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生的品德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进行培养。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片面的思想方法、简单的教育教学方式、工作安排上的缺陷、教育措施的不力等,都会妨碍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教师首先要了解小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原因,掌握品德培养和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培养
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泛。尤其当从网络渠道获取知识时,学生会受到诸如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这些不良信息可能会向学生灌输不良的品德。
心理学理论认为,品德不良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由于后天的种种原因造成的。由于家长对学生管教不严,对学生错误的言行听之任之,加上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而其未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下,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才能形成。对于什么是良好的道德,学生无法生而知之,起初他们是善恶不分,不明是非。教师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引导,那么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错误的看法,有可能以恶为善,以善为恶,久而久之不自觉地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当不道德的行为形成习惯时,学生会难以接受正确的思想和教育,这是学生在主观上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学生的合理要求未得到适当的满足,因而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获取某些物品,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久而久之,这样就会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很容易被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做出种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例如,某位学生自己没有钢笔,他想要买一支,但家长又不给钱。一天,他偶然在校园内捡到一支钢笔,按照常理他应该交给教師,再由教师转交给失主。可是这位学生非常需要这支钢笔,这一诱因使他无法产生自制力,于是他旁若无人地把钢笔收了起来。他非但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反而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如何对其纠正并加以教育呢?根据前文分析,造成学生形成不良道德品质的原因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因此,教师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也应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在主观方面,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善恶、好坏和是非的辨别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好人好事的案例,在教室中张贴道德行为模范的宣传画,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英雄事迹展览,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客观方面,教师要有计划地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学习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每学期开学要制订品德培养的教学计划,学期结束后要进行品德培养的教学总结,通过各种渠道使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等现象,明白不良品德的危害性。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纠正不良道德行为,在此基础上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使自身形成良好的品德。另外,家长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工作,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对学生不合理的需求,家长要及时劝阻并对其加以教育,这样会使学生自觉学习良好的品德。
青少年缺乏知识和经验,对很多的道德观念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在教育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要及时提出表扬,使其继续发扬优点;对有些行为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指正,帮助其改正错误。例如,在笔者组织的一次课外活动中,一位学生没有请假就离开了团队。笔者及时抓住时机,教育他要遵守班级纪律,树立集体意识、大局意识,维护班集体的利益。经过这次教育,这位学生在以后的各项活动中表现良好。同时,教师要明白,明知故犯的学生也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品德才屡次犯错的。在教学中,小学教师应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上课发言要举手,不做小动作;要按时到校,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做完作业要认真检查,发现错题要及时改正。这样,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品德。
总之,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为重要的是育人。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培养
如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广泛。尤其当从网络渠道获取知识时,学生会受到诸如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这些不良信息可能会向学生灌输不良的品德。
心理学理论认为,品德不良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由于后天的种种原因造成的。由于家长对学生管教不严,对学生错误的言行听之任之,加上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而其未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必须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影响下,通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才能形成。对于什么是良好的道德,学生无法生而知之,起初他们是善恶不分,不明是非。教师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教育,加强引导,那么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错误的看法,有可能以恶为善,以善为恶,久而久之不自觉地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当不道德的行为形成习惯时,学生会难以接受正确的思想和教育,这是学生在主观上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学生的合理要求未得到适当的满足,因而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获取某些物品,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久而久之,这样就会使学生形成不良的品德。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很容易被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做出种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例如,某位学生自己没有钢笔,他想要买一支,但家长又不给钱。一天,他偶然在校园内捡到一支钢笔,按照常理他应该交给教師,再由教师转交给失主。可是这位学生非常需要这支钢笔,这一诱因使他无法产生自制力,于是他旁若无人地把钢笔收了起来。他非但不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反而认为这是非常合理的。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如何对其纠正并加以教育呢?根据前文分析,造成学生形成不良道德品质的原因来自主、客观两个方面。因此,教师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也应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同时进行。在主观方面,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善恶、好坏和是非的辨别能力。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好人好事的案例,在教室中张贴道德行为模范的宣传画,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英雄事迹展览,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客观方面,教师要有计划地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学习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每学期开学要制订品德培养的教学计划,学期结束后要进行品德培养的教学总结,通过各种渠道使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等现象,明白不良品德的危害性。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纠正不良道德行为,在此基础上接受别人提出的正确意见,使自身形成良好的品德。另外,家长要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工作,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合理要求应尽量满足。对学生不合理的需求,家长要及时劝阻并对其加以教育,这样会使学生自觉学习良好的品德。
青少年缺乏知识和经验,对很多的道德观念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对在教育活动中表现较好的学生,要及时提出表扬,使其继续发扬优点;对有些行为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要及时指正,帮助其改正错误。例如,在笔者组织的一次课外活动中,一位学生没有请假就离开了团队。笔者及时抓住时机,教育他要遵守班级纪律,树立集体意识、大局意识,维护班集体的利益。经过这次教育,这位学生在以后的各项活动中表现良好。同时,教师要明白,明知故犯的学生也是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品德才屡次犯错的。在教学中,小学教师应从学生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教育学生上课发言要举手,不做小动作;要按时到校,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做完作业要认真检查,发现错题要及时改正。这样,学生会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也就自然形成了良好的品德。
总之,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为重要的是育人。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