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由而生却勇敢地死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c96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那样一个在病榻上卧了近二十六年的病人,他的脸上总挂着笑容,“当你不能再逃避、生活要依靠其他人的帮助时,你必须学会笑着哭。”他如是说。最终主人公“带着尊严死去”。
  [关键词]自由 死亡 安乐死
  
  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都渴望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每当我们听闻生命的消失总会感慨万千。当有人无视生命的宝贵,选择死亡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愤怒的、难以理解的。但是,当我看了影片《深海长眠》之后,却有了一种新的思绪——“为了自由而生却勇敢地死去”。
  电影《深海长眠》其实是一部讨论关于安乐死问题的影片。尽管安乐死这一话题一直颇有争议,但是影片并没有触及司法和伦理道德的争论,也没有陷入说教的俗套。强加给观众任何结论,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将雷蒙的故事娓娓道来,对于这样一部影片,只要能够引起观众的思考就足够了。“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解释为“好的死亡”,即是指让患者无痛苦地死去。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有人开始要求在法律上允许安乐死,并由此引发了安乐死应否合法化的大论战。从30年代到50年代,尽管英国、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有人发起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或向国会提出允许安乐死的议案。但是,由于对安乐死问题的认识不清。并且担心被人利用而导致“合法杀人”,社会上绝大部分民众也反对安乐死。二战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赞成安乐死的观点开始呈上升趋势,有关安乐死的民间运动和立法运动也日益增多。2000年11月30日。阿姆斯特丹市含笑而去的迪莉亚是荷兰合法安乐死第一人。母亲迪莉亚的去世,尽管让孩子们心痛不已,但多少令他们感到宽慰的是,母亲在临终前终于得以实现她自己的梦想——被实施安乐死,从而减轻了病痛之中的母亲的许多痛苦。该影片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酝酿产生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雷蒙对生命是热爱的,但是却选择有尊严的死去。整个影片中处处体现了他坚强、勇敢与执着的性格。也许,我们可以为他活下去找到许多理由,甚至我们认为他毅然选择死亡是对生活的一种怯懦。但是,雷蒙的一句对白:“当我不能逃避要去依靠别人时,我就学会要面带微笑”凸现出的对于生存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强烈,我们震撼了。那不是胆怯、惧怕,而是对自由地活着的热爱!也正是对于生的热爱。才有死的迫切。影片中,雷蒙这一人物形象多次强调自己这样的生活是种耻辱。并且认为扼制自由的生命并不是真正的生命。死亡。并不是每个人愿意轻易去碰触的字眼。如果说生存需要勇气,那么死亡则更需要勇气。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然而雷蒙却能理性、坚强的面对死亡。这种坚定的精神力量足以感染所有观者的心。哪怕是当罗萨力求说服雷蒙不要轻易放弃生命时,雷蒙却仍坚持“爱我就帮助我死”。从客观的角度来讲,爱他就要尊重他的选择,即使这个选择我们无法接受。或许这也是对生与死这一严肃话题最好的解释。
  在人物的思想表现上,导演亚力桑德罗·阿曼巴是通过对雷蒙日常生活的细节刻画来展现其对于生死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导演对于生存的尊严,以及面对选择是生是死时的观点和态度。虽然。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是在影片人物刻画上,并不是以非常沉闷的形式表现,而是运用温暖、和谐的特写画面来表现男主人公那种受缚身体中的自由思想。在表现技法上,导演多次应用蒙太奇的剪辑方式。例如,镜头拍摄雷蒙望向窗外的那双充满渴望的眼睛。之后镜头切换。高位截瘫的雷蒙幻想像自己变成为行动矫捷的人,俯冲出窗外,飞过丛林、山坡,直达他一直思念的浩瀚海洋,看到自己爱恋的朱莉亚。阳光、沙滩和一望无际蔚蓝的海,再配上优美的《今夜无人入睡》,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雷蒙的心在飞翔,他那长达26年被束缚的灵魂得到了释放,再也不受任何限制,达到是前所未有的自由、酣畅。看到这一段,我们的心在感动,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并没有因身体的残疾而颓废。然而,正是这种对自由生命的渴望,他才会更加的失落、黯然,才会更加坚定地选择尊严的死亡。
  最终,带着那份勇敢与坚定,雷蒙喝下致死的饮料。努力微笑着死去,静静的镜头记录着雷蒙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庄严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雷蒙在他的诗中写到:“我将放弃肉体,把我的灵魂交给死神,这样才能永存,拥入你深深的怀中……”。雷蒙如愿以偿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他不平凡的人生画上了完整的句号,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问号和惊叹号。
其他文献
[摘要]武侠片作为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型片,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诞生以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影视类型。其紧张刺激的打斗场面、高深莫测的武功身法、亦虚亦实的审美意境都极具东方意蕴,为影视特技的创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清醒认识并把握武侠电影影视特技运用的发展进程,深刻理解并研究其发展规律,可以使我们具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和清晰的头脑,更为积极、主动、有效地探寻自己的风格特色,推进民族电影特技事业的健康
[摘要] 莫言作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无疑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以至世界文学的焦点。据报道称,中国文学史教材也会因此而改写。莫言作为上个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代表作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轨迹。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作品《蛙》在主题和结构方面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和借鉴意义,并且展现了莫言的魔幻主义写作的手法。  [关键词] 莫言 《蛙》 主题和结构 魔幻情节  作为在80年代“寻根文学”中崛
摘要 《天使A》中的安吉拉是善、爱与美的化身,在她对迷失自我的安德烈的拯救中,展示安吉拉拯救的力量和安德烈在人性回归途中洒下的泪水。这部黑白影片在运用电影语言方面有独特的特点。影片在人性回归中表达出深刻哲理意蕴。  关键词 《天使A》 电影语言 意蕴    《天使 AAngLe A》)是吕克·贝松执导的一部具有法式浪漫情调的黑白片。影片讲述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天使安吉拉来到人间,拯救一名巴黎小混混安
[摘要] 从大量优秀电影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创作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经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通过色彩暗示引导观众的心理、感情发生审美变化,给观众留下深刻的文化思考,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 电影 色彩观念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诞生,电影进入色彩时代
[摘要]作为香港新派武侠电影中流砥柱的徐克,于乱世背景中所展示的绚烂女性群像与情爱观,为影片纷乱的年代和动荡的世态抹上一笔浓彩,成就徐克电影时空中走向极致的绚烂。  [关键词]徐克电影 女性群像 情爱观    80年代至90年代之交,伴随着1997成为一个迫近中的现实。香港社会的权力格局渐次改变,并开始弥散着某种愤懑和政治无力感。在文化表述之间,则呈现为一种充满急迫感的身份危机。民族国家的意义和疆
进入数码摄影时代,摄影入门容易了,可是摄影的事却一点少不了,有时反而更多。摄影人不光要学电脑,学会自己处理照片,而且设备的问题也花样繁多,让人意料不到,防不胜防。器材触点导通性能差就是其中重要的问题之一,例如,相机速度慢、电池使用寿命短等,其原因有时并不在设备的本身,而是它们的金属触点导通不畅所致。运用航天技术材料制成的纳米笔,能够有效解决金属触点的导通问题。    数码时代的触点难题    在数
[摘要]郎庄面塑艺术作为鲁西北民间艺术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它生于民间,传于民间,是贴近百姓生活的艺术,也是至今仍活跃于民间的为数不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之一。对于它所造型的植物形象的渊源进行追溯,可发现它们与古老文化的联系,而且有明显的迹象能够帮助判断这些植物的形象是生殖崇拜文化发展与孑遗的典型例证。郎庄面塑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仍然深藏于民间艺人的潜意识记忆中,并且这种记忆至今依然在郎庄面塑艺人那里
由伊朗第三代导演马基德·马基迪执导的《小鞋子》(《The Children of Heaven》又译《天堂的孩子》)感动了全世界,我们仅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该电影中的人物语言,以探讨话语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系。  人物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话语是人物塑造的关键。克里斯特尔和戴维(Crystal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本体是情感。情感本身就是心理主要品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内部感受,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反映,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音乐则是以一切内在感觉和体验为基础,以情感表现为主的艺术。钢琴音乐更是凝聚情感动态,以人的情感作为轴心,来展现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它以特定的艺术符号及音响结构的运动形式直接展示着人的内心情态。因此如何将钢琴教学与情感教育二者进行整合与统
摘要 空白可被视为意象表达的一类特殊形式,将空白意象引入平面设计中,研究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和作用可以更好的传递作品深意,挖掘作品内涵。  关键词 平面设计 空白 意象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一直被人们广泛使用,它是一个拥有多元涵义的统一体。尽管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尽相同的蕴意,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必须呈现为“象”。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即物象。物象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