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而作为学校劳动教育,我们教师又该如何结合家庭劳动教育,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呢?
关键词: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学生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能。随着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家长们都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但是我国劳动教育还是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而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虽然当前的小学生虽然都具有了一定的劳动观念,知道劳动的重要,但是他们缺乏劳动习惯,对自己应当干的事,甚至连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都没有达到起码的要求,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他们或是不爱劳动,或是不会劳动,或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种现象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全面健康成长。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而作为学校劳动教育,我们老师又该如何结合家庭劳动教育,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呢?
一、立足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学生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意识的增强、劳动习惯的养成,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劳动及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这是劳动习惯培养的首要任务。只有在日常工作中,立足学校教育,利用时时渗透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才能更好的培养好学生的劳动习惯。
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德育课,灌输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義,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与劳动课的兴趣,使劳动实践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结合劳动节,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没有劳动的创造,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开展系列班会课,让学生加强劳动意识。
多向家长灌输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劳动意识。现在大部分家长都是希望孩子把书念好,多学些知识,只要考出好成绩,家里其它事都不用管。相反,他们只有为孩子不主动完成作业而烦心,学习成绩而头痛。因此,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就非常重要了。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要通过一定的劳动实践来进行,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每天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劳动,由简单到复杂。不光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求“家里的事情主动干”,“ 不会的事情学着干”“ 集体的事情抢着干”等。
二、搭建实践舞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提出“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在多次体验、反复中习得。
开设劳动基地,为师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搭建舞台。开辟劳动基地,开设劳动课程,让每个学生都当“菜农”,种植各种花卉、蔬菜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播种、育苗、移栽等栽培技术;教师组织学生从播种、发芽、开花到结果长时间的亲历种植、观察过程,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延伸到劳动实践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味劳动成果的喜悦,使“劳技”教学真正拥有自己的一片实践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家庭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优势,我们要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家校紧密合作一起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家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例如:每天坚持做家务,学做一道菜,开展家庭叠衣服比赛等等,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建立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劳动素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劳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有了爱劳动,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劳动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在劳动中可以享受到欢乐和幸福,有了事就会主动地、高兴地去做。为了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劳动自信,使学生的劳动付出得到教师与家长的认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劳动欲望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进行劳动评比,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评价,使学生加深友谊,也使教师与学生拉近彼此的距离,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理论基础,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性评价,可以使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意见》所说,“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我们需要明确习惯的养成不能只靠行为训练,而要抓牢认知、情感和习惯三个关键环节,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从各方面入手,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劳动教育充分渗透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发挥劳动育人的综合作用,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玉.小学劳动教育的培养路径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9(35):122-123.
[2]孙荧荧.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探究[J].教育观察,2020,09(07):88-89+95.
[3]赵叙刚.浅谈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2014 ,第12期
[4]钱冬梅.小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策略探讨 0 ,第0卷 ,第17期
[5]孙伟.浅谈小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策略 0 ,第0卷 ,第19期
关键词: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学生
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人类生活的本能。随着社会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家长们都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但是我国劳动教育还是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而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虽然当前的小学生虽然都具有了一定的劳动观念,知道劳动的重要,但是他们缺乏劳动习惯,对自己应当干的事,甚至连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都没有达到起码的要求,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他们或是不爱劳动,或是不会劳动,或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种现象不解决,将直接影响下一代人的全面健康成长。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而作为学校劳动教育,我们老师又该如何结合家庭劳动教育,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呢?
一、立足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学生劳动观念的树立、劳动意识的增强、劳动习惯的养成,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劳动及进行劳动教育的意义,这是劳动习惯培养的首要任务。只有在日常工作中,立足学校教育,利用时时渗透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才能更好的培养好学生的劳动习惯。
我们可以利用学校德育课,灌输观念,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義,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与劳动课的兴趣,使劳动实践意识深入学生的心灵。结合劳动节,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没有劳动的创造,就没有今天幸福的生活,热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开展系列班会课,让学生加强劳动意识。
多向家长灌输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劳动意识。现在大部分家长都是希望孩子把书念好,多学些知识,只要考出好成绩,家里其它事都不用管。相反,他们只有为孩子不主动完成作业而烦心,学习成绩而头痛。因此,家长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就非常重要了。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要通过一定的劳动实践来进行,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每天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劳动,由简单到复杂。不光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求“家里的事情主动干”,“ 不会的事情学着干”“ 集体的事情抢着干”等。
二、搭建实践舞台,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提出“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在多次体验、反复中习得。
开设劳动基地,为师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搭建舞台。开辟劳动基地,开设劳动课程,让每个学生都当“菜农”,种植各种花卉、蔬菜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播种、育苗、移栽等栽培技术;教师组织学生从播种、发芽、开花到结果长时间的亲历种植、观察过程,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延伸到劳动实践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品味劳动成果的喜悦,使“劳技”教学真正拥有自己的一片实践空间,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家庭与社会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优势,我们要采取了多种方式和手段,家校紧密合作一起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家里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例如:每天坚持做家务,学做一道菜,开展家庭叠衣服比赛等等,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建立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劳动素养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才能更加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劳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有了爱劳动,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劳动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在劳动中可以享受到欢乐和幸福,有了事就会主动地、高兴地去做。为了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活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培养学生的劳动自信,使学生的劳动付出得到教师与家长的认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劳动欲望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中进行劳动评比,让学生互相监督、互相评价,使学生加深友谊,也使教师与学生拉近彼此的距离,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理论基础,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性评价,可以使学生形成吃苦耐劳的品质,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意见》所说,“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我们需要明确习惯的养成不能只靠行为训练,而要抓牢认知、情感和习惯三个关键环节,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从各方面入手,将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让劳动教育充分渗透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发挥劳动育人的综合作用,促进学生心灵健康成长、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冰玉.小学劳动教育的培养路径探究[J].内蒙古教育,2019(35):122-123.
[2]孙荧荧.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探究[J].教育观察,2020,09(07):88-89+95.
[3]赵叙刚.浅谈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 2014 ,第12期
[4]钱冬梅.小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策略探讨 0 ,第0卷 ,第17期
[5]孙伟.浅谈小学生劳动习惯培养的策略 0 ,第0卷 ,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