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日本人给世界留下的通常都是极其礼貌的形象,如正坐(即跪坐)、九十度弯腰等。但近年来日本有越来越多的旅游不文明现象被报道。如违反交通规则、言语粗暴现象等。并且在日本社会也流行一种「旅の恥はかき捨て」(出门在外,不怕见怪)的心理。那么,为何日本人会集如此极端的现象于一身呢?对此,本文将从日本的“内”“外”文化加以分析。
关键词:不文明现象;内外文化
「内の者以外は人間にあらず」(我方以外即非人,笔者译)的这种思想在日本社会根深蒂固。即在同一个集团内部,成员之间互相谦让、互相关心,而对超出这个圈子的外人则是毫不关心甚至有时会很残酷。关于这一现象日本学者中根千枝曾在其著作「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中指出:日本人十分强调以场合及资质为基础的纵向的社会关系。人们在公司、学校及社会通过这种明确的上下关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这个纵向的社会关系内部强调无论处于何种地位都必须遵守忠于上级并为集体的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纵向的社会关系来源于日本的内外文化思想。本论将从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开始分析,阐述其表现形式及影响,并在阐述的过程中解释日本人在旅游中不文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本论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可谓是本质的,在岛屿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自然是一个独立的内部环境,这也导致“内”的思想在日本国民心中根深蒂固。另外,日本社会自古以来的稻作文化则提供给这种“内”思想客观条件:抢种、抢收无疑都要求邻里乡亲互相帮助。或以几家几户亦或是整个村庄为单位进行劳作的形式确立了以集团为表现形式的内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内”思想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仅仅以稻作活动为单位,它蔓延到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一)内外文化的表现
内外文化最直接、明显的表现为存在于日本社会的集团主义及年功序列制。集团主义,顾名思义即公司内全体职员以公司的整体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因为公司的所有成员都处于同一个内部环境当中,所以各成员之间理应相亲相爱。而超过本公司范围的自然也就是外部环境了,向外人展示自己公司内部的团结则为理所当然。这在日语语言学中尤为明显。如对公司的总經理田中,职员在公司内部会称之为“田中社長”但若是别的公司的人来拜访田中,职员会直接称总经理为“田中”,这就是内文化的体现:因为职员和田中总经理属于同一内部,在向外部介绍我方人时自然是不需要使用敬语的。以上为集团主义中的内部对外部的场合,接下来分析集团主义中内部与内部的情况。因为同属一个集体,个人只要保证与周围人行动一致便可以了,并不追求个人出色的业绩能力。在这种环境中要求职员有「空気を読む」(察言观色)的能力,职员只有掌握集体大多数人的动向才能轻松应对职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职员的工资发放自然也不是跟能力挂钩,而是依据在公司内工作的年数。年数越长工资越高职位越高,这便是所谓的年功序列制。
(二)内外文化的影响
日本社会特有的内外文化无疑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注重集团主义的内文化为战后日本从颓败的萧条景象跃身成为经济强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服务于共同利益为宗旨的集体主义强调为了集体奉献自身,因此在公司内部职员为了谋求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进行义务地自发地长时间加班这也导致了日本社会普遍的“过劳死”现象。此外,以集团为中心的内文化也增强了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在公司内部职员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既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同时形成了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时,以工作年限为基础来决定工资、职位的年功序列制进一步加强了职员对企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这对企业的稳定性无疑是有利的。
但内外文化也有严重的弊端。正如摘要部分提及的那样,过分强调内外环境难免会产生对自己集团以外的人和事过于冷漠和无情。旅游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正是出于这种内外思想的影响:人在非集团内部的国外就无需受到伦理、道德约束。此外,由于在集团内部必须跟随集体大多数人的步伐才有立足之地因此很多有自我想法、性格独特的人会被集团排除在外,这便是日本社会广泛存在的欺凌现象。如在学校,会有很多儿童因为害怕被排挤而出现「登校拒否」(拒绝上学)现象。在公司,由于不能察言观色导致工作不顺继而引发对人恐怖症的职员也大量存在。无论是「登校拒否」还是对人恐怖症,其造成的身心伤害是巨大的惨痛的,每年因此而选择自杀的人也大量存在,这也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企业内部越来越需要有能力、业绩出色的职员。仅靠工作年限来决定工资和职位的年功序列制明显不符合企业的发展。对此,当下引进成果主义的公司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注重培养有能力的职员。
二、总结
日本的内外文化强调的是内部成员之间的集体主义,这有利于增强成员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成员对集体的无私奉献和努力拼搏无疑会为集体走向更高的阶段提供不竭的动力。但过分强调内外则助长了社会的冷漠风气。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及各种欺凌事件也正是出于这种我方以外即非人的内外意识。或许当这种内环境扩大到孔子所描述的大同世界,那么居于其中的每一个内部成员便都能够做到相亲相爱了吧。
关键词:不文明现象;内外文化
「内の者以外は人間にあらず」(我方以外即非人,笔者译)的这种思想在日本社会根深蒂固。即在同一个集团内部,成员之间互相谦让、互相关心,而对超出这个圈子的外人则是毫不关心甚至有时会很残酷。关于这一现象日本学者中根千枝曾在其著作「タテ社会の人間関係」(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中指出:日本人十分强调以场合及资质为基础的纵向的社会关系。人们在公司、学校及社会通过这种明确的上下关系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这个纵向的社会关系内部强调无论处于何种地位都必须遵守忠于上级并为集体的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纵向的社会关系来源于日本的内外文化思想。本论将从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开始分析,阐述其表现形式及影响,并在阐述的过程中解释日本人在旅游中不文明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本论
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可谓是本质的,在岛屿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自然是一个独立的内部环境,这也导致“内”的思想在日本国民心中根深蒂固。另外,日本社会自古以来的稻作文化则提供给这种“内”思想客观条件:抢种、抢收无疑都要求邻里乡亲互相帮助。或以几家几户亦或是整个村庄为单位进行劳作的形式确立了以集团为表现形式的内文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内”思想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仅仅以稻作活动为单位,它蔓延到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一)内外文化的表现
内外文化最直接、明显的表现为存在于日本社会的集团主义及年功序列制。集团主义,顾名思义即公司内全体职员以公司的整体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因为公司的所有成员都处于同一个内部环境当中,所以各成员之间理应相亲相爱。而超过本公司范围的自然也就是外部环境了,向外人展示自己公司内部的团结则为理所当然。这在日语语言学中尤为明显。如对公司的总經理田中,职员在公司内部会称之为“田中社長”但若是别的公司的人来拜访田中,职员会直接称总经理为“田中”,这就是内文化的体现:因为职员和田中总经理属于同一内部,在向外部介绍我方人时自然是不需要使用敬语的。以上为集团主义中的内部对外部的场合,接下来分析集团主义中内部与内部的情况。因为同属一个集体,个人只要保证与周围人行动一致便可以了,并不追求个人出色的业绩能力。在这种环境中要求职员有「空気を読む」(察言观色)的能力,职员只有掌握集体大多数人的动向才能轻松应对职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职员的工资发放自然也不是跟能力挂钩,而是依据在公司内工作的年数。年数越长工资越高职位越高,这便是所谓的年功序列制。
(二)内外文化的影响
日本社会特有的内外文化无疑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注重集团主义的内文化为战后日本从颓败的萧条景象跃身成为经济强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服务于共同利益为宗旨的集体主义强调为了集体奉献自身,因此在公司内部职员为了谋求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进行义务地自发地长时间加班这也导致了日本社会普遍的“过劳死”现象。此外,以集团为中心的内文化也增强了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在公司内部职员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这既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同时形成了日本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时,以工作年限为基础来决定工资、职位的年功序列制进一步加强了职员对企业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这对企业的稳定性无疑是有利的。
但内外文化也有严重的弊端。正如摘要部分提及的那样,过分强调内外环境难免会产生对自己集团以外的人和事过于冷漠和无情。旅游中的种种不文明现象正是出于这种内外思想的影响:人在非集团内部的国外就无需受到伦理、道德约束。此外,由于在集团内部必须跟随集体大多数人的步伐才有立足之地因此很多有自我想法、性格独特的人会被集团排除在外,这便是日本社会广泛存在的欺凌现象。如在学校,会有很多儿童因为害怕被排挤而出现「登校拒否」(拒绝上学)现象。在公司,由于不能察言观色导致工作不顺继而引发对人恐怖症的职员也大量存在。无论是「登校拒否」还是对人恐怖症,其造成的身心伤害是巨大的惨痛的,每年因此而选择自杀的人也大量存在,这也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关注和反思。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企业内部越来越需要有能力、业绩出色的职员。仅靠工作年限来决定工资和职位的年功序列制明显不符合企业的发展。对此,当下引进成果主义的公司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注重培养有能力的职员。
二、总结
日本的内外文化强调的是内部成员之间的集体主义,这有利于增强成员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成员对集体的无私奉献和努力拼搏无疑会为集体走向更高的阶段提供不竭的动力。但过分强调内外则助长了社会的冷漠风气。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及各种欺凌事件也正是出于这种我方以外即非人的内外意识。或许当这种内环境扩大到孔子所描述的大同世界,那么居于其中的每一个内部成员便都能够做到相亲相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