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那样一个在病榻上卧了近二十六年的病人,他的脸上总挂着笑容,“当你不能再逃避、生活要依靠其他人的帮助时,你必须学会笑着哭。”他如是说。最终主人公“带着尊严死去”。
[关键词]自由 死亡 安乐死
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都渴望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每当我们听闻生命的消失总会感慨万千。当有人无视生命的宝贵,选择死亡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愤怒的、难以理解的。但是,当我看了影片《深海长眠》之后,却有了一种新的思绪——“为了自由而生却勇敢地死去”。
电影《深海长眠》其实是一部讨论关于安乐死问题的影片。尽管安乐死这一话题一直颇有争议,但是影片并没有触及司法和伦理道德的争论,也没有陷入说教的俗套。强加给观众任何结论,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将雷蒙的故事娓娓道来,对于这样一部影片,只要能够引起观众的思考就足够了。“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解释为“好的死亡”,即是指让患者无痛苦地死去。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有人开始要求在法律上允许安乐死,并由此引发了安乐死应否合法化的大论战。从30年代到50年代,尽管英国、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有人发起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或向国会提出允许安乐死的议案。但是,由于对安乐死问题的认识不清。并且担心被人利用而导致“合法杀人”,社会上绝大部分民众也反对安乐死。二战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赞成安乐死的观点开始呈上升趋势,有关安乐死的民间运动和立法运动也日益增多。2000年11月30日。阿姆斯特丹市含笑而去的迪莉亚是荷兰合法安乐死第一人。母亲迪莉亚的去世,尽管让孩子们心痛不已,但多少令他们感到宽慰的是,母亲在临终前终于得以实现她自己的梦想——被实施安乐死,从而减轻了病痛之中的母亲的许多痛苦。该影片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酝酿产生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雷蒙对生命是热爱的,但是却选择有尊严的死去。整个影片中处处体现了他坚强、勇敢与执着的性格。也许,我们可以为他活下去找到许多理由,甚至我们认为他毅然选择死亡是对生活的一种怯懦。但是,雷蒙的一句对白:“当我不能逃避要去依靠别人时,我就学会要面带微笑”凸现出的对于生存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强烈,我们震撼了。那不是胆怯、惧怕,而是对自由地活着的热爱!也正是对于生的热爱。才有死的迫切。影片中,雷蒙这一人物形象多次强调自己这样的生活是种耻辱。并且认为扼制自由的生命并不是真正的生命。死亡。并不是每个人愿意轻易去碰触的字眼。如果说生存需要勇气,那么死亡则更需要勇气。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然而雷蒙却能理性、坚强的面对死亡。这种坚定的精神力量足以感染所有观者的心。哪怕是当罗萨力求说服雷蒙不要轻易放弃生命时,雷蒙却仍坚持“爱我就帮助我死”。从客观的角度来讲,爱他就要尊重他的选择,即使这个选择我们无法接受。或许这也是对生与死这一严肃话题最好的解释。
在人物的思想表现上,导演亚力桑德罗·阿曼巴是通过对雷蒙日常生活的细节刻画来展现其对于生死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导演对于生存的尊严,以及面对选择是生是死时的观点和态度。虽然。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是在影片人物刻画上,并不是以非常沉闷的形式表现,而是运用温暖、和谐的特写画面来表现男主人公那种受缚身体中的自由思想。在表现技法上,导演多次应用蒙太奇的剪辑方式。例如,镜头拍摄雷蒙望向窗外的那双充满渴望的眼睛。之后镜头切换。高位截瘫的雷蒙幻想像自己变成为行动矫捷的人,俯冲出窗外,飞过丛林、山坡,直达他一直思念的浩瀚海洋,看到自己爱恋的朱莉亚。阳光、沙滩和一望无际蔚蓝的海,再配上优美的《今夜无人入睡》,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雷蒙的心在飞翔,他那长达26年被束缚的灵魂得到了释放,再也不受任何限制,达到是前所未有的自由、酣畅。看到这一段,我们的心在感动,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并没有因身体的残疾而颓废。然而,正是这种对自由生命的渴望,他才会更加的失落、黯然,才会更加坚定地选择尊严的死亡。
最终,带着那份勇敢与坚定,雷蒙喝下致死的饮料。努力微笑着死去,静静的镜头记录着雷蒙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庄严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雷蒙在他的诗中写到:“我将放弃肉体,把我的灵魂交给死神,这样才能永存,拥入你深深的怀中……”。雷蒙如愿以偿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他不平凡的人生画上了完整的句号,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问号和惊叹号。
[关键词]自由 死亡 安乐死
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珍贵,生命来之不易,每个人都渴望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得更有意义和价值。每当我们听闻生命的消失总会感慨万千。当有人无视生命的宝贵,选择死亡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愤怒的、难以理解的。但是,当我看了影片《深海长眠》之后,却有了一种新的思绪——“为了自由而生却勇敢地死去”。
电影《深海长眠》其实是一部讨论关于安乐死问题的影片。尽管安乐死这一话题一直颇有争议,但是影片并没有触及司法和伦理道德的争论,也没有陷入说教的俗套。强加给观众任何结论,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将雷蒙的故事娓娓道来,对于这样一部影片,只要能够引起观众的思考就足够了。“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文,由“美好”和“死亡”两个词组成,解释为“好的死亡”,即是指让患者无痛苦地死去。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有人开始要求在法律上允许安乐死,并由此引发了安乐死应否合法化的大论战。从30年代到50年代,尽管英国、美国、瑞典等一些国家有人发起成立了“自愿安乐死协会”或向国会提出允许安乐死的议案。但是,由于对安乐死问题的认识不清。并且担心被人利用而导致“合法杀人”,社会上绝大部分民众也反对安乐死。二战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观念的更新,赞成安乐死的观点开始呈上升趋势,有关安乐死的民间运动和立法运动也日益增多。2000年11月30日。阿姆斯特丹市含笑而去的迪莉亚是荷兰合法安乐死第一人。母亲迪莉亚的去世,尽管让孩子们心痛不已,但多少令他们感到宽慰的是,母亲在临终前终于得以实现她自己的梦想——被实施安乐死,从而减轻了病痛之中的母亲的许多痛苦。该影片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酝酿产生的。
影片中的主人公雷蒙对生命是热爱的,但是却选择有尊严的死去。整个影片中处处体现了他坚强、勇敢与执着的性格。也许,我们可以为他活下去找到许多理由,甚至我们认为他毅然选择死亡是对生活的一种怯懦。但是,雷蒙的一句对白:“当我不能逃避要去依靠别人时,我就学会要面带微笑”凸现出的对于生存的渴望比任何人都强烈,我们震撼了。那不是胆怯、惧怕,而是对自由地活着的热爱!也正是对于生的热爱。才有死的迫切。影片中,雷蒙这一人物形象多次强调自己这样的生活是种耻辱。并且认为扼制自由的生命并不是真正的生命。死亡。并不是每个人愿意轻易去碰触的字眼。如果说生存需要勇气,那么死亡则更需要勇气。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然而雷蒙却能理性、坚强的面对死亡。这种坚定的精神力量足以感染所有观者的心。哪怕是当罗萨力求说服雷蒙不要轻易放弃生命时,雷蒙却仍坚持“爱我就帮助我死”。从客观的角度来讲,爱他就要尊重他的选择,即使这个选择我们无法接受。或许这也是对生与死这一严肃话题最好的解释。
在人物的思想表现上,导演亚力桑德罗·阿曼巴是通过对雷蒙日常生活的细节刻画来展现其对于生死的思考,同时也流露出导演对于生存的尊严,以及面对选择是生是死时的观点和态度。虽然。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是在影片人物刻画上,并不是以非常沉闷的形式表现,而是运用温暖、和谐的特写画面来表现男主人公那种受缚身体中的自由思想。在表现技法上,导演多次应用蒙太奇的剪辑方式。例如,镜头拍摄雷蒙望向窗外的那双充满渴望的眼睛。之后镜头切换。高位截瘫的雷蒙幻想像自己变成为行动矫捷的人,俯冲出窗外,飞过丛林、山坡,直达他一直思念的浩瀚海洋,看到自己爱恋的朱莉亚。阳光、沙滩和一望无际蔚蓝的海,再配上优美的《今夜无人入睡》,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雷蒙的心在飞翔,他那长达26年被束缚的灵魂得到了释放,再也不受任何限制,达到是前所未有的自由、酣畅。看到这一段,我们的心在感动,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生命的热爱并没有因身体的残疾而颓废。然而,正是这种对自由生命的渴望,他才会更加的失落、黯然,才会更加坚定地选择尊严的死亡。
最终,带着那份勇敢与坚定,雷蒙喝下致死的饮料。努力微笑着死去,静静的镜头记录着雷蒙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庄严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雷蒙在他的诗中写到:“我将放弃肉体,把我的灵魂交给死神,这样才能永存,拥入你深深的怀中……”。雷蒙如愿以偿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他不平凡的人生画上了完整的句号,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个问号和惊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