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教学中,要极力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做到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改变教学的方式与手段,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把握学生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心理,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关键词]注意调控;关注心理;注重过程;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生物课堂学习中的心理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解学生学习心态中的消极因素,把学生引入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既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生物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的。
一、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心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问题情境已不是陌生的事情了,在课堂中如何能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就能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富有趣味的提问,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创造生动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从而促动学生的情绪,唤起心理共鸣,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理积极思维,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答。例如在讲茎的输导作用时,提问: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伤皮,老树中空而不死,这是什么道理?在讲到"水分的运输途径"一节,提问: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地下的水分为什么能上升到植物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呢?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快被课堂吸引,此时导入新课最佳。
激趣性提问,可以促进学生质疑,引起深思。在讲授新课中,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质疑,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在"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弄清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鸟能自由飞行?学生常回答:因为有羽毛。再进一步问:蝙蝠没有羽毛为什么也能飞行?这个实例使学生对"有羽毛就能飞行"的结论产生了怀疑。思维中出现了疑问才能产生强烈的探究,求知欲望。学生在这样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既能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从观察与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入手来研究科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革新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期待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改变教学方式,对问题进行变式,对原有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的肺有如此之多的肺泡组成,吸入的气体要顺着支气管在肺叶的各级分支到达肺泡之后才能进入血液,这样结构特点会不会影响交换的速度?我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样的结构交换的速度快呢?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只有一个肺泡的肺交换快。接着,我就安排了以下的活动:分别让学生计算边长为1m的立方体的表面积以及计算同样边长的立方体、每边被10等分后的立方体的表面积。经过计算、比较,学生"发现":同样容积的物体(肺)被分成的越小(肺泡),表面积就越大。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这样的结构增大了气体交换的表面积,加快了气体交换的速度。这样紧紧贴近日常生活,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生物圈"时,关于"生物圈的范围"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呢!"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呢?这时,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的图示,让学生自己根据插图说出:"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的深处,"然后教师可进一步向学生渗透"数型结合"思想,而且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物圈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我们应该爱护这个家园。
在实际教学中,每个教师要注意为学生精心设计讨论的情境,这样有利于营造合适的讨论氛围,留给学生以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提供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教学空白,引发学生创造心理
创造心理是学生形成确定的目标,产生新思想、新方法的心理活动,是民族创新的根本。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施教时应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内容,学生在面对一种不完善而缺陷或有空白的刺激时,往往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求成要求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心理,从而对其加以填补。由此,教师在施教中应精心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使学生在创造中寻找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一个巧妙地空白,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闸门,使他们有所发现或创造。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倡导探究学习,探究需要观察,需要提问题,需要预设和解释,这是一个发现空白,填补空白,发现未知,探究未知的过程。生物学实验教学倡导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也是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道路上铺设未知空白,增进学习过程的生命力,使学习充满思考,赋予理智挑战。
例如,探究实验中对照组实验在不同的控制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现象,学生看到这样的现象,就会产生一种心求通而未得、欲语而未达的"愤悱"心理。当通过峰回路转的探索最终登上豁然开朗的峰顶,那种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怎么不令人欢呼。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前面做过植物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所以可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文上的实验过程指导,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然后动手实验。而学生阅读课文后,发现在载玻片中央滴的不再是清水,而是生理盐水,随即提出"为什么载玻片上改滴生理盐水?"的问题。教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布下空白,让学生思考、讨论,利用学生个体间知识,实验的差异互补地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推理、判断的思维方法自然而然的引发创造心理。
四、积极开导疏通,调整学生焦虑心理
焦虑是学生在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忧虑心理倾向。焦虑程度过强或是过弱都会产生破坏作用,都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取得最佳的焦虑度应是适当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做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弱。教师要抑制学生的依赖心理,不要一讲到底,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制造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责任感,如角色刺激,抢答赛等。在学习有关种子萌发的条件时,学生得出种子萌发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和氧气后,就"种子萌发是否一定需要阳光?"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最好且新颖。这时即使是那些平时有依赖思维的学生,也都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中去,积极投入小组讨论中,在思考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二,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他们敏感,自尊心很强,很注重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和肯定。这种心理表现在课堂上害怕发言,怕说得不好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不少学生说:"本来有些想法,但不全面、不完整,可一站起来,心里就急,脑子一下子什么也没有了。"少数学生说:"真怕点到我头上。"上述心理是焦虑程度过强的表现,它也抑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调整的方法是抑制学生过度的焦虑。具体的做法是:1、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心理上的足够准备。2、调整课堂教学,教师可点拨学生思维,助其成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成功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自尊。但教师又要注意不能包办替代,在点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复习课上,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相似的知识点,罗列在一起,在学生进行对比,从而增加对知识点理解和记忆。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关注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只有这样,生物学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会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袁军.心理学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2.冷巨丰.对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3.鲁献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高能力的思考[J].中小学教育.
[关键词]注意调控;关注心理;注重过程;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9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获取知识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在生物课堂学习中的心理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解学生学习心态中的消极因素,把学生引入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既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生物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的。
一、 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心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问题情境已不是陌生的事情了,在课堂中如何能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就能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富有趣味的提问,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创造生动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从而促动学生的情绪,唤起心理共鸣,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愉悦的心理积极思维,直到问题得到圆满解答。例如在讲茎的输导作用时,提问:俗话说,人怕伤心,树怕伤皮,老树中空而不死,这是什么道理?在讲到"水分的运输途径"一节,提问:常言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地下的水分为什么能上升到植物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呢?这样的提问,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快被课堂吸引,此时导入新课最佳。
激趣性提问,可以促进学生质疑,引起深思。在讲授新课中,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质疑,势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在"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在弄清鸟类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鸟能自由飞行?学生常回答:因为有羽毛。再进一步问:蝙蝠没有羽毛为什么也能飞行?这个实例使学生对"有羽毛就能飞行"的结论产生了怀疑。思维中出现了疑问才能产生强烈的探究,求知欲望。学生在这样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既能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从观察与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入手来研究科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二、革新教学方法,满足学生期待心理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改变教学方式,对问题进行变式,对原有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的肺有如此之多的肺泡组成,吸入的气体要顺着支气管在肺叶的各级分支到达肺泡之后才能进入血液,这样结构特点会不会影响交换的速度?我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样的结构交换的速度快呢?学生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只有一个肺泡的肺交换快。接着,我就安排了以下的活动:分别让学生计算边长为1m的立方体的表面积以及计算同样边长的立方体、每边被10等分后的立方体的表面积。经过计算、比较,学生"发现":同样容积的物体(肺)被分成的越小(肺泡),表面积就越大。之后学生就不难理解: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这样的结构增大了气体交换的表面积,加快了气体交换的速度。这样紧紧贴近日常生活,让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生物圈"时,关于"生物圈的范围"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呢!"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呢?这时,教师可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的图示,让学生自己根据插图说出:"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的深处,"然后教师可进一步向学生渗透"数型结合"思想,而且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物圈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我们应该爱护这个家园。
在实际教学中,每个教师要注意为学生精心设计讨论的情境,这样有利于营造合适的讨论氛围,留给学生以课堂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为学生提供发表见解,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创设教学空白,引发学生创造心理
创造心理是学生形成确定的目标,产生新思想、新方法的心理活动,是民族创新的根本。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施教时应留给学生思考,想象的内容,学生在面对一种不完善而缺陷或有空白的刺激时,往往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求成要求改变它们并使之完满的心理,从而对其加以填补。由此,教师在施教中应精心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使学生在创造中寻找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中一个巧妙地空白,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闸门,使他们有所发现或创造。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倡导探究学习,探究需要观察,需要提问题,需要预设和解释,这是一个发现空白,填补空白,发现未知,探究未知的过程。生物学实验教学倡导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也是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道路上铺设未知空白,增进学习过程的生命力,使学习充满思考,赋予理智挑战。
例如,探究实验中对照组实验在不同的控制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现象,学生看到这样的现象,就会产生一种心求通而未得、欲语而未达的"愤悱"心理。当通过峰回路转的探索最终登上豁然开朗的峰顶,那种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怎么不令人欢呼。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实验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前面做过植物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所以可直接让学生阅读课文上的实验过程指导,了解实验的操作过程,然后动手实验。而学生阅读课文后,发现在载玻片中央滴的不再是清水,而是生理盐水,随即提出"为什么载玻片上改滴生理盐水?"的问题。教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布下空白,让学生思考、讨论,利用学生个体间知识,实验的差异互补地解决问题。 学生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推理、判断的思维方法自然而然的引发创造心理。
四、积极开导疏通,调整学生焦虑心理
焦虑是学生在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忧虑心理倾向。焦虑程度过强或是过弱都会产生破坏作用,都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取得最佳的焦虑度应是适当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做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弱。教师要抑制学生的依赖心理,不要一讲到底,要在课堂上不断地制造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责任感,如角色刺激,抢答赛等。在学习有关种子萌发的条件时,学生得出种子萌发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和氧气后,就"种子萌发是否一定需要阳光?"这一问题组织学生分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设计的方案最好且新颖。这时即使是那些平时有依赖思维的学生,也都能聚精会神地投入到紧张的思考中去,积极投入小组讨论中,在思考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其二,要防止学生焦虑程度过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他们敏感,自尊心很强,很注重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得到他们的认同和肯定。这种心理表现在课堂上害怕发言,怕说得不好影响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中的形象。不少学生说:"本来有些想法,但不全面、不完整,可一站起来,心里就急,脑子一下子什么也没有了。"少数学生说:"真怕点到我头上。"上述心理是焦虑程度过强的表现,它也抑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调整的方法是抑制学生过度的焦虑。具体的做法是:1、保证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心理上的足够准备。2、调整课堂教学,教师可点拨学生思维,助其成功,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成功带给他们更多的自信、自尊。但教师又要注意不能包办替代,在点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复习课上,可以有意识地把一些相似的知识点,罗列在一起,在学生进行对比,从而增加对知识点理解和记忆。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关注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只有这样,生物学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才会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袁军.心理学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2.冷巨丰.对生物课堂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3.鲁献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高能力的思考[J].中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