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选取无锡和淮北的几所幼儿园,以5岁~6岁独生子女为研究对象,采用给家长发放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因素,并就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提出若干建议,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家长态度幼儿同伴交往独生子女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2-0026-03
[作者简介]汪小琼,无锡市连元实验幼儿园。江苏无锡214000
一、问题的提出
“同伴关系是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对幼儿当前心理发展和以后的适应均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不良的同伴关系将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种种不利影响。然而,我们是不是真正重视了幼儿的交往活动?幼儿的现实交往状况如何?我们是不是尊重了幼儿交往的权利?这些都是令人关注的。
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计划生育早在20世纪后期就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这种隋况下,出现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城市里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很高,农村中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我们知道,独生子女在家庭地位中呈现“独”的特点,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过于宠爱,而城市基本上是“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幼儿更是众人关注的中心。特别在家庭环境中,由于特殊的家庭地位,同伴相处的缺失,家长的教养态度方式等因素,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表现出异于多子女家庭幼儿的特点,并且影响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以及社会化进程。那么,在家庭生活中,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幼儿同伴交往现状如何呢?在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过程中,家长的态度如何?
由此,本文从家庭维度出发,以自主意识较明显的5岁~6岁独生子女为研究对象,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下的同伴交往情况,以期找出不利影响因素,对家长在引导幼儿同伴交往的行为及态度上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家园共育。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幼儿的同伴交往的理论以及现状进行了整体把握。
(二)问卷法:选取了地域不同、办园性质不同幼儿园的独生子女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一共发放问卷165份,回收143份,回收率为86.7%,有效问卷130份,有效率为90.9%。
(三)访谈法:选取问卷中一些重要问题访谈部分幼儿家长。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的同伴交往机会
一般而言,幼儿在与幼儿园小朋友、兄弟姊妹、邻家小朋友等的接触中,能够学会分享、尊重、合作等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独生子女幼儿同伴交往机会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占调查总数的54.6%,而在幼儿园外能高频率与邻居孩子、亲戚孩子或其他同伴进行交往的比率仅为22.3%。由此可见,对于城市里独生子女幼儿而言,由于家长工作繁忙闲暇时间少,离园后一般待在家中由长辈或保姆照看,缺乏适当的同伴交往。
(二)幼儿交往的实际能力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善于或善于与同伴交往”的占35.1%,认为“一般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的占45.5%,其他家长则选择了“不知道、不清楚”。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幼儿在家中的时间长,并一直处于家庭核心,被家长过分关注,所以幼儿更易指向于自身需要,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由于缺乏同伴交往机会,缺乏同伴模仿学习的对象,独生子女家庭的幼儿很少能体验平等、分享、友谊等同伴行为,因此他们进行同伴交往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低。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家长不具备系统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幼儿同伴交往对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无法认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意识的缺乏表现在行为上可能会有意无意地阻碍幼儿同伴之间交往或缺乏对幼儿交往技能的培养。
(三)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
我们从幼儿选择同伴、幼儿间冲突解决、幼儿交往出错等方面,调查和分析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
1.幼儿选择同伴。
调查显示,约57%的家长表示能够尊重幼儿的选择;有40.6%的家长赞成教给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然后让其自行选择;还有2.3%的家长会直接为孩子筛选“合适”的同伴。5岁~6岁的幼儿已经初步具备判断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标准表现出对事物的喜好,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的伙伴。调查数据显示,有34.4%的家长认为“孩子和同伴交往过多会影响学习”,有21.1%的家长认为“孩子与成绩好、学习认真的伙伴交往一般不会影响学习。”可以看出,家长显然期望幼儿的同伴为“优秀、成绩好”和自己认为较好的孩子。让幼儿选择“好”同伴的标准是家长制定的,是让幼儿学会按家长的标准来选择同伴,当幼儿没有“学会”这种标准而选择同伴时,不符合“要求”的交往必然会受到家长不支持或半支持的对待。
2.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
涉及到如何对待幼儿之间的冲突时,有39.1%的家长表示应“了解真实情况,据理公正处理”,而有48.4%的家长同意采取介入行为来“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不理会对方辩解”或“批评自己孩子一顿,以后不准他们来往”。从上述数据分析表明87.5%的家长在幼儿同伴交往发生困难时会主动地直接介入,并代替幼儿处理同伴间的冲突问题。
3.幼儿进行同伴交往时的犯错行为。
当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犯错时,有56.3%的家长表示要“了解真实情况,一视同仁给予批评教育”;有37.5%的家长认为“孩子们犯错很正常,改了就好”;而有3.9%的家长将过错的原因归于同伴。调查发现,当幼儿进行同伴交往期间犯错,家长往往会高度关注,几乎所有家长在这个问题上表示出明确的态度,并理所当然地进行干涉。
四、思考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中出现的幼儿同伴交往中的问题,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家长的观念,尊重幼儿的交往选择
幼儿在成长的道路上,常常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强烈。在家庭中独生子女所面对的是成人世界,他们虽然对父母有一种亲近感,信任感、安全感,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也需要平等的对话,需要玩耍,需要建构自己的世界,需要在同伴中得到承认并感受到同伴对自己的重要。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局限于父母、少量的同伴以及一定范围内的亲密的人,缺少“游戏共同体”。大部分独生子女幼儿在同伴交往上的缺失,直接原因有:家长对幼儿保护过度,为避免受到伤害,让其待在“家”的安全环境中;家庭环境中缺少同伴;家长对子女期望值高,不愿在同伴交往上浪费时间;家长认为同伴交往只是一种玩而已,可有可无……但是从根本上看,幼儿同伴交往的缺失是源于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同伴交往对幼儿成长及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幼儿同伴交往 的教育价值,促使他们更新观念,从反对者、半支持者转化为支持者,进而积极主动、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家长应当鼓励孩子交往,及时给于肯定,尊重在同伴交往中的选择。幼儿都渴望能够与同龄伙伴交往,当他们聚集在一起时虽然也会有矛盾和争吵出现,但正是这种矛盾和争吵使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和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学会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
(二)营造轻松的环境,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
有效的社会技能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保证,它主要包括有效的竞争与合作、善于交往、具有较高的挫折容忍力和心理承受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等。具备良好社会技能的孩子能与他人合作,并能容忍他人,能够形成与同伴、与成人间的友好关系。幼儿进行交往时,必要的技能如微笑、礼貌、主动性等往往是交往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敏锐地把握教育契机,从言语和行为上培养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技能。
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动。马卡连柯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缺少有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情感体验,容易形成退缩、不合群的性格。家长应当营造宽松、鼓励的成长环境,对幼儿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礼貌、自信、宽容,及时给予肯定,增强幼儿主动大胆与同伴交往的信心。
帮助孩子改善应对技能。当幼儿面临交往上的烦恼和挫折时,常用的应对方式有:解决问题、忍耐、退避、求助、发泄、幻想。其中有些方式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家长要帮助孩子改善应对技能。首先,要引导孩子勇敢面对交往中的问题。与同伴的交往中会有争吵、误解、反对、甚至是攻击,幼儿要勇于面对这种种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各种交往的技能。其次,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在困难环境中经受磨练,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既赢得起也输得起。再次,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最后,家长还可以教孩子学会向同伴表达友好、善意的技能。如在言语表达上要求孩子对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妨碍了别人时要说:
“对不起、打扰了”等。
引导孩子学会合作。首先,要为孩子提供合作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如通过家庭中的家务劳动分工,与小伙伴的游戏分工及小朋友间的合作学习等,使孩子理解合作的意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产生合作的愿望。其次,要培养孩子的合作品质,教育孩子在合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不能仅仅靠说教,枯燥地向幼儿传授技能,而是要将这些行为灵活地融人家庭氛围中去,在潜移默化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移隋训练,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能够理解别人的情感,产生某种感情共鸣。
(三)创造各种机会,全面支持幼儿进行同伴交往
许多城市家庭的交际圈狭小,周边的生活环境能为幼儿提供的交往机会也十分有限。因此,家长需要打破这种狭隘,主动创造机会,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平时除邀请幼儿园小朋友、亲友邻居家小朋友来家中做客外,家长还应带幼儿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外界坏境中去。如在周末假期,家长可带幼儿去公园散步,也可带幼儿去儿童乐园游戏,或是带幼儿去商场购物、去郊外野餐等,这些户外活动必然会为幼儿创造出许多与同伴交往的契机。
家长是幼儿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任期最长的教师,他们与幼儿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幼儿最信任、最爱的人。因此,家长的支持、理解有助于幼儿的同伴交往的效果。家长一定要为给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当幼儿的同伴来家中玩时,家长要表现出热情好客,而不要用厌烦、冷漠的态度阻止他们,或者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家长也要允许幼儿去同伴家做客,多给幼儿创造结交伙伴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2]张文新.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3]张博.论幼儿交往生活的缺失[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4]林碧英.浅谈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J].莆田学院学报,2005,(1).
[5]喻小琴.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及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7).
[6]赖敏.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3).
[7]纪红艳.论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教育科学论坛,2005,(9).
[8]夏扉.重视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0,(7).
[9]闫凤珍,魏艳军等.在感受体验中发展幼儿间的交往能力试验报告[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2).
[10]刘丽丽.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
[11]庞丽娟.幼儿社会性发展——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J].早期教育,1999,(2).
[关键词]家长态度幼儿同伴交往独生子女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2-0026-03
[作者简介]汪小琼,无锡市连元实验幼儿园。江苏无锡214000
一、问题的提出
“同伴关系是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对幼儿当前心理发展和以后的适应均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不良的同伴关系将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种种不利影响。然而,我们是不是真正重视了幼儿的交往活动?幼儿的现实交往状况如何?我们是不是尊重了幼儿交往的权利?这些都是令人关注的。
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计划生育早在20世纪后期就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这种隋况下,出现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城市里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很高,农村中独生子女也越来越多。我们知道,独生子女在家庭地位中呈现“独”的特点,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过于宠爱,而城市基本上是“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幼儿更是众人关注的中心。特别在家庭环境中,由于特殊的家庭地位,同伴相处的缺失,家长的教养态度方式等因素,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表现出异于多子女家庭幼儿的特点,并且影响幼儿良好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以及社会化进程。那么,在家庭生活中,这些具有鲜明特点的幼儿同伴交往现状如何呢?在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过程中,家长的态度如何?
由此,本文从家庭维度出发,以自主意识较明显的5岁~6岁独生子女为研究对象,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下的同伴交往情况,以期找出不利影响因素,对家长在引导幼儿同伴交往的行为及态度上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家园共育。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幼儿的同伴交往的理论以及现状进行了整体把握。
(二)问卷法:选取了地域不同、办园性质不同幼儿园的独生子女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一共发放问卷165份,回收143份,回收率为86.7%,有效问卷130份,有效率为90.9%。
(三)访谈法:选取问卷中一些重要问题访谈部分幼儿家长。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的同伴交往机会
一般而言,幼儿在与幼儿园小朋友、兄弟姊妹、邻家小朋友等的接触中,能够学会分享、尊重、合作等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独生子女幼儿同伴交往机会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占调查总数的54.6%,而在幼儿园外能高频率与邻居孩子、亲戚孩子或其他同伴进行交往的比率仅为22.3%。由此可见,对于城市里独生子女幼儿而言,由于家长工作繁忙闲暇时间少,离园后一般待在家中由长辈或保姆照看,缺乏适当的同伴交往。
(二)幼儿交往的实际能力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善于或善于与同伴交往”的占35.1%,认为“一般或不善于与同伴交往”的占45.5%,其他家长则选择了“不知道、不清楚”。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幼儿在家中的时间长,并一直处于家庭核心,被家长过分关注,所以幼儿更易指向于自身需要,自我中心倾向明显。由于缺乏同伴交往机会,缺乏同伴模仿学习的对象,独生子女家庭的幼儿很少能体验平等、分享、友谊等同伴行为,因此他们进行同伴交往的能力相对来说比较低。调查还显示,大部分家长不具备系统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到幼儿同伴交往对其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甚至无法认识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教育意识的缺乏表现在行为上可能会有意无意地阻碍幼儿同伴之间交往或缺乏对幼儿交往技能的培养。
(三)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
我们从幼儿选择同伴、幼儿间冲突解决、幼儿交往出错等方面,调查和分析家长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
1.幼儿选择同伴。
调查显示,约57%的家长表示能够尊重幼儿的选择;有40.6%的家长赞成教给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然后让其自行选择;还有2.3%的家长会直接为孩子筛选“合适”的同伴。5岁~6岁的幼儿已经初步具备判断的能力,能够以自己的标准表现出对事物的喜好,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的伙伴。调查数据显示,有34.4%的家长认为“孩子和同伴交往过多会影响学习”,有21.1%的家长认为“孩子与成绩好、学习认真的伙伴交往一般不会影响学习。”可以看出,家长显然期望幼儿的同伴为“优秀、成绩好”和自己认为较好的孩子。让幼儿选择“好”同伴的标准是家长制定的,是让幼儿学会按家长的标准来选择同伴,当幼儿没有“学会”这种标准而选择同伴时,不符合“要求”的交往必然会受到家长不支持或半支持的对待。
2.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
涉及到如何对待幼儿之间的冲突时,有39.1%的家长表示应“了解真实情况,据理公正处理”,而有48.4%的家长同意采取介入行为来“维护自己孩子的利益,不理会对方辩解”或“批评自己孩子一顿,以后不准他们来往”。从上述数据分析表明87.5%的家长在幼儿同伴交往发生困难时会主动地直接介入,并代替幼儿处理同伴间的冲突问题。
3.幼儿进行同伴交往时的犯错行为。
当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犯错时,有56.3%的家长表示要“了解真实情况,一视同仁给予批评教育”;有37.5%的家长认为“孩子们犯错很正常,改了就好”;而有3.9%的家长将过错的原因归于同伴。调查发现,当幼儿进行同伴交往期间犯错,家长往往会高度关注,几乎所有家长在这个问题上表示出明确的态度,并理所当然地进行干涉。
四、思考与建议
根据调查结果中出现的幼儿同伴交往中的问题,我们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转变家长的观念,尊重幼儿的交往选择
幼儿在成长的道路上,常常希望自己有真正的朋友和玩伴,而且这种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强烈。在家庭中独生子女所面对的是成人世界,他们虽然对父母有一种亲近感,信任感、安全感,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也需要平等的对话,需要玩耍,需要建构自己的世界,需要在同伴中得到承认并感受到同伴对自己的重要。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局限于父母、少量的同伴以及一定范围内的亲密的人,缺少“游戏共同体”。大部分独生子女幼儿在同伴交往上的缺失,直接原因有:家长对幼儿保护过度,为避免受到伤害,让其待在“家”的安全环境中;家庭环境中缺少同伴;家长对子女期望值高,不愿在同伴交往上浪费时间;家长认为同伴交往只是一种玩而已,可有可无……但是从根本上看,幼儿同伴交往的缺失是源于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同伴交往对幼儿成长及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向家长宣传幼儿同伴交往 的教育价值,促使他们更新观念,从反对者、半支持者转化为支持者,进而积极主动、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同伴交往的机会。家长应当鼓励孩子交往,及时给于肯定,尊重在同伴交往中的选择。幼儿都渴望能够与同龄伙伴交往,当他们聚集在一起时虽然也会有矛盾和争吵出现,但正是这种矛盾和争吵使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和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学会坚持自己的主张或放弃自己的意见。
(二)营造轻松的环境,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
有效的社会技能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保证,它主要包括有效的竞争与合作、善于交往、具有较高的挫折容忍力和心理承受力、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等。具备良好社会技能的孩子能与他人合作,并能容忍他人,能够形成与同伴、与成人间的友好关系。幼儿进行交往时,必要的技能如微笑、礼貌、主动性等往往是交往成功或失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敏锐地把握教育契机,从言语和行为上培养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技能。
鼓励幼儿与同伴互动。马卡连柯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缺少有与同伴交往的机会,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情感体验,容易形成退缩、不合群的性格。家长应当营造宽松、鼓励的成长环境,对幼儿与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礼貌、自信、宽容,及时给予肯定,增强幼儿主动大胆与同伴交往的信心。
帮助孩子改善应对技能。当幼儿面临交往上的烦恼和挫折时,常用的应对方式有:解决问题、忍耐、退避、求助、发泄、幻想。其中有些方式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家长要帮助孩子改善应对技能。首先,要引导孩子勇敢面对交往中的问题。与同伴的交往中会有争吵、误解、反对、甚至是攻击,幼儿要勇于面对这种种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各种交往的技能。其次,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让孩子在困难环境中经受磨练,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承受力,既赢得起也输得起。再次,要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要求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最后,家长还可以教孩子学会向同伴表达友好、善意的技能。如在言语表达上要求孩子对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妨碍了别人时要说:
“对不起、打扰了”等。
引导孩子学会合作。首先,要为孩子提供合作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如通过家庭中的家务劳动分工,与小伙伴的游戏分工及小朋友间的合作学习等,使孩子理解合作的意义,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产生合作的愿望。其次,要培养孩子的合作品质,教育孩子在合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不能仅仅靠说教,枯燥地向幼儿传授技能,而是要将这些行为灵活地融人家庭氛围中去,在潜移默化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适当的移隋训练,让幼儿学会观察体验,能够理解别人的情感,产生某种感情共鸣。
(三)创造各种机会,全面支持幼儿进行同伴交往
许多城市家庭的交际圈狭小,周边的生活环境能为幼儿提供的交往机会也十分有限。因此,家长需要打破这种狭隘,主动创造机会,扩大幼儿交往的范围。平时除邀请幼儿园小朋友、亲友邻居家小朋友来家中做客外,家长还应带幼儿走出家门,到更广阔的外界坏境中去。如在周末假期,家长可带幼儿去公园散步,也可带幼儿去儿童乐园游戏,或是带幼儿去商场购物、去郊外野餐等,这些户外活动必然会为幼儿创造出许多与同伴交往的契机。
家长是幼儿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任期最长的教师,他们与幼儿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幼儿最信任、最爱的人。因此,家长的支持、理解有助于幼儿的同伴交往的效果。家长一定要为给幼儿创设交往的机会和条件,当幼儿的同伴来家中玩时,家长要表现出热情好客,而不要用厌烦、冷漠的态度阻止他们,或者有意无意地限制和减少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家长也要允许幼儿去同伴家做客,多给幼儿创造结交伙伴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2]张文新.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
[3]张博.论幼儿交往生活的缺失[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4]林碧英.浅谈独生子女的同伴关系[J].莆田学院学报,2005,(1).
[5]喻小琴.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及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6,(7).
[6]赖敏.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3).
[7]纪红艳.论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教育科学论坛,2005,(9).
[8]夏扉.重视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0,(7).
[9]闫凤珍,魏艳军等.在感受体验中发展幼儿间的交往能力试验报告[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2).
[10]刘丽丽.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3).
[11]庞丽娟.幼儿社会性发展——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J].早期教育,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