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对反动政府地无情鞭挞,对进步青年地高度赞扬,对愚昧国民地强烈唤醒。在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惨案中,反动军阀当场打死47人,二百余人受伤。在众多患难的同胞中,为什么在鲁迅的文章中只纪念刘和珍一人。通过资料的整理和深入的思考得出几点原因:人物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联系;作家与读者情感交流;点线面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人物形象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1926年天津大沽口事件以后,日本联合英美法意等国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结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执政府不仅没有奋力抵抗,反而是拱手相让。这激起了广大爱国青年的愤慨之情,带领5000余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段祺瑞下令对广大爱国同胞进行武装抗压。“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立即用笔与反动政府对抗,写了十篇文笔犀利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唯一一篇写人叙事的,也只为刘和珍一人写了追悼文。在这个现象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人物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联系;作家与读者情感交流;点线面的写作手法。
一、刘和珍:时代的缩影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陈西滢公开发表闲话,对于像鲁迅一样的进步教师进行攻击,特别是鲁迅先生,甚至不惜毁谤。本对学生运动隔岸观火的鲁迅,因对爱国青年白白流血的惋惜之情,敌人对自己毫无根据污蔑的愤怒之情,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并非只是为了回忆遇难同胞,而是在现实中加盐,对自己和现实生活重新审视,找准方向。
《记念刘和珍君》一开头,作者克制内心波澜起伏的情感。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刘和珍阅读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就是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与反思民族沉沦的缘由,在反思中为中国寻求一条光明的出路。
一个走在时代的前列,勇于追求真理,向着光明义无反顾地向前进的女子,一个虑及母校前途,始终微笑的女子,倒在了自己同胞的炮火中,足见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加说明中国需要救赎。刘和珍的性格塑造来自于真实生活的反映,深刻地揭示了一定社会生活中本质内容,与社会关系进行了紧密连接。
二、刘和珍:情感的出口
古典文论中有“披文以入情”德国接受美学鼻祖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做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好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作家精巧的构思,同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感情,读者若能和作者共同体会与感悟的话,文学作品更具价值。
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不是被动地接受,也不是季谢德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审美修养与趣味等参与接受中。刘和珍这样一个既熟悉又喜爱的人物突然去世,会对人内心取得巨大冲击感。这种冲击、这种悲愤、这种痛彻心扉传染给读者,与作者一起悲伤与痛苦。这种悲伤与痛苦是多方面的,一是为刘和珍等进步青年无畏牺牲感到惋惜,另一个是引起情感的共鸣,虽然刘和珍距离我们有一个世纪之远,但只要经历过亲人离世的悲痛感情的人都能体会这份酸楚。刘和珍身上兼具作者与读者情感出口,肆意宣泄悲愤之情。
三、刘和珍:进步的代表
刘和珍形象是有骨肉、有灵魂的。鲁迅因刘和珍看到了那个时代女子的果敢与勇毅。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 叹……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在那个时代,一些壮志凌云的人将勇气停留在笔尖上,或者有的人小心翼翼地审时度势,鲜有人能将儿女情长和个人安危等置于不顾。面对残暴的统治者,面对兵戎相接的场面,刘和珍等中国女子没有怯懦,反而是“欣然前往”。她们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舍生取义、敢为斗争的伟大革命者光驱的形象。鲁迅在这位具有美好品质的学生身上投射着他的殷切希望。《记念刘和珍君》结尾写道,苟活者在丹红的鲜血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钱理群认为,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对现象形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有极强的形象记忆能力,这是最能表现他的文学家特质的。但鲁迅同时是个思想家,具有思想的穿透力、联想力,从个别到普遍,由具体到抽象,提升、概括出一种社会典型现象或社会类型,从“这一个”到“这一类”。作品的价值在于“开口小挖掘深”。鲁迅对人物性格塑造、问题认识都能鞭辟入里。《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篇简单写人记事的叙述性散文,而是从历史深度与人性深度剖析社会问题、唤醒国民意识。刘和珍作为代表和其他广大爱国青年,重新构建了在那个时期有勇有谋的知识分子形象。
刘和珍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爱国青年的无罪青年的牺牲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那是一个急需救赎的时代,需要人人警醒与斗争。虽然有黑暗势力,虽然有腐朽统治,但仍有一群进步青年,她们一同为着国家的复兴努力着。她们在险恶的时局与残酷的现实面前,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刘和珍的名字因为出现在鲁迅笔下将永远被人牢记。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学界的三魂·附记//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孙绍振.我读《纪念刘和珍君》[J].文学教育(上),2010(3).
[3]李林荣.1920年代中期的鲁迅杂文及其文化背景[J].鲁迅研究月刊,2003(5).
[4]李伶伶.鲁迅地图[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李欣怡,女,1992年生,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学科教学(语文)方向。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通过作文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HB120495)阶段性成果之。
(编辑:李艳松)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人物形象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1926年天津大沽口事件以后,日本联合英美法意等国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结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执政府不仅没有奋力抵抗,反而是拱手相让。这激起了广大爱国青年的愤慨之情,带领5000余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段祺瑞下令对广大爱国同胞进行武装抗压。“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立即用笔与反动政府对抗,写了十篇文笔犀利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唯一一篇写人叙事的,也只为刘和珍一人写了追悼文。在这个现象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人物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联系;作家与读者情感交流;点线面的写作手法。
一、刘和珍:时代的缩影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陈西滢公开发表闲话,对于像鲁迅一样的进步教师进行攻击,特别是鲁迅先生,甚至不惜毁谤。本对学生运动隔岸观火的鲁迅,因对爱国青年白白流血的惋惜之情,敌人对自己毫无根据污蔑的愤怒之情,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并非只是为了回忆遇难同胞,而是在现实中加盐,对自己和现实生活重新审视,找准方向。
《记念刘和珍君》一开头,作者克制内心波澜起伏的情感。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刘和珍阅读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就是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与反思民族沉沦的缘由,在反思中为中国寻求一条光明的出路。
一个走在时代的前列,勇于追求真理,向着光明义无反顾地向前进的女子,一个虑及母校前途,始终微笑的女子,倒在了自己同胞的炮火中,足见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加说明中国需要救赎。刘和珍的性格塑造来自于真实生活的反映,深刻地揭示了一定社会生活中本质内容,与社会关系进行了紧密连接。
二、刘和珍:情感的出口
古典文论中有“披文以入情”德国接受美学鼻祖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做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好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作家精巧的构思,同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感情,读者若能和作者共同体会与感悟的话,文学作品更具价值。
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不是被动地接受,也不是季谢德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审美修养与趣味等参与接受中。刘和珍这样一个既熟悉又喜爱的人物突然去世,会对人内心取得巨大冲击感。这种冲击、这种悲愤、这种痛彻心扉传染给读者,与作者一起悲伤与痛苦。这种悲伤与痛苦是多方面的,一是为刘和珍等进步青年无畏牺牲感到惋惜,另一个是引起情感的共鸣,虽然刘和珍距离我们有一个世纪之远,但只要经历过亲人离世的悲痛感情的人都能体会这份酸楚。刘和珍身上兼具作者与读者情感出口,肆意宣泄悲愤之情。
三、刘和珍:进步的代表
刘和珍形象是有骨肉、有灵魂的。鲁迅因刘和珍看到了那个时代女子的果敢与勇毅。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 叹……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在那个时代,一些壮志凌云的人将勇气停留在笔尖上,或者有的人小心翼翼地审时度势,鲜有人能将儿女情长和个人安危等置于不顾。面对残暴的统治者,面对兵戎相接的场面,刘和珍等中国女子没有怯懦,反而是“欣然前往”。她们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舍生取义、敢为斗争的伟大革命者光驱的形象。鲁迅在这位具有美好品质的学生身上投射着他的殷切希望。《记念刘和珍君》结尾写道,苟活者在丹红的鲜血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钱理群认为,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对现象形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有极强的形象记忆能力,这是最能表现他的文学家特质的。但鲁迅同时是个思想家,具有思想的穿透力、联想力,从个别到普遍,由具体到抽象,提升、概括出一种社会典型现象或社会类型,从“这一个”到“这一类”。作品的价值在于“开口小挖掘深”。鲁迅对人物性格塑造、问题认识都能鞭辟入里。《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篇简单写人记事的叙述性散文,而是从历史深度与人性深度剖析社会问题、唤醒国民意识。刘和珍作为代表和其他广大爱国青年,重新构建了在那个时期有勇有谋的知识分子形象。
刘和珍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爱国青年的无罪青年的牺牲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那是一个急需救赎的时代,需要人人警醒与斗争。虽然有黑暗势力,虽然有腐朽统治,但仍有一群进步青年,她们一同为着国家的复兴努力着。她们在险恶的时局与残酷的现实面前,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刘和珍的名字因为出现在鲁迅笔下将永远被人牢记。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学界的三魂·附记//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孙绍振.我读《纪念刘和珍君》[J].文学教育(上),2010(3).
[3]李林荣.1920年代中期的鲁迅杂文及其文化背景[J].鲁迅研究月刊,2003(5).
[4]李伶伶.鲁迅地图[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李欣怡,女,1992年生,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学科教学(语文)方向。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通过作文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HB120495)阶段性成果之。
(编辑:李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