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Ryff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选取延边大学300名贫困大学生,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调查延边大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现状,分析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51-02
幸福感已逐渐成为测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幸福感被分为主观幸福感(SWB)和心理幸福感(PWB)。主观幸福感是以“快乐论”为基础进行研究,而心理幸福感则是以人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角度来探索幸福感。本文将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来研究延边大学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研究过程
研究被试:延边大学贫困大学生300人作为调查被试,回收调查问卷285份,有效问卷272份,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0.6%。贫困大学生中男生120人,女生152人,大一83人,大二85人,大三68人,大四36人,汉族174人,朝鲜族79人,其他民族18人,文科132人,理科100人,工科40人,来自农村158人,县城62人,城市52人。
研究方法:采用Ryff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对回收的调查问卷使用spss20.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1.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总体现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平均分均超过50分。与其他维度相比,与他人的积极关系M=56.91和个人成长M=58.08得分最高,而自主性M=52.29和自我接受M=52.65得分最低。贫困大学生总体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幸福感。
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1)性别差异
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总分(t=3.98,P<0.01)和各维度上均呈现出显著地性别差异,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幸福感高于贫困男大学生。
(2)年级差异
通过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贫困大学生进行分析,但不同年级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总分和各维度无明显差异。
(3)民族差异
不同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总分(t=4.71,P<0.05)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t=6.84,P<0.01)、个人成长(t=3.91,P<0.05)、自我接受(t=3.33,P<0.05)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与他人积极关系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其他民族、汉族、朝鲜族,个人成长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其他民族、汉族、朝鲜族,自我接受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其他民族、汉族、朝鲜族。心理幸福感总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其他民族、汉族、朝鲜族。
(4)学科差异
不同学科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总分(t=5.01, P<0.01)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t=3.05,P<0.01)、自主性(t=5.66,P<0.01)、控制环境(t=4.41,P<0.01)、个人成长(t=8.19,P<0.001)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与他人积极关系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工科、理科、文科,自主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工科、文科、理科,控制环境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工科、理科、文科,个人成长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工科、文科、理科,心理幸福感总体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工科、理科、文科。
(5)生源地差异
不同生源地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总分(t=4.17,P<0.05)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t=3.84,P<0.05)、控制环境(t=4.19,P<0.05)、个人成长(t=4.54,P<0.05)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与他人积极关系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城市、农村、县城,控制环境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村、城市、县城,个人成长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村、城市、县城,心理幸福感总体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村、城市、县城。
三、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延边大学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良好。大学阶段学生已进入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期,同时对自我认识程度也较全面及准确。于此同时国家及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通过绿色通道等一系列帮扶手段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评价良好。
有研究发现,几乎所有阶段女性的心理幸福感都高于男性,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年级对心理幸福感的总体影响无差异,这与Ryff的研究结果不符,Ryff 发现青年到中年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理幸福感水平会有所提高。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总体已是良好水平,同时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四年时间里社会环境的更新不是那么频繁及丰富的原因。延边大学处于朝鲜族地区,有研究表明朝鲜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要高于其他民族,但本文研究的不同民族贫困大学生中其他民族和汉族的心理幸福感高于朝鲜族贫困大学生,这可能与朝鲜族贫困大学生多是父母在子女幼年开始在外打工,长期不在子女身边的原因有关。工科贫困大学生较理、文科贫困达学生相比心理幸福感高。这与工科的学科特点本科毕业就业较更容易,学生自我评价较高有关。不同生源地心理幸福感总体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村、城市、县城。这可能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开发自我,探索新事物,渴望对自我潜能开发的原因。
大学生群体无论是身体发展还是心理发展都已达到成熟,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适应社会,适应学校环境的重要基础。如何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就由为的重要。
1.通过对贫困大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不同的物质支持手段减轻经济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
2.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及个体及团体辅导。
3.加强校园心文化的建设,大力宣传积极心理和心理健康知识。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等的一系列的影响,帮助贫困大学生有效使用社会支持、提升他们的心理幸福感,以使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达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同步成长的同时开发个人潜能和完成自我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2] 邢占军, 黄立清. Ryff 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的试用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12(3)
[3] 杨军丽.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12(1)
[4] 崔春华, 李春晖, 杨海荣等. 958 名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幸福感调查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 14(4)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51-02
幸福感已逐渐成为测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幸福感被分为主观幸福感(SWB)和心理幸福感(PWB)。主观幸福感是以“快乐论”为基础进行研究,而心理幸福感则是以人自我发展和实现的角度来探索幸福感。本文将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调查问卷,来研究延边大学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研究过程
研究被试:延边大学贫困大学生300人作为调查被试,回收调查问卷285份,有效问卷272份,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90.6%。贫困大学生中男生120人,女生152人,大一83人,大二85人,大三68人,大四36人,汉族174人,朝鲜族79人,其他民族18人,文科132人,理科100人,工科40人,来自农村158人,县城62人,城市52人。
研究方法:采用Ryff编制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对回收的调查问卷使用spss20.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1.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总体现状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平均分均超过50分。与其他维度相比,与他人的积极关系M=56.91和个人成长M=58.08得分最高,而自主性M=52.29和自我接受M=52.65得分最低。贫困大学生总体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幸福感。
2.人口统计学变量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影响
(1)性别差异
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总分(t=3.98,P<0.01)和各维度上均呈现出显著地性别差异,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幸福感高于贫困男大学生。
(2)年级差异
通过方差分析对不同年级贫困大学生进行分析,但不同年级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总分和各维度无明显差异。
(3)民族差异
不同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总分(t=4.71,P<0.05)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t=6.84,P<0.01)、个人成长(t=3.91,P<0.05)、自我接受(t=3.33,P<0.05)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与他人积极关系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其他民族、汉族、朝鲜族,个人成长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其他民族、汉族、朝鲜族,自我接受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其他民族、汉族、朝鲜族。心理幸福感总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其他民族、汉族、朝鲜族。
(4)学科差异
不同学科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总分(t=5.01, P<0.01)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t=3.05,P<0.01)、自主性(t=5.66,P<0.01)、控制环境(t=4.41,P<0.01)、个人成长(t=8.19,P<0.001)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与他人积极关系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工科、理科、文科,自主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工科、文科、理科,控制环境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工科、理科、文科,个人成长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工科、文科、理科,心理幸福感总体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工科、理科、文科。
(5)生源地差异
不同生源地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总分(t=4.17,P<0.05)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t=3.84,P<0.05)、控制环境(t=4.19,P<0.05)、个人成长(t=4.54,P<0.05)呈现出显著性差异。与他人积极关系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城市、农村、县城,控制环境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村、城市、县城,个人成长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村、城市、县城,心理幸福感总体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村、城市、县城。
三、结果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延边大学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水平良好。大学阶段学生已进入自我同一性的整合期,同时对自我认识程度也较全面及准确。于此同时国家及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通过绿色通道等一系列帮扶手段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评价良好。
有研究发现,几乎所有阶段女性的心理幸福感都高于男性,这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年级对心理幸福感的总体影响无差异,这与Ryff的研究结果不符,Ryff 发现青年到中年时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 心理幸福感水平会有所提高。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总体已是良好水平,同时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四年时间里社会环境的更新不是那么频繁及丰富的原因。延边大学处于朝鲜族地区,有研究表明朝鲜族大学生心理幸福感要高于其他民族,但本文研究的不同民族贫困大学生中其他民族和汉族的心理幸福感高于朝鲜族贫困大学生,这可能与朝鲜族贫困大学生多是父母在子女幼年开始在外打工,长期不在子女身边的原因有关。工科贫困大学生较理、文科贫困达学生相比心理幸福感高。这与工科的学科特点本科毕业就业较更容易,学生自我评价较高有关。不同生源地心理幸福感总体水平从高到低依次是农村、城市、县城。这可能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不断开发自我,探索新事物,渴望对自我潜能开发的原因。
大学生群体无论是身体发展还是心理发展都已达到成熟,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适应社会,适应学校环境的重要基础。如何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幸福感就由为的重要。
1.通过对贫困大学生提供奖助学金、学杂费减免、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不同的物质支持手段减轻经济贫困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
2.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及个体及团体辅导。
3.加强校园心文化的建设,大力宣传积极心理和心理健康知识。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因经济困难等的一系列的影响,帮助贫困大学生有效使用社会支持、提升他们的心理幸福感,以使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达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同步成长的同时开发个人潜能和完成自我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2] 邢占军, 黄立清. Ryff 心理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的试用研究[J].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4,12(3)
[3] 杨军丽.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12(1)
[4] 崔春华, 李春晖, 杨海荣等. 958 名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幸福感调查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