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钢笔拿起来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bisi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杭州市一家民营企业工作,工作期间,他对加入党组织有强烈的愿望,多次打电话给我,询问相关程序等事项。
  儿子积极要求进步,我当然十分高兴,及时请示了相关党组织,得到的回复是,因户口尚未迁出,根据相关规定可以在家乡入党。我电话通知儿子后,他便兴冲冲地赶回来,从党支部领回了一大摞表格。
  第二天,儿子把填好的表格给我看,我一看就愣住了:表格上写的字大小不一、高低不齐、歪歪倒倒,既不是草书,也不是行书,更不像楷书,典型的一个“三不像”——“像是鸡扒的”!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字出自一个大学生之手!见我面有怒色,儿子小心翼翼地说:“怎么了?我填错了吗?”我抬头反问他:“这是你写的字?”他回答说,是他自己花了三个多小时认真填写的。我说:“你就写出这样的字?记得你读高中的时候字比现在好看啊,几年大学读下来,怎么会、又怎么能写出这样丑的字!”他吞吞吐吐了半天,冒出了一句话:“大学里不怎么写字的。”他还告诉我说,在大学写字的机会不多,写字最多的时候就是期末考试,因为除了期末考试和老师明确要求交手稿作业,一般作业都是用电子稿或打印件。
  其实,我也知道,现在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除了书法爱好者外,拿笔写字的年轻人真是不多见。今年7月份,在南京一家大公司考察,正好遇见该公司人事部招聘员工。几个衣着光鲜、青春靓丽的大学生模样的青年各自手里拿着一份简历表恭恭敬敬地递给人事部经理。人事部经理仔细翻看后沉默不语,过了好长时间才问了他们同样的一句话:“这表格上的字都是你们自己写的吗?”几个青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经理问这话是什么意思,末了,都点点头,人事部经理紧接着说了一句:“你们都可以回去了。”我们作为旁观者很是好奇,不知道这几个大学生是否被录取了,便开口相问。人事部经理回答倒也很干脆:“肯定不录用的。”接着便简单地说了一下原因,大意是说,在他们这家公司写好汉字是基本功,相关的资料传递、文件批转大多用钢笔,除了必须用电子稿外,一般都用手写。他还介绍说,他们公司的董事长就是全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这样要求员工大概和董事长的个人爱好有关吧。临别,听他感叹了一声:“一部电脑毁了一手好字啊!”
  像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从小一跨进校门,就受到老师这样的教育:汉字是不变的记载汉语的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由图画发展而成的表意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几千年来,汉字的字体以及结构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后形成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等字体,但汉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发而为言,著之为文的强大功能终究未变,写好汉字非常重要。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们那时读小学专门有写字课,也叫大字课,在下午正课开始前用半小时写毛笔字,在一寸见方的米字格上一笔一画地写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方块字——虽然我现在只是县一级的书法家协会会员,但我始终认为,我的写字功底大约就是在那时候练就的。
  甚感意犹未尽,几天后,我用宣纸宣笔写下楷体的两句歌詞,拍成照片传给儿子。末了,还是忍不住用狂草加了一句话:“把钢笔拿起来!”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初入集体宿舍,大约皆有点兴奋加忐忑的情绪。至少,我是这样子的。  我住的首间集体宿舍,在一所校园内,约二十人吧?总之,遍寻无旧友,所见尽陌生。这天晚上,熄灯入睡,呓语轻浅,却顿然“咣咣”声大作,满室惊起,一片懵懂混乱喧哗。我被从梦中扯出,迷糊得险些从上铺滚下。原来,有室友作妖,以他的搪瓷水盆作锣,不锈钢勺为锤,热烈地敲打开来。我等的慌张,赢得了他上演恶作剧得逞痛拍床栏的肯定,好在大家俱变身顽童,同
期刊
老屋建于1988年春天,鲁西平原典型的砖砌平房,一共三间。那时,我不满十岁,对建新房的作用没有太多的认知,只是一味地高兴,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新房增加的高度,然后兴高采烈地跑到爸妈面前询问新房建好的时间。  母亲只是轻抚着我的头,望着日渐增高的新房,眉开眼笑地说:“快了,快了……”  母亲话音刚落,我便欢欣鼓舞起来,跑上前去,帮大人搬砖、拿工具,全身使不完的力气。年幼的妹妹也亦步亦趋地学着我
期刊
烟雨蒙蒙,弥漫四周的水汽氤氬出一幅幅印象派油画,神秘、悠远、寧静。  前行中,一段用鹅卵石铺就的路面,颜色各异,橙的、黄的、黑的、白的、杂色的……挨挨挤挤,貌似杂乱无章,实则排列有序。似棋子布阵,也许是一盘没有下完的局,下棋人哪里去了?也许是一盘正在杀得惊天动地的大战,四起的喊声中,兵马卒将分离搏击,冲锋陷阵,或输或赢,也无定数。  细雨能生静,此时,巷子里传来一声猫叫,屋檐下鸟雀啁啾,这让小巷更
期刊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我喜歡音乐艺术胜过其他艺术。  情感与音乐汇成一泓清泉,使人感动的是,在聆听乐曲时的不可名状、难以言辞的内心微妙变化,如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出心底的自然和明亮,又仿佛是一次次与心的交流,是那么的动情与真切,尽可以倾吐心中所有的思绪与情殇。  音乐用它独特的方式与人的情感相逢,这份真挚和激荡,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甚至对人们产生终身的影响。带着对音乐这种的热爱和忠诚,我们努力追
期刊
周末加班,走出来已经是傍晚时分。本来约好妈妈带着女儿来跟我会合,一起去公园疾步锻炼,但一老一小嫌晚上风大改了主意,我站在单位高高的石阶上往下看,风确实大,我裹紧了棒球服,还是被吹得打了个激灵。  去走走?对,去走走。小广场就很少有人来玩了。每天都从楼上往下看,却总是没时间走进它。今天,难得的独处,我突然很想和它亲近了。  广场入口不远,是一个人工水塘,水塘贯穿东西,中间是黛青色的柏油路。站在水塘边
期刊
米面,是闽东和浙南人对粿条的称呼。粿条和河粉其实就是同类美食,就是把米洗净磨成糊状的米浆,上笼蒸制成片状,冷却后划成条状而成。  我喜欢吃米面,这和姑妈有关。  姑妈和父亲幼儿时就失去父母。祖母年轻时因病去世,祖父抛下一双年幼的儿女,毅然北上抗日。姑妈和父亲在曾祖母、大伯公和舅公的照顾下,兄妹俩相依为命,亲情笃深断然与别家不同。50年代,姑妈嫁到了隔壁乡镇的浙江省平阳县矾山镇后(这是一个以矾矿著名
期刊
小区门口,经常会有一两个农村妇人或老汉,或蹲或站在路牙上,跟前放着几捆自种的青菜,或当季的野菜,有时也会有新鲜的土鸡蛋或者鸭蛋,甚至鹅蛋。无论妇人还是老汉,大都有着大略相同的肤色与神情,不算黑,却气色黯然极欠光泽,面上无甚悲喜,微带漠然。只在有人问到菜价时,会稍显兴奋地介绍一下,大都是一两块钱一小束,刚摘的香椿芽、木兰芽啦……  这天,门口卖菜的是两个妇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高瘦的妇人脚前放的是
期刊
《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叫;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就是说,立夏到了。  爷爷对节令很有敬畏之心,他说,古代帝王在立夏这天要率文武百官穿赤服到郊外迎夏,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派官员到各地去勉励农民抓紧农耕。还说早二三十年,如果一个农民的儿子连二十四节气都搞不清楚,恐怕是讨不到老婆的。他当年能迎娶奶奶,就是因为耕种在行。  奶奶姓
期刊
进入五月,阳光和煦温暖,大片大片的油菜熟了,广阔的田野翻滚着金黄色的波浪。  吃罢饭,我随王总去看料场。料场距工地约几公里。沿途,一个戴草帽穿单衣的妇人正拿着镰刀收割油菜。割油菜和割小麦不同。气候不热,没有到栽秧割麦两头忙的“双抢”季候。小麦播种植株较密,而移栽的油菜有一定的间距,收割时,镰刀不像收割大把的麦子那样恣意捭阖,好像数着秸秆在下镰,收割有节奏感,田园韵律像跳广场舞的大妈那样悠然。但千万
期刊
城里人很少种柚子树,自然难得看到柚子开花。  在乡下就常见了。四月中下旬,天气逐渐晴暖,正是柚子树开花的时节。先是枝杈的末梢结满了一个个蚕豆般大小的白色花骨朵,挤挤挨挨,抱团紧靠在一块儿。一两天的工夫,这些花骨朵就炸裂开了,每个都进出四五片橄榄形的白色花瓣,向四周散发开来,花瓣正中竖立着一圈白色的花柱,花柱上分布着细长的黄色花蕊,花蕊中间,是一个绿色的小突起。  袖子刚开花的时候,同一枝树梢上花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