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一线上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者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姑息迁就。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因,又要使出浑身解数,让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演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引发学生共鸣。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利用多媒体等有效教育资源,把看似平平常常的教材内容演绎成一出出令人期待的好戏。这样一上课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关键词:师生关系;共鸣;情境;学习效果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教学模式推陈出新,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一线上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求知圣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端出来以求教于诸位同道。
一、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前提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群体。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如何让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沟通无障碍,这的确是一门学问。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教与学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引领学生迈进知识殿堂的一条康庄大道。如果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学生就会主动亲近老师,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教师上课时学生就会格外投入。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电视台选秀节目,表演者一般都会带上亲友团来到演出现场助阵捧场,给表演嘉宾打气助威。每当轮到自己的亲友上台表演节目的时候,亲友团的成员都会格外卖力地呐喊鼓掌,同时通过各种夸张搞笑的肢体语言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引爆现场气氛,给表演者传递信心和勇气,同时也给演出活动营造热烈喜庆的演出氛围。课堂教学也是这样。
课堂上,老师好比表演嘉宾,学生如同观众。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成了老师的“亲友团”,老师上课时,他们就会洗耳恭听,密切配合,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学生容易心领神会,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相反,如果师生关系平淡,老师上课时,学生热情不高,心不在焉,这样的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我认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姑息迁就。
每接手一个班级,我总是告诉学生:“老师不在乎你原来的成绩如何,表现如何,只在乎你在新的学年里是否不断地进步……”这样,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打了一针兴奋剂,消除他们的心理顾虑,提振他们追求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为帮助他们重新点燃学习语文的火种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课余时间里,我还根据各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和他们促膝谈心,和他们交朋友,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激励他们上进,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期待和关注。我还利用班会、校外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让他们深受鼓舞,让他们感受到爱并快乐着。
苦心人,天不负,我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学生渐渐把我当成知心朋友,任何事情都乐意与我分享。由于师生感情好,学生逐渐把对老师的这份真诚的感情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语文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引发共鸣,唤起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兴趣影响着一个人智力的发挥,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学生乐意做的事情,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因,又要使出浑身解数,让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演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引发学生共鸣,这样学生有了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显著提高。
小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都非常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作为身在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满足学生需求,让看似兴味索然的课堂教学风生水起,流光溢彩。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有意识地提问学生:“你们到过哪些地方旅游?那里的风景怎样?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说一说?让我们一起分享你旅途的快乐。”寂静的课堂顿时炸开了锅,学生们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爆,我趁热打铁,抛出本课学习任务。“桂林山水甲天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人类缔造了一处人间仙境,那里山挺拔俊朗、水婉约灵秀,如海市蜃楼般的人间奇景迷倒了无数中外游客。同学们想不想去游览一番呢?”“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趁机说:“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用心品味大自然留下的杰作。”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个个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有的在书中圈圈点点,有的嘴巴念念有词,似乎在跟作者窃窃私语,有的目不转睛地欣赏课文中的插图,有的在轻声地交流心得体会……大家都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学生知识的叠加、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都跟课堂教学息息相关。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就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利用多媒体等有效教育资源,把看似平平常常的教材内容演绎成一出出令人期待的好戏。这样一上课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在学习《猫》这篇文章时,我知道,这是我国一代文学宗师老舍先生晚年时的作品,作者以细腻的笔法,饱含真情地刻画了猫活泼可爱的特点,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要想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并没有开门见山地挑明文章所要阐述的对象,而是另辟蹊径,通过旁敲侧击的提问方式,曲径通幽,循序渐进,让学生慢慢看清猫的庐山真面目。我先提问学生:“你们见过老鼠吗?”“见过!”学生回答的声音整齐响亮。“你们喜欢老鼠吗?”“不喜欢。”学生的答案不约而同。“为什么?”老师接着提问,教室顿时热闹了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老鼠破坏庄稼”;有的说:“老鼠偷吃粮食”;有的说:“老鼠把我放在衣柜里的衣服咬烂了”……同学们都抢着发言,一时间,一个劣迹斑斑、罪行昭著、令人深恶痛绝的老鼠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我想,这么一个坏家伙,要是有什么东西来收拾它,肯定会得到同学们的热捧。于是,我借机提问:“你们知道哪种动物爱捉老鼠吗?”“猫!”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减。“猫的性格特点怎样?猫要捕捉老鼠时会怎么做?同学们想了解这些问题吗?”“想!”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回答。于是,我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追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作者笔下的那只既淘气又可爱的猫,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了教学内容,文章的重难点问题迎刃而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共鸣,他们将乐意走进课堂,去感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那份快乐。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意识地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阐释,寓教于乐,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关键词:师生关系;共鸣;情境;学习效果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形势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教学模式推陈出新,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一线上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点燃学生心灵深处的求知圣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破解的一道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端出来以求教于诸位同道。
一、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前提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群体。学生天真烂漫,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如何让老师和学生成为朋友,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沟通无障碍,这的确是一门学问。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教与学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引领学生迈进知识殿堂的一条康庄大道。如果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学生就会主动亲近老师,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信任的桥梁,教师上课时学生就会格外投入。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电视台选秀节目,表演者一般都会带上亲友团来到演出现场助阵捧场,给表演嘉宾打气助威。每当轮到自己的亲友上台表演节目的时候,亲友团的成员都会格外卖力地呐喊鼓掌,同时通过各种夸张搞笑的肢体语言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引爆现场气氛,给表演者传递信心和勇气,同时也给演出活动营造热烈喜庆的演出氛围。课堂教学也是这样。
课堂上,老师好比表演嘉宾,学生如同观众。如果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成了老师的“亲友团”,老师上课时,他们就会洗耳恭听,密切配合,老师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学生容易心领神会,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相反,如果师生关系平淡,老师上课时,学生热情不高,心不在焉,这样的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我认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姑息迁就。
每接手一个班级,我总是告诉学生:“老师不在乎你原来的成绩如何,表现如何,只在乎你在新的学年里是否不断地进步……”这样,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来说,无疑打了一针兴奋剂,消除他们的心理顾虑,提振他们追求进步的信心和勇气,为帮助他们重新点燃学习语文的火种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课余时间里,我还根据各位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和他们促膝谈心,和他们交朋友,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激励他们上进,让他们时刻感受到老师的期待和关注。我还利用班会、校外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让他们深受鼓舞,让他们感受到爱并快乐着。
苦心人,天不负,我辛勤的汗水没有白流,学生渐渐把我当成知心朋友,任何事情都乐意与我分享。由于师生感情好,学生逐渐把对老师的这份真诚的感情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习语文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引发共鸣,唤起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的心理倾向。兴趣影响着一个人智力的发挥,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以发挥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百分之二十。教学活动也是如此,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学生乐意做的事情,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大大提高。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因,又要使出浑身解数,让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演变成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引发学生共鸣,这样学生有了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显著提高。
小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们都非常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作为身在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挖掘课堂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媒体手段,满足学生需求,让看似兴味索然的课堂教学风生水起,流光溢彩。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我先有意识地提问学生:“你们到过哪些地方旅游?那里的风景怎样?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说一说?让我们一起分享你旅途的快乐。”寂静的课堂顿时炸开了锅,学生们七嘴八舌,畅所欲言,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爆,我趁热打铁,抛出本课学习任务。“桂林山水甲天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人类缔造了一处人间仙境,那里山挺拔俊朗、水婉约灵秀,如海市蜃楼般的人间奇景迷倒了无数中外游客。同学们想不想去游览一番呢?”“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趁机说:“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用心品味大自然留下的杰作。”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个个全神贯注地阅读课文,有的在书中圈圈点点,有的嘴巴念念有词,似乎在跟作者窃窃私语,有的目不转睛地欣赏课文中的插图,有的在轻声地交流心得体会……大家都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情境,活跃气氛,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
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学仍然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学生知识的叠加、情操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都跟课堂教学息息相关。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就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利用多媒体等有效教育资源,把看似平平常常的教材内容演绎成一出出令人期待的好戏。这样一上课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在学习《猫》这篇文章时,我知道,这是我国一代文学宗师老舍先生晚年时的作品,作者以细腻的笔法,饱含真情地刻画了猫活泼可爱的特点,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要想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并没有开门见山地挑明文章所要阐述的对象,而是另辟蹊径,通过旁敲侧击的提问方式,曲径通幽,循序渐进,让学生慢慢看清猫的庐山真面目。我先提问学生:“你们见过老鼠吗?”“见过!”学生回答的声音整齐响亮。“你们喜欢老鼠吗?”“不喜欢。”学生的答案不约而同。“为什么?”老师接着提问,教室顿时热闹了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老鼠破坏庄稼”;有的说:“老鼠偷吃粮食”;有的说:“老鼠把我放在衣柜里的衣服咬烂了”……同学们都抢着发言,一时间,一个劣迹斑斑、罪行昭著、令人深恶痛绝的老鼠形象展现在大家面前。我想,这么一个坏家伙,要是有什么东西来收拾它,肯定会得到同学们的热捧。于是,我借机提问:“你们知道哪种动物爱捉老鼠吗?”“猫!”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减。“猫的性格特点怎样?猫要捕捉老鼠时会怎么做?同学们想了解这些问题吗?”“想!”同学们迫不及待地回答。于是,我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追随作者的脚步,去领略作者笔下的那只既淘气又可爱的猫,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了教学内容,文章的重难点问题迎刃而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共鸣,他们将乐意走进课堂,去感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那份快乐。我们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有意识地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阐释,寓教于乐,我们的教学质量才会像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