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是行动之本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mi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是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在教学中具有导向、激励、测评等功能。目标一旦确定,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其开展。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并最终落实课程目标的前提和保障。
  现行各个版本的教材中,文言文作品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学好这些文言文,不仅有助于学生走近古人,吸收其思想,而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现代汉语的水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部分教师以为,文言文教学只要引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会背诵课文就行了。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不少教师把翻译、背诵当作了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翻译、背诵固然重要,但绝不是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全部。文言文教学目标包含的内容应该更全面,更具体。
  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类型多、历史跨度大、作品来源广、作品样式丰富,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范例。要充分发挥范例的作用,制订适当的教学目标是关键。笔者结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分析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中的主要误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言文教学目标
  梳理2011年版义务教育和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按照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分类,我们整理出如下文言文教学目标。
  (一)结果性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部分)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义务教育阶段学段目标部分)
  3.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高中学段必修课程之阅读与鉴赏目标)
  4.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内容和文字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散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背诵一定数量的我国古代诗文名篇,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文化积累,为形成传统文化的底蕴打下扎实基础。(高中学段选修课程之诗歌与散文目标)
  (二)体验性目标
  1.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部分)
  2.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高中学段课程目标)
  3.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高中学段必修课程之阅读与鉴赏目标)
  4.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义务教育阶段学段目标部分)
  (三)表现性目标
  1.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高中学段必修课程之阅读与鉴赏目标)
  2.用现代的观念和历史发展的观点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高中学段选修课程之诗歌与散文目标)
  分析这些目标,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关注了学习文言文的技能与方法等工具性目标(结果性目标),而且关注了文言文所承担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人文性目标(体验性目标),同时表明要引领学生树立古为今用的观点,有意识地培养其思辨能力(发现性目标)。
  二、实际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目标缺乏融合
  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目标的制定不可谓不完美,但课堂的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这样安排教学流程的:教师先一字一词一句地讲解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笔记、做标记,并从头到尾翻译课文;然后概括文章大意(或中心),分析人物形象,介绍写作手法,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如果还有后续动作,就是检查背诵默写。
  这样的教学现实体现了当前文言文教学的三个特点。
  其一,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被当成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全部材料,教师把讲透、析透、背诵当作了学好文言文的标准,从而使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文言文学习变成了一个模子,丧失了其举一反三的示范功能。
  其二,教师把课文当成了教给学生应付文言文考试的材料。由于文言文考试重视的是字词的解释、句的翻译和默写,因此教师们就走了一条与作品的产生相反的路——将篇章分成段、段分成句、句分成词、词分成字,让学习者陷入了只有句型、虚词用法、词类活用、通假字、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等繁杂的知识的窠臼之中,致使文言文学习的路径被严重窄化。
  其三,“字字落实,句句疏通”的教学方式使作品的人文性得不到彰显,文化价值得不到关注。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念到的全是冷冰冰的字句,因而体验不到语感之美、思辨之喜,更享受不了传统文化的熏陶。
  这三个特点说明当前的文言文教学游离于课程目标之外。追根求源,问题主要出在“三个是”上:不是目标研制得不正确,而是操作性不强;不是目标研制得不全面,而是教师对目标的认识过于狭窄;不是目标定得太高,难以实现,而是教师的处置方式不科学。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教材中所选文言作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重构学习目标,实现目标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三、把握课文是例子这一特点,重构文言文教学目标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子是什么?例子是性质类同的事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单个,通过它可以窥斑见豹;从功能角度讲,例子是操作的示范,是行动的路径,是窥探奥秘的窗口。充分发挥教材中文言文作品的例子功能,是改进文言文学习方向,重构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出发点。
  (一)把握文言的特点,重构结果性目标
  文言的主要特点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词汇和语法系统历久不变。言文分离决定了学习文言文时熟读背诵的重要;词汇和语法的历久不变为迁移所学的知识,发挥例子的示范作用提供了便利。   结果性目标指向的是文言文的词汇、语法知识和阅读、理解、背诵等方面的技能。重构结果性目标的方法,一是每学习一篇具体的文言作品都明确列出文中要掌握的关键实词、虚词和句型;二是将阅读方法与形式、理解的对象与程度、背诵的内容与要求具体化。
  (二)认准文言文的育人价值,重构体验性目标
  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典籍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的。文言文的育人价值很多,如丰富我们的词汇量,让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多样化,培养我们对作品的审美能力等,但核心价值在于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涵养我们的心灵,培育我们的精神。立足于这样的价值取向,在进行具体篇目的教学时可以从三个角度对体验性目标进行重构。
  1.人的精神面貌角度。这是学习文艺作品最常用的角度,是涵养“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的切入点。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可以确立这样一个目标:通过对“闲人”的品味,体会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再如学习《醉翁亭记》,可以确立这样的目标:通过品味文中描绘的各种“乐”的场景,思考“太守之乐”的含义,认识欧阳修的人生态度。两篇文章的作者同为贬谪之人,但从文中我们读不到被贬的怨气及悲凉,苏轼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与对人生的感慨,欧阳修与民同乐的儒家理想,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旷达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由生命的张力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生存智慧,对学生的正面影响不言而喻。
  2.作品的思想内涵角度。这是学习古代神话、寓言、哲理散文等必须关注的方面,是“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体会优秀作品“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的重要途径。如《学弈》一文揭示的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道理,《鱼我所欲也》高扬的舍生取义的崇高理想,《岳阳楼记》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忘我情怀等,都是文言文目标中体验性目标的具体化。
  3.作品的艺术特色角度。文言文典雅凝练,写景状物往往寥寥数语便栩栩如生,表情达意常常一字而传神韵。关注文言文的艺术特色,是“认同古代优秀文学传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基础。如《湖心亭看雪》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让天地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扑面而来。“人鸟声俱绝”中一个“绝”字,传达出万籁俱寂的情形;而文章结尾处一个“痴”字将作者平生的志趣和故国之思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关注这些语言艺术特色,能让民族文化智慧极富质感的体现出来。
  (三)发掘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重构发现性目标
  发现性目标指向学习者在学习中的独特理解和收获,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生成性成果。重构文言文学习目标中的发现性目标,最便捷的方式是架设语言文字的文化意义和文言作品主旨解读之间的桥梁。
  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的“讽、刺、谏、谤、讥”五个字都有“规劝、进谏”之意,为什么题目用“讽”而不用另外四个字?这些字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什么区别?五个字一同在文中出现有什么意义?这是从“字”的角度开窗。解答文中“妻、妾、客”三人各自回答邹忌“与徐公孰美”之问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则要从语言背后人物的身份、需求、场合等文化因素角度考虑,这是从“句”的角度开窗。
  通过对字词句进行文化阐释,发掘出其蕴藏的文化内涵,从而将文言文目标中的工具性特征和人文性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让文言文学习目标得以在具体的篇目中落地生根。这种立足于文化背景的字词句教学直指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有利于我们还原古人的生活情景,品出作品的精妙之味。
  (作者单位:宜昌市西陵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其他文献
教材经过编者的精心选择和编排,是极好的范例,也适合多数情况下的教学场景。“用教材教”一直是被推崇的教学理念,但“用好教材”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如果把教材当作教学活动的“圣经”,做不到“因生制宜”,教学的创新就无从谈起。  本期,我们从创造性使用和改编教材例题的角度选择了几篇文章,以期对课堂教学有所启发。  教科书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媒介。小学数学教材的
比赛场地设有多种模拟场景  “安全环境”防化侦察兵比赛是国际军事比赛大框架下的一个比赛项目,由俄罗斯举办,旨在检验各国“三防”部队在实际作战中的专业能力,增进各国“三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自2015年起,已经连续举办5年,项目设有“单车赛”、“射击赛”和“接力赛”3个比赛科目。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的“射击赛”全盘更新了科目设置,引入国际实用射击(IPSC)运动的场景设置和评判规则,改变了以固定
“谢绪友名师工作室”是黄冈市名师工作室,由蕲春县23名优秀小学语文青年教师组成。工作室以“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研究为抓手,构建出了以读书为中心的“阅读范式”,推动了区域课程改革。  谢绪友是省级骨干教师、黄冈名师,他先后主持了《小学生主体性培养与发展实践研究》《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小学生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等8项国家(省)级课题研究工作,分别在《湖北教育》等刊物上发表30多篇教育教学
《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逐步发展数感。  一、细化探究过程,教学层次分明  测量工具的选择、测量标准的确定、不同测量工具的典型特征和适合情境的区分,是有效测量的前提。  教学中,教师由猫的胡子的实用功能之一是丈量老鼠洞的宽度,自然引入人身体上的“尺”——两臂完全展开是一庹;拇指、食指完全伸开是一拃,成人一
杰作武器公司MPA 6.5BA狙击步枪
摘要:根据南方冬种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农艺要求,仿照马铃薯播种机所形成的垄形,设计一种适合于南方冬种马铃薯的杀秧除草设备。利用SolidWork设计传动系统、刀辊和刀具,并对刀具进行有限元受力分析。受力仿真分析及刀辊动平衡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杀秧机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  关键词:马铃薯杀秧机;SolidWork;设计;刀具;传动系统;刀辊;受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S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湖北省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教育硕士,教育部首届国培专家,教育部质量监测中心全国质量监测国家级视导专家,教育部质量监测中心全国质量监测小学数学学科测试命题专家,教育部第二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通讯审查专家。主持了教育部、科技部、全国教育规划办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在各级杂志发表文章50余篇。  今年6月,我应邀参加了宜昌市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题研讨活动。活动中,我重点关注了西陵区外国语实验
小学第一学段是学生识字、学词、读句的重要阶段,新课标也有明确的要求,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仍然存在以下不足:重读准词语的音而轻词语意思的理解,重单一书写词语的形而轻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重倡导阅读中积累词语而轻鼓励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中的运用。如何真正落实词语教学呢?下面以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14课《太阳的颜色》第一、二课时的词语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读准音、写出形、品出情、用出味,分层达标,达到词
一、找准切入点,针对性拓展  拓展必须具有针对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在深入分析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  1.在情境创设处拓展  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是阅读教学常用的方式。导入时,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拓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能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以下教材版本均为人教版)时,考虑到学生对国旗
日本中小学有一门叫“社会”的学科,诞生于1947年,当时它替代了战前具有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色彩的修身、历史和地理三学科,作为民主主义新教育的象征而成为中小学课程中的核心学科。社会科早期以美国社会科为样板,经过战后70多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日本特色。最初社会科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都以综合性内容为主,后来初中和高中的社会科逐渐分化,初中社会科分为历史、地理和公民三个领域,但三领域之间仍保持某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