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标对于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学生的语感培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就需要在字词的教学、阅读理解和写作中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在情境中对学生进行语感熏陶,同时还要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感的激发,加深学生对诗词内涵的感悟,激发学生的语感和想象。
关键词:语文;语感;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8-0115-03
在新课改下,传统的以知识为主进行教学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对于学生在生活中的沟通、表达、倾听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强化学生语感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感是语文学习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缺乏语感不利于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提升,缺少语感能力的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难正常进行学习。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中的重要保障。其次,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语感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在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语文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及创造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学生语感培养存在的問题
首先,缺少语言环境。在小学阶段,学生充满了好奇心,自身的模仿能力也很强,所以周围的环境对学生的语感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学生不能通过多元途径进行语言学习,大多局限在课堂上,而课堂相对来说形式单一,并且课时有限。因此,学生的语感得不到有效锻炼,语言环境的缺乏使学生对于口语表达不能学以致用或者多说多练,不利于学生自身语感的形成。其次,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一定误区。小学阶段,教师在字词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写字、识字等考试内容上面,只是注重学生字词的掌握,而对语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语感的培养。再次,未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认为学生的想法和课本内容无关,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进行自身观点的表达,缺少进行自身语感练习的机会,教师不能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实际上,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缺乏足够的语感,学生的遣词造句会显得十分“僵硬”,无法提高分辨语句中是否存在语病的能力。前文提到,一些教师将重点放在“考试内容”方面,没有结合学情共同营造出“语感氛围”。在此种模式下,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方面,无法有效运用。其中的深层原因正在于学生只是看到、知道了生字词,没有语感的支撑,不会用、不敢用。因此,语感的培养必不可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
三、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措施
1.在字词教学中进行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字词的学习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的内容。因此在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字词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语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进行字词合理的教学和运用,如将字词与图片素材进行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将抽象的字词具体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看图识字能力,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
如在《寒号鸟》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对寒号鸟的相关介绍,并对学生强调寒号鸟这个“号”字是一个多音字,读二声,在这里表示哭叫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词组的方式进行读音的巩固,并且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教学,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带着“寒号鸟为什么在寒冷的夜晚嚎叫”这样的问题进行阅读并找出答案,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2.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利用学生强大的好奇心进行相关阅读中的问题设定,并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法,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同时,需要增加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拓宽语文阅读范围,不断地对学生语文视野进行拓展。通过构建“自主学习”的阅读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强化,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写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语感能力的巩固和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心理特征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和体会,并进行准确生动的表达,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对身边有趣事物的分析来提升自身的语感水平和能力。
3.在情境中进行语感熏陶,在朗读中进行语感的激发
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例如,可以选择图画再现场景,或者播放名家朗读的音频,或者用音乐渲染背景,或者直接在课堂上自己朗读。这些情境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把握语音、语调、节奏等,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朗读实现一定的内化,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不仅如此,在通过朗读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如在《西门豹》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朗读和讨论,或者通过课文中的角色对话,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人物的心境,从而感受到西门豹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和智慧。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也需要抓住文中的关键段落和句子,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语感的轻重缓急。在进行古诗文朗读的时候,教师更应当指导学生注意字调、句调、轻声、重音等,更好地融入情感。同时,还可以通过可移动的影像视频情景,用更加形象直观的画面和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当中,深刻体会文中的意蕴,并进行文本内涵和意义的挖掘。如在《火烧云》这篇文章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让学生边看边朗读,感受作者运用自己的语言所描述的火烧云的美景,这也激发了学生多次朗读的欲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火烧云的动态美,以及文本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在情境中进行语感的熏陶。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朗诵中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朗读材料,并进行相关的朗诵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找一些儿歌或者是小散文让学生朗读,简单而又富有节奏的内容更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大量的朗读,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在脑海中不断地积累各种表象,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文字的热爱,为良好语感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在《匆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多次朗诵的方法来体会“时光老人匆匆的腳步”。第一次朗读的时候,学生可以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可以选择在心里进行默读,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第二次朗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轻声地进行课文的朗读,认真读每一句话,发现好的句子就画出来,养成边读边做笔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多读多体会,深刻理解文章,帮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提升学生语感。
4.结合古诗词教学,加深学生对诗词内涵的感悟,激发学生语感
学生自小便会接触古诗词。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产物,古诗词在世界文学领域独树一帜。古诗词句式的排列、用词的“考究”,均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加深对每一个字词乃至整句的理解,该过程实际上也是“增强语感”的过程。例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几乎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解。首先,“毕竟”二字的古意与现代意义完全一致,即为“归根结底”,后续的“西湖六月中”介绍了地点和时间。其次,下一句中的“风光”即为西湖在当前季节呈现出的风景,与其他季节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别。学生在通读前两句诗时,完全可以当作普通的“叙述性语句”。接下来的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整首诗的重点。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生长于西湖中的莲花正值生长茂盛的季节,荷叶几乎堆满了整个西湖,一望无际,能够“与天相接”,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在这样的景色衬托下,荷花映照太阳,呈现出的“红”娇艳多姿,产生了别样的美感。该诗的高明之处在于,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是一种“承接”的关系。此外,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句式,即前两句的“平平淡淡”与后两句的“惊心动魄”之间的转换毫无“突兀感”,而形成此种效果的原因正在于汉语独有的“语感”。因此,学生的感悟重点就在此处,既可以通过对古诗词每字、每词、每句进行感悟,又可以从整体进行解读,从而与作者产生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适当运用古诗词,这样既能够为自己的作品增光添彩,也可以使脑海中的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回忆自己游览湖泊景区时,看到的莲花盛开的景象,以此为基础,可将古诗句与现代汉语相结合。如果学生能够写出“我的家乡位于内陆平原地区,没有类似西湖等自然形成的湖泊,只有人工湖。但在景区人员的精心规划之下,每逢五六月间,莲花盛开的景象总能使我印象深刻,虽然称不上接天莲叶无穷碧,但也是映日荷花别样红啊”,说明古诗词的含义及内中存在的“语感”已经被学生熟练掌握,对古诗词的深刻领悟和灵活运用,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感及文化素养。
5.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语句意向的领悟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对于文章来说,其也是作者头脑中的生活现象和感受,并经过自身的加工后写出来的文字,不仅仅具有字面的意思,也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是作者对于自身情绪内涵的深层表达。因此,在进行语感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自身想象力的激发,更好地进行语句意境的领会,也对学生的语感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对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形象思维能力,去领悟文字所蕴含的意境。例如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利用字词的解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的景色,最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将脑海中的景色表达出来。
如《惠崇春江晚景》是题画诗,作者苏轼通过观察,引发联想,告诉人们这些景象,同时苏轼的联想也是有依据的,不是胡乱的想象。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画面的设计,勾勒出江岸、江面、水边、水中等四个场景,有序地在头脑里形成生动的画面,再从颜色、虚实等方面将古诗的情景进行还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揣摩作品,对江南仲春景色进行想象,并将景物和想象相结合,进行画面的想象,再对这些画面进行描述,这样就可以通过作品的朗读,领悟诗歌的美感意境。在激发学生想象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的语感思维,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 结语
在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的实施,才能更好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拓展学生语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语言内层,揣摩咀嚼,发挥想象,使他们具体地感受语像,要真切地体味语情,从而推动良好语感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松祥.初中语文阅读语感培养教学策略面面观[J].语文教学通讯,2020(02).
[2]邓红莲.论语文教育中语感的培养[J].郑州师范教育,2019(03).
[3]覃怀忠.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1).
[4]温桂端.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5]蒋秀云.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6]陆云峰.在语感培养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J].教学与管理,2014(35).
[7]杨泉良.试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现状及培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关键词:语文;语感;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8-0115-03
在新课改下,传统的以知识为主进行教学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语文教学的需要。定期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对于学生在生活中的沟通、表达、倾听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帮助。因此,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
一、强化学生语感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感是语文学习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缺乏语感不利于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提升,缺少语感能力的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也很难正常进行学习。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进行语感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后续学习中的重要保障。其次,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语感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语文能力,在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语文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的后续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能为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及创造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学生语感培养存在的問题
首先,缺少语言环境。在小学阶段,学生充满了好奇心,自身的模仿能力也很强,所以周围的环境对学生的语感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学生不能通过多元途径进行语言学习,大多局限在课堂上,而课堂相对来说形式单一,并且课时有限。因此,学生的语感得不到有效锻炼,语言环境的缺乏使学生对于口语表达不能学以致用或者多说多练,不利于学生自身语感的形成。其次,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一定误区。小学阶段,教师在字词教学的过程中,普遍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写字、识字等考试内容上面,只是注重学生字词的掌握,而对语感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语感的培养。再次,未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认为学生的想法和课本内容无关,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进行自身观点的表达,缺少进行自身语感练习的机会,教师不能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实际上,语感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缺乏足够的语感,学生的遣词造句会显得十分“僵硬”,无法提高分辨语句中是否存在语病的能力。前文提到,一些教师将重点放在“考试内容”方面,没有结合学情共同营造出“语感氛围”。在此种模式下,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机械记忆”方面,无法有效运用。其中的深层原因正在于学生只是看到、知道了生字词,没有语感的支撑,不会用、不敢用。因此,语感的培养必不可少,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
三、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培养的措施
1.在字词教学中进行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字词的学习也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的内容。因此在对学生的语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字词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语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进行字词合理的教学和运用,如将字词与图片素材进行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将抽象的字词具体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看图识字能力,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高。
如在《寒号鸟》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对寒号鸟的相关介绍,并对学生强调寒号鸟这个“号”字是一个多音字,读二声,在这里表示哭叫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词组的方式进行读音的巩固,并且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可以通过课本上的图片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教学,帮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带着“寒号鸟为什么在寒冷的夜晚嚎叫”这样的问题进行阅读并找出答案,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2.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中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可以利用学生强大的好奇心进行相关阅读中的问题设定,并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法,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同时,需要增加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拓宽语文阅读范围,不断地对学生语文视野进行拓展。通过构建“自主学习”的阅读方式,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强化,还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语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在写作教学中,可以通过写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语感能力的巩固和强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写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心理特征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和体会,并进行准确生动的表达,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对身边有趣事物的分析来提升自身的语感水平和能力。
3.在情境中进行语感熏陶,在朗读中进行语感的激发
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教学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例如,可以选择图画再现场景,或者播放名家朗读的音频,或者用音乐渲染背景,或者直接在课堂上自己朗读。这些情境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把握语音、语调、节奏等,让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朗读实现一定的内化,从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不仅如此,在通过朗读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如在《西门豹》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自由朗读和讨论,或者通过课文中的角色对话,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人物的心境,从而感受到西门豹在破除迷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和智慧。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过程中,也需要抓住文中的关键段落和句子,进行反复的朗读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语感的轻重缓急。在进行古诗文朗读的时候,教师更应当指导学生注意字调、句调、轻声、重音等,更好地融入情感。同时,还可以通过可移动的影像视频情景,用更加形象直观的画面和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融入课文描写的情景当中,深刻体会文中的意蕴,并进行文本内涵和意义的挖掘。如在《火烧云》这篇文章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资料,让学生边看边朗读,感受作者运用自己的语言所描述的火烧云的美景,这也激发了学生多次朗读的欲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火烧云的动态美,以及文本语言的艺术美,从而在情境中进行语感的熏陶。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朗诵中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朗读材料,并进行相关的朗诵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找一些儿歌或者是小散文让学生朗读,简单而又富有节奏的内容更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大量的朗读,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在脑海中不断地积累各种表象,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文字的热爱,为良好语感的培养创造条件。例如,在《匆匆》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多次朗诵的方法来体会“时光老人匆匆的腳步”。第一次朗读的时候,学生可以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可以选择在心里进行默读,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第二次朗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轻声地进行课文的朗读,认真读每一句话,发现好的句子就画出来,养成边读边做笔记的习惯,鼓励学生多读多体会,深刻理解文章,帮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提升学生语感。
4.结合古诗词教学,加深学生对诗词内涵的感悟,激发学生语感
学生自小便会接触古诗词。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产物,古诗词在世界文学领域独树一帜。古诗词句式的排列、用词的“考究”,均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背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加深对每一个字词乃至整句的理解,该过程实际上也是“增强语感”的过程。例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几乎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解。首先,“毕竟”二字的古意与现代意义完全一致,即为“归根结底”,后续的“西湖六月中”介绍了地点和时间。其次,下一句中的“风光”即为西湖在当前季节呈现出的风景,与其他季节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别。学生在通读前两句诗时,完全可以当作普通的“叙述性语句”。接下来的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整首诗的重点。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生长于西湖中的莲花正值生长茂盛的季节,荷叶几乎堆满了整个西湖,一望无际,能够“与天相接”,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在这样的景色衬托下,荷花映照太阳,呈现出的“红”娇艳多姿,产生了别样的美感。该诗的高明之处在于,前两句与后两句之间是一种“承接”的关系。此外,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句式,即前两句的“平平淡淡”与后两句的“惊心动魄”之间的转换毫无“突兀感”,而形成此种效果的原因正在于汉语独有的“语感”。因此,学生的感悟重点就在此处,既可以通过对古诗词每字、每词、每句进行感悟,又可以从整体进行解读,从而与作者产生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适当运用古诗词,这样既能够为自己的作品增光添彩,也可以使脑海中的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组织学生回忆自己游览湖泊景区时,看到的莲花盛开的景象,以此为基础,可将古诗句与现代汉语相结合。如果学生能够写出“我的家乡位于内陆平原地区,没有类似西湖等自然形成的湖泊,只有人工湖。但在景区人员的精心规划之下,每逢五六月间,莲花盛开的景象总能使我印象深刻,虽然称不上接天莲叶无穷碧,但也是映日荷花别样红啊”,说明古诗词的含义及内中存在的“语感”已经被学生熟练掌握,对古诗词的深刻领悟和灵活运用,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感及文化素养。
5.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语句意向的领悟
想象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对于文章来说,其也是作者头脑中的生活现象和感受,并经过自身的加工后写出来的文字,不仅仅具有字面的意思,也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也是作者对于自身情绪内涵的深层表达。因此,在进行语感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自身想象力的激发,更好地进行语句意境的领会,也对学生的语感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对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形象思维能力,去领悟文字所蕴含的意境。例如在进行古诗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先利用字词的解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的景色,最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将脑海中的景色表达出来。
如《惠崇春江晚景》是题画诗,作者苏轼通过观察,引发联想,告诉人们这些景象,同时苏轼的联想也是有依据的,不是胡乱的想象。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画面的设计,勾勒出江岸、江面、水边、水中等四个场景,有序地在头脑里形成生动的画面,再从颜色、虚实等方面将古诗的情景进行还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揣摩作品,对江南仲春景色进行想象,并将景物和想象相结合,进行画面的想象,再对这些画面进行描述,这样就可以通过作品的朗读,领悟诗歌的美感意境。在激发学生想象的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身的语感思维,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 结语
在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的实施,才能更好地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拓展学生语感思维,引导学生深入语言内层,揣摩咀嚼,发挥想象,使他们具体地感受语像,要真切地体味语情,从而推动良好语感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王松祥.初中语文阅读语感培养教学策略面面观[J].语文教学通讯,2020(02).
[2]邓红莲.论语文教育中语感的培养[J].郑州师范教育,2019(03).
[3]覃怀忠.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S1).
[4]温桂端.小学语文语感培养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5]蒋秀云.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的语感培养策略——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6]陆云峰.在语感培养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J].教学与管理,2014(35).
[7]杨泉良.试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现状及培养[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