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它不但能拓宽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而且能培养他们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当前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时代特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爱国主义教育应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
第一,进行国情教育,让青少年了解历史真相,了解国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好好发展今天和未来。
国情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身为中国人,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认识国情,才能懂得怎样去保护祖国、发展祖国。江泽民同志指出:“对青年学生要进行近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渊源流长,文化繁荣昌盛,典籍连绵不绝,人才鼎盛辈出。直到清朝中期为止,我国的文化、科技、经济一直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有经典的儒家学说,有永世不倒的万里长城,有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有鼎盛的唐朝文化,有名誉海外的郑和下西洋,有辉煌的康乾盛世……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血泪和智慧才凝结出来的历史文明,这些历史文明对中华民族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回顾历史文明,有利于让青少年增强民族自信心,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抗争的历史。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华民族遭受了沉重的民族损失和民族耻辱。《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使中华民族的广大人民过着苦不堪言、暗无天日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使中華民族背上了“东亚病夫”的恶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国耻事件几乎使中华民族走向了灭国之路。在这些苦难面前,可喜的是涌现出了许多仁人志士和广大群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抵御外侮,立志捍卫中华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第二,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青少年吸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青少年修身、养性、立志、守法、爱国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和国粹。
1.进行爱国主义的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是人类社会在悠久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伟大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规范。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一个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缺乏热爱的人,会成为无根的人。”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把学史同爱国直接结合起来,并认为它是爱国心的源泉。
从古到今,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爱国英雄人物,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在祖国受到侵犯,人民遭到凌辱,民族处于危难时,他们发出了震耳欲聋、感人肺腑的呐喊,并为之奋斗,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的篇章,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最高利益紧紧相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性格。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仅要继承这一传统,还要使其发扬光大。
2.进行修身、养性、立志、守法等高尚品德教育,使青少年真正成为品学兼优、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素以热爱和平、礼仪之邦而著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史上的世代名言。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就要修身养性。儒家有经典的“五常”教育“仁,义,礼,智,信”。
“仁”,就是“仁慈”、“仁爱”,仁者爱人,所谓恻隐之心,同情之心,人皆有之。“义”,就是正义,即“行天下之正道”。“礼”,就是礼教,待人有礼。有长幼之分,尊敬长辈,团结同学。“信”,就是诚信,信用。孔夫子说,信为人之本,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最好的训条,现今,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普遍是自私、心胸狭窄、无礼、不尊敬长辈等等。常常有打架、不遵守纪律、顶撞师长等现象的发生,并且青少年的犯罪率有上升的趋势,可看出德育教育的缺失,特别是青少年的修身养性方面较为薄弱。因而历史学科要抓住机遇,进行我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美德教育,用名言警句、感人故事等,去教育感化青少年,陶冶青少年的性情,锻炼青少年的意志。
德育教育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明教育,任重而道远。而历史又是德育教材的重点之一,只有不断让青少年了解历史,认识国情,才能让青少年自己去感悟历史,自觉吸收、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第一,进行国情教育,让青少年了解历史真相,了解国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好好发展今天和未来。
国情教育是德育教育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身为中国人,首先要了解中国的历史,认识国情,才能懂得怎样去保护祖国、发展祖国。江泽民同志指出:“对青年学生要进行近代史教育,国情教育”。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渊源流长,文化繁荣昌盛,典籍连绵不绝,人才鼎盛辈出。直到清朝中期为止,我国的文化、科技、经济一直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有经典的儒家学说,有永世不倒的万里长城,有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有鼎盛的唐朝文化,有名誉海外的郑和下西洋,有辉煌的康乾盛世……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的血泪和智慧才凝结出来的历史文明,这些历史文明对中华民族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回顾历史文明,有利于让青少年增强民族自信心,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抗争的历史。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华民族遭受了沉重的民族损失和民族耻辱。《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使中华民族的广大人民过着苦不堪言、暗无天日的生活,更可悲的是使中華民族背上了“东亚病夫”的恶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国耻事件几乎使中华民族走向了灭国之路。在这些苦难面前,可喜的是涌现出了许多仁人志士和广大群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抵御外侮,立志捍卫中华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第二,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让青少年吸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青少年修身、养性、立志、守法、爱国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和国粹。
1.进行爱国主义的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是人类社会在悠久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一种伟大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规范。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一个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缺乏热爱的人,会成为无根的人。”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近代史学家梁启超把学史同爱国直接结合起来,并认为它是爱国心的源泉。
从古到今,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了大量的爱国英雄人物,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在祖国受到侵犯,人民遭到凌辱,民族处于危难时,他们发出了震耳欲聋、感人肺腑的呐喊,并为之奋斗,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的篇章,给后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突出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最高利益紧紧相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性格。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仅要继承这一传统,还要使其发扬光大。
2.进行修身、养性、立志、守法等高尚品德教育,使青少年真正成为品学兼优、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热爱祖国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素以热爱和平、礼仪之邦而著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史上的世代名言。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就要修身养性。儒家有经典的“五常”教育“仁,义,礼,智,信”。
“仁”,就是“仁慈”、“仁爱”,仁者爱人,所谓恻隐之心,同情之心,人皆有之。“义”,就是正义,即“行天下之正道”。“礼”,就是礼教,待人有礼。有长幼之分,尊敬长辈,团结同学。“信”,就是诚信,信用。孔夫子说,信为人之本,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最好的训条,现今,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普遍是自私、心胸狭窄、无礼、不尊敬长辈等等。常常有打架、不遵守纪律、顶撞师长等现象的发生,并且青少年的犯罪率有上升的趋势,可看出德育教育的缺失,特别是青少年的修身养性方面较为薄弱。因而历史学科要抓住机遇,进行我国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美德教育,用名言警句、感人故事等,去教育感化青少年,陶冶青少年的性情,锻炼青少年的意志。
德育教育是我国重要的精神文明教育,任重而道远。而历史又是德育教材的重点之一,只有不断让青少年了解历史,认识国情,才能让青少年自己去感悟历史,自觉吸收、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