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高职院校常以学生的就业率来衡量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和创新能力及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就业、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在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大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双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在总结本校已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试图对建立培养学生“双能力”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迁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21-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对职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研究情况
1972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提出开发“关键能力”以培养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力,上世纪80年代德国出现了行动导向的职业能力理念,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莱因霍尔德提出不同能力阶段所需的四个层次理论知识的学习即职业定向与概况知识、职业的关联知识、细节与功能知识、不可预测的知识。国内学者也指出双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是人才定位的高级性、职业面对的针对性、就业岗位的基层性、培养手段的多样性,人才规格的综合性、职业型、熟练性和复合性;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是生存发展的出发点,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是生存发展的源动力;职业道德影响就业创业能力,通识教育有利于提高职业迁移能力等相关的理论。
二、国际贸易人才就业的现状
2012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共32.9万家,比2011年增加5.7%。“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有28988家,带动了3500多万劳动力就业。仅青岛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就超过1.2万家(2011年底数据),其中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105家,直接和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80万个。根据2012届不同专业大学生签约质量报告,经济贸易类以2291元排在签约月收入最高的10个专业类中的第十位,但是并没有进入签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的前十类专业。根据被调查的高职学生签约的工作与专业无关的主要原因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很难找的占14%,这份工作更符合自己期待的工作方式的有6.5%,这份工作更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的占5.6%,而因工作更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有3.7%。可以看到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主观因素占的比例更大一些。导致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迁移和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个人特征因素,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水平、在职培训等因素,决定了职业分布和薪酬水平;二是职位特征,个人总是试图搜寻更高报酬的工作并努力使自己与工作要求相匹配,企业组织规模大小,发展机遇及企业内部岗位设置与职责要求等都是影响企业员工产生职业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三是组织变迁,职业迁移的核心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职位空缺和职位消亡。
三、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及职业迁移能力分析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制单员、货代员等。这些岗位所需要专业能力包括:商务谈判能力、客户开发能力、货源组织能力、制单能力、跟单能力、函电处理能力、办公软件运用和其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自学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能力、获取信息、制订工作计划、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社会能力:团队工作、独立工作能力、容忍、接受批评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纪律性和应变能力,关键能力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这常被称为跨职业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麦可思HR信息咨询管理有限公司与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所做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需求调查,得出以下的结论:企业最看重理解和交流能力。企业对各项能力的重视水平上就是特别关注毕业生的理解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而对实务性较强的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重视度相对较低。企业把理解交流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看作招聘大学应届生中最为重视的两项能力,而把与实际工作效果结合紧密的动手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放在最后两位,充分说明了企业在对大学生的招聘中对基本素质的重视,并不苛求刚毕业的大学生能马上做好具体工作。企业要求大学生能够很好适应环境、与他人交流并能积极自觉地进行学习与提升,通过“学中干、干中学”而将他们的潜质和能力更好地发挥出来为企业服务。
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未来就业、创业和职业迁移的要求,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青岛市“十一五”教育创新成果奖。获奖成果被收录入《辉煌“十一五”——青岛教育事典》。
1.构建“课岗融合、学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职业岗位工作流程进行归纳,经过筛选和分析,找出市场调研和客户开发、商务谈判、托运订舱、制单审单、报检、报关、外贸跟单、外汇风险管理、商务纠纷处理、网络营销等十几个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和学习领域转换,构建《国际贸易基础》、《外贸操作基础知识》、《进出口业务与制单实务》、《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跟单实务》、《国际金融》、《客户开发》、《国际贸易法》和《网络营销》等10门专业课程,形成国际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岗对接”课程体系。提炼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职业技能,以技能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英文打字比赛、外贸制单技能大赛、报关技能大赛、英语口语技能大赛、外贸口语技能大赛、外贸函电书写大赛、客户开发与价格核算技能大赛。形成涵盖外贸业务全岗位、覆盖外贸业务全能力要求的职业技能大赛体系,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以赛促学,学赛合一。 2.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深化外语教育。在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通用能力。英语是国际商务通用语言。在设计学生外贸专业英语课程的同时,增加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调整教学目标,从听、说、读、写全方位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配合有英文电影欣赏、英美文化等选修课,一年一度的外语文化月系列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未来就业中能够全面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地理、政策、法规、贸易习俗和有关禁忌等,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与客户沟通,能站在客户的位置上来看待问题,提高签约率,消除彼此之间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解。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迁移和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多方向教学。本专业的学生主要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普通高职学生,高中起点通过普通高考,综合素质、学习能力较高;对口高职、技校、职业中专等三校升入高职的学生,通过考核和选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二连读”学生,初中起点,三年中职教育后没有通过考核和选拔直接升入高职,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基础比较薄弱。
本着“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对英语和中国文化等综合素质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从中职学生的第三年学习就进行积极主动的介入,有效地解决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让中职学生逐渐了解和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合理设计实训环节。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对于同样的单证实训课程高职环节主要采用模拟软件实训的方式,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避免重复训练。
参考文献:
[1]刘卷,严振.德育为先,实践为重,通专合一——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育),2011,(1):109-111.
[2]李红英.基于组织生态学的职业迁移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11-13.
[3]汪峰.基于现代服务业的高职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5):37-39.
[4]何全民,刘敏,原宪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双能力”[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2):14-16.
[5]21世纪教育研究所.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需求调查[Z].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1GZ065)“职业技能与职业迁移能力兼顾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珉(1972-),女,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职业教育研究;刘晖(1971-),女,山东济南人,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迁移;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221-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对职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研究情况
1972年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提出开发“关键能力”以培养学生职业变化的适应力,上世纪80年代德国出现了行动导向的职业能力理念,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莱因霍尔德提出不同能力阶段所需的四个层次理论知识的学习即职业定向与概况知识、职业的关联知识、细节与功能知识、不可预测的知识。国内学者也指出双能力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是人才定位的高级性、职业面对的针对性、就业岗位的基层性、培养手段的多样性,人才规格的综合性、职业型、熟练性和复合性;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是生存发展的出发点,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是生存发展的源动力;职业道德影响就业创业能力,通识教育有利于提高职业迁移能力等相关的理论。
二、国际贸易人才就业的现状
2012年中国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共32.9万家,比2011年增加5.7%。“十一五”期间,山东省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有28988家,带动了3500多万劳动力就业。仅青岛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就超过1.2万家(2011年底数据),其中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105家,直接和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80万个。根据2012届不同专业大学生签约质量报告,经济贸易类以2291元排在签约月收入最高的10个专业类中的第十位,但是并没有进入签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最高的前十类专业。根据被调查的高职学生签约的工作与专业无关的主要原因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很难找的占14%,这份工作更符合自己期待的工作方式的有6.5%,这份工作更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的占5.6%,而因工作更符合自己兴趣爱好的有3.7%。可以看到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主观因素占的比例更大一些。导致从业人员进行职业迁移和自主创业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个人特征因素,个人的社会经济背景、教育水平、在职培训等因素,决定了职业分布和薪酬水平;二是职位特征,个人总是试图搜寻更高报酬的工作并努力使自己与工作要求相匹配,企业组织规模大小,发展机遇及企业内部岗位设置与职责要求等都是影响企业员工产生职业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三是组织变迁,职业迁移的核心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职位空缺和职位消亡。
三、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及职业迁移能力分析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对应的主要职业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制单员、货代员等。这些岗位所需要专业能力包括:商务谈判能力、客户开发能力、货源组织能力、制单能力、跟单能力、函电处理能力、办公软件运用和其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自学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能力、获取信息、制订工作计划、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社会能力:团队工作、独立工作能力、容忍、接受批评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纪律性和应变能力,关键能力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的是,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这常被称为跨职业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根据麦可思HR信息咨询管理有限公司与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所做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需求调查,得出以下的结论:企业最看重理解和交流能力。企业对各项能力的重视水平上就是特别关注毕业生的理解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管理能力,而对实务性较强的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重视度相对较低。企业把理解交流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看作招聘大学应届生中最为重视的两项能力,而把与实际工作效果结合紧密的动手能力和应用分析能力放在最后两位,充分说明了企业在对大学生的招聘中对基本素质的重视,并不苛求刚毕业的大学生能马上做好具体工作。企业要求大学生能够很好适应环境、与他人交流并能积极自觉地进行学习与提升,通过“学中干、干中学”而将他们的潜质和能力更好地发挥出来为企业服务。
四、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未来就业、创业和职业迁移的要求,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青岛市“十一五”教育创新成果奖。获奖成果被收录入《辉煌“十一五”——青岛教育事典》。
1.构建“课岗融合、学赛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职业岗位工作流程进行归纳,经过筛选和分析,找出市场调研和客户开发、商务谈判、托运订舱、制单审单、报检、报关、外贸跟单、外汇风险管理、商务纠纷处理、网络营销等十几个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归纳和学习领域转换,构建《国际贸易基础》、《外贸操作基础知识》、《进出口业务与制单实务》、《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跟单实务》、《国际金融》、《客户开发》、《国际贸易法》和《网络营销》等10门专业课程,形成国际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岗对接”课程体系。提炼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职业技能,以技能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英文打字比赛、外贸制单技能大赛、报关技能大赛、英语口语技能大赛、外贸口语技能大赛、外贸函电书写大赛、客户开发与价格核算技能大赛。形成涵盖外贸业务全岗位、覆盖外贸业务全能力要求的职业技能大赛体系,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以赛促学,学赛合一。 2.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深化外语教育。在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通用能力。英语是国际商务通用语言。在设计学生外贸专业英语课程的同时,增加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调整教学目标,从听、说、读、写全方位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同时配合有英文电影欣赏、英美文化等选修课,一年一度的外语文化月系列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学生在未来就业中能够全面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地理、政策、法规、贸易习俗和有关禁忌等,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与客户沟通,能站在客户的位置上来看待问题,提高签约率,消除彼此之间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解。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迁移和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培养高端技能型外贸人才。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多方向教学。本专业的学生主要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普通高职学生,高中起点通过普通高考,综合素质、学习能力较高;对口高职、技校、职业中专等三校升入高职的学生,通过考核和选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三二连读”学生,初中起点,三年中职教育后没有通过考核和选拔直接升入高职,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基础比较薄弱。
本着“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对英语和中国文化等综合素质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从中职学生的第三年学习就进行积极主动的介入,有效地解决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让中职学生逐渐了解和适应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合理设计实训环节。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对于同样的单证实训课程高职环节主要采用模拟软件实训的方式,采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避免重复训练。
参考文献:
[1]刘卷,严振.德育为先,实践为重,通专合一——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育),2011,(1):109-111.
[2]李红英.基于组织生态学的职业迁移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11-13.
[3]汪峰.基于现代服务业的高职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5):37-39.
[4]何全民,刘敏,原宪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双能力”[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2):14-16.
[5]21世纪教育研究所.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需求调查[Z].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1GZ065)“职业技能与职业迁移能力兼顾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珉(1972-),女,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职业教育研究;刘晖(1971-),女,山东济南人,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