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珍:千呼万唤始出来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winand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作《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对反动政府地无情鞭挞,对进步青年地高度赞扬,对愚昧国民地强烈唤醒。在1926年3月18日发生的惨案中,反动军阀当场打死47人,二百余人受伤。在众多患难的同胞中,为什么在鲁迅的文章中只纪念刘和珍一人。通过资料的整理和深入的思考得出几点原因:人物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联系;作家与读者情感交流;点线面的写作手法。
  【关键词】《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人物形象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1926年天津大沽口事件以后,日本联合英美法意等国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提出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结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执政府不仅没有奋力抵抗,反而是拱手相让。这激起了广大爱国青年的愤慨之情,带领5000余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段祺瑞下令对广大爱国同胞进行武装抗压。“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鲁迅立即用笔与反动政府对抗,写了十篇文笔犀利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唯一一篇写人叙事的,也只为刘和珍一人写了追悼文。在这个现象背后我们可以看出:人物与时代背景之间存在联系;作家与读者情感交流;点线面的写作手法。
  一、刘和珍:时代的缩影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陈西滢公开发表闲话,对于像鲁迅一样的进步教师进行攻击,特别是鲁迅先生,甚至不惜毁谤。本对学生运动隔岸观火的鲁迅,因对爱国青年白白流血的惋惜之情,敌人对自己毫无根据污蔑的愤怒之情,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并非只是为了回忆遇难同胞,而是在现实中加盐,对自己和现实生活重新审视,找准方向。
  《记念刘和珍君》一开头,作者克制内心波澜起伏的情感。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刘和珍阅读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就是要客观冷静地分析与反思民族沉沦的缘由,在反思中为中国寻求一条光明的出路。
  一个走在时代的前列,勇于追求真理,向着光明义无反顾地向前进的女子,一个虑及母校前途,始终微笑的女子,倒在了自己同胞的炮火中,足见当时社会的黑暗,更加说明中国需要救赎。刘和珍的性格塑造来自于真实生活的反映,深刻地揭示了一定社会生活中本质内容,与社会关系进行了紧密连接。
  二、刘和珍:情感的出口
  古典文论中有“披文以入情”德国接受美学鼻祖姚斯认为,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做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好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作家精巧的构思,同时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感情,读者若能和作者共同体会与感悟的话,文学作品更具价值。
  读者在阅读文本时不是被动地接受,也不是季谢德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审美修养与趣味等参与接受中。刘和珍这样一个既熟悉又喜爱的人物突然去世,会对人内心取得巨大冲击感。这种冲击、这种悲愤、这种痛彻心扉传染给读者,与作者一起悲伤与痛苦。这种悲伤与痛苦是多方面的,一是为刘和珍等进步青年无畏牺牲感到惋惜,另一个是引起情感的共鸣,虽然刘和珍距离我们有一个世纪之远,但只要经历过亲人离世的悲痛感情的人都能体会这份酸楚。刘和珍身上兼具作者与读者情感出口,肆意宣泄悲愤之情。
  三、刘和珍:进步的代表
  刘和珍形象是有骨肉、有灵魂的。鲁迅因刘和珍看到了那个时代女子的果敢与勇毅。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 叹……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在那个时代,一些壮志凌云的人将勇气停留在笔尖上,或者有的人小心翼翼地审时度势,鲜有人能将儿女情长和个人安危等置于不顾。面对残暴的统治者,面对兵戎相接的场面,刘和珍等中国女子没有怯懦,反而是“欣然前往”。她们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舍生取义、敢为斗争的伟大革命者光驱的形象。鲁迅在这位具有美好品质的学生身上投射着他的殷切希望。《记念刘和珍君》结尾写道,苟活者在丹红的鲜血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
  钱理群认为,鲁迅作为一个文学家,对现象形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他有极强的形象记忆能力,这是最能表现他的文学家特质的。但鲁迅同时是个思想家,具有思想的穿透力、联想力,从个别到普遍,由具体到抽象,提升、概括出一种社会典型现象或社会类型,从“这一个”到“这一类”。作品的价值在于“开口小挖掘深”。鲁迅对人物性格塑造、问题认识都能鞭辟入里。《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篇简单写人记事的叙述性散文,而是从历史深度与人性深度剖析社会问题、唤醒国民意识。刘和珍作为代表和其他广大爱国青年,重新构建了在那个时期有勇有谋的知识分子形象。
  刘和珍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爱国青年的无罪青年的牺牲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那是一个急需救赎的时代,需要人人警醒与斗争。虽然有黑暗势力,虽然有腐朽统治,但仍有一群进步青年,她们一同为着国家的复兴努力着。她们在险恶的时局与残酷的现实面前,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刘和珍的名字因为出现在鲁迅笔下将永远被人牢记。
  参考文献
  [1]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学界的三魂·附记//鲁迅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孙绍振.我读《纪念刘和珍君》[J].文学教育(上),2010(3).
  [3]李林荣.1920年代中期的鲁迅杂文及其文化背景[J].鲁迅研究月刊,2003(5).
  [4]李伶伶.鲁迅地图[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李欣怡,女,1992年生,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学科教学(语文)方向。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通过作文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HB120495)阶段性成果之。
  (编辑:李艳松)
其他文献
本刊讯(杨希)为服务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中医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医人才培养质量,1月20日教育部印发《中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在我国设置中医专业学位。  据悉,中医专业学位分为博士、硕士两级,含中西医结合及民族医。中医博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Doctor of Chinese Medicine”,缩写为“DCM”;中医硕士专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以记人叙事为主体的散文,作者在散文中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赞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哲思。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主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尊老爱幼的亲情体验上,对生命层次上的思考还不多。笔者主要分析《散步》中体现的生命哲学,探索文本暗含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散步》;散文;生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当代作家莫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弘扬传统文化就是要把中华民族精神道德的精髓植入每个人的心里。然而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却很少主动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面临断链的危险。站在时代的讲台,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让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关键词】传统文化;常规教学;
利用LED照明和通信的双重功能,研究了一种基于照明LED室外移动光通信的电子导览系统。分析了LED照明驱动和通信调制编码、室外光信道特性、移动电子导览系统原理,讨论LED脉冲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规律的建立,都离不开大量实验事实的验证和探讨。加强实验教学是物理教育本质的自然回归,而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提高民族综合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是能素质、人际关系合作素质等。加强实验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论和实践要求。  【关键词】实验教学;物理实验;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摘要】随着新课程大力改革,国家教育部门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进步,情感教育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语文作为国语,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更应该普及这种情感教育的方式。过去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的文化素質,却弱化了感情教学方面的培训,使得大部分人才只具备文化程度而不具备情感修养,很大程度的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高中语文囊括了绝大多数的基础语
【摘要】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下,多媒体技术也走进了语文课堂,这虽能改变传统“粉笔加黑板”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但也要根据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巧妙使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飞速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语文教学规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为突破时空对语文教学的限制,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思维,在这种大环境下,多媒体教学走进了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