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如何用新理念搭建小学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givi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立足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为出发点,指出要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需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学教共进的“新课堂”。
  关键词:新理念 信息技术 新课堂
  
  中国的信息技术普及教育起步较晚,特别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信息技术本身的操作。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分道而行、难以维系的窘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拓深新思维,构建新课堂
  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认识到推行信息技术整合是以其小学充足的基础设施以及师生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前提。如果脱离我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试图跨越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盲目鼓吹信息技术整合,势必对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造成极大的危害。在目前环境下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应带头转变原有的工作方式,主动向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伸出橄榄之手,邀请他们、并协助他们把课搬到机房里来,以共同构建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二、“新课堂”的意义
  1.课改的必须性
  当前由于教材编写难以突破、课程设置守旧、软硬件相对缺乏,小学信息技术课与传统学科的完全整合如履薄冰。但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这就使得教师必须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符合课改要求的信息技术的“新课堂”。
  2.改革“陈旧”教学模式的必然性
  改造旧“课堂”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整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构,改变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随着课程整合的综合化和探究性学习的深入,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与自己的同事合作,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等方式来解决实施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和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协调。
  三、“理念”和“角色”互转
  1.“新课堂”是活力奔放的“生命精彩展示”
  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看作是“知识课堂”,如教学画图软件,仅仅讲授画图程序怎么用,那将是单调、枯燥、无味的一节课。反之把美术教师的美术课请进来,先由自己介绍画图程序怎么用,再请美术教师讲解调色的简单原理,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调色;给学生讲授如何着色、用色才使图画协调;讲授简笔画的画法、构图和比例等,从而用画图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动的画。
  2.“新课堂”是对教材的创生和开发
  所谓“创生”:即创造新的教材、使旧教材富有新的生命力。所谓“开发”: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包含对小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将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别外,还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关的学科的介入来引起共鸣。如将思品课请进来,那将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等。
  3.“新课堂”是集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的统一
  信息技术网络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起着重大作用,几乎所有的学生对网络都有极高的兴趣,如当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等网络知识后,把语文、英语等课请进来,让学生利用校园网学科互动平台,通过网络进行课间、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通过Internet网络的高容量,可以给他们广阔的视野空间,在写观察类作文、知识性小论文时,可以到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观看各种动植物的介绍、听取老师的评论,与网上、网下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写出较为全面的文章。从而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4.“新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实践基地”
  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在“新课堂”里学习,学生把学到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以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驱动”为指导,强烈地刺激着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为了完成任务而主动学习。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学科教学整合也是一场攻坚战,新理念、新教法必然要和旧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摩擦。因此,面对新教材,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要正确处理好新理念与教师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之间的矛盾,防止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穿新鞋走老路。积极为新理念教学法揣摩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09.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教育局电教中心
其他文献
近几年,我国大力提倡新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我校借鉴外校经验,大胆尝试,进行课堂改革。在短短三个月内,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的课堂的确有了可喜得变化:以往“填鸭式”的课堂变成了“学生活跃展示”、死气沉沉的课堂变成了气氛活跃的讨论、质疑、对抗。这种变化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新曙光,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