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武者甚多,但并不是每一位武者都是格斗的行家里手,其原因是格斗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有的人力气大,但攻防意识差,有的人熟悉不少招式招法,却缺乏技击必备的胆识,这样均不能发挥武技应有的效能。大家熟知的擂台散打或搏击赛虽然亦属于格斗,但又不同于真正的格斗。在擂台赛的过程中,双方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前提下来发挥技艺水平,当一方有生命之虞时,裁判会终止比赛。因此擂台赛只能是特殊的竞技体育项目。真正意义上的格斗毫无道义可言。要想在格斗中战胜敌手,除了应具有多种必备素质外,还必须科学的善用自身功力和武技,这就是格斗的艺术。
格斗艺术的主导要素是功力。对于技击而言,只有功力笃实浑厚,才能发挥招法的威力。毫不夸张地说,攻防的手段只是格斗的外在形式,而功力却是实施招法的灵魂。
功力的显示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指的是自身的劲力大小。欲使发出的技法重创敌方,必须依赖强大的爆发力或穿透力。否则,拳打在他人身上只能算是挠痒痒。俗话常说“一力降十会”,其意是说,力量大了要顶上十招。一个孩童即使会的招式再多,纵有千变万化的本领,也难打过一个不会武功的壮汉,其原因就是力量太小了。壮汉虽不懂武术,其很大的本能力量即可将孩童打倒或踢翻。对于两个高矮胖瘦相当的成年人而言,一方长期进行武功修炼,内功雄厚,劲力强大,一方从未习武或未进行其他力量方面的训练,假若两者相搏,其结果就如同壮汉对孩童,可见力量在搏击中是何等重要。太极拳虽然讲究借力打力,但如果自身劲力薄弱,又何谈化解他人力量呢?
功力的第二体现是自身承受外来的打击力,即大家熟知的抗击性。在格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中招,当你具备较强的抗重击能力时,这种能力会极大地保护自身脏器不受伤害。更为重要的是,当对方打到你身上不能奏效时,会自然地由主动变为被动,此时其力量已断,位置又距我较近,我能轻松地击中目标;尤其对方以推力向我发来时,如果我之根基能使对方推之不动,对方会受到反作用力而重心不稳,此时无论我是打是放,均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功力修炼的途径虽然很多,归纳起来无外乎外练与内练两种。以少林拳法为代表的外家拳术的训练为外练法,如著名的铁砂掌就是为了强化拳与掌的打击力度,与此相似的还有铁臂功、铁腿功等;散打、泰拳以及现代搏击术中的打沙袋、击墙靶、踢打棕树、负重跑步,或进行拉力器、单双杠、俯卧撑等训练,无一不是为了增强肌群的收缩力和爆发力;以装满豆类或细沙的长长布袋不断地抽打身体各部,或武友相互击打对方的身体,均可获取一定的拍打功夫。长期进行上述功法的训练者,从外观上即可看出与常人不同,如胸肌、肱二头肌较为发达,训练有素质者甚至可与健美运动员相媲美。
形意、太极及八卦等内家拳的练法即是典型的内练之法。这些拳法的劲力形式多以“内劲”称之。所谓的“内劲”就是存在于体内而不显于体表的劲力形式。不少内家拳法的重量级人物,其身形并非高大魁梧,肌肉亦无健美运动员发达,但其发放的整体力与穿透力却十分惊人。特别是当其腕臂搭扣于他人手臂时,所产生的绵里裹铁感觉非常明显。这些都是“内劲”之表征。对太极拳而言,在反复的盘架子过程中,要求动作缓慢均匀,机体放松轻柔,神态入静舒适,意境凝神静气,如此可很好地体认劲力的形成。练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快慢相间或刚柔并济的训练,此时可将已经蓄积的内在劲力瞬间爆发。
在多数内家拳或外家拳的高级功法中,常以桩功作为修炼“内劲”之法宝。如形意拳的三体桩、太极拳的太极桩、八卦掌的走圈桩、少林拳的马步桩,内外兼修的大成拳则直接将站桩功纳入拳法的首要。不少内功心法或硬功修炼都是以桩功为基础或在桩功状态下完成的,这充分说明站桩在功力修为方面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桩功修炼之法。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独立守神,把握阴阳”的练法。其中的“独立守神”指的就是站桩练法。“站”是人体一种不动的肢体状态,意为静止,“桩”指的是树木。一棵幼小的树苗虽在原地不动,却能长成参天大树。所谓的桩功就是肢体在位静的状况下,使身体内在滋生“生生不已之真动”。这种内动可使身体发生质的变化。对于习武者而言,所产生的内在变化会增强功力。
首先,站桩可使人“骨重建”和“肌通连”。“骨重建”能增加骨的密度,使骨骼的硬度与强度增大。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活动均依赖于骨的支撑。骨的硬度越大,其支撑作用亦越大,打击的沉重性亦越大。桩功修炼有素者,其整体的稳固性明显优于常人,其固有的“掤劲”十分惊人,打击的力度极具穿透性,打在前胸会痛及背后,这些均是“骨重建”的必然结果。所谓的“肌通连”就是整体肌群能有效地形成一体。内家拳的高手会发出强大的劲力,原因是发力者虽以腕臂触及对方,但力源并非只局限于手臂的肌群,而是来自于前胸、后背、腰部、臀部、腿部等尽可能多的肌群都在参与收缩。这就是站桩形成“肌通连”的神奇作用。
站桩的另一个副产品是能够提高功力象征的抗击性。凡桩功有素者,一般无需进行专门的拍打训练,即可获取极强的抗重击能力。其原理为:站桩时要求身体各部均要放松,由此势必引起大脑入静,在松静的状态下,机体极易产生“内气”效应。此种“内气”即中医所讲的“真气”、“正气”或“元气”。当“内气”充盈时,人的活力就旺盛,免疫力就强,就不易生病。站桩的初期,机体会出现热胀麻的效应,之后在下腹部会有或热或充实的感受,这种气机变化会逐渐打通任督二脉,并在腹部先出现初步的抗击性。随着桩功的深入,呼吸变得越来越慢、越长、越细,以致形成功态呼吸。此时,作为保护人体脏腑的韧带或肌群膜将得到极大程度的锻炼,当机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这些筋膜就会瞬间极度收缩,击打者好似打在充满气体的轮胎上。当下腹抗击性增强后,会逐渐延伸至上腹、两肋、肝部、脾部、心窝、胸部、背部、腰部等,乃至整个身体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抗击性。
有了功力资本后,掌握并熟化一定的技击招法是必不可少的格斗艺术。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不同的拳法有着各自的独门妙技。有些招法虽然名称不尽相同,外在形式亦有差异,其实并无本质区别。比如拳击或散手中的直拳、摆拳和勾拳,在大成拳中的类似练法则称为炮拳、圈捶和钻拳。但无论使用何种技法进攻,务必做到劲力饱满,拳到力到,以形成重创性的打击效果。 作为初学者,要规范性地练好一招一式,然后进行该招法的模式训练。比如,当掌握直拳的练法和动作要领后,可让拳友手带拳套或手持拳靶进行不断的位移,我则以直拳击打活动的拳套或拳靶,以此训练进攻中的距离感与时差感。随之,再与拳友进行相互的对招或喂招训练。比如,让对方以拳向我击来,我先以左拳拨挡,再以右直拳击打对方头面部。很多的技法均可以此练习。
善用自身的搏杀武器是格斗的另一重要艺术。战场的武器是枪是炮及多种现代化武器,而徒手格斗的武器则是人体的手、臂、头、肘、腿、膝、足等相关部位。究竟是用以手作为攻防武器的拳、掌、指、勾,或者是用臂扫、肘切、头撞、膝顶、脚踢,务必见机行事,切忌一味地套用套路中的死招定招。
比如,当我以拳击打敌方时,如果敌方后退,我迅速上步近身,以足尖弹踢其裆部;假若敌方来不及后退,我则立即以右肘横击敌方左侧耳根部位。
再如,敌以右拳向我面部击来,我先以左臂格挡,再向左下方牵挂,造成其上身前俯之势。此时,我可将右拳抬起直接迎击敌方面部,或以头部撞打其鼻梁骨,也可以右膝顶撞其心窝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以何种技法用于攻防,都要用得巧、使得妙。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懂得力学原理在武技方面的应用,其中的平衡原理、杠杆原理、惯性定律、合力原理、力偶原理等,都有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如能得心应手地使用这些原理,可起到巧打省力、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敌方以掌向我胸部推进时,待其掌根接近我上身之际,我可通过旋动上身或闪撤的方式化解敌方力量,使其失去作用点而不能奏效;或者,当敌以拳向我击来时,我可在以腕臂拦截的同时向外旋动敌方腕臂,使其失去打击的目标。在一般情况下,我的转身会因为敌方的惯性作用而使其失去重心,我臂部的旋挂更会加重敌方的不稳,此时,若能再给敌方叠加一个同向的作用力,会将其击出更远。若在其上身施加一个逆向的力,会极强地增加穿透性而伤及敌方脏腑,这就是惯性定律与合理原理的联合应用。
实战过程中,注重战略艺术和战术艺术亦十分重要。作为武者要讲武德,不能恃武寻衅滋事,但真正遇事又不能怕事,不能胆怯。尤其是遇到弱者受到欺凌时,要敢于见义勇为,当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要尽可能使用格斗的一切本领来保护自我。这就是战略艺术。究竟采取何种手段应敌,则要看敌方的体形、进攻的方位、力度的大小及招式招法的应用。假若敌方力度不大,而且是向我躯干或腹部击来,我可以强大的抗击性迎之,然后以重拳击其相应部位;如果敌方以拳直接击打我之面部,我可采取躲闪、格挡或化解的方式先消除来势,再顺势攻击敌方。我主动进攻时,亦要变化莫测,声东击西,指上打下,使敌防不胜防。比如,与敌相持时,我抢步上前,先用拳作出击打的态势,以引起敌方注意头面部位的保护,而我真正的意图是迅速抬足猛踢敌方裆部或小腹。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均为战术应用的艺术。
应对多人时,更要讲究实战的策略。武谚有云:“遇到人多不用忙,打前顾后是妙方,攻在他人前,防在他人后,有攻而无防,落个手脚忙。”当遇到人多的时候,切勿慌张,要先解决就近的敌手,或对己威胁最大的敌手。在应对身前敌手时,还要谨防身后的偷袭,这全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否则,会攻此失彼,最后反被他人暗算。每出一招,每打出一拳、击出一掌或踢出一脚务必要稳、准、狠,打倒一个是一个,踢翻一个是一个。在明确首恶位置的情况下,要擒贼先擒王,制服或撂倒此恶后,会自然地威慑其他喽罗。这就是一人胜多人的制敌艺术。
格斗艺术的主导要素是功力。对于技击而言,只有功力笃实浑厚,才能发挥招法的威力。毫不夸张地说,攻防的手段只是格斗的外在形式,而功力却是实施招法的灵魂。
功力的显示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指的是自身的劲力大小。欲使发出的技法重创敌方,必须依赖强大的爆发力或穿透力。否则,拳打在他人身上只能算是挠痒痒。俗话常说“一力降十会”,其意是说,力量大了要顶上十招。一个孩童即使会的招式再多,纵有千变万化的本领,也难打过一个不会武功的壮汉,其原因就是力量太小了。壮汉虽不懂武术,其很大的本能力量即可将孩童打倒或踢翻。对于两个高矮胖瘦相当的成年人而言,一方长期进行武功修炼,内功雄厚,劲力强大,一方从未习武或未进行其他力量方面的训练,假若两者相搏,其结果就如同壮汉对孩童,可见力量在搏击中是何等重要。太极拳虽然讲究借力打力,但如果自身劲力薄弱,又何谈化解他人力量呢?
功力的第二体现是自身承受外来的打击力,即大家熟知的抗击性。在格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中招,当你具备较强的抗重击能力时,这种能力会极大地保护自身脏器不受伤害。更为重要的是,当对方打到你身上不能奏效时,会自然地由主动变为被动,此时其力量已断,位置又距我较近,我能轻松地击中目标;尤其对方以推力向我发来时,如果我之根基能使对方推之不动,对方会受到反作用力而重心不稳,此时无论我是打是放,均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功力修炼的途径虽然很多,归纳起来无外乎外练与内练两种。以少林拳法为代表的外家拳术的训练为外练法,如著名的铁砂掌就是为了强化拳与掌的打击力度,与此相似的还有铁臂功、铁腿功等;散打、泰拳以及现代搏击术中的打沙袋、击墙靶、踢打棕树、负重跑步,或进行拉力器、单双杠、俯卧撑等训练,无一不是为了增强肌群的收缩力和爆发力;以装满豆类或细沙的长长布袋不断地抽打身体各部,或武友相互击打对方的身体,均可获取一定的拍打功夫。长期进行上述功法的训练者,从外观上即可看出与常人不同,如胸肌、肱二头肌较为发达,训练有素质者甚至可与健美运动员相媲美。
形意、太极及八卦等内家拳的练法即是典型的内练之法。这些拳法的劲力形式多以“内劲”称之。所谓的“内劲”就是存在于体内而不显于体表的劲力形式。不少内家拳法的重量级人物,其身形并非高大魁梧,肌肉亦无健美运动员发达,但其发放的整体力与穿透力却十分惊人。特别是当其腕臂搭扣于他人手臂时,所产生的绵里裹铁感觉非常明显。这些都是“内劲”之表征。对太极拳而言,在反复的盘架子过程中,要求动作缓慢均匀,机体放松轻柔,神态入静舒适,意境凝神静气,如此可很好地体认劲力的形成。练到一定程度后,可进行快慢相间或刚柔并济的训练,此时可将已经蓄积的内在劲力瞬间爆发。
在多数内家拳或外家拳的高级功法中,常以桩功作为修炼“内劲”之法宝。如形意拳的三体桩、太极拳的太极桩、八卦掌的走圈桩、少林拳的马步桩,内外兼修的大成拳则直接将站桩功纳入拳法的首要。不少内功心法或硬功修炼都是以桩功为基础或在桩功状态下完成的,这充分说明站桩在功力修为方面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桩功修炼之法。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独立守神,把握阴阳”的练法。其中的“独立守神”指的就是站桩练法。“站”是人体一种不动的肢体状态,意为静止,“桩”指的是树木。一棵幼小的树苗虽在原地不动,却能长成参天大树。所谓的桩功就是肢体在位静的状况下,使身体内在滋生“生生不已之真动”。这种内动可使身体发生质的变化。对于习武者而言,所产生的内在变化会增强功力。
首先,站桩可使人“骨重建”和“肌通连”。“骨重建”能增加骨的密度,使骨骼的硬度与强度增大。我们知道,人体的一切活动均依赖于骨的支撑。骨的硬度越大,其支撑作用亦越大,打击的沉重性亦越大。桩功修炼有素者,其整体的稳固性明显优于常人,其固有的“掤劲”十分惊人,打击的力度极具穿透性,打在前胸会痛及背后,这些均是“骨重建”的必然结果。所谓的“肌通连”就是整体肌群能有效地形成一体。内家拳的高手会发出强大的劲力,原因是发力者虽以腕臂触及对方,但力源并非只局限于手臂的肌群,而是来自于前胸、后背、腰部、臀部、腿部等尽可能多的肌群都在参与收缩。这就是站桩形成“肌通连”的神奇作用。
站桩的另一个副产品是能够提高功力象征的抗击性。凡桩功有素者,一般无需进行专门的拍打训练,即可获取极强的抗重击能力。其原理为:站桩时要求身体各部均要放松,由此势必引起大脑入静,在松静的状态下,机体极易产生“内气”效应。此种“内气”即中医所讲的“真气”、“正气”或“元气”。当“内气”充盈时,人的活力就旺盛,免疫力就强,就不易生病。站桩的初期,机体会出现热胀麻的效应,之后在下腹部会有或热或充实的感受,这种气机变化会逐渐打通任督二脉,并在腹部先出现初步的抗击性。随着桩功的深入,呼吸变得越来越慢、越长、越细,以致形成功态呼吸。此时,作为保护人体脏腑的韧带或肌群膜将得到极大程度的锻炼,当机体受到外力打击时,这些筋膜就会瞬间极度收缩,击打者好似打在充满气体的轮胎上。当下腹抗击性增强后,会逐渐延伸至上腹、两肋、肝部、脾部、心窝、胸部、背部、腰部等,乃至整个身体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抗击性。
有了功力资本后,掌握并熟化一定的技击招法是必不可少的格斗艺术。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不同的拳法有着各自的独门妙技。有些招法虽然名称不尽相同,外在形式亦有差异,其实并无本质区别。比如拳击或散手中的直拳、摆拳和勾拳,在大成拳中的类似练法则称为炮拳、圈捶和钻拳。但无论使用何种技法进攻,务必做到劲力饱满,拳到力到,以形成重创性的打击效果。 作为初学者,要规范性地练好一招一式,然后进行该招法的模式训练。比如,当掌握直拳的练法和动作要领后,可让拳友手带拳套或手持拳靶进行不断的位移,我则以直拳击打活动的拳套或拳靶,以此训练进攻中的距离感与时差感。随之,再与拳友进行相互的对招或喂招训练。比如,让对方以拳向我击来,我先以左拳拨挡,再以右直拳击打对方头面部。很多的技法均可以此练习。
善用自身的搏杀武器是格斗的另一重要艺术。战场的武器是枪是炮及多种现代化武器,而徒手格斗的武器则是人体的手、臂、头、肘、腿、膝、足等相关部位。究竟是用以手作为攻防武器的拳、掌、指、勾,或者是用臂扫、肘切、头撞、膝顶、脚踢,务必见机行事,切忌一味地套用套路中的死招定招。
比如,当我以拳击打敌方时,如果敌方后退,我迅速上步近身,以足尖弹踢其裆部;假若敌方来不及后退,我则立即以右肘横击敌方左侧耳根部位。
再如,敌以右拳向我面部击来,我先以左臂格挡,再向左下方牵挂,造成其上身前俯之势。此时,我可将右拳抬起直接迎击敌方面部,或以头部撞打其鼻梁骨,也可以右膝顶撞其心窝部位。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以何种技法用于攻防,都要用得巧、使得妙。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懂得力学原理在武技方面的应用,其中的平衡原理、杠杆原理、惯性定律、合力原理、力偶原理等,都有着不同的重要作用,如能得心应手地使用这些原理,可起到巧打省力、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敌方以掌向我胸部推进时,待其掌根接近我上身之际,我可通过旋动上身或闪撤的方式化解敌方力量,使其失去作用点而不能奏效;或者,当敌以拳向我击来时,我可在以腕臂拦截的同时向外旋动敌方腕臂,使其失去打击的目标。在一般情况下,我的转身会因为敌方的惯性作用而使其失去重心,我臂部的旋挂更会加重敌方的不稳,此时,若能再给敌方叠加一个同向的作用力,会将其击出更远。若在其上身施加一个逆向的力,会极强地增加穿透性而伤及敌方脏腑,这就是惯性定律与合理原理的联合应用。
实战过程中,注重战略艺术和战术艺术亦十分重要。作为武者要讲武德,不能恃武寻衅滋事,但真正遇事又不能怕事,不能胆怯。尤其是遇到弱者受到欺凌时,要敢于见义勇为,当自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要尽可能使用格斗的一切本领来保护自我。这就是战略艺术。究竟采取何种手段应敌,则要看敌方的体形、进攻的方位、力度的大小及招式招法的应用。假若敌方力度不大,而且是向我躯干或腹部击来,我可以强大的抗击性迎之,然后以重拳击其相应部位;如果敌方以拳直接击打我之面部,我可采取躲闪、格挡或化解的方式先消除来势,再顺势攻击敌方。我主动进攻时,亦要变化莫测,声东击西,指上打下,使敌防不胜防。比如,与敌相持时,我抢步上前,先用拳作出击打的态势,以引起敌方注意头面部位的保护,而我真正的意图是迅速抬足猛踢敌方裆部或小腹。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些均为战术应用的艺术。
应对多人时,更要讲究实战的策略。武谚有云:“遇到人多不用忙,打前顾后是妙方,攻在他人前,防在他人后,有攻而无防,落个手脚忙。”当遇到人多的时候,切勿慌张,要先解决就近的敌手,或对己威胁最大的敌手。在应对身前敌手时,还要谨防身后的偷袭,这全凭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否则,会攻此失彼,最后反被他人暗算。每出一招,每打出一拳、击出一掌或踢出一脚务必要稳、准、狠,打倒一个是一个,踢翻一个是一个。在明确首恶位置的情况下,要擒贼先擒王,制服或撂倒此恶后,会自然地威慑其他喽罗。这就是一人胜多人的制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