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自主招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的重要措施。本文就近年来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 自主招生
一、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意义及现状
高校的自主招生,是指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考生高考后可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若干分数录取的一项制度。这种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试行,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改变我国现行“唯分录取”的单一标准,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全国统考方式,通过多次考试和选拨,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有利于改变高校的被动地位,根据各校自己的培养目标招收优秀的学生,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高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我国大学的自主招生,从2001年开始以来,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一是参加试点的大学数量逐年递增。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地处江苏南京的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所高校进行试点,2002年又增加了3所,2003年进入全国试点阶段,到2008年,已有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8所院校。二是自主选拔的“入选考生”人数大幅度增加。2005年为5285人,2006年为11043人,2007年则为17195人。三是招生范围已遍及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区。四是,在招生政策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1、成本高。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各自都要自行命题、制定评价标准,组织考试和考查,录取,这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生源流失较大,也无形中增大了成本。有的名牌高校往往有上千人,甚至几千人报考自主招生,最后5%的名额也只有3至4成被有效利用;应试学生的费用也大。有的学生要在几个高校、甚至异地的高校间连续应试,还要有家长陪同,仅食宿费用就要花几千元,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是吃不消的。
2.范畴窄。实行自主招生的只是有限的重点院校,其招生对象的要求和范围难以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多样化、多层次、职业化的要求,对学生特长素质的鉴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多数还是以考生的笔试成绩为主,仍然受到分数主义的影响,与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在生源上,许多高校把报考考生局限于省市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考生被排除在外。这就似乎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信息,要上名牌大学,就得先上重点中学,这会使择校风进一步盛行,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相悖的。另外,还有较严重的“本地化倾向”与“城市化倾向”,各试点高校注重招收本省市生源,注重在城市中学招生,县城中学的考生所占比例较低,乡镇中学为零。
3、 比例小。目前不仅自主招生的院校少,而且5%的名额太少,各高校为了节省成本,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反复的选拔,而是通过一定的硬性规定在各地区重点中学分配招生名额,通过降低分数来确保招生名额。所以,自主招生比例太小,不能满足高校选拔特殊人才的需求,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力和导向性作用十分有限。
4、条件严。自主招生就是倡导“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让“另类人才”得到教育机会。可现在的自主招生成了“优中选优”的代名词。各相关高校多把报考考生的条件规定为,在全国数理化等考试中取得名次,或在文学、英语、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奖项,或者是在高中创优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的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缩小了报考学生的范围,把那些按照平时肯定考不上所报考的大学,但本身却有一定的潛能、特长,综合素质较高,将来进入高校肯定会有很好发展的学生拒之门外,这就违背了自主招生的本意。
5、监督弱。由于自主招生政策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加上各高校招生人员素质问题,难免存在各种违背自主招生公平理念的现象,如在学生素质及能力的主观判断上,容易产生“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行为,在招生录取环节乱收费等,从而诱发腐败问题;某些中学为了提高声誉和追求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甚至擅自修改学生平时成绩,伪造各种获奖证书等,出现了诚信问题。
三、完善高校自主招生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方向,完善制度。高校的自主招生,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因此,尽管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大方向是必须要坚持的。应加快对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立法,完善选拔制度。成立专家组进行研究,包括准确把握当地及至全国的教育教学发展等环境因素和目标群体等方面的信息,自主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标准,以及命题、评审等方面操作规范等,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和经验,突出各高校的特色,着眼未来的长远发展需要,分层次、分步骤,逐渐扩大高校的自主权。
2、科学评价,多元选择。高校自主招生评价体系,是人才选拔的基础。设计出一个比较有效、简明、科学的评价体系,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这个评价体系不仅要能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学习情况,更要包含考生在中学阶段德智体各方面的情况。目前在坚持全国统一高考成绩的前提下,各高校在自主招生方面,要增加面试环节,采用口试、面试、实验测试、小论文等评价形式,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对在某个科目、某项能力上有特长的学生给予客观的评价。
3、联合招考,加强协作。在同一城市、办学水平又基本处于同一层次的学校,应相互沟通、协作,进行联合招考,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有条件认可”,即在学生的突出特长与学校学科相符的条件下,相互认可;或“单向认可”,即办学水平略低的大学认可办学水平略高的大学的入选考生。这样可以降低单独招生的成本,可以使考生减轻负担,不用在短时间内忙于多校应试,可以整体上提高自主招生的录取率,并平衡各大学在高考中的“大小年”现象。
4、面向全国,体现公平。既然是全国性的重点大学,其自主招生的对象就应面向全国,应尽力避免“本地化倾向”太重的情况。教育部对此应作出一些新的规定,如本地化比例很低的,自主招生的比例可以在5%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适当照顾农村,招收一定比例的农村生源,当前尤其是对师范、农林水、地矿类等院校,要有较明确的规定。
5、信息公开,强化监督。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规定,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完善监督机制,保证自主招生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查处和惩罚,杜绝各种不正之风。高校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录取标准和条件,招生总数、报考人数和考试情况,使所有的招生工作过程都置于考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的监督之下。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允许媒体进入招生程序的各个环节。加强诚信教育,增强自律意识,对各种违规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
参考文献:
[1]乐毅,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的若干问题浅析 [J]江苏高教 2008年第3期84-87
[2]方卫星等 中国自主招生发展态势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建议 [J]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38-45
[3]吴剑锋 论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择必然与价值意义 [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105-107
关键词:高等教育 自主招生
一、我国高校自主招生的意义及现状
高校的自主招生,是指高校通过自主考试选拔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或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试并签订协议的考生高考后可低于学校录取分数线若干分数录取的一项制度。这种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试行,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改变我国现行“唯分录取”的单一标准,进一步推动中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有利于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全国统考方式,通过多次考试和选拨,给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有利于改变高校的被动地位,根据各校自己的培养目标招收优秀的学生,从而形成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高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我国大学的自主招生,从2001年开始以来,呈现出了较快的发展势头。一是参加试点的大学数量逐年递增。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地处江苏南京的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所高校进行试点,2002年又增加了3所,2003年进入全国试点阶段,到2008年,已有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8所院校。二是自主选拔的“入选考生”人数大幅度增加。2005年为5285人,2006年为11043人,2007年则为17195人。三是招生范围已遍及除西藏外的30个省市区。四是,在招生政策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1、成本高。实行自主招生的高校,各自都要自行命题、制定评价标准,组织考试和考查,录取,这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完成;生源流失较大,也无形中增大了成本。有的名牌高校往往有上千人,甚至几千人报考自主招生,最后5%的名额也只有3至4成被有效利用;应试学生的费用也大。有的学生要在几个高校、甚至异地的高校间连续应试,还要有家长陪同,仅食宿费用就要花几千元,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是吃不消的。
2.范畴窄。实行自主招生的只是有限的重点院校,其招生对象的要求和范围难以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多样化、多层次、职业化的要求,对学生特长素质的鉴定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多数还是以考生的笔试成绩为主,仍然受到分数主义的影响,与扩大教育机会促进教育公平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在生源上,许多高校把报考考生局限于省市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的考生被排除在外。这就似乎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信息,要上名牌大学,就得先上重点中学,这会使择校风进一步盛行,这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相悖的。另外,还有较严重的“本地化倾向”与“城市化倾向”,各试点高校注重招收本省市生源,注重在城市中学招生,县城中学的考生所占比例较低,乡镇中学为零。
3、 比例小。目前不仅自主招生的院校少,而且5%的名额太少,各高校为了节省成本,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反复的选拔,而是通过一定的硬性规定在各地区重点中学分配招生名额,通过降低分数来确保招生名额。所以,自主招生比例太小,不能满足高校选拔特殊人才的需求,对素质教育的影响力和导向性作用十分有限。
4、条件严。自主招生就是倡导“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让“另类人才”得到教育机会。可现在的自主招生成了“优中选优”的代名词。各相关高校多把报考考生的条件规定为,在全国数理化等考试中取得名次,或在文学、英语、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奖项,或者是在高中创优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的少数品学兼优的学生,缩小了报考学生的范围,把那些按照平时肯定考不上所报考的大学,但本身却有一定的潛能、特长,综合素质较高,将来进入高校肯定会有很好发展的学生拒之门外,这就违背了自主招生的本意。
5、监督弱。由于自主招生政策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加上各高校招生人员素质问题,难免存在各种违背自主招生公平理念的现象,如在学生素质及能力的主观判断上,容易产生“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行为,在招生录取环节乱收费等,从而诱发腐败问题;某些中学为了提高声誉和追求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甚至擅自修改学生平时成绩,伪造各种获奖证书等,出现了诚信问题。
三、完善高校自主招生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方向,完善制度。高校的自主招生,是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因此,尽管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大方向是必须要坚持的。应加快对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立法,完善选拔制度。成立专家组进行研究,包括准确把握当地及至全国的教育教学发展等环境因素和目标群体等方面的信息,自主考试的内容、形式和标准,以及命题、评审等方面操作规范等,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和经验,突出各高校的特色,着眼未来的长远发展需要,分层次、分步骤,逐渐扩大高校的自主权。
2、科学评价,多元选择。高校自主招生评价体系,是人才选拔的基础。设计出一个比较有效、简明、科学的评价体系,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这个评价体系不仅要能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学习情况,更要包含考生在中学阶段德智体各方面的情况。目前在坚持全国统一高考成绩的前提下,各高校在自主招生方面,要增加面试环节,采用口试、面试、实验测试、小论文等评价形式,将知识和能力的考查结合起来,对在某个科目、某项能力上有特长的学生给予客观的评价。
3、联合招考,加强协作。在同一城市、办学水平又基本处于同一层次的学校,应相互沟通、协作,进行联合招考,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有条件认可”,即在学生的突出特长与学校学科相符的条件下,相互认可;或“单向认可”,即办学水平略低的大学认可办学水平略高的大学的入选考生。这样可以降低单独招生的成本,可以使考生减轻负担,不用在短时间内忙于多校应试,可以整体上提高自主招生的录取率,并平衡各大学在高考中的“大小年”现象。
4、面向全国,体现公平。既然是全国性的重点大学,其自主招生的对象就应面向全国,应尽力避免“本地化倾向”太重的情况。教育部对此应作出一些新的规定,如本地化比例很低的,自主招生的比例可以在5%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适当照顾农村,招收一定比例的农村生源,当前尤其是对师范、农林水、地矿类等院校,要有较明确的规定。
5、信息公开,强化监督。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法律规定,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完善监督机制,保证自主招生工作的公平、公开、公正,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查处和惩罚,杜绝各种不正之风。高校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录取标准和条件,招生总数、报考人数和考试情况,使所有的招生工作过程都置于考生、家长、教师、学校和社会的监督之下。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允许媒体进入招生程序的各个环节。加强诚信教育,增强自律意识,对各种违规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
参考文献:
[1]乐毅,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的若干问题浅析 [J]江苏高教 2008年第3期84-87
[2]方卫星等 中国自主招生发展态势与存在问题的分析、建议 [J]宜春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38-45
[3]吴剑锋 论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择必然与价值意义 [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