知道是编者删除小说开头
[摘 要:总结体育教学对提高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主要有四个方面:体育教学的本质要求;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两种措施,即转变教学观念,提高高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本文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以期对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传统教育工作主要是在教师和教材,
[摘 要: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在大连话剧团原创话剧《大碼头》中融入了山东快书这种曲艺形式,巧妙的融合使话剧与曲艺的优势互补,起到交代人物、表达性格、吸引观众以及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曲艺;山东快书;话剧;大码头;人物]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地方传统曲艺形式,具有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