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时代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1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基于网络时代背景,分析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变化,指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论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旨在促进当代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信息时代 困境 出路
  在高考压力的影响下,高中学生容易出现焦虑、压抑、消极等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与此同时,当代高中生又处于一个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它以互联网技术工具及信息化媒介为主导力,具有高度开放性、自由性、多元性等特征,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固有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削弱心理健康教师话语权、瓦解传统心理健康课堂结构、导致学生心理健康认知错误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网络信息时代出现了一系列变化,面对种种困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提高网络素养、顺应信息化发展规律,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探寻一条合理、高效的教育路径。
  一、网络信息时代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变化
  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而言,网络信息时代形成的挑战属于外部因素,它的影响不是零星存在的,而是从整体上导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教育环境变化
  网络信息时代具有高度开放性特征,这一特征是针对教育环境而言的,它与传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封闭性呈明显对立状态。通过智能手机、台式电脑等工具,高中生可以便捷地获取互联网资源,这就打破了传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垄断地位,并为高中学生舒缓心情、排解烦闷提供了多样化渠道和聆听对象。例如,高中生通过申请微信、微博、短视频APP账号的方式,与陌生人建立起虚拟友人的关系,在网络世界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容易导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消解,甚至将心理健康教师、教材等边缘化。
  (二)教育资源变化
  传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是教材及教辅材料,也包括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家长等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此类资源在内容构成、表现形式上十分单一,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以“过来人经验”的方式传授引导—— 这本质上是一种后喻文化现象,即前辈根据自己的经历,将一些优秀经验传递给晚辈,避免他们在人生道路、學习生活等方面陷入误区。但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后喻文化范式已经逐渐变为前喻文化范式,即晚辈反过来指导前辈(此处的前、后主要指年龄)。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教师在现实中虽然是教育主体,但面向教育客体的高中生,自身信息技术素养、网络信息操作能力等明显不足,这就加速了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变化,即从单一的语言、文字、符号等演变为丰富的视频、图片、动画等。
  (三)教育模式变化
  传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较多,如师生谈心、亲子活动、班级座谈会等,但多样形式表象的背后难掩教育模式的弊端,在心理辅导、交流等环节,仍然采用单一向度知识(或技能)传授的模式,高中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例如,当高中生发现自己存在心理问题或教师认为学生心理反常,普遍采用的教育模式是“了解问题→分析结症→提供方案”,整个过程中高中生都处在被指导、被安排的地位,按照教师提供的心理解决方案或许可以临时解决问题,但由于自身参与性不足,很难形成持续性的心理问题化解机制。而网络信息时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发生变化,高中生在心理问题解决方面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们随时可以上网检索相关问题、对照自身情况,这样一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就面临着“脱媒化”的压力。
  二、网络信息时代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一)认同困境
  所谓认同困境,泛指在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高中生对传统课堂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认同感不断削弱,而作为“互联网+”社会的原住民,当代高中生对虚拟教育场景的认同感越来越高。例如在心理健康知识信息接受方式上,高中生更倾向于实用性较强的“碎片化阅读”,对系统的、深奥的心理学理论,不再愿意消耗过多时间、精力去思考。又如在心理健康知识信息来源渠道上,高中生日益疏远教师、教材,视线不断聚焦于视频APP、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新媒体。认同困境造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当高中生从心理认知上脱离现实生活场景时,所获取的心理健康辅导方案、措施等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现实脱节,盲目实践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偏执。
  (二)技术困境
  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教育”理念的出现,越来越多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普遍面临技术困境,即缺乏互联网工具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是一个必然趋势,但网络与信息要素在学科教育价值中,仅是一种“催化剂”。换言之,即便不利用网络信息优势,也不影响教育应具备的价值,这种普遍心理造成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在技术素养提升上的惰性,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保持“认识上重视、行动上滞后”的状态。此外,还要注意到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的高中教育中分配是不均衡的,落后地区无力建立现代化教学系统,互联网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比例很低,加上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原本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也就容易造成技术困境陷入“死循环”。
  (三)定位困境
  相对于学生认同困境、教师技术困境,网络信息时代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主客体定位困境更为根本,师生之间的冲突也更加严重。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任何一门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都应将学生作为主体,而教师处在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地位,且在互联网媒介和信息技术应用上学生作为“主导者”已是事实,甚至一部分高中生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完全可以指导教师。在心理身份定位、现实身份定位的双重作用下,学生更希望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为聆听者、合作者,至少双方处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上。然而,学校教育机制限制原本主客体地位的置换,在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能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仍然是教师、客体仍然是学生。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与高中语数外等学科知识体系不同,这也是主客体定位困境的诱因之一。   三、网络信息时代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网络信息时代造成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必须立足网络信息时代特征寻求出路,但也不可忽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优势。
  (一)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教育创新改革不是纯粹的“拆旧盖新”,即便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授课仍然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取代高中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地位。但在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上,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时代的优势进行创新,形成“线上+线下”的组织架构,即“线上收集心理问题+线下进行心理辅导”模式。
  “线上收集心理问题”利用网络“匿名体验”的优势,在师生非面对面交流时,高中生更容易打开心扉,而教师主动利用线上渠道与高中生交流、了解其心理问题,有利于打破认同困境,获得高中生更真实的想法。具体的实践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手段,其一“直接手段”是通过微信、QQ等即时通信工具(采用普遍网络工具突破技術困境),教师扮演好聆听者的角色(明确自身职能突破定位困境);其二“间接手段”是教师关注学生的抖音、B站等个人账号,从学生日常发布的信息中分拣有关心理问题的内容。
  “线下进行心理辅导”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是为了实现“匿名体验”的对称性,只针对心理问题展开指导、疏解,可以将典型的心理问题作为教学资源、案例使用,提供详尽的自我疏解方案。如此一来,师生就“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空间、时间下形成交替式的“主客体平等”。
  (二)坚持专业教育主旋律,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首先,高中心理健康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必须基于一个大前提,就是坚持“专业教育”这一主旋律,不能被信息时代网络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误导,毕竟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信息空间,其中存在大量无法识别、不辨真伪的内容。
  其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要想从根本上适应网络信息时代,就必须保障教师、学生在信息技术素养层面的平衡,否则高中生期待的心理健康教育状态无法得到满足,自然会越过教师直接向互联网平台获取相关资源。高中心理健康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渠道很多,在计算机硬件、信息软件高度普及的状态下,原则上已经不需要专门进修培养,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在高中校园内形成帮扶体系。例如,由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主导,以“学科交流”的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且同在一所学校任教,信息技术教师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更为清楚,能够确保“素养对称”。又如,采用“师生互学互助”的形式,筛选部分具有良好信息技术素养的学生,帮助心理健康教师学习计算机、网络等知识,而在帮助教师筛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同时,学生自身也可以获得指导和启示,一举两得。
  (三)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构建多方共育实践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化解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为其塑造正确的三观、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因此,在网络信息时代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资源、模式变化的情况下,应该尊重高中生的个性特征,按照“以生为本”的原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与此同时,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撑之下,打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将家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等主体吸引进来,各主体之间各有优劣,通过优势互补,构建多方共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体系,将互联网工具及信息技术的价值最大化。例如,“多方共育”依据职责差异展开,家长方面负责观察学生的日常表现、反馈心理健康变化给教师,教师求教于心理健康专家、制订更科学的干预方案,学生始终处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位置,在教师、家长及专家建议的“合理”下进行心理健康实践。
  总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明确指出,高中各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应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爱,坚韧乐观,奋发向上,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高校学生展开,而中小学作为三观教育、人格构建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却被严重忽略。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分析,高中阶段对学生而言无疑是人生首个转折点,一方面生理、心理在迅速变化,整体上处在青春期最激烈的拐点上;另一方面时刻能够感受到高考的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发生概率更高。本文结合互联网信息时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各方面变化,探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对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柳昧.高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7).
  [2]韦晓娟.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2020(4).
  [3]晋海青.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J].学周刊,2020(4).
  [4]徐创瑜.融合德育思想与心理健康教育,优化高中班级管理[J].当代教研论丛,2019(10).
  [5]孙会珉.网络信息时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5).
   (责编 罗汝君)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聚焦传统石油与天然气专业升级改造问题,提出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从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侧出发,完成人才培养战略定位论证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论证;促进学院、学科、专业交叉协同,建设符合行业新业态油气专业+的专业新方向;提高行业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参与程度,形成校企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利用国家重点学科及高层次科研教学平台优势,打造体现科教融合的多层次创新创业平台集群,
摘 要:生态学所秉持的非线性思维模式、系统观点及其多学科融合的研究方法,是解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的路径基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借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生态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相关理论有机结合,必将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本研究从生态学课堂讲授及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出发,以国家生态文明宏观政策与个人思想健康为落脚点,对专业知识教学如何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详
摘 要: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本科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高校教学模式的研究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重大方向之一。文章针对金融工程专业核心课程金融经济学的课程教学问题,重点探讨混合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文章基于金融工程专业的学科背景以及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采用“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把移动学习和翻转课堂两种新方法充分融合,设计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多元教学方案,培养
【摘 要】本文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技工学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应用问题,分析在“互联网+”视域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提出转变教学观念、完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过程、加强师资培训力量、巧妙运用信息化手段等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 混合式教学模式 技工学校 电子商务专业  “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获得了繁荣发展,推动了传统商业模式向电商转型。随着电商产业的不断建设与发展,电子商务市场内部竞争越
【摘 要】本文针对体育特长生训练与文化学习协调发展的问题,认为教师要关注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知识学习情况,提出教师在把握体育特长生特性的基础上,积极地利用微课技术、合作活动、即时通信、搭建小组等方式,优化体育特长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形式,从而实现体育特长生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体育特长生 文化学习 协调发展  当前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加大,因此,在对高中生进行体育特长的训练时
【摘 要】本文针对案例教学在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应用问题,提出教师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要避免单向说教的现象,必须借助社会案例展开教学,通过精选案例内容、创新案例形式、传授案例学法、延伸案例训练等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驱动力,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  【关键词】高中政治 案例教学 核心素养  案例是学科教学的重要材料,具有真实性、鲜活性、典型性的特征,能够对教学形成强力支持。高中学生思想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严把招生入口质量,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重要来源。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直接相关。通过对CG学院2016-2019年考研升学情况分析发现,超过30%的学生有考研升学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为有考研升学需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