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谓的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正是在这一点上,即在人的表现上,应当加以深刻思考,并且朝着这个方向改革教育工作。正是基于他的这种观点,在构建和谐课堂上,我着力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倡导平等博爱精神,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下的政治课堂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和谐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我们知道,爱心是教师的第一要素。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前途,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实践“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文思想,师生都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课堂上,教师应以科学的精神、民主的作风,与学生开展双向交流;在课外,教师应与学生以平等的角色参与各种活动,始终给学生一个可亲、可近、可敬的形象。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用一颗博爱的心去关怀,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对学习过程中兴趣的重要作用作了阐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达到教学目的。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表现出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适时穿插“课外实践活动”,尤其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通过社会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知识有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尊重信任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充分地信任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坚信程度。它表现为接受任务以后,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并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有人说“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是信任、尊重、赞许与鼓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大胆放手,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善于观察、分析、注意了解他们,发现优点,及时表扬,要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智力水平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比较相差并不大,只是学习方法及学习意志比较薄弱,只要继续努力,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有失误时,应及时提醒,耐心指导,并允许再尝试,给学生自尊、自由和自主。被人尊重是情感的最基本的需要,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产生一种心电感应,看,老师在看着我呢!要让所有的学生都从老师关注的微笑和目光中,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四、师生合作探究,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构建和谐的课堂,不仅平等对待、尊重、信任学生,还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美国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感悟”、“交流”、“探究”等栏目,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教材中的有关问题,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黑板、白板,培养学生动手合作能力。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实施有利于协调传统课堂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与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和谐课堂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现代教育呼唤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和谐教育旨在培养各方面全面、充分发展的个体,重视教育诸方面关系的和谐构建,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灵魂。以人为本、和谐教育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实践,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实践和谐课堂教育,应以学生为本,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张俊英
一、倡导平等博爱精神,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下的政治课堂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和谐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我们知道,爱心是教师的第一要素。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母爱给学生以成长的生命,师爱给学生以发展的前途,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教育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实践“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文思想,师生都要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课堂上,教师应以科学的精神、民主的作风,与学生开展双向交流;在课外,教师应与学生以平等的角色参与各种活动,始终给学生一个可亲、可近、可敬的形象。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用一颗博爱的心去关怀,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对学习过程中兴趣的重要作用作了阐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达到教学目的。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最有吸引力,最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表现出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适时穿插“课外实践活动”,尤其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既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通过社会实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所学知识有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形成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尊重信任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充分地信任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理想、目标的坚信程度。它表现为接受任务以后,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并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所以有人说“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前提是信任、尊重、赞许与鼓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大胆放手,主动放权,重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善于观察、分析、注意了解他们,发现优点,及时表扬,要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智力水平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比较相差并不大,只是学习方法及学习意志比较薄弱,只要继续努力,就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要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当学生有失误时,应及时提醒,耐心指导,并允许再尝试,给学生自尊、自由和自主。被人尊重是情感的最基本的需要,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产生一种心电感应,看,老师在看着我呢!要让所有的学生都从老师关注的微笑和目光中,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
四、师生合作探究,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
构建和谐的课堂,不仅平等对待、尊重、信任学生,还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美国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感悟”、“交流”、“探究”等栏目,把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究教材中的有关问题,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黑板、白板,培养学生动手合作能力。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实施有利于协调传统课堂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交往合作能力与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和谐课堂教学环境,,增强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
现代教育呼唤新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和谐教育旨在培养各方面全面、充分发展的个体,重视教育诸方面关系的和谐构建,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灵魂。以人为本、和谐教育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实践,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实践和谐课堂教育,应以学生为本,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为祖国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