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留守,留下的不仅是尚待教育的孩子,更多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 农村 心理 学校教育
青青校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农村生活。他们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
当班主任十几年,近些年发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批转移到城市,进城打工谋生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而由此产生的教育和生活问题也随之纷至沓来,逐渐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3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及其安全保障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关注和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监护不力 现状堪忧
“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把孩子留在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边,这种方法是目前采用最普遍的一种监护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再加上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更有甚者,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更是力不从心,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来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便严格管教。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三是把孩子寄放在校外住宿点,这种是最糟糕的一种监护方式,监护人非亲非故,除了提供食宿,根本无法对其进行身心上的关爱和教育,有的住宿点有上百个孩子住宿,监管难免不力,秩序混乱,根本无法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缺失关爱 心理畸形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对于留守儿童,最怕面对的是开家长会。每次家长会前后,这些孩子明显情绪消沉,看到别的同学激动的读着家长的留言,难以掩饰的失落使他们许久不愿抬头。家庭情感的缺失使这些孩子心理敏感,易怒,常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口角,久而久之,逐渐变得孤僻,不合群,甚至与同学格格不入。
三、面对学业 无所适从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在这种良性影响下,一部分留守儿童还是会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然而更多的情况却是,“打工”父母,常年在外,每年回来探亲一次,亲情淡薄,责任淡漠,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甚至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学习目标,混沌度日,上课不爱听课,作业草草完成,缺乏自制力,没有上进心,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监护人的疏于管理,有的孩子甚至逃课,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以至于无法完成初中学业。
四、学校教育 孤掌难鸣
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或是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有的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打架,经常赊账购物,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根本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另外,由于父母不在家,有的孩子要做较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照顾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等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五、关注留守 任重道远
当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难点。因为孩子的成长教育不是孤立的,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重要,他们是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学校教育在庞大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颇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留守,留下的不仅是尚待教育的孩子,更多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社会、政府、学校、家长等方方面面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并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如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地政府、学校,每年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设立留守儿童救助机构;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身为教师的我们,对留守儿童格外“另眼相待”,在加强管护的同时,更多的去理解、关爱、包容他们;双双在外打工的父母,也想方设法留下一方照顾孩子。
事以急败,思因缓成。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不能急功近利,唯需持之以恒。面对留守,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关键词:留守 农村 心理 学校教育
青青校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未成年群体,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农村生活。他们的名字叫做——留守儿童。
当班主任十几年,近些年发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批转移到城市,进城打工谋生的农民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规模不断扩大,而由此产生的教育和生活问题也随之纷至沓来,逐渐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校30%的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及其安全保障等方面,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关注和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监护不力 现状堪忧
“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三种:一是把孩子留在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边,这种方法是目前采用最普遍的一种监护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再加上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更有甚者,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更是力不从心,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来监护。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便严格管教。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三是把孩子寄放在校外住宿点,这种是最糟糕的一种监护方式,监护人非亲非故,除了提供食宿,根本无法对其进行身心上的关爱和教育,有的住宿点有上百个孩子住宿,监管难免不力,秩序混乱,根本无法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缺失关爱 心理畸形
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呵护,“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内心压力较大,害怕被别人欺负,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对于留守儿童,最怕面对的是开家长会。每次家长会前后,这些孩子明显情绪消沉,看到别的同学激动的读着家长的留言,难以掩饰的失落使他们许久不愿抬头。家庭情感的缺失使这些孩子心理敏感,易怒,常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口角,久而久之,逐渐变得孤僻,不合群,甚至与同学格格不入。
三、面对学业 无所适从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在这种良性影响下,一部分留守儿童还是会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然而更多的情况却是,“打工”父母,常年在外,每年回来探亲一次,亲情淡薄,责任淡漠,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甚至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些“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理想和学习目标,混沌度日,上课不爱听课,作业草草完成,缺乏自制力,没有上进心,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监护人的疏于管理,有的孩子甚至逃课,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以至于无法完成初中学业。
四、学校教育 孤掌难鸣
一般来说,大部分监护人或是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的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处于童年时期的孩子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本来较差,在缺乏必要的鼓励和督导,甚至失去监督后,就没有学习压力和动力,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难以上进。有的孩子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如抽烟,喝酒,打架,经常赊账购物,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有的甚至小偷小摸。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发现这些孩子犯了错误,经耐心教育效果不佳而需要家长配合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请来的“监护人”,却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交往、性格特点等了解不够,根本无法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另外,由于父母不在家,有的孩子要做较多的家务活,如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有的还要照顾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等等,这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学习产生影响。
五、关注留守 任重道远
当下,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难点。因为孩子的成长教育不是孤立的,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样重要,他们是三位一体,应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特别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学校教育在庞大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颇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留守,留下的不仅是尚待教育的孩子,更多的是一系列社会问题。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社会、政府、学校、家长等方方面面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并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如在经济发达、民工集中的地区,实行民工“市民待遇”,让夫妻双方均有相对稳定工作的民工,享有子女就地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地政府、学校,每年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设立留守儿童救助机构;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身为教师的我们,对留守儿童格外“另眼相待”,在加强管护的同时,更多的去理解、关爱、包容他们;双双在外打工的父母,也想方设法留下一方照顾孩子。
事以急败,思因缓成。留守儿童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不能急功近利,唯需持之以恒。面对留守,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