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依随性与突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支持如下观点:1.物理主义者认为所有实在的属性、对象和状态都是物理的;而二元论者认为,除了物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专门关于意识的属性、对象和状态的领域。当代的这种分野过于粗糙。2.戴维-查尔默斯颇有影响的关于支持二元论的论证是有缺陷的,因为它所依赖的何谓“基本的”概念过于狭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依随性与突现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支持如下观点:1.物理主义者认为所有实在的属性、对象和状态都是物理的;而二元论者认为,除了物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专门关于意识的属性、对象和状态的领域。当代的这种分野过于粗糙。2.戴维-查尔默斯颇有影响的关于支持二元论的论证是有缺陷的,因为它所依赖的何谓“基本的”概念过于狭窄。
其他文献
春秋末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一般的说法是“礼崩乐坏”,事实上是国家形态和政治秩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个转变中,原来建立在血缘和宗法基础上的分封制度逐渐解体,而诸侯国越来越趋向独立。在政治权力层面,则呈现为由相对独立的各级贵族政治向权威的分层系统转变。许倬云把这样的过程描述为“新型国家”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诸侯国的国君们逐渐削弱强宗巨室的政治权力,改为选派家宰去管理以前相对独立的封地。如此,贵族阶层逐渐失去其权力和责任,而改由一批职业性的官吏来处理行政事务,“而且君主也要很好地驾驭这些人以
僧宗(438--496年)是南北朝宋齐之际著名的佛教学者,也是涅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僧宗的学统承自竺道生,他既以实相理为佛性,又在性理之外提出以神明为佛性,从成佛之性能上界说涅槃。僧宗的涅磐学说融本体和心性为一体,使佛性本迹不乖、性理神明不断,体现了大乘佛教世间与涅架圆融不二的学术旨趣和中国化佛教的理论特色。本文即以《大般涅柴经集解》所载僧宗对经文的注释为依据,对僧宗的涅槊学说进行细致梳理,揭示其所蕴含的深层哲学意蕴。
一、“辩证理性”提出的背景、特征与内涵
萨特后期认同并接受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但他认为这种辩证法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发展到斯大林模式的辩证法后,更需要予以反思和纠正,否则它是不合法的。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提出了辩证法的合法化(可理解性)问题,就是针对斯大林模式的辩证法的反思:“批判经验在我们的历史中,在斯大林式的唯心主义僵化认识论和实践之前,是不可能发生的。
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法国哲学的主导思潮是现象学,但明显围绕实存主义(l'existentialisme)而展开,身体和实存是其最核心的概念。列维纳斯尽管与实存论现象学家有很大的分歧,但他在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并没有绕开这两个概念,这在《从实存到实存者》和《时间与他者》等著作中,在《存在论是基础的吗?》等论文中都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在《整体与无限》中也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
在威廉姆斯(B.Williams)看来,“苏格拉底问题是道德哲学最好的出发点,它要优于‘我们应当做什么’或‘我们怎样才能是善的’甚或‘我们如何才能幸福’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已经预设了太多的东西,而人们又总是很难在这些所预设的东西上达成一致。(Williams,P.4)这在一定意义上也构成了在当代道德哲学或伦理学研究中充满混乱的原因。
罗尔斯的自我论是其正义论的关键支撑。其理论意图是:在方法论上兼取欧陆理性主义和英美经验主义所长而避其所短。因此,它既要坚持康德式普遍主义与自律原则,又要规避其先验论形而上学;既要使正义论具有经验合理性基础,又要避免依赖于经验偶然性,这就“必须把康德理论的力量和内容与其先验唯心主义的背景分离开来”,并以一种合乎理性的经验主义原则予以重构(RaMs,1977,P.165)。
当代人格的塑造具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色,即要特别注重人格的生态维度。在当今世界,严峻的生态危机使人类意识到必须努力建设一种能够与生态环境相和谐的生态文明。而要建设生态文明,人类不仅需要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而且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而这实际上意味着要实现人格的一种整体转型。我们不能撇开人格与自然生态的内在关联,仅仅局限于人格与人格之间的社会关系来探讨人格的塑造,而应基于人与自然深刻的一体性,来探
当使用语言表述对现象的分析和理解时,总会借助已有的语言模板。尽管这种做法很多时候难以清楚地表述我们的想法,但我们确实需要这种借助。语言在原初产生中具有的设定特性,决定了在表述中需要不断地对其加以调整,因而在表述思想时也就受到一种相对性的制约。另外,在哲学理解中,以逻辑的方式表述观点是多数人所偏爱的方式,但人们却很少深入思考这种表述方式的有效性。其实,对思想的非逻辑式的表述也是存在的。
系统的突现性质是否具有下向因果性或下向因果力,是正确理解突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修改现行的因果理论并返回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使它能容纳或说明下向因果。这不是一个合适的进路。现代哲学的因果理论主要有条件因果和作用因果两个学派,如果对这两个理论做一个统一的整合探索,将INUS条件因概念与当代因果力和因果过程概念联系起来,就能为描述下向因果提供一个现代因果理论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