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艺术作品中对丑的不同表现形式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x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分析了自然丑与艺术丑本质的同时,从正确的艺术批评,艺术丑与精神美的对照和艺术丑的比拟夸张等方面,阐述了在艺术作品中对艺术丑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通过对艺术丑的理解来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
  [关键词]审美素质 艺术丑 艺术批判
  
  美的范畴非常广泛,其中“丑”是属于特殊的审美范畴。艺术中的“丑”是极为复杂的美学问题。那么,如何理解艺术丑?如何通过艺术丑来提高对美的鉴别能力?本人想谈一下粗浅的体会。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丑”。“丑”和“美”是相对立的,美是“象”与“真”的高度统一。美离不开“象”,也就是离不开物的外在感性形象。赏心悦目的外在形象能使人的感官产生愉悦的美的享受。美更离不开“真”,离开“真”脱离特质的内在本质属性就不可能产生美。“美”的必然是“真”的。“美”虽然与“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真”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美”的。丑和美的对立,也就是“假”与“真”的对立,我们把“丑”分为自然形态的丑和生活中的丑。自然形态的丑,只是一种形式与内容的不统一,自然丑是先天就有的,它不存在用“象”来修饰、掩盖本质的问题。美不美一览无余,无需来揭示什么。生活中的丑则不同,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丑,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生活中的丑,在“象”和“真”不统一的时候,总是力图用假象来掩盖,我们往往用虚伪、阴暗等这些词汇来形容社会上丑陋的一面。这是生活中的丑与自然丑在本质上不同的地方。艺术描写的丑是生活中的社会丑,而不是自然丑。它描写的也恰恰是两者不同的这一点。因此,艺术中的“丑”不是生活中丑的直观反映,它具有艺术家创作者的“意”在其中,也就是艺术家描写生活中丑的目的用意,是引导人们去认识丑的本质,揭开假象、伪装,让人们通过对丑的揭示而去发现美,认识美。因此,对于艺术美来讲,不仅是“真”与“象”的高度统一,而且是“真”、“象”、“意”三者的统一,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认识艺术丑的审美意义。
  另外,艺术丑是艺术家正确的艺术批评,艺术批评是以艺术欣赏为基础,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和理想,根据一定的批评标准,对艺术作品的是非、善恶、美丑所作的理论上的鉴别和论断。它能够帮助读者和观众正确的理解和欣赏作品,分辨作品的好坏,接受其中有益的影响。艺术批评在使欣赏者对于作品感受和理解更深一层的基础上,提高欣赏者的鉴别力。而欣赏者之间不同的感受,通过交流意见有助于对艺术作品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艺术批判是建立在社会的普遍欣赏的基础上,它反映了广大欣赏者的思想观点和审美趣味,并给与大众普遍性的影响。因此,对于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来说,艺术批评比美学和艺术理论起着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欣赏,离不开对作品的把握,离不开艺术创作。根据现实的需要,从理论上指导创作,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艺术批评可以指导并推进艺术创作,而创作的进一步发展,也必然更进一步促进批评水平的提高。艺术批评作为欣赏与创作之间重要的中间环节,反映了欣赏者的需要,集中了欣赏者的要求。这种需要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反映广大群众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理想。而艺术丑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中的丑,它是用“形象”出发的批评,是艺术欣赏的深化和发展。只有当艺术家的欣赏能力、欣赏趣味、欣赏需要既代表了广大群众而又高于一般群众,只有批评能够成为群众欣赏需要的集中表现,它对欣赏才可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艺术家揭示社会生活中的丑,他不在于单单的揭示,而其目的是在于引导和提高人们鉴别审美的能力。所以,要求艺术家既要对作品有深刻的感受,又要在此基础上对这种感受进行集中概括、提炼。这就要对作品有较强的理解力,而形成这种理解力,最重要的是个人修养和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了解和正确的理解。同时,也需掌握社会先进的审美意识和群众的审美需要,而这些总是在理论上集中表现为一定时代的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艺术家自觉运用美学理论来进行艺术批评,将更有助于揭示出艺术丑的本质。还有艺术家揭示社会生活的丑的本质,本身就是对现实的反映,它与社会现实有着生动的联系,所以,运用现实生活反映做出的正确而深刻的批判,是一种正确的艺术批判,而揭示现实的艺术丑恰恰是艺术家的正确艺术批判。
  那么,艺术丑是如何化“丑”为审美?艺术丑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美的因素,一般艺术丑利用这一因素。美与丑相对照,将假象与真象相对照,使人们从对照中看出假象,撕破假象从而认识真象。十七世纪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的《伪君子》,运用夸张滑稽的手法,机智生动的语言描写了教会骗子答尔丢夫混进商人奥尔恭家,在人们面前伪装成圣洁的基督徒。表面上不要钱财,将钱分送给穷人,甚至忏悔不该掐死一只跳蚤,看起来正直善良。但背地里却图谋勾引其妻子并对奥尔恭下毒手夺取其家财,最后真相败露,锒镗入狱。作品通过鲜明的真假对照,使观众看出真伪,撕破虚伪和丑恶。
  艺术丑大量运用比拟、夸张的手法来放大丑。好的艺术作品,基本上把握着社会上出现的最新鲜的事物,发现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处,再现它。在人们开心一笑的同时把某些东西凝结在人们的意识里,寓教于乐。使观众更加认识丑,艺术家用夸张的艺术处理手法,描写丑,并非宣扬,而是为了“现丑”,淋漓尽致地撕破丑,从而肯定美、宣扬美。艺术中的丑,有时是美的不可缺少的对比和陪衬,是为了更加突出美,《七品芝麻官》中的县官徐九经脖子是歪的,长相也很丑,但他却机智的与豪强作斗争,为百姓做主《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外貌是奇丑的,但精神是美的。在正义面前,他把虚伪、毒辣的牧师从高楼扔下去摔死,作者用他外貌形体的特别丑,反衬他的精神却是特别美,当躯体外貌的丑与灵魂高尚的美同时存在于某一人物,前者不能抹煞后者,这种美与丑的对照,形体与精神的对照,引导人们追求精神的美,心灵的美。这种美是“真”的体现,因此,美是在与丑的比较中而存在。
  最后还要提一点,艺术中的丑,有时并不是丑,而是一种滑稽。这种滑稽对象与丑恶对象之间有着性质上的不同,它可以引起善意的笑声,比如对好人的缺点的善意讽刺,其目的主要还在于善意地纠正缺点,反映在艺术上,喜剧也不再只是对对抗性的丑恶事物的无情打击,而且也可以是对一些落后的思想、行为的善意的讽刺和批判。
  艺术丑的审美的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对它的认识还非常的粗浅。认识、理解艺术丑,还是要理解艺术美,揭示艺术丑的目的、用意,最终是引导人们发现美、认识美。
其他文献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色·戒》运用的是精雕细琢的语言和对爱情刻骨铭心的感受,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谱写的是关于人生,人性,特别是对待爱情的选择及态度;李安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色·戒》基本上以小说为起点,在尊重小说人物和情节的前提下,对原著进行了大胆改编,不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且增添许多耐人寻味的情节,并对于人性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讨和省察。  [关键词]《色·戒》小说 电影 人性
[摘要]从电影接受美学的角度分析了观众的接受状况影响影片的内容选择及叙事形式,进而分析了受众者视点的特殊性,如何造成叙事效果的不同,坚持从观众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能够更好地处理叙事中的视点问题。  [关键词]接受美学 叙事 视点    电影接受美学专门研究电影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审美接受问题,并以这种研究为起点研究整个电影美学问题。电影接受美学可以看成是电影美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成是电影美学的深化与
摘要 金基德是韩国电影界新近崛起的一名年轻导演,不仅其设计奇特的故事、边缘的人物形象、优美的影像呈现赢得了人们的关注,而且他对人性、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让人在震惊之余不得不折服。在金基德电影的一系列标志性元素中,妓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甚至构成了金基德电影中的一个情结。  关键词 妓女 底层 等级    一    “妓女”这一职业在影视作品中是一个特别暧昧且又让人存有无限遐想的边缘身份,它在被敏
【摘要】自近代以降,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线性历史观促使了进步的历史观念的形成。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历史进步论与革命伦理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不断革命便不断进步、向前的美好图景,由此也催生出一种社会性的进步信仰。延安时期,浓郁的革命情结以及对于进步的信仰催发丁玲往往以“进步”为尺度来观照革命的进程,她在其时的文学创作便流溢出进步的眼光和标准;在延安整风运动遭遇批判之后的自我归趋与认同也是其在政治的框架和进步
[摘要]《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是西奥多·德莱塞证明自己创作实力的两部杰作。两个年轻的乡下姑娘,一个争强好胜,一个单纯善良,青春赋予她们无限的生机,也带给她们对生活无限的幻想。但是幻想却在短暂的幸福之后幻化成泡影。从社会环境及人物性格特征两方面来分析两个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女性悲剧产生的必然性,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是资本主义社会下女性的缩影,充分说明了资
[摘要] 音乐由节拍、节奏、速度、力度、旋律、音区,调式、和声等要素构成。要使影视歌曲悦耳动听、引人入胜,充分表达作品思想感情,起到打动人、感染人的目的,就必须注重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等音乐要素的艺术处理和表现,使之浑然天成、完美结合。  [关键词] 影视歌曲 音乐要素 运用艺术表现。    音乐是作曲家在语言(歌词或唱词)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创作所形成的揭示和美好语言的曲谱。音乐和语言
当激昂的国歌响起,升旗手林孝诚挥动右臂,“唰”的一声,将国旗撒向空中,五星红旗划开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迎风展开。1分24秒,当国歌最后一个音符落地、定格,国旗升至旗杆最高点,飘扬在人民广场的上空。  这个动人的场景,在上海人民广场市政府门前的升旗台上每天都会上演,成为了上海市中心一道亮丽的风景。担负国旗升降任务的是武警上海总队一支队十中队国旗班。  20多名外貌帅气的国旗班战士多为“90后”,可谓是
金汀《符号》作品,细细观之,颇有感触。  第一个最深的感受:立意、构思精巧。这组作品紧紧围绕两个字展开,这就是符号,何谓符号:就是标志、象征。既然是标志、象征,就要典型、规范、独特,什么样的建筑、雕塑符合这样的要求?这是很繁琐的,需要去策划,找准最佳拍摄题材;拍摄的难度之高是不难想象的,需要包括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知识,需要花费时间,耗费经费和体力。可以这样说,《符号》这样的项目
[摘要] 《(英雄)——一场形式主义的盛宴》一文在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分析《英雄》等影片时出现诸多偏差,俄国形式主义分别从“形式”与“内內”的关系,“质料”与“手法”以及“陌生化”来塑造所谓的“文学性”,而《英雄》等影片对于俄国形式主义的这些内涵却有种种偏离,并不能算作是反映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电影。  [关键词] 《英雄》 俄国形式主义 文学性    2002年的《英雄》、2004年的《十
摘要 诗人萨拉·蒂斯戴尔是位情感内敛,为人低调,隐遁于纽约闹市的一位诗人。她的诗歌和她本人一样,含蓄隐深。通过其一首小诗《像大麦弯弯》感受诗人的“隐”和其诗歌的“隐”带给读者的美感。  关键词 萨拉·蒂斯戴 诗歌 《像大麦弯弯》    萨拉·蒂斯戴尔(Sara Teasdale1884-1933)是美国著名抒情诗人,她的作品于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直至整个20年代。红透了整个美国,她是第一位获得哥伦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