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书》云:“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有三候:初候,蝼蝈叫;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就是说,立夏到了。
  爷爷对节令很有敬畏之心,他说,古代帝王在立夏这天要率文武百官穿赤服到郊外迎夏,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派官员到各地去勉励农民抓紧农耕。还说早二三十年,如果一个农民的儿子连二十四节气都搞不清楚,恐怕是讨不到老婆的。他当年能迎娶奶奶,就是因为耕种在行。
  奶奶姓夏,却不太喜欢夏季。她与爷爷在乡下耕种了大半辈子,直到大约2005年,村里的稻田大多被征收了,才没有继续种田。记得小时候,每到立夏时节,爷爷奶奶总是在耕种上斗嘴皮子,开口就是“立夏落雨,谷米如雨”“立夏日晴,必有旱情”“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过罢谷雨到立夏,农民动犁又动耙”之类的农谚。由于父母和叔婶长年累月在外务工,家里的耕种基本上由爷爷作决策,奶奶是地地道道的执行者。当然,爷爷也不会置身事外,与奶奶一起劳动。看见他们忙碌的背影,幼小的我深感农民的不易。
  奶奶之所以不喜欢夏季,除了天气热劳作不便,还担心我们这几个孙子、孙女偷偷下河洗澡。其实,对于我們小孩子而言,既喜欢春天的百花齐放,也喜欢夏天的柳枝和蝉鸣。夏天来了,我们总喜欢往村北几十米外的河边跑,男孩子喜欢下河洗澡,而我们女孩子则喜欢在河坡上的柳树下玩耍,攀折柳枝,惊扰鸣蝉。
  村里有个习俗:每逢立夏,家家户户都会煮一些鸡蛋,把没破损的选出来涂成红色,再套上早已编织好的丝网袋,挂在孩子颈上,美其名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据说,因为炎夏步步逼近,小孩子特别容易疲劳无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的现象,这便是所谓的“疰夏”,只要在立夏那天吃蛋,就可预防此病。所以,儿时的每年立夏,奶奶基本上都要给我们几个孙辈煮鸡蛋吃,还把红鸡蛋用小网袋挂在我们颈脖子上。等大人们出门干活儿之后,或者我们放学归来,我们就在屋前的水泥洗衣板上进行竖鸡蛋比赛,看谁先把煮熟的鸡蛋竖立起来,而且时间最长。分出胜负之后,大家才在一起共享鸡蛋。我喜欢吃鸡蛋,但不喜欢吃蛋黄,于是常将蛋黄留给堂哥吃。作为回报,堂哥也会给我一些蛋白。
  立夏这天,除了吃鸡蛋,我们还吃豌豆和竹笋。豌豆是刚结出来的,一般是炒肉粒,或者炖排骨。至于竹笋,屋门口的竹林里到处都是,其实,此时已经尝鲜有半个月左右了,但在立夏这天,奶奶会变戏法似的弄来一些腊肉,用竹笋炒了,好吃。
  记得有一年立夏,小婶子买了一些刚上市的樱桃来,我们吃了,感觉特别的美味。我说:“还是夏天好,有这么好的樱桃吃。”母亲说:“要想将来常吃新鲜樱桃,你现在就得好好学习。”后来,我怀疑自己努力学习并考上大学,是不是也有一点那年立夏吃樱桃的记忆成分在内。
  立夏之后,天气慢慢热起来了,风也渐渐暖起来了,大家的衣着渐少,特别是我们年轻女性,在天地间尽情展现我们的玲珑之美。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打记事起,每到星期天就看到姐姐晒煤球。姐姐先从屋后河埂上挖来黄土,然后拿来一个破瓷盆,放上半盆煤,在煤里放适量的黄土(黄土起黏连作用),再加入适量的水,均匀地搅拌。黄土放得过量,煤球硬结不易烧透,不起火苗,造成浪费;黄土放量不足,煤块松散,不耐烧,依然造成浪费,所以,每次姐姐都会认真细心地去做。  姐姐每次都会在平整的地方晒煤球,她把搅拌好的煤浆用挖野菜的小铲子,一铲子一铲子大小均匀地晒在地上,株
期刊
至今我还记得那片大树,三五棵聚集在一起,每棵三人合抱才能抱住,枝叶茂盛、郁郁葱葱,因为离知青点不远,妈妈和我叫它们——知青树。  我也就九岁左右吧,每个星期天早上都要接受妈妈下达的任务——送好吃的到知青点给小王姐姐。小王姐姐是上海闸北人,十七八岁就下乡到我们家乡插队落户。刚开始就一人住在生产队里,妈妈心里割舍不下,就让家里大姐一直陪她,无论刮风下雨,就是穿雨衣戴斗笠大姐晚上都必须赶到。一直到三年多
期刊
夜晚抵达昌江,还没来得及去海边,武汉那里就宣布封城。想去海边,走上渔民的船头,看船舱里活蹦乱跳的海鱼,却被这场疫情吹皱了。既然不能去海边,那就看看海南省的昌江城吧。  我们住的地方靠近马鞍山,本来就比较偏,疫情期间,居民宅居在家,街上更是不见人影。店铺大多关了门,只看见了几家烟酒店。边走边找,走到了昌江文化广场。这是昌江县政府为市民打造的休闲广场,规划得很漂亮。广场两侧栽种了高大的椰子树。椰子树下
期刊
初入集体宿舍,大约皆有点兴奋加忐忑的情绪。至少,我是这样子的。  我住的首间集体宿舍,在一所校园内,约二十人吧?总之,遍寻无旧友,所见尽陌生。这天晚上,熄灯入睡,呓语轻浅,却顿然“咣咣”声大作,满室惊起,一片懵懂混乱喧哗。我被从梦中扯出,迷糊得险些从上铺滚下。原来,有室友作妖,以他的搪瓷水盆作锣,不锈钢勺为锤,热烈地敲打开来。我等的慌张,赢得了他上演恶作剧得逞痛拍床栏的肯定,好在大家俱变身顽童,同
期刊
老屋建于1988年春天,鲁西平原典型的砖砌平房,一共三间。那时,我不满十岁,对建新房的作用没有太多的认知,只是一味地高兴,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新房增加的高度,然后兴高采烈地跑到爸妈面前询问新房建好的时间。  母亲只是轻抚着我的头,望着日渐增高的新房,眉开眼笑地说:“快了,快了……”  母亲话音刚落,我便欢欣鼓舞起来,跑上前去,帮大人搬砖、拿工具,全身使不完的力气。年幼的妹妹也亦步亦趋地学着我
期刊
烟雨蒙蒙,弥漫四周的水汽氤氬出一幅幅印象派油画,神秘、悠远、寧静。  前行中,一段用鹅卵石铺就的路面,颜色各异,橙的、黄的、黑的、白的、杂色的……挨挨挤挤,貌似杂乱无章,实则排列有序。似棋子布阵,也许是一盘没有下完的局,下棋人哪里去了?也许是一盘正在杀得惊天动地的大战,四起的喊声中,兵马卒将分离搏击,冲锋陷阵,或输或赢,也无定数。  细雨能生静,此时,巷子里传来一声猫叫,屋檐下鸟雀啁啾,这让小巷更
期刊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我喜歡音乐艺术胜过其他艺术。  情感与音乐汇成一泓清泉,使人感动的是,在聆听乐曲时的不可名状、难以言辞的内心微妙变化,如一次次圣殿中的洗礼,洗出心底的自然和明亮,又仿佛是一次次与心的交流,是那么的动情与真切,尽可以倾吐心中所有的思绪与情殇。  音乐用它独特的方式与人的情感相逢,这份真挚和激荡,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甚至对人们产生终身的影响。带着对音乐这种的热爱和忠诚,我们努力追
期刊
周末加班,走出来已经是傍晚时分。本来约好妈妈带着女儿来跟我会合,一起去公园疾步锻炼,但一老一小嫌晚上风大改了主意,我站在单位高高的石阶上往下看,风确实大,我裹紧了棒球服,还是被吹得打了个激灵。  去走走?对,去走走。小广场就很少有人来玩了。每天都从楼上往下看,却总是没时间走进它。今天,难得的独处,我突然很想和它亲近了。  广场入口不远,是一个人工水塘,水塘贯穿东西,中间是黛青色的柏油路。站在水塘边
期刊
米面,是闽东和浙南人对粿条的称呼。粿条和河粉其实就是同类美食,就是把米洗净磨成糊状的米浆,上笼蒸制成片状,冷却后划成条状而成。  我喜欢吃米面,这和姑妈有关。  姑妈和父亲幼儿时就失去父母。祖母年轻时因病去世,祖父抛下一双年幼的儿女,毅然北上抗日。姑妈和父亲在曾祖母、大伯公和舅公的照顾下,兄妹俩相依为命,亲情笃深断然与别家不同。50年代,姑妈嫁到了隔壁乡镇的浙江省平阳县矾山镇后(这是一个以矾矿著名
期刊
小区门口,经常会有一两个农村妇人或老汉,或蹲或站在路牙上,跟前放着几捆自种的青菜,或当季的野菜,有时也会有新鲜的土鸡蛋或者鸭蛋,甚至鹅蛋。无论妇人还是老汉,大都有着大略相同的肤色与神情,不算黑,却气色黯然极欠光泽,面上无甚悲喜,微带漠然。只在有人问到菜价时,会稍显兴奋地介绍一下,大都是一两块钱一小束,刚摘的香椿芽、木兰芽啦……  这天,门口卖菜的是两个妇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高瘦的妇人脚前放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