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上海市一直在推进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二期课程改革),并且受到我国学前教育界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改革起步较早,第一期幼儿园课程改革为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改革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动用和整合一切优势资源着力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三是与上海市原有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基础和所拥有的理论研究实力有关;四是上海市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幼儿园园长和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带来的成果和问题
迄今为止,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已历时数年。在评估二期课程改革的成果时,人们普遍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相适应,符合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学前教育纲要》的基本精神,它较好地解决了将中国国情、地方特色和世界先进理念相结合的问题,对全国同行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虽然不能说上海市的每所幼儿园在实施课程与教材改革中发生了多少变化,但至少上海市的课程改革试点园实施的课程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园所的面貌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例如,不少教师已能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开始致力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激发和保护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专长,等等。
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以儿童发展为导向的,强调以儿童的经验为切入点来编制课程,以处理好教师预设与儿童生成的关系为课程实施的操作要点。一开始,许多教师在实施课程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出现了一些困惑,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们中一部分人调整了自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懂得如何实施低结构的课程,并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于是,他们对课程的理解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他们的行为给幼儿园带来了勃勃生机。
但是,发展是不平衡的。迄今为止,仍然有一部分教师似乎游离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之外,他们要么抱怨把握不住新课程的要义和操作方法,仍然使用原有的课程实施方式;要么口头上说的都是全新的理念,行为上却“差之千里”。
推进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高品质、低结构的课程平台,并能让幼儿园教师通过“课程园本化”的方式实施幼儿园课程。按理说,能否理想地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关键已经不在课程本身,而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行者不再把关注点放在课程上,而是花很多时间去关注教师该怎么利用课程平台,让“教室”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他们认为,每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了“教室”可以发生哪些变化,课程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
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面临的教学情境是复杂多变、不可预料的,这就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无法简单套用固定的模式与技能技巧,也就决定了即使教师知道很多抽象的理念,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仅仅依靠这些去情境化的理念是不可能奏效的,有时这些所谓的理念还会妨碍教师的正常行为。因此,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行者不只关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更关注“此时此地如何教”这样具有行动性、特定性、具体性与情境性的问题;不是帮助教师获得固定的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而是帮助教师获得处理各种教学情境的非概括化的智慧。
在这种想法的主导下,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行者做了大量的“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试图让幼儿园研究自己本位的事件,通过对话和反思,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和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实施幼儿园课程的水平。
应该看到,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行者已经开展了四五年幼儿园园本教研的研究和推广,给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参与者带来了诸多启示,确实使参与园本教研的教师提升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有:
1.如果幼儿园园本教研没有真正建立教研共同体,很容易走过场,到头来,只是触及表面,而不会真正产生效果。
2.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本身的价值,如果“专业引领人”不能找到园本教研的问题聚焦点,那么幼儿园园本教研很可能只是解决了一些“技术性”问题。
3.绝大多数幼儿园不能有效地开展幼儿园园本教研,课程改革的推行又成为难题。
4.在强调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如何根据大部分幼儿园的现状,思考和解决他们的课程改革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处理好课程理念和可操作性之间的关系
通常,推进课程改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改变课程,另一种是改变教师。课程已经改了,改变教师的工作也做了,但是相当数量的幼儿园教师仍然觉得有难处。这时,不能再将责任推给幼儿园教师了。
平心而论,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形成的课程,其长处在于在这样一个高品质、低结构的课程平台上,教师的手脚可以放得很开;其问题是对于专业水平尚需提高的教师而言,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如何实施是所有低结构课程共同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践是很现实的,并不像教育理论那样可以带有浪漫色彩。在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课程一旦放开,教师并不是很会设计教育活动,由于难以把握教育价值,教师自己设计的教育活动常常是没有教育意义的,有时甚至对幼儿还是有害的。可以设想,如果课程改革使相当数量的教师在教育中出现了偏差甚至是很大的偏差,如果课程改革使相当数量的教师在行动上有困难,使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得不到应有的结果,那么不能说课程改革获得了成功。
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课程改革固然是要带有理想色彩的,但在推行理念的过程中,可操作性是十分重要的。上海市一些长期从事课程改革的专家曾经语重心长地说,根据他们的经验,如果必须在理念和可操作性之间作出选择,他们宁可稍偏向可操作性。
为了将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下一步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增强幼儿园课程的可操作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可操作性本身就是课程的价值所在。
有意思的是,幼儿园课程改革要走的道路,也许就是一条需要反复的道路。从课程到教师,又从教师到课程……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型的上升。
课程改革带来的成果和问题
迄今为止,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已历时数年。在评估二期课程改革的成果时,人们普遍认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正确的,与上海城市发展的定位相适应,符合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上海学前教育纲要》的基本精神,它较好地解决了将中国国情、地方特色和世界先进理念相结合的问题,对全国同行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虽然不能说上海市的每所幼儿园在实施课程与教材改革中发生了多少变化,但至少上海市的课程改革试点园实施的课程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园所的面貌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例如,不少教师已能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开始致力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激发和保护幼儿的兴趣爱好和专长,等等。
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是以儿童发展为导向的,强调以儿童的经验为切入点来编制课程,以处理好教师预设与儿童生成的关系为课程实施的操作要点。一开始,许多教师在实施课程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甚至出现了一些困惑,但是一段时间以后,他们中一部分人调整了自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懂得如何实施低结构的课程,并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于是,他们对课程的理解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他们的行为给幼儿园带来了勃勃生机。
但是,发展是不平衡的。迄今为止,仍然有一部分教师似乎游离在课程改革的热潮之外,他们要么抱怨把握不住新课程的要义和操作方法,仍然使用原有的课程实施方式;要么口头上说的都是全新的理念,行为上却“差之千里”。
推进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一个高品质、低结构的课程平台,并能让幼儿园教师通过“课程园本化”的方式实施幼儿园课程。按理说,能否理想地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关键已经不在课程本身,而在教师的专业水平了。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行者不再把关注点放在课程上,而是花很多时间去关注教师该怎么利用课程平台,让“教室”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他们认为,每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了“教室”可以发生哪些变化,课程改革最终能否成功,关键在教师。
这种想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面临的教学情境是复杂多变、不可预料的,这就决定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无法简单套用固定的模式与技能技巧,也就决定了即使教师知道很多抽象的理念,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仅仅依靠这些去情境化的理念是不可能奏效的,有时这些所谓的理念还会妨碍教师的正常行为。因此,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行者不只关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更关注“此时此地如何教”这样具有行动性、特定性、具体性与情境性的问题;不是帮助教师获得固定的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而是帮助教师获得处理各种教学情境的非概括化的智慧。
在这种想法的主导下,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行者做了大量的“幼儿园园本教研”工作,试图让幼儿园研究自己本位的事件,通过对话和反思,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和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实施幼儿园课程的水平。
应该看到,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推行者已经开展了四五年幼儿园园本教研的研究和推广,给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参与者带来了诸多启示,确实使参与园本教研的教师提升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但是随之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有:
1.如果幼儿园园本教研没有真正建立教研共同体,很容易走过场,到头来,只是触及表面,而不会真正产生效果。
2.如果教师不能把握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活动本身的价值,如果“专业引领人”不能找到园本教研的问题聚焦点,那么幼儿园园本教研很可能只是解决了一些“技术性”问题。
3.绝大多数幼儿园不能有效地开展幼儿园园本教研,课程改革的推行又成为难题。
4.在强调教育公平的背景下,如何根据大部分幼儿园的现状,思考和解决他们的课程改革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处理好课程理念和可操作性之间的关系
通常,推进课程改革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改变课程,另一种是改变教师。课程已经改了,改变教师的工作也做了,但是相当数量的幼儿园教师仍然觉得有难处。这时,不能再将责任推给幼儿园教师了。
平心而论,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所形成的课程,其长处在于在这样一个高品质、低结构的课程平台上,教师的手脚可以放得很开;其问题是对于专业水平尚需提高的教师而言,很容易在其中迷失方向。如何实施是所有低结构课程共同存在的问题。
教育实践是很现实的,并不像教育理论那样可以带有浪漫色彩。在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课程一旦放开,教师并不是很会设计教育活动,由于难以把握教育价值,教师自己设计的教育活动常常是没有教育意义的,有时甚至对幼儿还是有害的。可以设想,如果课程改革使相当数量的教师在教育中出现了偏差甚至是很大的偏差,如果课程改革使相当数量的教师在行动上有困难,使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得不到应有的结果,那么不能说课程改革获得了成功。
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课程改革固然是要带有理想色彩的,但在推行理念的过程中,可操作性是十分重要的。上海市一些长期从事课程改革的专家曾经语重心长地说,根据他们的经验,如果必须在理念和可操作性之间作出选择,他们宁可稍偏向可操作性。
为了将上海市第二期幼儿园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下一步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增强幼儿园课程的可操作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可操作性本身就是课程的价值所在。
有意思的是,幼儿园课程改革要走的道路,也许就是一条需要反复的道路。从课程到教师,又从教师到课程……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型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