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似乎不那么强调教师的“讲授”。其实,好老师总是那些善于“讲授”的老师,是那些“能说会道”的老师。传统的条件下如此,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好老师的要素也大体如此。只是在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之后,教师“讲授”的时间会有所变化而已。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注意。
一.控制节奏
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保持节奏也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夸美纽斯名言是:“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比如,一只鸟儿并不把它的卵放在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化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的影响下慢慢地发展。后来它也并不把食物填它的小鸟,去使它们快些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的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地给它们。法国人卢梭则强调“自然的进程”。他说:“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地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地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地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地慢慢形成。”按照通常的说法,就是“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对于那些“急性子”老师来说,是否该思考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在这里意味着某种“节奏”,它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二.精讲要点
语文教学要详略得宜,不可平均用力。教师必须做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课文的重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听潮》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也可以从中领受到深邃的人生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但是,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这“伟大的乐章”的深刻含义。而《听潮》的重点就是:海的“沉吟”与海的“愤怒”。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巧妙设问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因而,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就要注意问题设计与能力训练的结合。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问题的开放性要求提问具有一定的技巧。如《桃花源记》的教学,曾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妻子”在文中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本文中像这种文字形式相同而古今词义不同的情况,你能找出几例?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理解“妻子”这一古今词的意义,但它在提问方式上却转向操作能力的要求,这就使学生的求同思维和归纳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干扰。糟糕的是,这种“满堂问”的干扰却常常被冠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而显得堂而皇之。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样的学生从小就会揣摩、猜测他人的意图,学会察言观色。这种满堂问式的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实在是贻害无穷。
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在师生角色的转变上做足文章,这样,教学相长的课堂才会真正到来。
黄明高,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灌云。本文编校:剑 男
一.控制节奏
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它的效果将不限于能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
保持节奏也意味着让学生“自然生长”。夸美纽斯名言是:“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比如,一只鸟儿并不把它的卵放在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化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的影响下慢慢地发展。后来它也并不把食物填它的小鸟,去使它们快些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的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地给它们。法国人卢梭则强调“自然的进程”。他说:“自然的真正进程是比较缓慢地逐渐前进的,血液一点一点地开始沸腾,心思一点一点地趋于细致,性情一点一点地慢慢形成。”按照通常的说法,就是“欲速则不达”、“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对于那些“急性子”老师来说,是否该思考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在这里意味着某种“节奏”,它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二.精讲要点
语文教学要详略得宜,不可平均用力。教师必须做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即紧抓课文的重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听潮》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以景抒情的散文,内容很丰富,阅读它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也可以从中领受到深邃的人生启迪。要教好这一课,关键在于指导学生朗读。但是,首先要对课文中那哲理性的主题有所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才能懂得这“伟大的乐章”的深刻含义。而《听潮》的重点就是:海的“沉吟”与海的“愤怒”。紧扣这一重点进行教学设计,就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巧妙设问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因而,在问题设计过程中,就要注意问题设计与能力训练的结合。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问题的开放性要求提问具有一定的技巧。如《桃花源记》的教学,曾设计过这样一个问题:“妻子”在文中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本文中像这种文字形式相同而古今词义不同的情况,你能找出几例?提这个问题的目的是理解“妻子”这一古今词的意义,但它在提问方式上却转向操作能力的要求,这就使学生的求同思维和归纳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干扰。糟糕的是,这种“满堂问”的干扰却常常被冠以“提问”、“启发”、“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的名义,而显得堂而皇之。课堂提问本来是一种基本的课堂教学活动,问题设计得好,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如果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果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样的学生从小就会揣摩、猜测他人的意图,学会察言观色。这种满堂问式的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实在是贻害无穷。
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在师生角色的转变上做足文章,这样,教学相长的课堂才会真正到来。
黄明高,语文教师,现居江苏灌云。本文编校:剑 男